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從容自得樂趣於日常之間也。 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 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七) 此章可見孔子當時生事甚困,然終不改其樂道之 心。如曾點寄心事外,乃必有待於暮春之與春服,冠 者之與童子,浴沂之與風雩,須遇可樂之境與可樂之 事以為樂。而孔子則樂無不在,較之曾點為遠矣。自 後惟顏淵為庶幾。可見孔子當時與點一嘆,乃為別有 心情,別有感慨,特為子路、冉有、公西華言之,使 之寬其胸懷,勿汲汲必以用世為務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 子路聞之喜。子曰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五) 道在我,雖飯疏飲水亦可樂。道不行,其事可傷 可嘆,亦非浴沂風雩之可解。當時凡來學於孔子之門 者,皆有意於用世,然未必皆有誌於行道。孔子與點 之嘆,為諸弟子之汲汲有意用世而嘆也。此章乘桴之 嘆,則為道不行而嘆。道不行於斯世,乃欲乘桴浮海,


    此所以為孔子,若曾點則跡近莊老矣。然乘桴浮海亦 待取竹木之材以為桴,而此等材料亦復無所取之,此 可想孔子所嘆之深矣。子路雖汲汲用世,然孔子若決 心浮海,子路必勇於相從。當時孔子師弟子之心胸意 氣,亦可於此參之。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 “君子居之,何聘之有 ?”(九) 居夷之想,亦猶浮海之想也。皆為道不行,而寄 一時之深慨。此皆孔子抱道自信之深,傷時之殷,憂 世之切而有此,非漫爾興嘆也。 顏淵、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爾誌 !”子路曰: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 。”顏 淵曰 :“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 :“願聞子之 誌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五) 顏淵,顏無繇之子,少孔子三十歲,亦少子路二 十一歲。在孔子前期教育中及門較晚。孔子於前期弟


    子中,若惟子路、顏淵最所喜愛。某日者,遇其同侍, 因使各言爾誌。後來論語記者以他日顏淵成就尤勝子 路,故本章序顏淵於子路之上。就當時論,顏淵尚不 滿二十歲,而子路則其父執也。子路率爾先對,願能 以財物與朋友相共,而無私己之意。顏淵則能自財物 進至於德業。己有善,不自誇伐。有勞於人,不自感 由我施之。盡其在我,而泯於人我之跡。此與子路實 為同一心胸、同一誌願,而所學則見其彌進矣。至孔 子,則不僅願其在己心中隻此人我一體之仁。即在與 己相處之他人,亦願其同在此仁道中,同達於化境, 不復感於彼與我之有隔。在我則老者養之以安,而老 者亦安我之養。朋友交之以信,而朋友亦信我之交。 幼者懷之以恩,而幼者亦懷我之恩。其實孔子此種心 胸誌願,亦仍與子路、顏淵相同,隻見其所學之蓋進 而已。若使孔子此誌此道能獲在政治上施展,則誠有 如子貢所言 :“夫子之得邦家,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十九)孔子抱斯道於己, 豈有不期其大行於世。上引諸章,殆皆在孔子五十齣 仕前,其生活之清淡及其師弟子間講學心情之真摯而 活潑,事隔逾兩千年,皆可躍然如見。


    孔子五十歲後仕魯之期 一、孔子出仕之前緣 史記孔子世家: 桓子嬖臣仲梁懷,與陽虎有隙。陽虎執懷,囚桓 子,與盟而釋之。陽虎益輕季氏。 陽虎為季氏家臣,其囚季桓子事,詳見左傳定公 五年。季氏為魯三家之首,執魯政,而其家臣陽虎乃 生心叛季氏。孔子素主裁抑權臣,其與季氏有是可忍 孰不可忍之嘆。陽虎既欲叛季氏,乃欲攀援孔子以自 重。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 亡也而往拜之, 遇諸塗。謂孔子曰 :“來!予與爾 言 。”曰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 : “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曰 :“不 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 :“諾!吾將仕


    矣 。”(十七) 孟子書亦記此事曰: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 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其亡也而饋孔子蒸豚, 孫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此陽貨即左傳史記中之陽虎,蓋虎是其名。其時 魯政已亂,陽貨雖為家臣,而權位之尊擬於大夫。孔 子雖不欲接受其攀援,然亦不欲自背於當時共行之禮, 乃瞰陽貨之亡而往答拜。塗中之語,辭緩意峻,一如 平常,貨亦無奈之何。此事究在何時,不可知。但應 在定公五年後。 史記孔子世家: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 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陽虎素所善者。遂執季桓 子。桓子詐之,得脫。


    此事詳左傳。公山不狃為季氏私邑費之宰。內結 陽虎,將享桓子於蒲圃而殺之。桓子知其謀,以計得 脫。其事發於陽虎,不狃在外,陰構其事,而實未露 叛形。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 :“夫召我 者,而豈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十 七) 弗擾即不狃,謂其以費畔,乃指其存心叛季氏。 而孔子在當時講學授徒,以主張反權臣聞於時,故不 狃召之,亦猶陽虎之欲引孔子出仕,以張大反季氏之 勢力。孔子聞召欲往者,此特一時久鬱之心遇有可為, 不能無動。因其時不狃反跡未著,而其不陳季氏之態 度則已暴露,與人俱知。故孔子聞召,偶動其欲往之 心。子路不悅者,其意若謂孔子大聖,何為下儕一家 宰。但孔子心中殊不在此等上計較。故曰 :“如有用 我者, 吾其為東周乎 。”(十七)孔子自有一番理想 與抱負,固不計用我者之為誰也。然而終於不往。其 欲往,見孔子之仁。其終於不往,見孔子之知。 史記孔子世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穆並收藏孔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