第349章 兩個寧王要被氣死了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陽明四十五歲時,經兵部尚書王瓊的特薦,應朝廷之命,以左僉都禦史之職,兼任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處。
明朝中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界區,山林茂密、地勢險要、匪患猖獗。
王陽明受命,即刻前往。
“吹角峰頭曉散軍,橫空萬騎下氤氳。
前旌已帶洗兵雨,飛鳥猶驚卷陣雲。”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邊剿邊施德政。
“人須在本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覺經曆了廷杖、跳水、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隨身都散發著很安定的氣息,感覺這個人很沉穩,有種什麽事交給他都能做好的氣質。>
<要破除心中賊,要先尋求心靈的淨化。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
<因為山中賊,有形易覺;心中賊,無形難覺。>
<前麵還在說弘治時期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哈哈哈,這才幾年總不可能隻有這幾年才匪患四起吧。>
<明朝真多災多難,倭寇、蒙古、匪患、土司等等,後期再算上天災,真的絕了。天亡大明啊!>
<什麽天不天的,就是高層全腐敗了,隻能自下而上來次徹底的大清洗!如果李自成闖軍成功了,你們會把他吹得比朱元璋還厲害。>
<完全沒有這個可能ok?闖軍裏有什麽綱領?有多少知識分子?注定失敗罷了,拿他和朱元璋比還是算了吧。[捂臉]>
<都沒人關注這幾句詩嗎?我感覺寫的很有代入感誒。>
[明洪武帝朱元璋:哼。]
[宋熙寧四年程顥:[思考] ]
[宋仁宗趙禎:因為地形原因,這些地方匪患確實重。剿不幹淨,剿了又有!這便是破心中賊難吧。]
[唐開元二十五年杜甫:從詩中能感受到要剿滅次四地交界處的匪患,實在不易。]
……
宋神宗趙頊這幾日正被南方的匪患搞得焦頭爛額,看見光幕說後幾百年明朝中期也如此,有了對比,莫名好受了一點。
“剿和撫兩樣並行。”
……
“怎麽敢的啊?拿李自成那泥腿子和父皇比!有可比性嗎?!”
“反賊!”
“連滿清兵都打不過!”
他們口裏說著李自成萬般不好,但最不認可他的還是他沒能守住北京。
朱元璋之前就說過,他不介意李自成成為第二個他,可惜他沒那個本事。
……
朱厚照算了下時間,就是後幾年。
“兵部尚書王瓊?”哦,在曆史上王陽明他爹王華也受了牽連,應該是讓他歸鄉了吧。
“他現在還是戶部左侍郎。”朱厚照對王瓊還有其他的安排,最近朝廷吏部左侍郎也有空缺,打算讓王瓊填進去在南京、淮揚等地賑災。
王華自兒子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做驛丞後,對任何事看的比之前要寬了。
平安就好。
“看了光幕視頻,既想讓他早點回來團聚,又想讓他再在外麵曆練,磨礪。”
……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四十八歲,距離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已過去三年。
三年治匪生涯,為王陽明迅速積累起了用兵經驗。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寧王朱宸濠的封地在南昌府,因多年前道士說:“殿下有貴為天子之骨相。”其覬覦帝位的野心迅速膨脹。
寧王之妻婁氏乃大儒婁諒的女兒,知道了寧王的野心,苦諫不成。但寧王謀逆之心,朝臣多少有了察覺。
兵部尚書王瓊把王陽明作為江西亂局的調度人選,保留了他手中的調兵旗牌。
寧王起兵,巡撫、都禦史孫燧等人被殺害,並下令抓捕正在處理公務途中的王陽明。
王陽明此時距離南昌府僅60km。本是奉旨去福建處理公務,在沒有收到朝廷明令的前提下,貿然帶兵去平叛,有滅九族之罪的風險。但王陽明還是選擇承擔風險,沒有靜觀其變明哲保身。
“設法阻止寧王過快離開江西之境,北上進攻南京和北京。”】
<提到寧王就不得不提到唐伯虎了>
<唐伯虎點秋香[狗頭] >
<反正寧王之心,路人皆知[捂臉]之前還找劉瑾讓他給朱厚照說,恢複三衛。在南昌府地界,寧王也是想方設法的招兵。>
<所以唐伯虎還敢接受寧王給的幕僚職位是真的找死。可能他也沒想到寧王真的敢造反吧...還是裝瘋被寧王放走了。>
<唐寅是真慘[歎氣]>
<寧王以為自己是朱棣嗎?首先,在江西。這就不是很好起兵的地方,朝廷也早知曉他有反意,這時候天下也不是很亂...想造反?還是算了吧。>
<連自己的妻子都不支持哈哈,寧王到底是怎麽想不開要謀反啊?我記得婁諒好像還專門劃清了界限。>
<突然發現兵部尚書王瓊眼光好好啊,很有先見之明誒!>
[明正德帝朱厚照:嗬。寧王還真是好大的狗膽!]
[明正德二年朱宸濠:這……不是這樣的!臣沒有謀逆之心啊,臣對陛下的忠心蒼天可鑒呐! ]
[宋太祖趙匡胤:你說的這話騙騙自己得了,其實說出來的時候,你自己也不信是吧。]
[明正德三年婁諒:寧王……你!]
……
光幕下有兩個寧王要被氣死了。
一個是洪武二十九年的第一代寧王朱權。
他在洪武朝混得還不錯,近日還頗得父皇看重,接手了部分光幕說的事情,想來日後四哥登基估摸著也不會太差。
但是!
現在這所有未來的安穩都被這第四代的寧王他的曾孫子毀了!
朱權氣憤,低著頭愧疚四哥。
朱棣倒是向他們展示了一番自己作為兄長的氣度,大力一拍朱權的肩膀,笑說:“都將後幾輩做的事怪在我們身上,那我才是罪孽最大的那個啊。”
除了晉王朱棡外的其他王爺,紛紛稱讚朱棣仁義,好兄長……
朱元璋根本不認為這算什麽大事,真要他說,估計他也隻會說:“還不是你非要造反篡你不該得的位?後麵其他王爺不都是想學你嗎?”
前任太孫朱允炆陰暗地想:這寧王真是生不逢時啊,遇上了天降聖人王陽明,若是在那叫門皇帝的時候造反,皇帝上坐著的人是誰還真說不準了。
說回來,第二個要被氣死的寧王是正德三年的第四代寧王朱宸濠。
“光幕憑什麽說本王之心,路人皆知?!本王在南昌府勤勤懇懇,不做犯法之事!這是汙蔑!光幕汙蔑!”
眾所周知,在光幕上喊汙蔑的人,多少都不太幹淨。
幾年下來,光幕從不冤枉任何一個人……
他現在是有那麽一點點的野心,但是他現在還沒有想謀反啊!
“該死!身邊全是叛徒!”
朱宸濠看寧王妃婁氏的眼神像要活剮了她一樣。
婁氏心下想著離開的辦法。
朱厚照不管寧王朱宸濠在光幕上怎麽為自己辯解,他一概不看。
“光幕說的話是對的!我大明就是要被這群藩王吃死!”
這句話看似是因為寧王謀反之事說出來的氣話,但在場的幾個老臣心中一驚。
果然,這位年輕的陛下真打算走光幕曾說的路了。
婁諒想要接回女兒,但藩王妃豈是說能和離就和離的。
“老夫要上京!”
……
明朝中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界區,山林茂密、地勢險要、匪患猖獗。
王陽明受命,即刻前往。
“吹角峰頭曉散軍,橫空萬騎下氤氳。
前旌已帶洗兵雨,飛鳥猶驚卷陣雲。”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邊剿邊施德政。
“人須在本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覺經曆了廷杖、跳水、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隨身都散發著很安定的氣息,感覺這個人很沉穩,有種什麽事交給他都能做好的氣質。>
<要破除心中賊,要先尋求心靈的淨化。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
<因為山中賊,有形易覺;心中賊,無形難覺。>
<前麵還在說弘治時期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哈哈哈,這才幾年總不可能隻有這幾年才匪患四起吧。>
<明朝真多災多難,倭寇、蒙古、匪患、土司等等,後期再算上天災,真的絕了。天亡大明啊!>
<什麽天不天的,就是高層全腐敗了,隻能自下而上來次徹底的大清洗!如果李自成闖軍成功了,你們會把他吹得比朱元璋還厲害。>
<完全沒有這個可能ok?闖軍裏有什麽綱領?有多少知識分子?注定失敗罷了,拿他和朱元璋比還是算了吧。[捂臉]>
<都沒人關注這幾句詩嗎?我感覺寫的很有代入感誒。>
[明洪武帝朱元璋:哼。]
[宋熙寧四年程顥:[思考] ]
[宋仁宗趙禎:因為地形原因,這些地方匪患確實重。剿不幹淨,剿了又有!這便是破心中賊難吧。]
[唐開元二十五年杜甫:從詩中能感受到要剿滅次四地交界處的匪患,實在不易。]
……
宋神宗趙頊這幾日正被南方的匪患搞得焦頭爛額,看見光幕說後幾百年明朝中期也如此,有了對比,莫名好受了一點。
“剿和撫兩樣並行。”
……
“怎麽敢的啊?拿李自成那泥腿子和父皇比!有可比性嗎?!”
“反賊!”
“連滿清兵都打不過!”
他們口裏說著李自成萬般不好,但最不認可他的還是他沒能守住北京。
朱元璋之前就說過,他不介意李自成成為第二個他,可惜他沒那個本事。
……
朱厚照算了下時間,就是後幾年。
“兵部尚書王瓊?”哦,在曆史上王陽明他爹王華也受了牽連,應該是讓他歸鄉了吧。
“他現在還是戶部左侍郎。”朱厚照對王瓊還有其他的安排,最近朝廷吏部左侍郎也有空缺,打算讓王瓊填進去在南京、淮揚等地賑災。
王華自兒子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做驛丞後,對任何事看的比之前要寬了。
平安就好。
“看了光幕視頻,既想讓他早點回來團聚,又想讓他再在外麵曆練,磨礪。”
……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四十八歲,距離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已過去三年。
三年治匪生涯,為王陽明迅速積累起了用兵經驗。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寧王朱宸濠的封地在南昌府,因多年前道士說:“殿下有貴為天子之骨相。”其覬覦帝位的野心迅速膨脹。
寧王之妻婁氏乃大儒婁諒的女兒,知道了寧王的野心,苦諫不成。但寧王謀逆之心,朝臣多少有了察覺。
兵部尚書王瓊把王陽明作為江西亂局的調度人選,保留了他手中的調兵旗牌。
寧王起兵,巡撫、都禦史孫燧等人被殺害,並下令抓捕正在處理公務途中的王陽明。
王陽明此時距離南昌府僅60km。本是奉旨去福建處理公務,在沒有收到朝廷明令的前提下,貿然帶兵去平叛,有滅九族之罪的風險。但王陽明還是選擇承擔風險,沒有靜觀其變明哲保身。
“設法阻止寧王過快離開江西之境,北上進攻南京和北京。”】
<提到寧王就不得不提到唐伯虎了>
<唐伯虎點秋香[狗頭] >
<反正寧王之心,路人皆知[捂臉]之前還找劉瑾讓他給朱厚照說,恢複三衛。在南昌府地界,寧王也是想方設法的招兵。>
<所以唐伯虎還敢接受寧王給的幕僚職位是真的找死。可能他也沒想到寧王真的敢造反吧...還是裝瘋被寧王放走了。>
<唐寅是真慘[歎氣]>
<寧王以為自己是朱棣嗎?首先,在江西。這就不是很好起兵的地方,朝廷也早知曉他有反意,這時候天下也不是很亂...想造反?還是算了吧。>
<連自己的妻子都不支持哈哈,寧王到底是怎麽想不開要謀反啊?我記得婁諒好像還專門劃清了界限。>
<突然發現兵部尚書王瓊眼光好好啊,很有先見之明誒!>
[明正德帝朱厚照:嗬。寧王還真是好大的狗膽!]
[明正德二年朱宸濠:這……不是這樣的!臣沒有謀逆之心啊,臣對陛下的忠心蒼天可鑒呐! ]
[宋太祖趙匡胤:你說的這話騙騙自己得了,其實說出來的時候,你自己也不信是吧。]
[明正德三年婁諒:寧王……你!]
……
光幕下有兩個寧王要被氣死了。
一個是洪武二十九年的第一代寧王朱權。
他在洪武朝混得還不錯,近日還頗得父皇看重,接手了部分光幕說的事情,想來日後四哥登基估摸著也不會太差。
但是!
現在這所有未來的安穩都被這第四代的寧王他的曾孫子毀了!
朱權氣憤,低著頭愧疚四哥。
朱棣倒是向他們展示了一番自己作為兄長的氣度,大力一拍朱權的肩膀,笑說:“都將後幾輩做的事怪在我們身上,那我才是罪孽最大的那個啊。”
除了晉王朱棡外的其他王爺,紛紛稱讚朱棣仁義,好兄長……
朱元璋根本不認為這算什麽大事,真要他說,估計他也隻會說:“還不是你非要造反篡你不該得的位?後麵其他王爺不都是想學你嗎?”
前任太孫朱允炆陰暗地想:這寧王真是生不逢時啊,遇上了天降聖人王陽明,若是在那叫門皇帝的時候造反,皇帝上坐著的人是誰還真說不準了。
說回來,第二個要被氣死的寧王是正德三年的第四代寧王朱宸濠。
“光幕憑什麽說本王之心,路人皆知?!本王在南昌府勤勤懇懇,不做犯法之事!這是汙蔑!光幕汙蔑!”
眾所周知,在光幕上喊汙蔑的人,多少都不太幹淨。
幾年下來,光幕從不冤枉任何一個人……
他現在是有那麽一點點的野心,但是他現在還沒有想謀反啊!
“該死!身邊全是叛徒!”
朱宸濠看寧王妃婁氏的眼神像要活剮了她一樣。
婁氏心下想著離開的辦法。
朱厚照不管寧王朱宸濠在光幕上怎麽為自己辯解,他一概不看。
“光幕說的話是對的!我大明就是要被這群藩王吃死!”
這句話看似是因為寧王謀反之事說出來的氣話,但在場的幾個老臣心中一驚。
果然,這位年輕的陛下真打算走光幕曾說的路了。
婁諒想要接回女兒,但藩王妃豈是說能和離就和離的。
“老夫要上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