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疑辨,認為必無其事,此既失之。然必刻劃而求, 錙鐵而較,認為其必如是而不如彼,此亦過當。論其 大體,略其小節,庶乎可耳。
七、孔子至陳 孟子: 孔子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 為陳侯周臣。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遂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 司城,宋官名,殆陳亦同有此官。其諡貞子,則 賢人也。孔子去衛過宋,一路皆在厄中,陳有賢主人, 故遂仕於其朝矣。 左傳哀公三年: 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逾公官,桓僖炎。孔子 在陳聞火,曰 :“其桓僖乎?” 此或出後人附會。然可證魯哀三年夏,孔子正在 陳。
疑辨十五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凡兩至陳。史記陳世家魯公六 年孔子適陳,孔子世家在七年。又十三年孔子在陳, 此為魯哀公之六年。今考孔子以魯哀三年過宋至陳, 至是仍可在陳,其兩至陳之說則不可信。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 斯濫矣 。”(十五) 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史記陳世家: 魯公十三年,吳復來伐陳,陳告急楚,楚昭王來 救,軍於城父,吳師去。是年,楚昭王卒於城父。時 孔子在陳。 孔子在陳絕糧,當即在吳師伐陳之年。孔子以魯 哀公三年至陳,至是已魯哀公六年,前後當逾三年。 孟子曰 :“未嚐終三年淹”,則其正式在陳仕朝受祿, 殆亦前後不足三年。於其所素抱行道之意,則無可言 者。而陳又屢年遭兵,此次吳師來伐,孔子或先已辭 位避去。論語雲“在陳絕糧 ”,因其尚在陳境。孟子
雲“厄於陳蔡之間 ”,則因其去陳適楚,在路途中。 左傳哀公二年冬十有一月,蔡遷於州來。四年夏,葉 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蔡之始封在上蔡,後徙新蔡,皆 在今河南境,在陳之南,與陳相近。及其畏楚就吳而 遷州來,在今安徽壽縣北,與陳相距數百裏。其時晉 失諸侯,楚昭王有誌中原,故使葉公諸梁招致蔡之故 地人民於負函,此亦與上蔡新蔡為近,楚使葉公兼治 之。孔子去陳適蔡,乃就見葉公,與蔡國無涉。其途 間絕糧,則是已去陳國,而未達楚境,故曰無上下之 交也。 疑辨十六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 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 :“孔子用於楚,則陳 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 不得行,絕糧 。”今按:蔡尚在陳之南,孔子先是未 嚐至蔡,此謂孔子遷於蔡三歲,或是蔡遷於州來三歲 之誤。蔡昭侯遷州來在魯哀二年,吳伐陳在魯哀六年, 中間適越三歲。其時蔡事吳,陳事楚,相與為敵。蔡 遷州來,與陳已遠,烏得有陳蔡大夫合謀圍孔子之事? 前人辨此者已多,惟謂絕糧在吳伐陳、楚救陳之歲則 是。
疑辨十七 孔子世家又曰 :“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 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裏封孔子, 令尹子西曰: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 昭王乃止 。”孔子絕糧非受兵圍,已辨如前。楚昭王 近在陳之城父,果迎孔子,信宿可以相見,孔子又何 為使子貢至楚?魯哀之六年,楚昭王在城父,救陳戰 吳,卒於軍中,其事詳載於左傳,其時決不似有議封 孔子之事。且議封,僅當計社數,不當雲社地幾百裏。 若計也,亦斷無驟封以七百裏之巨。惟謂孔子當時有 意至楚則是。
八、孔子至蔡 史記孔子世家: 齊景公卒。明年,孔子自蔡如葉。 齊景公卒歲為魯哀公之五年。明年,即魯哀公六 年,孔子自陳至蔡。此乃舊時蔡國故地,乃負函之蔡, 今屬楚,楚臣葉公諸梁居之。此年孔子至負函見葉公。 葉公問政。子曰 :“近者悅,遠者來。”(十三) 孔子至齊,齊景公問以政。其來蔡,葉公問以政。 在衛,不見有衛靈公問政之記載,惟問以兵陳之事, 而孔子遂行。在陳亦有三年之久,並仕為臣,亦不見 陳侯有所問。初與葉公相見,葉公即虛衷問政,此見 葉公誠楚之賢臣。據左傳:楚遷許於葉。又遷城父, 遷析,而葉遂為楚方城外重地。魯哀公二年,蔡避楚 遷州來。六年,楚遂招致蔡之遺民未遷者為置新邑於 負函,葉公諸梁主其事而兼治之。孔子見葉公,告以 為政必近悅而遠來。蓋其時楚方務遠略,而葉公負其 北門麵向諸夏之重任。如許如蔡,皆諸夏遺民,今皆
歸葉公所治,故孔子告以當先務求此輩近民之悅也。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 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十三) 當孔子之世,齊晉霸業已衰,楚與中原諸夏往復 頻繁,已與昔之以蠻夷自處者遠別。然當時南北文化 歧見,尚有芥蒂。葉公之意,殆自負以為南方風氣人 物並不下於北方,故特有此問。亦見葉公心胸實自在 衛靈公陳公等諸人之上。而孔子之答,則大道與俗見 之相判自顯。此乃一時率爾觸發,然遂永為千古大訓。 可見凡孔子行跡所至,偶所親即,其光風之所熏灼, 精神之所影響,實有其永不昧滅者。天將以夫子為木 鐸,凡孔子行跡所至,實已是孔子之行道所至矣。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 :“女奚不 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雲爾 。”(七) 此章不審與葉公問政章之先後。推測言之,孔子 至蔡,葉公必敬禮相迎,其問政當在前。葉公之於孔 子,即知慕重,但不能真識孔子之為人,故又私問於
七、孔子至陳 孟子: 孔子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 為陳侯周臣。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遂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 司城,宋官名,殆陳亦同有此官。其諡貞子,則 賢人也。孔子去衛過宋,一路皆在厄中,陳有賢主人, 故遂仕於其朝矣。 左傳哀公三年: 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逾公官,桓僖炎。孔子 在陳聞火,曰 :“其桓僖乎?” 此或出後人附會。然可證魯哀三年夏,孔子正在 陳。
疑辨十五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凡兩至陳。史記陳世家魯公六 年孔子適陳,孔子世家在七年。又十三年孔子在陳, 此為魯哀公之六年。今考孔子以魯哀三年過宋至陳, 至是仍可在陳,其兩至陳之說則不可信。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 斯濫矣 。”(十五) 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史記陳世家: 魯公十三年,吳復來伐陳,陳告急楚,楚昭王來 救,軍於城父,吳師去。是年,楚昭王卒於城父。時 孔子在陳。 孔子在陳絕糧,當即在吳師伐陳之年。孔子以魯 哀公三年至陳,至是已魯哀公六年,前後當逾三年。 孟子曰 :“未嚐終三年淹”,則其正式在陳仕朝受祿, 殆亦前後不足三年。於其所素抱行道之意,則無可言 者。而陳又屢年遭兵,此次吳師來伐,孔子或先已辭 位避去。論語雲“在陳絕糧 ”,因其尚在陳境。孟子
雲“厄於陳蔡之間 ”,則因其去陳適楚,在路途中。 左傳哀公二年冬十有一月,蔡遷於州來。四年夏,葉 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蔡之始封在上蔡,後徙新蔡,皆 在今河南境,在陳之南,與陳相近。及其畏楚就吳而 遷州來,在今安徽壽縣北,與陳相距數百裏。其時晉 失諸侯,楚昭王有誌中原,故使葉公諸梁招致蔡之故 地人民於負函,此亦與上蔡新蔡為近,楚使葉公兼治 之。孔子去陳適蔡,乃就見葉公,與蔡國無涉。其途 間絕糧,則是已去陳國,而未達楚境,故曰無上下之 交也。 疑辨十六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 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 :“孔子用於楚,則陳 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 不得行,絕糧 。”今按:蔡尚在陳之南,孔子先是未 嚐至蔡,此謂孔子遷於蔡三歲,或是蔡遷於州來三歲 之誤。蔡昭侯遷州來在魯哀二年,吳伐陳在魯哀六年, 中間適越三歲。其時蔡事吳,陳事楚,相與為敵。蔡 遷州來,與陳已遠,烏得有陳蔡大夫合謀圍孔子之事? 前人辨此者已多,惟謂絕糧在吳伐陳、楚救陳之歲則 是。
疑辨十七 孔子世家又曰 :“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 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裏封孔子, 令尹子西曰: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 昭王乃止 。”孔子絕糧非受兵圍,已辨如前。楚昭王 近在陳之城父,果迎孔子,信宿可以相見,孔子又何 為使子貢至楚?魯哀之六年,楚昭王在城父,救陳戰 吳,卒於軍中,其事詳載於左傳,其時決不似有議封 孔子之事。且議封,僅當計社數,不當雲社地幾百裏。 若計也,亦斷無驟封以七百裏之巨。惟謂孔子當時有 意至楚則是。
八、孔子至蔡 史記孔子世家: 齊景公卒。明年,孔子自蔡如葉。 齊景公卒歲為魯哀公之五年。明年,即魯哀公六 年,孔子自陳至蔡。此乃舊時蔡國故地,乃負函之蔡, 今屬楚,楚臣葉公諸梁居之。此年孔子至負函見葉公。 葉公問政。子曰 :“近者悅,遠者來。”(十三) 孔子至齊,齊景公問以政。其來蔡,葉公問以政。 在衛,不見有衛靈公問政之記載,惟問以兵陳之事, 而孔子遂行。在陳亦有三年之久,並仕為臣,亦不見 陳侯有所問。初與葉公相見,葉公即虛衷問政,此見 葉公誠楚之賢臣。據左傳:楚遷許於葉。又遷城父, 遷析,而葉遂為楚方城外重地。魯哀公二年,蔡避楚 遷州來。六年,楚遂招致蔡之遺民未遷者為置新邑於 負函,葉公諸梁主其事而兼治之。孔子見葉公,告以 為政必近悅而遠來。蓋其時楚方務遠略,而葉公負其 北門麵向諸夏之重任。如許如蔡,皆諸夏遺民,今皆
歸葉公所治,故孔子告以當先務求此輩近民之悅也。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 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十三) 當孔子之世,齊晉霸業已衰,楚與中原諸夏往復 頻繁,已與昔之以蠻夷自處者遠別。然當時南北文化 歧見,尚有芥蒂。葉公之意,殆自負以為南方風氣人 物並不下於北方,故特有此問。亦見葉公心胸實自在 衛靈公陳公等諸人之上。而孔子之答,則大道與俗見 之相判自顯。此乃一時率爾觸發,然遂永為千古大訓。 可見凡孔子行跡所至,偶所親即,其光風之所熏灼, 精神之所影響,實有其永不昧滅者。天將以夫子為木 鐸,凡孔子行跡所至,實已是孔子之行道所至矣。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 :“女奚不 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雲爾 。”(七) 此章不審與葉公問政章之先後。推測言之,孔子 至蔡,葉公必敬禮相迎,其問政當在前。葉公之於孔 子,即知慕重,但不能真識孔子之為人,故又私問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