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魯今且郊、如致乎大夫, 則吾猶可以止 。” 桓子卒受齊婦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 孔子主墮三都,不啻在魯國政壇上擲下一大炸彈, 其爆炸聲遠震四鄰。魯齊接壤,並在邊界上時起齟齬。 魯國政治有大改革,齊國自感不安。饋女樂,固是一 項政治陰謀。然季桓子對孔子之不信任,其主要關鍵 還是在孟氏之守成弗墮,又經公伯寮之讒譖,季氏不 免心生搖惑。受齊女樂,三日不朝,隻是其內心衝突 與夫政治姿態轉變之表現。此是借因,非主因。齊歸 女樂在魯定公十二年之冬,正與魯圍成事先後同時。 若季桓子決心不變,則墮成一事尚可繼續努力。正因 季桓子自己變心,故再不理會圍成事,而姑借女樂之 來作逃避姿態。孔子猶不欲急去,且待春祭,由於不 送大夫祭肉,乃始行,此應在定公十三年。孔子自定 公九年出仕,至是已四年。其為大司寇已三年。 疑辨九 史記孔子世家又曰 :“孔子行,宿乎屯。師已送 曰 :‘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哥可夫。’ 歌曰: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
哉遊哉,維以卒歲。’ 師已反,桓子曰 :‘孔子亦何 言?’師已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 :‘夫子罪我,以 群婢也夫。’” 史記此節又見家語。孔子之歌, 與論 語公伯寮其如命何之語大不相似。豈公伯寮不如群婢, 天之大命,由群婢所掌握乎?孔子去魯在外十四年, 亦豈優哉遊哉維以卒歲之謂乎?尤其於孔子墮三都之 主張不得貫徹一大關鍵反忽略了,使人轉移目光到齊 人所歸女樂上,大失歷史真情,不可不辨。孟子曰: “孔子為魯司寇,不用”,不特指女樂事,始為得之。
二、孔子適衛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富之 。”曰 :“既 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十三) 魯衛接壤,又衛多君子,故孔子去魯即適衛,此 章正為初入衛時之辭。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 :“有 心哉,擊磬乎 !”既而曰 :“鄙哉,氣..乎。莫已 知也, 斯已而矣。深則厲,淺則揭 。” 子曰 :“果 哉!末之難矣 。”(十四) 孔子初至衛,當是憑廛而居。閑日擊磬,有一擔 草器的隱者過其門外,聽磬聲而知孔子之心事。言人 莫已知,斯獨善其已即可。孔子嘆其果於忘世。是孔 子初在衛,雖未汲汲求出仕,然亦未嚐忘世可知。又 孔子學琴於師襄,師襄又稱擊磬襄。孔子擊磬,其亦 學之於襄乎?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在衛憑
居初定,即擊磬自遣。此皆在流亡羈旅之中而怡情音 樂一如平常,此見孔子之道德人生與藝術人生之融凝。 及其老,乃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此 即其道德人生與藝術人生融凝合一所到達之最高境界 也。 子貢曰 :“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 沽諸 ?”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九) 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尚少顏洲一歲。孔子去魯 適衛,子貢年二十四。子貢乃衛人,殆是孔子適衛後 始從遊。見孔子若無意於仕進,故有斯問。可證孔子 初至衛,未嚐即獲見於衛靈公。孔子抱道如懷玉,非 不欲沽,隻待善賈。善賈猶言良賈,能識玉,時人誰 能識孔子?孔子亦僅待有意市玉者而已。
三、孔子過匡過蒲 儀封人請見,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 得見也 。” 從者見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於喪 乎?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三) 儀,衛邑名,在衛西南境。又衛有夷儀,在衛西 北境。喪者,失位去國之義,應指孔子失魯司寇去國 適衛事。然自魯適衛,應自衛東境入,無緣過衛西南 或西北之邑。孔子居衛十月而過蒲過匡,匡蒲皆在晉 衛邊境,與夷儀為近。或孔子此行曾路過夷儀,儀封 人即夷儀之封人也。其時既失位於魯,又不安於衛, 僕僕道途,故儀封人謂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之周流 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於路而警眾也。是亦孔 子適衛未遽仕之一證。惟其事在過匡過蒲之前或後, 則不可詳考。又若認此儀邑在衛西南,則當俟孔子去 衛過宋時始過此。是亦時當失位,語氣並無不合。今 亦不能詳定,姑附於此。 子畏於匡。曰 :“文五既設,文不在茲乎!天之 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 也,匡人其如予何 ?”(九) 子畏於匡,顏洲後。子曰 :“吾以女為死矣。”
曰 :“子在,回何敢死 ?”(十一)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衛,居十朋,去衛過匡。陽虎嚐暴匡人, 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春秋時,地名匡者非一。衛之匡在陳留長垣縣西 南。長垣縣有匡城蒲鄉,兩地近在一處。左傳定公十 四年春,衛侯逐分叔戌與其黨。孔子以十三年春去魯 適衛,居十月,正值其時。 史記孔子世家又雲: 孔子去匡、即過蒲。月餘反乎衛。 又曰: 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鬥甚疾。蒲人懼, 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
核其時地,過匡過蒲,乃魯定公十四年春同時之 事。畏乃私鬥之稱。論語之畏於匡,即是史記之鬥於 蒲,隻是一事兩傳。若謂孔子貌似陽虎,則一語解釋 即得,何致拘之五日。若果匡人誤以孔子為陽虎,孔 子不加解釋,而遽有天喪斯文之嘆,情事語氣似乎不 類。且顏洲隨孔子同行,拘則俱拘,免則俱免,何以 又有獨自一人落後之事。蓋孔子畏於匡,即是過蒲。 適遭公叔戌之叛,欲止孔子,孔子與其門弟子經與蒲 人鬥而得離去。顏洲則在鬥亂中失群在後也。後人因 有陽虎侵暴於匡之事,遂訛傳孔子以狀類陽虎被拘, 史馬遷不能辦而兩從之。 疑辨十 後人復有疑匡圍乃與孔子往宋遭司馬之難為同一 事,無據臆測,今不從。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 :“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 子之往也,如之何 ?” 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 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 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十七)
哉遊哉,維以卒歲。’ 師已反,桓子曰 :‘孔子亦何 言?’師已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 :‘夫子罪我,以 群婢也夫。’” 史記此節又見家語。孔子之歌, 與論 語公伯寮其如命何之語大不相似。豈公伯寮不如群婢, 天之大命,由群婢所掌握乎?孔子去魯在外十四年, 亦豈優哉遊哉維以卒歲之謂乎?尤其於孔子墮三都之 主張不得貫徹一大關鍵反忽略了,使人轉移目光到齊 人所歸女樂上,大失歷史真情,不可不辨。孟子曰: “孔子為魯司寇,不用”,不特指女樂事,始為得之。
二、孔子適衛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富之 。”曰 :“既 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十三) 魯衛接壤,又衛多君子,故孔子去魯即適衛,此 章正為初入衛時之辭。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 :“有 心哉,擊磬乎 !”既而曰 :“鄙哉,氣..乎。莫已 知也, 斯已而矣。深則厲,淺則揭 。” 子曰 :“果 哉!末之難矣 。”(十四) 孔子初至衛,當是憑廛而居。閑日擊磬,有一擔 草器的隱者過其門外,聽磬聲而知孔子之心事。言人 莫已知,斯獨善其已即可。孔子嘆其果於忘世。是孔 子初在衛,雖未汲汲求出仕,然亦未嚐忘世可知。又 孔子學琴於師襄,師襄又稱擊磬襄。孔子擊磬,其亦 學之於襄乎?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在衛憑
居初定,即擊磬自遣。此皆在流亡羈旅之中而怡情音 樂一如平常,此見孔子之道德人生與藝術人生之融凝。 及其老,乃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此 即其道德人生與藝術人生融凝合一所到達之最高境界 也。 子貢曰 :“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 沽諸 ?”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九) 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尚少顏洲一歲。孔子去魯 適衛,子貢年二十四。子貢乃衛人,殆是孔子適衛後 始從遊。見孔子若無意於仕進,故有斯問。可證孔子 初至衛,未嚐即獲見於衛靈公。孔子抱道如懷玉,非 不欲沽,隻待善賈。善賈猶言良賈,能識玉,時人誰 能識孔子?孔子亦僅待有意市玉者而已。
三、孔子過匡過蒲 儀封人請見,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 得見也 。” 從者見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於喪 乎?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三) 儀,衛邑名,在衛西南境。又衛有夷儀,在衛西 北境。喪者,失位去國之義,應指孔子失魯司寇去國 適衛事。然自魯適衛,應自衛東境入,無緣過衛西南 或西北之邑。孔子居衛十月而過蒲過匡,匡蒲皆在晉 衛邊境,與夷儀為近。或孔子此行曾路過夷儀,儀封 人即夷儀之封人也。其時既失位於魯,又不安於衛, 僕僕道途,故儀封人謂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之周流 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於路而警眾也。是亦孔 子適衛未遽仕之一證。惟其事在過匡過蒲之前或後, 則不可詳考。又若認此儀邑在衛西南,則當俟孔子去 衛過宋時始過此。是亦時當失位,語氣並無不合。今 亦不能詳定,姑附於此。 子畏於匡。曰 :“文五既設,文不在茲乎!天之 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 也,匡人其如予何 ?”(九) 子畏於匡,顏洲後。子曰 :“吾以女為死矣。”
曰 :“子在,回何敢死 ?”(十一)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衛,居十朋,去衛過匡。陽虎嚐暴匡人, 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春秋時,地名匡者非一。衛之匡在陳留長垣縣西 南。長垣縣有匡城蒲鄉,兩地近在一處。左傳定公十 四年春,衛侯逐分叔戌與其黨。孔子以十三年春去魯 適衛,居十月,正值其時。 史記孔子世家又雲: 孔子去匡、即過蒲。月餘反乎衛。 又曰: 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鬥甚疾。蒲人懼, 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
核其時地,過匡過蒲,乃魯定公十四年春同時之 事。畏乃私鬥之稱。論語之畏於匡,即是史記之鬥於 蒲,隻是一事兩傳。若謂孔子貌似陽虎,則一語解釋 即得,何致拘之五日。若果匡人誤以孔子為陽虎,孔 子不加解釋,而遽有天喪斯文之嘆,情事語氣似乎不 類。且顏洲隨孔子同行,拘則俱拘,免則俱免,何以 又有獨自一人落後之事。蓋孔子畏於匡,即是過蒲。 適遭公叔戌之叛,欲止孔子,孔子與其門弟子經與蒲 人鬥而得離去。顏洲則在鬥亂中失群在後也。後人因 有陽虎侵暴於匡之事,遂訛傳孔子以狀類陽虎被拘, 史馬遷不能辦而兩從之。 疑辨十 後人復有疑匡圍乃與孔子往宋遭司馬之難為同一 事,無據臆測,今不從。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 :“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 子之往也,如之何 ?” 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 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 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