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明代中期了欸,貴州還有那麽多土著啊…… >


    <雲貴川這三地多土司。>


    <永樂時期在貴州建省,明代初年修整驛路,在沒開通驛路之前,這裏幾乎是不毛之地。>


    <王陽明的心態是真的好。我記得紀錄片裏說他到的時候最先蓋的茅草房,結果貴州多雨,經常漏水。後麵幹脆搬去山洞裏住了。 >


    <其實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就有很多追隨者了,他經常講學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終究要自己親自去看一看書上所寫的風景,才能真正明白岔口在哪兒裏。>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之前一直覺得明朝沒有出過像唐朝李白那樣的大詩人,也沒出過像蘇軾那樣的大詞人,對明朝隻有小說的印象。現在發覺明朝不是非要出大詩人和大詞人,他們就需要王陽明這種的思想家。對比同期的歐洲,文藝複興,大航海,準備工業革命等等,感覺明朝是最有可能改變曆史進程的一個朝代。>


    <如果明朝再多一百來年,感覺真的有可能會發生類似於歐洲文藝複興的思想運動。王陽明之後,心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朝廷的半壁江山。>


    <嗯……那還需要再換些皇帝,明朝後幾個皇帝都好懶[捂臉]>


    <唉,陽明先生生的太晚了>


    <以前聽“知行合一”毫無感覺,就覺得是個普普通通的一句話,怎麽就能有那麽多的體悟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聽“知行合一”時都會有那麽一點似悟非悟的道理。>


    [明洪武帝朱元璋:嗯,驛道的事,老四做的不錯!]


    [明永樂帝朱棣:唉,雲貴兩地道路崎嶇,非常耗時耗力。]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生活環境尤為艱苦啊。]


    [明正德三年婁諒:得來原覺淺,當走出去實踐…… ]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說的歐洲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具體是指什麽?]


    [宋熙寧四年王安石:王陽明是實幹型的人才!]


    [宋熙寧四年蘇軾:這一生要用多久才能徹底領悟“知行合一”?]


    [元世祖忽必烈:明朝處於的時代有這麽關鍵嗎?]


    [明洪武帝朱元璋:哈哈哈,如光幕所言,我大明豈不是有許多機遇了?]


    ……


    光幕給王陽明的評價,不可謂不高。朱厚照也漸漸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變成目不轉睛地盯著光幕。


    “聽起來……王陽明比朕想的還要厲害啊!”


    楊廷和等內閣臣子對陛下的話不做評價,他們更關心王陽明回京後的發展。


    兵部尚書王華見兒子過得如此貧苦,即痛苦,又為兒子實現了其從小的誌向而高興。


    “唉,從他小時候起就知道,這孩子不一般。”


    …


    貴州 龍場


    王陽明回頭望了望山洞,不由大笑起來。


    “如此相似,如此相似啊!”


    原來光幕今時出現,是為了這一刻。


    多日以來的煩悶和愁苦得以消減。


    ……


    萬曆皇帝朱翊鈞有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些。光幕評論中直言的“後麵的皇帝好懶”,是在說他吧?


    “唉,光幕時常提醒朕以後會做多荒唐的事。”


    不再多想,目下還是先將張先生計劃的改革好好施行下去。


    ……


    【正德五年,也就是王陽明在貴州待了三年後,被任命為江西廬陵縣知縣。


    三十九歲的王陽明在任知縣時,表現出的親民姿態和實幹態度,讓廬陵縣煥發出不一樣的色彩。


    他一邊勤政辦公親民,一邊擴大了陽明學說,教化人心,追隨者日眾。


    正德七年十二月,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太仆寺少卿。


    王陽明的觀點徹底顛覆了當時作為儒學主流的朱子觀點,心學思想朝野學界四方響應。


    史書記載:“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就是說王陽明在龍場待了三年啊,總說的龍場悟道,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記得中途他爹王華也被牽連了,從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下來了。>


    <對,總之王陽明這會兒的身體應該也不怎麽好了[歎氣]>


    <哈哈,現在向我們走來的是:大思想家、大軍事家、心學的發揚者、龍場悟道的史詩本尊、寧王的征服者、大明之光中華之幸、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符合儒家每一條聖人標準的救濟大偉人!——


    你!滴!陽!明!>


    <王陽明牛逼到和明朝那群文官不是一個級別的[捂臉]>


    <記住我大明官場的第一守則:活著別惹王陽明!死後更別惹王陽明![狗頭]>


    <我就記得他說的人欲即天理,感覺和當時的“存天理,滅人欲”好不同,他好特別哈哈哈>


    [武周太平公主:嗯,陽明先生的思想好有道理。]


    [明洪武二十九年茹素:為什麽說在官場上不要惹王陽明?是有什麽故事嗎?]


    [明嘉靖二十七年王世貞:嗯……因為追隨者眾多?]


    [明正德帝朱厚照:頭銜好多,每一個看上去都好厲害!]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權:寧王?寧王!]


    [唐太宗李世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這才是做臣子的標準啊!]


    ……


    李世民一時看的激動,將心裏話也發到光幕上去了。他理想中的臣子模樣,曾經是蜀漢的諸葛丞相,現在又多了一位後世的王陽明。


    “……”


    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人:陛下這是嫌我們沒有文武全才?!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他他他為什麽要征服寧王?”寧王朱權結巴了。


    湘王朱柏安慰道:“別想那麽多,可能是兩人鬧了點小矛盾~總不可能是未來的寧王膽大包天。”


    “嗯嗯,說的也是。”朱權稍微放下了一半的心。


    “王陽明能文能武,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加上他的經曆和思想,確實完美符合儒家對聖人的標準。”朱棣岔開話題。


    所有人將注意力又轉回對王陽明的討論中了,唯獨朱權心中愈加不安。


    後麵他的子孫不會真做了什麽出格事吧。


    膽大包天的話……


    那不就是……


    朱棣看過去,對朱權微笑,希望這個弟弟不要想太多。


    朱權:危!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摸魚的鹹魚並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