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嘉治經不同。推其極,亦不過欲重返之於如漢唐儒 之通經而致用,其意似乎欲憑治古經籍之所得為根據, 而以興起新政治。此距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 人精神,隔離仍遠。人才不作,則一切無可言。學術 錯誤,其遺禍直迄於民國創興以來之60年。今者痛 定思痛,果欲復興中國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傳 統,而闡揚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實 尤為目前當務之急。本書編撰,著眼在此。愛特揭發 於序言中,以期讀者之注意。 本書為求能獲國人之廣泛誦讀,故篇幅力求精簡。 凡屬孔子生平事跡,經歷後人遞述,其間不少增益失 真處,畢一律刪削。本書寫作之經過,其用心於刊落 不著筆處,實尤勝過於下筆寫入處。凡經前人辯論, 審定其為可疑與不可信者,本書皆更不提及,以求簡 淨。亦有不得盡略者,則於正文外別附疑辨二十五條, 措辭亦力求簡淨,隻略指其有可疑與不可信而止,更 不多及於考證辦辨訂之詳。作者舊著先秦諸子係年之 第一卷,多於孔子事跡有所疑辨考訂,本書隻於疑辨 諸條中提及係年篇名,以便讀者之參閱,更不再事摘 錄。 自宋以來,關於孔子生平事跡之考訂辨證,幾於 代有其人,而尤以清代為多。綜計宋元明清四代,何 止數十百家。本書之寫定,皆博稽成說,或則取其一


    是,舍其諸非。或則酌采數說,會成一是。若一一詳 其依據人名、書名、篇名及其所以為說之大概,則篇 幅之增,當較今在十倍之上。今亦盡量略去,隻寫出 一結論。雖若有掠美前人之嫌,亦可免炫博誇多之譏。 清儒崔述有洙泗考信錄及續錄兩編,為考訂辨論 孔子生平行事諸家中之尤詳備者。其書亦多經後人引 用。惟崔書疑及論語,實其一大失。若考孔子行事, 並論語而疑之,則先秦古籍中將無一書可奉為可信之 基本,如此將終不免於專憑一己意見以上下進退20 00年前之古籍,實非考據之正規。本書一依論語為 張本,遇論語中有可疑處,若崔氏所舉,必博征當時 情實,善為解釋,使歸可信,不敢輕肆疑辦。其他立 說亦有超出前人之外者,然亦不敢自標為作者個人之 創見。立說必求有本,群說必求相通,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亦竊願以此自附於孔子之垂諭。 作者在民國十四年曾著論語要略一書,實為作者 根據論語為孔子試作新傳之第一書。民國二十四年有 先秦諸子係年一書,凡四卷,其第一卷乃孔子生平行 事博引諸家,詳加考辨,所得近30篇。民國五十二 年又成論語新解,備采前人成說,薈粹為書,惟全不 引前人人名、書名、篇名及其為說之詳,惟求提要鉤 玄,融鑄為作者一家之言,其體例與今書相似。惟新 解乃就論語全書逐條逐字解釋,重在義理思想方麵,


    而於事跡之考訂則缺。本書繼三書而作,限於體裁有 別,於孔子學術思想方麵僅能擇要涉及,遠不能與新 解相比。但本書見解亦有越出於以上三書之外者,他 日重有所獲不可知,在此四書中見解倘有相異,暫當 以本書為定。讀者倘能由此書進而涉及上述三書,則 尤為作者所私幸。 本書作意,旨在能獲廣泛之讀者,故措辭力求簡 淨平易,務求免於艱深繁博之弊。惟恨行文不能盡求 通俗化。如論語、左傳、史記以及其他先秦古籍,本 書皆引錄各書原文,未能譯為白話。一則此等原文皆 遠在2000年以上,乃為孔子作傳之第一手珍貴材 料,作者學力不足,若一一將之譯成近代通行之白話, 恐未必能盡符原文之真。若讀者愛其易讀,而不再進 窺古籍,則所失將遠勝於所得,此其一。又孔子言行, 義理深邃,讀者苟非自具學問基礎,縱使親身經歷孔 子之耳提麵命,亦難得真實之了解,此其二。又孔子 遠在2500年之前,當時之列國形勢、政治實況、 社會詳情,皆與2500年後吾儕所處之今日大相懸 隔。吾儕苟非略知孔子當年春秋時代之情形,自於孔 子當時言行不能有親切之體悟,此其三。故貴讀此書 者能繼此進讀論語以及其他先秦古籍,庶於孔子言行 與其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之第一大聖人者,能不斷有 更深之認識。且莫謂一讀本書,即可對了解孔子盡其


    能事。亦莫怪本書之未能更致力於通俗化,未能使人 人一讀本書而盡獲其所欲知,則幸甚幸甚。


    本書開始撰寫於民國六十二年之9月,稿畢於民 國六十三年之2月。3月入醫院,為右眼割除白內障, 4月補此序。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四月


    錢穆識於台北外雙溪之素書樓


    再版序


    予之此稿,初非有意撰述,乃由孔孟學會主持人 親來敝舍懇請撰述孔孟兩傳。其意若謂,為孔孟兩聖 作小傳,俾可廣大流行,作為通俗宣傳之用。餘意則 謂,中國乃一史學民族,2500年前古代大聖如孔 子,有關其言論行事,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以後, 尚不斷有後人撰述。今再為及傳,豈能盡棄不願,而 僅供通俗流行之用。抑且為古聖人作傳,非僅傳其人 傳其事,最要當傳其心傳其道。則其事艱難。上古大 聖,其心其道,豈能淺說?豈能廣布?遂辭不願。而 請求者堅懇不已。終不獲辭,遂勉允之。 先為孔子作傳,搜集有關資料,凡費四月工夫, 然後再始下筆。惟終以論語各篇為取捨之本源。故寫 法亦於他書有不同。非患材料之少,乃苦材料之多。 求為短篇小書,其事大不易。非患於多取,乃患於多 舍。抑且斟酌群言,求其一歸於正,義理之外,尚需 考證,其事實有大不易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穆並收藏孔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