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陽虎以之奔齊,至是魯齊既言好,齊欲與晉爭霸, 欲魯舍晉事齊,故歸此三地之田。既不為懼魯之用孔 子,亦不為齊君自悔其會於夾穀之不義無禮而謝過, 左傳記載甚明。過分渲染,欲為孔子誇張,反失情實, 遂滋疑辨。但孔子之相定公會夾穀,其功績表現亦已 甚者。後人依據左傳而疑穀梁與史記是也。若因穀梁 與史記之記載失實而牽連並疑左傳,遂謂左傳所記亦 並無其事,則更失之。今既無明確反證,即難否認左 傳所記夾穀一會之詳情。
四、孔子墮三都 孔子為魯司寇,其政治上之表現有兩大事。其一 為相定公與齊會夾穀,繼之則為其墮三都之主張。相 夾穀在定公十年,墮三都在定公十二年。 公羊傳定公十二年: 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 :“家不藏甲,邑 無百雉之城 。”於是帥師墮費。 左傳定公十二年: 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費。季 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魯公與 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費人攻之,費克。 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 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 斂處父謂孟孫 :“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 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為不知,我將不 墮 。”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其時季氏專魯政。孔子出仕,由中都宰一年之中 而驟遷至司寇卿職。雖曰出魯公之任命,實則由季氏 之主張。孔子相夾穀之會,而劉人來歸汶陽之田,此 田即季氏家宰叛季氏而挾以投齊者。由此季氏對孔子 當益信重。而孔子弟子仲由乃得為季孫氏之家宰,則 季氏之信任孔子,大可與此推見。公羊傳雲 :“三月 不違 。”三月已歷一季之久,言孔子於季孫氏可以歷 一季之久而所言不相違。則凡孔子之言,季孫氏蓋多 能聽從。 故孟子曰 :“孔子於季孫氏,為見行可之 仕 。”言孔子得季孫氏信任,見為可以明誌行道也。 然孔子當時所欲進行之大政事,首先即為剝奪季孫氏 以及孟孫、叔孫氏三家所獲之非法政權,以重歸之於 魯公室。此非孔子欲謀不利於三家,孔子特欲為三家 久遠之利而始有此主張。故孔子直告季孫,謂依古禮, 私家不當藏兵甲。私家之封邑,其城亦不得逾百雉。 孔子以此告季孫氏,正如與虎謀皮。然季孫氏亦自懷 隱憂。前在昭公時,南蒯即曾以費叛。及陽虎之亂, 費宰公山不狃實與同謀。今陽虎出奔已三年,而公山 不狃仍為費宰,季氏亦無如之何。其城大,又險固, 季氏可以據此背叛魯君,然其家臣亦可據此背叛季氏。 今季氏正受此患苦。故季氏縱不能深明孔子所陳之道 義,然亦知孔子所言非為謀我,乃為我謀,故終依孔 子言墮費。其實孔子亦不僅為季氏謀,乃為魯國謀。
亦不僅為魯國謀,乃為中國為全人類謀。就孔子當時 之政情,則惟有從此下手也。費宰公山不狃,即其前 欲召孔子之人,至是乃正式抗命。前一年,侯犯即以 叛適齊。孔子與子路之提議墮三都,殆亦由侯犯事而 起。 其時齊已歸於魯,故叔孫氏首墮, 亦以其時無 宰, 故墮之易。叔孫輒乃叔孫氏之庶子, 無寵。陽 虎之亂, 即謀以取代其父州仇,既不得誌, 至是乃 追隨公山不狃同叛。其時叔孫一家亦復是臣叛於外, 子叛於內,各競其私,離散爭奪,與季孫氏家同有不 可終日之勢。依孔子、子路之獻議,庶可振奮人心, 重趨團結。惟孟孫氏一家較不然。孟懿子與南宮敬叔 受父遺命,往學禮於孔子,然懿子襲父位,主一家之 政,其親受教誨之日宜不多。殆是見道未明,信道未 篤。雖不欲違孔子墮都之議,然前陽虎之亂,圖殺孟 懿子,而陽虎欲自代之,幸成宰公斂處父警覺有謀, 懿子得免,陽虎亦終敗。故懿子極信重處父。處父所 言亦若有理。自當時形勢言之,春秋之晚世,已不如 春秋之初年,列國疆土日辟,國之國間壤地相接,已 不能隻以一城建國。 墮都即不啻自毀國防,故曰 : “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抑且三家自魯桓公以來, 歷世綿長。當懿子時,孟氏一家兄弟和睦,主臣一氣, 不如季叔兩家之散亂,則何為必效兩家自墮其都。懿 子既不欲公開違命,亦兩可於處父之言,乃一任處父
自守其都。處父固能臣,而季叔兩家見成之固守,亦 抱兔死狐悲之心,乃作首鼠兩端之計,不復出全力攻 之,於是圍成弗克。墮三都之議至是受了大頓挫。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 :“善為我辭焉。 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六) 時費宰公山不狃已奔齊,季氏懲於其家臣之兇惡, 乃擇孔子弟子中知名者為之。閔子騫少孔子十五歲, 已屆強仕之年,在孔門居德行之科。季氏物色及之, 可謂允得其選。然閔子堅決辭謝。今不知此事約在何 時,當已在圍成弗克之後。魯國政情又趨複雜,閔子 或早知孔子有去位之意,故不願一出也。論語記孔子 與人語及其門弟子,或對其門弟子問答,皆斥其名。 雖顏冉高第亦曰回曰雍。獨閔子雲子騫,終論語一書 不能損名,其賢由此可知。惜其詳不傳。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 :“賊夫人之子。”子 路曰 :“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 然後為 學 ?”子曰 :“是故惡夫佞者。”(十一)
四、孔子墮三都 孔子為魯司寇,其政治上之表現有兩大事。其一 為相定公與齊會夾穀,繼之則為其墮三都之主張。相 夾穀在定公十年,墮三都在定公十二年。 公羊傳定公十二年: 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 :“家不藏甲,邑 無百雉之城 。”於是帥師墮費。 左傳定公十二年: 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費。季 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魯公與 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費人攻之,費克。 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 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 斂處父謂孟孫 :“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 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為不知,我將不 墮 。”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其時季氏專魯政。孔子出仕,由中都宰一年之中 而驟遷至司寇卿職。雖曰出魯公之任命,實則由季氏 之主張。孔子相夾穀之會,而劉人來歸汶陽之田,此 田即季氏家宰叛季氏而挾以投齊者。由此季氏對孔子 當益信重。而孔子弟子仲由乃得為季孫氏之家宰,則 季氏之信任孔子,大可與此推見。公羊傳雲 :“三月 不違 。”三月已歷一季之久,言孔子於季孫氏可以歷 一季之久而所言不相違。則凡孔子之言,季孫氏蓋多 能聽從。 故孟子曰 :“孔子於季孫氏,為見行可之 仕 。”言孔子得季孫氏信任,見為可以明誌行道也。 然孔子當時所欲進行之大政事,首先即為剝奪季孫氏 以及孟孫、叔孫氏三家所獲之非法政權,以重歸之於 魯公室。此非孔子欲謀不利於三家,孔子特欲為三家 久遠之利而始有此主張。故孔子直告季孫,謂依古禮, 私家不當藏兵甲。私家之封邑,其城亦不得逾百雉。 孔子以此告季孫氏,正如與虎謀皮。然季孫氏亦自懷 隱憂。前在昭公時,南蒯即曾以費叛。及陽虎之亂, 費宰公山不狃實與同謀。今陽虎出奔已三年,而公山 不狃仍為費宰,季氏亦無如之何。其城大,又險固, 季氏可以據此背叛魯君,然其家臣亦可據此背叛季氏。 今季氏正受此患苦。故季氏縱不能深明孔子所陳之道 義,然亦知孔子所言非為謀我,乃為我謀,故終依孔 子言墮費。其實孔子亦不僅為季氏謀,乃為魯國謀。
亦不僅為魯國謀,乃為中國為全人類謀。就孔子當時 之政情,則惟有從此下手也。費宰公山不狃,即其前 欲召孔子之人,至是乃正式抗命。前一年,侯犯即以 叛適齊。孔子與子路之提議墮三都,殆亦由侯犯事而 起。 其時齊已歸於魯,故叔孫氏首墮, 亦以其時無 宰, 故墮之易。叔孫輒乃叔孫氏之庶子, 無寵。陽 虎之亂, 即謀以取代其父州仇,既不得誌, 至是乃 追隨公山不狃同叛。其時叔孫一家亦復是臣叛於外, 子叛於內,各競其私,離散爭奪,與季孫氏家同有不 可終日之勢。依孔子、子路之獻議,庶可振奮人心, 重趨團結。惟孟孫氏一家較不然。孟懿子與南宮敬叔 受父遺命,往學禮於孔子,然懿子襲父位,主一家之 政,其親受教誨之日宜不多。殆是見道未明,信道未 篤。雖不欲違孔子墮都之議,然前陽虎之亂,圖殺孟 懿子,而陽虎欲自代之,幸成宰公斂處父警覺有謀, 懿子得免,陽虎亦終敗。故懿子極信重處父。處父所 言亦若有理。自當時形勢言之,春秋之晚世,已不如 春秋之初年,列國疆土日辟,國之國間壤地相接,已 不能隻以一城建國。 墮都即不啻自毀國防,故曰 : “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抑且三家自魯桓公以來, 歷世綿長。當懿子時,孟氏一家兄弟和睦,主臣一氣, 不如季叔兩家之散亂,則何為必效兩家自墮其都。懿 子既不欲公開違命,亦兩可於處父之言,乃一任處父
自守其都。處父固能臣,而季叔兩家見成之固守,亦 抱兔死狐悲之心,乃作首鼠兩端之計,不復出全力攻 之,於是圍成弗克。墮三都之議至是受了大頓挫。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 :“善為我辭焉。 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六) 時費宰公山不狃已奔齊,季氏懲於其家臣之兇惡, 乃擇孔子弟子中知名者為之。閔子騫少孔子十五歲, 已屆強仕之年,在孔門居德行之科。季氏物色及之, 可謂允得其選。然閔子堅決辭謝。今不知此事約在何 時,當已在圍成弗克之後。魯國政情又趨複雜,閔子 或早知孔子有去位之意,故不願一出也。論語記孔子 與人語及其門弟子,或對其門弟子問答,皆斥其名。 雖顏冉高第亦曰回曰雍。獨閔子雲子騫,終論語一書 不能損名,其賢由此可知。惜其詳不傳。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 :“賊夫人之子。”子 路曰 :“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 然後為 學 ?”子曰 :“是故惡夫佞者。”(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