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十二) 孔子乃魯國一士,流寓來齊,而齊景公特予延見, 並問以為政之道。此見當時孔子已名聞諸侯,而當時 貴族階層雖已陷崩潰之前期,然猶多能禮賢下士,虛 懷問道,亦見在當時吾先民歷史文化積累之深厚。時 齊景公失政,大夫陳氏厚施於國,景公又多內嬖,不 立太子,故孔子告以為君當盡君道,為臣當盡臣道, 為父當盡父道,為子當盡子道。語氣若平和,但為君 父者不盡君父之道,如何使臣子盡臣子之道?孔子之 言,乃告景公當先盡已道也。景公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 子禽問於子貢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 抑與之與 ?” 子貢曰 :“ 夫子溫良恭儉 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一) 溫良恭儉讓五字,描繪出孔子盛德之氣象,光輝 照人,易得敬信,時君自願以政情就而問之。但若真 欲用孔子,則同時相背之惡勢力必君起沮之。故孔子


    之道亦遂終身不行,其情勢已於在齊之期見其端。 齊景公待孔子,曰 :“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 孟之間待之 。”曰 :“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十八) 此章齊景公兩語,先後異時。先見孔子而悅之, 私下告人,欲以季孟之間待孔子。是欲以卿禮相待也。 後誌不決,意軒衰怠,乃曰 :“吾老矣,不能用”。 時景公年在五十外,自稱老,其無奮發上進之氣可知。 故孔子聞之而行。 孟子: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疑辨四 孔子適齊,事跡可考信者惟此。尚有孔子適齊為 高昭子家臣,又景公將以尼丘田封孔子,晏嬰沮之諸 說,前人競致疑辨。其他不可信之說尚多,今俱不列。


    三、孔子反魯 檀弓: 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 之間。孔子曰 :“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 而觀其葬焉。 吳季劄適齊在魯昭公二十七年,事見左傳。嬴博 間近魯境,孔子蓋自魯往觀。孔子以昭公二十五年適 齊,二十七年又在魯,蓋在齊止一年。或說孔子留齊 七年,或說孔子曾三至齊,皆不可信。吳季劄當時賢 人,孔子往觀其葬子之禮,亦所謂無不學而何常師之 一例。 或謂孔子曰 :“子奚不為政?”子曰 :“書雲: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 其為為政 ?”(二) 孔子以六藝教,此本當時進仕之階。孔子既施教


    有名,故時人皆期孔子出仕。但在孔子之意,出仕為 政,乃所以行道。其他一切人事亦皆所以行道。家事 亦猶國事,果使出仕為政而不獲行道,則轉不如居家 孝友猶得行道之為愈。其答或人之問,見其言緩意峻。 此章或在適齊前,或在自齊返魯後,不可定。 孔子自言,十有五而誌於學,即是有誌學此道。 三十而立,即能立身此道。又言四十而不惑,即是於 此道不復有所惑。世事之是非得失,吾身之出處進退, 聲名愈聞,則交涉愈廣,情況愈複雜,而關係亦愈大, 在孔子則是見道愈明,而守道愈篤,故不汲汲於求出 仕也。 孔子又曰: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七) 此章當在孔子年近五十時。皇侃曰 :“當孔子爾 時,年已四十五六,” 此無確據,但亦近似。孔子教 學相長,其設教之期即其進學之期。孔子亦自知譽望 日高,魯亂日迫,形勢所趨,終不能長日閉門不一出 仕。乃自望於五十前猶能於學養上更有進,他日出任 大事,庶可無過。此指出仕行道言,非謂四十不惑以 後,居家設教,猶不免有大過也。


    疑辨五 此章亦字或作易,遂有孔子五十學易之說,此事 前人疑辨亦多,語詳拙著先秦諸子係年孔門傳經辨。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 方,莫不受業焉。 孔子自齊返魯,下至其出任,尚歷十三四年。若 以三十後始授徒設教計之,前後共近二十年。此為孔 子第一期之教育生涯。其前期弟子中著名者,有顏無 繇、仲由、曾點、冉伯牛、閔損、冉求、仲弓、宰我、 顏回、高柴、公西赤諸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 :“以吾 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 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 千乘之國,攝乎 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 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爾 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 此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


    爾何如 ?”對曰 :“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 如會同, 端章甫, 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琴希, 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曰 :“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 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 :“ 夫子何哂由 也 ?”曰 :“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 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十一) 此章可見當時孔門師弟子講學歡情之一斑。子路 少孔子九歲。曾皙、曾參父,或較子路略年幼。故記 者序其名次後於子路。冉有少孔子二十九歲。公西華 最年輕,少孔子三十二歲。此章問答應在孔子五十齣 仕前。孔門講學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爾之問。子路 長治軍,冉有長理財,公西華長外交禮節,三人所學 各有專長,可備世用。孔子聞三子之言,其樂可知。 然孔子則寄慨於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於 進取,而或不遇見用之時,乃特賞於曾皙之放情事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穆並收藏孔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