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話,自然引不起什麽爭論,別人一評論就出事了。


    評論的是徐誌摩。他在自己編的《晨報副刊》上寫了篇《“閑話”引出來的閑話》。


    一九二五年春天女師大風潮中的論戰,徐誌摩沒趕上,他到歐洲去了。這年八月初才回到北京,不久又去南方,直到九月間才回來,一回來就接手辦《晨報副刊》。一九二六年一月九日刊載西瀅《閑話》的《現代評論》出版,一月十三日的《晨報副刊》上,他的文章就登出來了。


    這篇文章得細細分析。一起首先說:


    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五十七期的“閑話”裏寫了一篇可羨慕的嫵媚的文章。上帝保佑他以後隻說閑話,不再管閑事!這回他寫法郎士:一篇寫照的文章。一個人容易把自己太看重了。西瀅是個傻子;他妄想在不經心的閑話裏主持事理的公道,人情的準則。他想用譏諷的冰屑刺滅時代的狂熱。那是不可能的。他那武器的分量太小,火燒的力量太大。那還不是危險,就他自己說,單這白費勁。危險是在他自己,看來是一堆冰屑,在不知不覺間,也會叫火焰給灼熱了。最近他討論時事的冰塊已經關不住它那內蘊或外染的熱氣——至少我有這樣感覺。冰水化成了沸液,可不是玩,我暗暗的著急。


    應當說,“他妄想在不經心的閑話裏主持事理的公道”這樣的話,是諷刺魯迅的。還有一段,也大可考究。是這樣的:


    西瀅的法郎士實在講得不壞。你看完了他的文章,就比是吃了一個檀香橄欖,口裏清齊齊甜迷迷的嚐不盡的餘甘。法郎士文章的嫵媚就在此。卡萊爾一類文章所以不耐咬嚼,正為它們的味道剛是反麵,上口是濃烈的,卻沒有回味,或者,如其有,是油膏的,膩煩的,像是多吃了肥肉。西瀅分明是私淑法郎士的,也不止寫文章一件事——除了他對女性的態度,那是太忠貞了,幾乎叫你聯想到中世紀修道院裏穿長袍餵鴿子的法蘭西派的“兄弟”們。法郎士的批評,我猜想,至少是不長進!


    這一段的問題出在什麽地方,後麵再說。


    徐誌摩的文章是十三日刊出的,想來周作人當天或第二天就看到了。據《周作人日記》載,這幾天他有點發熱,十七日“上午不睡寫小文”。這篇小文便是後來刊出的《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寫好後便寄給徐誌摩,附信說讓他看看,“要登也可以”。


    十八日這天,徐誌摩出城到清華去了,晚上回來正愁下一期的稿子,見了周作人寄來的文章,“好不叫我開心:別說這是罵別人的,就是直截痛快罵我自己的,我也捨不得放它回去,也許更捨不得了”。於是當晚便將稿子編起。當然,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文章惹下了禍,同時寫了篇《再添幾句閑話的閑話乘便妄想解圍》,與周作人的文章,一起在一月二十日的《晨報副刊》上刊出。


    周作人首先發難(2)


    且不說周作人的文章,先說徐誌摩的文章。


    徐在文章中,首先承認了自己的孟浪。


    他檢討自己那篇《“閑話”引出來的閑話》中的過失。外國作家中,他也很喜歡法郎士,去年十二月,曾寫過一篇《法郎士的牙慧》,載十二月三十日《晨報副刊》。說是去年,不過是十幾天以前的事。那天晚上,為下一期刊物湊稿子時,“本想再拾一點法郎士的牙慧的”,碰巧前一天晚上,臨睡時看了西瀅那篇談法郎士的《閑話》,“實在佩服他寫得幹淨,玲巧,也不知怎的念頭一轉彎,塗成了一篇‘西瀅頌’”。當晚發了稿就睡,心裏也沒什麽“低哆”。第二天起來才想起,昨晚寫的文章中,至少有一句話是不妥當的。


    哪一句呢,就是“唯一的動機是憐憫”這句。他覺得,拿這句話給法郎士,不免遭到“此話怎講”的責問,若說西瀅,那簡直有些挖苦了。再下一天,北大同事江紹原,也挑他這個毛病,“那實在是駢文的流毒,你仔細看看全句就知道”。


    現在我們來看看,江紹原指出的,可真的是徐誌摩寫文章的毛病?徐文中這句話是:“他還是他的冷靜,攪不混的清澈,推不動的穩固,他唯一的標準是理性,唯一的動機是憐憫。”這裏,實則關係到中國文人寫文章的一個內在規律。漢語寫作,要想文辭優美,句子舒暢,一個不二法門便是對仗,詞的對仗,句子的對仗。句子的對仗,就是駢體。像徐文中的這句話,就有兩個對仗的句子。一個是“攪不混的清澈,推不動的穩固”,一個是“唯一的標準是理性,唯一的動機是憐憫”。會寫文章的人,都免不了這個毛病。不是毛病,而是深諳漢語句子的規律。對仗本身沒錯,隻看你對得好與不好。深諳漢語這個規律的人,有時也就免不了湊句子,這就是以辭害意了。應當說,徐誌摩這兩個對仗句子,都還是不錯的。前一個尤其好。後一個,就是徐誌摩自己說的,有點勉強。不是說句子不好,句子是好的,隻是他覺得,這樣的話用在法郎士身上不那麽恰當,用在陳西瀅身上就更不恰當了。可惜他第二天起來,隻是那樣想了想,若是要改還是來得及的。到再一天江紹原提出來時,已不可更改了,刊物已印出來了。


    再就是,他的文章中說陳西瀅對女性的忠貞,並無別的什麽深意,“我也隻想起他平時我眼見與女性周旋的神情,壓根兒也沒想起女師大一類的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石山並收藏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