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以上可說是這場好戲的開場鑼鼓。
它現在和魯迅還沒有關係,往後就有了。
還得往前推溯(1)
推溯到哪兒呢?
一九二三年春天。
這年年初,清華學校的學生胡敦元等四人,給胡適寫信,怎樣在短時期內得到國學的常識。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在校期間學習國學的時間不多,畢業後都要赴美留學,他們覺得有必要補上這一課。胡適是個好為人師的人,他自己就是清華畢業的,知道學生們的要求是真誠的,就很認真地寫了一份必讀書目。在序言中說:
這雖是一個書目,卻也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做“歷史的國學法研究”。這四五年來,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詢問“治國學有何門徑”的信。我起初也學著老前輩的派頭,勸人從“小學 ”入手,勸人先通音韻訓詁。我近來懺悔了——那種話是為專家說的,不是為初學人說的;是學者裝門麵的話,不是教育家引人入勝的法子。音韻訓詁之學自身還不曾整理出個頭緒係統來,如何可作初學人的入手工夫?十幾年的經驗使我不能不承認音韻訓詁之學隻可以作“學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學的門徑。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幹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他然後肯下死工夫。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會想出一個下手方法來:就是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的天然係統,用這個天然繼續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著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便是下手的法門。(台灣版《胡適作品集》第七冊第127—128頁)
這份目錄甚長,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工具之部”,計有《書目舉要》、《書目問答》等十四種。
第二部分為“思想史之部”,計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二十二子”、《四書》等九十三種。
第三部分為“文學史之部”,計有《詩經集傳》、《楚辭集注》等七十八種。
共計一百八十五種。
千萬別以為這隻是不到二百本書,下點工夫會看完的。有的書,說是一種,實則是一種匯集,比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看看這書名,就知道是怎樣的一個容量了。
須提請注意的是,這個書目裏有兩部胡適自己的著作,一部是排在“思想史之部”之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一部是排在“文學史之部”最後的《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如果說“工具之部”隻是介紹做學問的工具不能算是學問的話,那麽,可以說這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是以胡適起,又以胡適終的。再就是,這個近二百種的書目裏,除了胡適是活人外,其餘都是死人,且是死了百十年以上的死人,也可說是古人。
於此可知胡適的自信與自負。
不光自信自負,還很負責。他覺得他的這份書目,不光可以讓青年在短時期內補上國學這門課,“還可以供一切中小學校圖書館及地方公共圖書館之用”。
胡適的文章怎能隻給幾個學生看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就完事呢。那就要在正式報刊發表了。小報小刊還不行,要發就得發在大報大刊上。《東方雜誌》是當年影響最大的雜誌,胡適便將這份書目取名《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寄了去。胡適的文章自然是一去就發,不會拖延的,於是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版的《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四號上就登出來了。
上海的刊物登了還不算,胡適還把它拿到自己辦的《讀書雜誌》(《努力周報》增刊)上發表。與《東方雜誌》相差不到十天,登在三月四日出版的第十七期。這可是件大事。公布自己推薦的書目,是袒露自己的學術根底,也是對青年的一種無形的號召與指導。
也有人不服氣。
誰?
梁啓超。
在梁啓超看來,這是自己的拿手好戲,怎肯讓胡適獨領風騷!
他倆是好朋友,那就商榷吧。
好在那幾個清華的學生,當初也向他徵答,大概他當時沒當一回事,現在胡適的書目出來了,不免有點著急。其時正在京郊他的“碧摩岩攬翠山房”休養,顧不得回城中書房翻查,僅憑記憶,就開列出一個書目。從六月十四日起到二十三日止,分五次在《晨報副刊》登載。
顯然看得出來,這個書目比胡適的那個要精粹些,也易於使用些。
且盪開一筆,讓我們看看梁啓超先生做學問的風采吧。梁先生的文章名為《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前麵有個小序,是這樣的:
兩月前,《清華周刊》記者以此題相屬,蹉跎久未報命。頃居翠微山中,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乃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當更補正也。
今人讀到此處,千萬不敢糊塗,以為真的會“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當更補正”。“錯誤”雲雲,隻是客氣話,真要有錯,梁先生是不會拿出手的。梁任公之博聞強記,絕非常人可比。
真正的書目,前三期就登完了,後兩期登的是附錄三篇。其三便是《評胡適之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這也可以看出,他是在看到胡適的書目後,才開列自己的書目的。他認為胡適的這個書目不是一點不妥當,而是很不妥當,可說是“文不對題”。致錯之由,一是不顧客觀事實,專憑自己主觀為立腳點,胡適自己正在做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這個書目正是表示他自己思想的路徑和所憑藉的資料。殊不知一般青年,並不是人人都要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不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這裏頭的書十有七八可以不讀,真要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讀這些書又是不夠了。
它現在和魯迅還沒有關係,往後就有了。
還得往前推溯(1)
推溯到哪兒呢?
一九二三年春天。
這年年初,清華學校的學生胡敦元等四人,給胡適寫信,怎樣在短時期內得到國學的常識。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在校期間學習國學的時間不多,畢業後都要赴美留學,他們覺得有必要補上這一課。胡適是個好為人師的人,他自己就是清華畢業的,知道學生們的要求是真誠的,就很認真地寫了一份必讀書目。在序言中說:
這雖是一個書目,卻也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做“歷史的國學法研究”。這四五年來,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詢問“治國學有何門徑”的信。我起初也學著老前輩的派頭,勸人從“小學 ”入手,勸人先通音韻訓詁。我近來懺悔了——那種話是為專家說的,不是為初學人說的;是學者裝門麵的話,不是教育家引人入勝的法子。音韻訓詁之學自身還不曾整理出個頭緒係統來,如何可作初學人的入手工夫?十幾年的經驗使我不能不承認音韻訓詁之學隻可以作“學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學的門徑。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幹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他然後肯下死工夫。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會想出一個下手方法來:就是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的天然係統,用這個天然繼續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著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便是下手的法門。(台灣版《胡適作品集》第七冊第127—128頁)
這份目錄甚長,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工具之部”,計有《書目舉要》、《書目問答》等十四種。
第二部分為“思想史之部”,計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二十二子”、《四書》等九十三種。
第三部分為“文學史之部”,計有《詩經集傳》、《楚辭集注》等七十八種。
共計一百八十五種。
千萬別以為這隻是不到二百本書,下點工夫會看完的。有的書,說是一種,實則是一種匯集,比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看看這書名,就知道是怎樣的一個容量了。
須提請注意的是,這個書目裏有兩部胡適自己的著作,一部是排在“思想史之部”之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一部是排在“文學史之部”最後的《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如果說“工具之部”隻是介紹做學問的工具不能算是學問的話,那麽,可以說這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是以胡適起,又以胡適終的。再就是,這個近二百種的書目裏,除了胡適是活人外,其餘都是死人,且是死了百十年以上的死人,也可說是古人。
於此可知胡適的自信與自負。
不光自信自負,還很負責。他覺得他的這份書目,不光可以讓青年在短時期內補上國學這門課,“還可以供一切中小學校圖書館及地方公共圖書館之用”。
胡適的文章怎能隻給幾個學生看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就完事呢。那就要在正式報刊發表了。小報小刊還不行,要發就得發在大報大刊上。《東方雜誌》是當年影響最大的雜誌,胡適便將這份書目取名《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寄了去。胡適的文章自然是一去就發,不會拖延的,於是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版的《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四號上就登出來了。
上海的刊物登了還不算,胡適還把它拿到自己辦的《讀書雜誌》(《努力周報》增刊)上發表。與《東方雜誌》相差不到十天,登在三月四日出版的第十七期。這可是件大事。公布自己推薦的書目,是袒露自己的學術根底,也是對青年的一種無形的號召與指導。
也有人不服氣。
誰?
梁啓超。
在梁啓超看來,這是自己的拿手好戲,怎肯讓胡適獨領風騷!
他倆是好朋友,那就商榷吧。
好在那幾個清華的學生,當初也向他徵答,大概他當時沒當一回事,現在胡適的書目出來了,不免有點著急。其時正在京郊他的“碧摩岩攬翠山房”休養,顧不得回城中書房翻查,僅憑記憶,就開列出一個書目。從六月十四日起到二十三日止,分五次在《晨報副刊》登載。
顯然看得出來,這個書目比胡適的那個要精粹些,也易於使用些。
且盪開一筆,讓我們看看梁啓超先生做學問的風采吧。梁先生的文章名為《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前麵有個小序,是這樣的:
兩月前,《清華周刊》記者以此題相屬,蹉跎久未報命。頃居翠微山中,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乃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當更補正也。
今人讀到此處,千萬不敢糊塗,以為真的會“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當更補正”。“錯誤”雲雲,隻是客氣話,真要有錯,梁先生是不會拿出手的。梁任公之博聞強記,絕非常人可比。
真正的書目,前三期就登完了,後兩期登的是附錄三篇。其三便是《評胡適之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這也可以看出,他是在看到胡適的書目後,才開列自己的書目的。他認為胡適的這個書目不是一點不妥當,而是很不妥當,可說是“文不對題”。致錯之由,一是不顧客觀事實,專憑自己主觀為立腳點,胡適自己正在做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這個書目正是表示他自己思想的路徑和所憑藉的資料。殊不知一般青年,並不是人人都要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不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這裏頭的書十有七八可以不讀,真要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讀這些書又是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