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識子遊,乃亦遊孔子之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 : “滅明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 乎諸侯 。”儒林傳雲 :“孔子卒後,子羽居楚。”孔 道之行於南方,子羽有力焉。武城近吳、魯南境,當 吳越至魯之間。蓋亦由滅明之揄揚,故子遊之名盛於 吳,遂有誤為子遊吳人者。孔子週遊反魯,及其身後, 儒學之急激發展及其影響於當時之社會者,亦可於此 覘之。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 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 :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十七) 武城在魯邊境,孔子特以子遊年少為宰,親率門 弟子往觀政,見子遊能興庠序之教,得聞其弦歌之聲, 孔子意態之歡樂亦可知。然孔子嘆先進於禮樂猶野人, 而謂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是孔子之意,終自屬意於先 輩弟子,德行之科者不論,即如言語政事子貢、子路、 雖其文學博聞之功若或不逮於遊夏,然用世可有大展 布,為後進弟子所不及。孔門先後輩從學,精神意存 人物才具多相異,此亦世變之一端也。 孔門後輩弟子,遊、夏外,又有有子、曾子。 左傳哀公八年:
5
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於幕庭, 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 或謂季孫曰 : “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 吳子聞之,一夕三遷。 有子少孔三十三歲,是年有子年二十四。經三踴 之選,獲在三百之數,其英風可想。及孔子歸,乃從 學。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 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與足 ?”(十二) 稅田十取一為徹。哀公十二年用田賦,又使按畝 分攤軍費。是年及下年皆有蟲災,又連年用兵於邾, 又有齊警,故說年飢而用不足。有若教以隻稅田,不 加賦,針對年飢言。哀公慮國用不足,故有子言百姓 足君孰與不足也。不知有子當時在魯仕何職,然方在 三十時已獲麵對魯君之問,較之孔子三十時情況,自 見世變之亟,而儒風之日煽矣。 孟子:
6
子夏、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強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 皓皓乎不可尚矣 。” 遊、夏、子張、曾子皆當少有子十歲以上。在孔 門後輩弟子中,有子年齒較尊。三子者以有子似聖人, 則有了平日必有言行過人,而獲同門之推信。曾子亦 非不不尊有子,特謂無可與孔子相擬而已。孟子曰: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又述有子之言曰: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邱垤,河 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人,亦類也。出於其類, 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有子之 盛推孔子,可謂宰我、子貢以後無其倫。然有子既知 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則其斷斷不願遊、夏、子張 以所以事孔子者事己亦可知。孟子亦僅言遊、夏、子 張欲以所事孔子者事有若,固未言有子乃果自居於師 位也。 檀弓又載曾子責子夏,以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 為一罪,則曾子亦如盛尊其師,當為子夏輩所不及。 子夏有曰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 也已矣 。”(十九)其於為學,終不免偏於文學多聞之 一麵。而有、曾兩子則能從孔子之學,上窺孔子之人, 更近於前輩弟子中德行之一科。故孔子晚年,真能盛
7
惟孔子,以為無可企及者,子貢以下惟有、曾二子。 後人謂今傳論語多出於有、曾二子門人所記。故學而 首篇,第二章即有子語,第四章即曾子語。蓋孔子身 後,真能大孔子之傳者,有、曾二子之功猶在遊、夏、 子張諸人之上。惟學而篇首有子,次曾子,則有子地 位在孔子身後諸弟子所共認中似尚在曾子之前。而子 張篇備記了張、子夏、子遊乃及曾子、子貢之言,猶 不及有子。殆似有子之傳學不盛,而曾子之後有子思、 孟子、遂為孔門後輩弟子中獨一最受重視之人。宋儒 謂曾子獨傳孔子之學,亦不能謂其全無依據。 疑辨二十二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 若狀似孔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孔子時 。”竊謂 當時諸弟子欲共師有子,必以有子之學問言行有似於 孔子,決不以其狀貌之相似。此下有子傳學不盛,聲 光漸淡,遂訛為狀似之說,決非當時之情實也。史記 又載有子不能對群弟子所問,遂為弟子斥其避座,語 更淺陋,荒唐不足信。惟師道由孔子初立,孔子沒, 群弟子驟失聖師,思慕之深,欲在同門中擇一稍似吾 師者而師事之,此種心情非不可有。其後墨家踵起, 乃有钜子之製。一師卒,由其遺命另立一師共奉之, 如此則使學術傳統近似於宗教傳說,較之孔門遠為不
8
逮矣。故知曾子之聖拒同門之請,有子之終避師座而 弗居,皆為不可及。 曾參,曾點之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卒,曾 子年僅二十七,於孔門中最為年少。孔子稱參也魯, 似其姿性當不如遊、夏之明敏。在孔子生時,曾子似 無獨出於諸門人之上之證,惟孔子孫子思曾師事曾子, 而孟子又師事於子思之門人,故孟子書中屢屢提及曾 子、子思。下逮宋儒,始於孔子身後儒家中特尊孟子, 又以為大學出於曾子,中庸出於子思,合語孟學庸為 四書,於是孔子以下,乃奉顏、曾、思、孟為四哲。 顏洲固孔子身前所親許,惟今論語中乃殊不見孔子特 別稱許曾子語,四科亦不列曾子。是當孔子時,曾子 於群弟子中尚未見為特出。曾子之成學傳道,其事當 在孔子之身後。而孔子之學,則當以曾子之傳為最純, 由是而引生出孟子,是亦孔子生前所未預知也。 子曰 :“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 曾子曰 : “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 孔子以吾道一以貫之告子貢,同亦以此告曾子。 此乃孔子晚年始發之新義。今試據論語孔子其他所言, 略加申釋。
識子遊,乃亦遊孔子之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 : “滅明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 乎諸侯 。”儒林傳雲 :“孔子卒後,子羽居楚。”孔 道之行於南方,子羽有力焉。武城近吳、魯南境,當 吳越至魯之間。蓋亦由滅明之揄揚,故子遊之名盛於 吳,遂有誤為子遊吳人者。孔子週遊反魯,及其身後, 儒學之急激發展及其影響於當時之社會者,亦可於此 覘之。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 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 :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十七) 武城在魯邊境,孔子特以子遊年少為宰,親率門 弟子往觀政,見子遊能興庠序之教,得聞其弦歌之聲, 孔子意態之歡樂亦可知。然孔子嘆先進於禮樂猶野人, 而謂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是孔子之意,終自屬意於先 輩弟子,德行之科者不論,即如言語政事子貢、子路、 雖其文學博聞之功若或不逮於遊夏,然用世可有大展 布,為後進弟子所不及。孔門先後輩從學,精神意存 人物才具多相異,此亦世變之一端也。 孔門後輩弟子,遊、夏外,又有有子、曾子。 左傳哀公八年:
5
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於幕庭, 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 或謂季孫曰 : “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 吳子聞之,一夕三遷。 有子少孔三十三歲,是年有子年二十四。經三踴 之選,獲在三百之數,其英風可想。及孔子歸,乃從 學。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 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與足 ?”(十二) 稅田十取一為徹。哀公十二年用田賦,又使按畝 分攤軍費。是年及下年皆有蟲災,又連年用兵於邾, 又有齊警,故說年飢而用不足。有若教以隻稅田,不 加賦,針對年飢言。哀公慮國用不足,故有子言百姓 足君孰與不足也。不知有子當時在魯仕何職,然方在 三十時已獲麵對魯君之問,較之孔子三十時情況,自 見世變之亟,而儒風之日煽矣。 孟子:
6
子夏、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強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 皓皓乎不可尚矣 。” 遊、夏、子張、曾子皆當少有子十歲以上。在孔 門後輩弟子中,有子年齒較尊。三子者以有子似聖人, 則有了平日必有言行過人,而獲同門之推信。曾子亦 非不不尊有子,特謂無可與孔子相擬而已。孟子曰: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又述有子之言曰: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邱垤,河 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人,亦類也。出於其類, 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有子之 盛推孔子,可謂宰我、子貢以後無其倫。然有子既知 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則其斷斷不願遊、夏、子張 以所以事孔子者事己亦可知。孟子亦僅言遊、夏、子 張欲以所事孔子者事有若,固未言有子乃果自居於師 位也。 檀弓又載曾子責子夏,以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 為一罪,則曾子亦如盛尊其師,當為子夏輩所不及。 子夏有曰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 也已矣 。”(十九)其於為學,終不免偏於文學多聞之 一麵。而有、曾兩子則能從孔子之學,上窺孔子之人, 更近於前輩弟子中德行之一科。故孔子晚年,真能盛
7
惟孔子,以為無可企及者,子貢以下惟有、曾二子。 後人謂今傳論語多出於有、曾二子門人所記。故學而 首篇,第二章即有子語,第四章即曾子語。蓋孔子身 後,真能大孔子之傳者,有、曾二子之功猶在遊、夏、 子張諸人之上。惟學而篇首有子,次曾子,則有子地 位在孔子身後諸弟子所共認中似尚在曾子之前。而子 張篇備記了張、子夏、子遊乃及曾子、子貢之言,猶 不及有子。殆似有子之傳學不盛,而曾子之後有子思、 孟子、遂為孔門後輩弟子中獨一最受重視之人。宋儒 謂曾子獨傳孔子之學,亦不能謂其全無依據。 疑辨二十二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 若狀似孔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孔子時 。”竊謂 當時諸弟子欲共師有子,必以有子之學問言行有似於 孔子,決不以其狀貌之相似。此下有子傳學不盛,聲 光漸淡,遂訛為狀似之說,決非當時之情實也。史記 又載有子不能對群弟子所問,遂為弟子斥其避座,語 更淺陋,荒唐不足信。惟師道由孔子初立,孔子沒, 群弟子驟失聖師,思慕之深,欲在同門中擇一稍似吾 師者而師事之,此種心情非不可有。其後墨家踵起, 乃有钜子之製。一師卒,由其遺命另立一師共奉之, 如此則使學術傳統近似於宗教傳說,較之孔門遠為不
8
逮矣。故知曾子之聖拒同門之請,有子之終避師座而 弗居,皆為不可及。 曾參,曾點之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卒,曾 子年僅二十七,於孔門中最為年少。孔子稱參也魯, 似其姿性當不如遊、夏之明敏。在孔子生時,曾子似 無獨出於諸門人之上之證,惟孔子孫子思曾師事曾子, 而孟子又師事於子思之門人,故孟子書中屢屢提及曾 子、子思。下逮宋儒,始於孔子身後儒家中特尊孟子, 又以為大學出於曾子,中庸出於子思,合語孟學庸為 四書,於是孔子以下,乃奉顏、曾、思、孟為四哲。 顏洲固孔子身前所親許,惟今論語中乃殊不見孔子特 別稱許曾子語,四科亦不列曾子。是當孔子時,曾子 於群弟子中尚未見為特出。曾子之成學傳道,其事當 在孔子之身後。而孔子之學,則當以曾子之傳為最純, 由是而引生出孟子,是亦孔子生前所未預知也。 子曰 :“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 曾子曰 : “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 孔子以吾道一以貫之告子貢,同亦以此告曾子。 此乃孔子晚年始發之新義。今試據論語孔子其他所言, 略加申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