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徐誌摩的自責。應當相信,還是真誠的。他承認自己對西瀅的評價有不妥之處,但不明白周作人為何會生這麽大的氣。


    現在再來看看,陳西瀅的這篇文章,還有徐誌摩對陳西瀅的評價,怎就一下子引起了周作人的反感。


    周作人的文章,起因於徐誌摩對陳西瀅的誇獎,卻無意跟徐誌摩糾纏,僅隻說:“徐誌摩先生是超然派的人物,是專門學文學的,自然很可靠了,我們理當洗耳恭聽,好知道那閑話的真價值”。幾句話帶過,便氣勢洶洶地撲向陳西瀅:


    現在中國男子最缺乏的實在是那種中古式的對於女性之忠貞……忠貞於一個人的男子自然也有,然而對於女性我恐怕大都是一種犬儒態度罷。結果是筆頭口頭糟蹋了天下的女性,而自己的愛妻或情人其實也就糟蹋在裏頭。我知道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因為憤女師大前途之棘,先章士釗,後楊蔭榆而揚言於眾曰:“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這兩位名人是誰,這裏也不必說,反正是學者紳士罷了。其實這種人也還多,並不止這兩位,我雖不是紳士,卻覺得多講他們齷齪的言行也有汙紙筆,不想說出來了。總之許多所謂紳士壓根兒就沒有一點人氣,還虧他們怡然自居於正人之列。容我講句粗野的話,即使這些東西是我的娘舅,我也不認他是一個人。像陳先生那樣真是忠貞於女性的人,不知道對於這些東西將取什麽態度:譏諷呢,容忍呢?哈,哈哈。


    周作人是個平和的人,平日為文,雍容有度,偶爾來點小幽默,也很少傷及對方的情麵。像這樣火氣沖天,尖刻狠毒的文字,在周氏的文集中,可說是僅有的一篇。“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等於說現在的女學生都是娼妓,暗示陳西瀅說過這樣的話,身為大學教授,說這樣的話還叫人嗎!


    是什麽使周作人這樣惱羞成怒呢,對世事的憤慨麽?幾個月前北洋政府教育當局迫害學生,他也沒發這麽大的火。是忌恨這班留學西洋的同行麽?以他在文壇的地位,以彼此的年齡(他四十一歲,陳三十歲),似乎也犯不著。再就是,他和陳西瀅兩人,雖在女師大風潮中處於對立的地位,並沒有什麽直接的衝突。此前一直相處的不錯,互有借重,也還融洽。如此怒目相向,重拳出擊,從人之常情上說,就有些乖張了。不管陳說沒說過這樣的話,周在這裏說出來,都讓人有卑劣乃至下流的感覺。


    話又說回來,既然這樣說了,總有他非說不可的道理。


    會不會是別的什麽東西,觸到了周作人的痛處?


    陳西瀅的文章專談法郎士,沒有說別的,那就得在徐誌摩的文章裏找了。果然有。且看這幾句:


    好容易他有了覺悟,他也不來多管閑事了。這,我們得記下,也是“國民革命”成績的一斑。“阿哥”,他的妹妹一天對他求告,“你不要再做文章得罪人家了,好不好?回頭人家來燒我們的家,怎麽好?”“你趁早把你自己的東西”,閑話先生回答說,“點清了開一個單子給我,省得出了事情以後你倒來問我阿哥報虛帳!”


    周作人首先發難(3)


    這段話,好多人看了不會明白,以為不過是為了將文章做足,涉筆成趣,加以渲染,才來了這麽兩句嗲裏嗲氣的話。不是這麽回事。這些話都是確有所指的,極有可能確有其事。一是,去年的女師大風潮中,真的發生過學生焚燒章士釗公館,並使圖書受到損失的事。這樣,“回頭人家來燒我們的家”就不能當作是玩笑話了。二是,這些日子,陳西瀅的身邊,確有這麽一位阿妹。這便是燕京大學英文係學生,正與北大英文係主任陳西瀅熱戀著的淩叔華。徐和兩人都是好朋友。淩和陳說這樣的話,陳會告訴徐,或許就是當著徐的麵說的。熱戀中的情人,阿哥阿妹的叫叫不是什麽稀罕事。


    癥結就在這裏。也隻能在這裏。


    事件正在進行中,該說話的人反而不便說什麽,隻能一任事件發展下去。


    陳西瀅緊追不捨(1)


    陳西瀅也不會想到事情出在徐誌摩的這段話上,隻當是周作人對他有多大成見似的,便寫信給周作人,要個說法。信是一月二十日寫的,全信如下:


    豈明先生:先生今天在晨副罵我的文章裏,又說起“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揚言於眾曰,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這話先生說了不止一次了,何以好像每次都在罵我的文章裏,而且語氣裏很帶些陰險的暗示。因此,我雖然配不上稱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也未免要同其餘的讀者一樣,有些疑心先生罵的有我在裏麵,雖然我又拿不著把柄。先生們的文章裏常有“放冷箭”,“卑劣”一類的口頭禪,大約在這種地方總可以應用了吧?先生兄弟兩位捏造的事實,傳布的“流言”,本來已經說不勝說,多一個少一個也不打緊。可是一個被罵的人總情願知道人家罵他的是什麽。所以,如果先生還有半分人氣,請先生清清楚楚回我兩句話:(1)我是不是在先生所說的兩位人裏麵?(2)如果有我在內,我在什麽地方,對誰揚言了來?陳源,一月二十日。


    周作人是個很自負的人,此時認為自己勝券在握,丟人敗興的隻會是陳西瀅這個黃口小兒。第二天就寫了回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石山並收藏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