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說在魯迅的一生中,對新文化運動,對新文化運動人物,態度或者說是立場有所轉變的話,不是去了上海之後,而是去上海之前多少年,已經完成這個轉變了。


    嚴格地說,也不叫什麽轉變,隻能說是跟新文化運動的幾個主要人物,也就是跟新文化運動陣營鬧翻了。可以這樣說,跟胡適、陳獨秀他們一起辦《新青年》時,是那個魯迅,鬧翻了還是那個魯迅。後來到了上海,跟共產黨走到一起,成了共產黨在文化戰線的主將,也還是那個魯迅。隻是時勢不同,氣味相投的人也就不同,合作的人也就不同。


    有人說,是共產黨利用了魯迅。怎麽可能呢。魯迅是個很有個性的人,那麽大歲數了,誰也利用不了。是他自己願意那麽做,是他需要那麽做。


    前麵說到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大將時,我加了“前期”這個詞兒。這是非常重要的。


    說魯迅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大將,意思是說,到了後期,他已經不是新文化運動的大將了。他跟新文化運動的幾個主要人物鬧翻了,也就脫離了新文化運動的陣營。如果此後他隻是當他的官,當他的教授,井水不犯河水,道不同不相與謀,各自相安無事,也沒有什麽好說的。人各有誌,不能說當官不是為社會服務,純粹搞學問不是為國家作貢獻。


    新文化人物強有力的批判者(3)


    這一點,中國的魯迅研究者們,幾乎都沒有發覺,美國學者j.b.格裏德幾乎是輕易地就看出來了。在《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一書中他說:


    從一開始,魯迅在氣質上就是個局外人,最終他成了一個新文化人物強有力的批判者。(《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第318頁)


    “青年必讀書”中的暗鬥


    孫伏園敲響了開場鑼鼓


    孫伏園不愧是個辦報的高手。


    在晨報社辦《晨報副刊》,辦得生龍活虎。到了京報社,等於是投奔了敵對陣營,更要盡心竭力,要不京報老闆會認為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掙京報的薪水不給京報辦事。這是從消極的方麵說。


    從積極的方麵說,離開晨報是出於無奈,也可說是一種屈辱,京報老闆邵飄萍接收了他,等於是給了他一份榮耀。你晨報不用我嗎,別的報紙還請我來呢。既然來了,就要露一手。作為一個辦報的老手,雖說年齡不大,經驗還是足夠的。他知道,要辦好《京報副刊》,必須一炮打響,而要一炮打響,就必須一創刊就引起轟動,至少也要一下子就引起人們的關注。最重要的是爭取讀者。當年的讀者,全是讀書人,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當然是學校了。學校裏有教師,也有學生。學生的人數肯定比教師多,那就得在學生身上打主意了。


    學生最關心的是讀書。


    也不能忘了那些教授,還有社會其他界別的學者。


    於是一九二五年一月四日出版的《京報副刊》上,便有了這樣的gg:


    一九二五年新年 本刊之二大徵求


    δ青年愛讀書十部 δ青年必讀書十部


    說明:


    1青年愛讀書十部是希望全國青年各將平時愛讀的書,無論是那一種性質的或那一個方麵隻要是書便得,寫出十部來填寫入本報第七版所附卷內,剪寄北京琉璃廠小沙士園京報社副刊部收。如果舉不到十部,則十部以內亦可,但希望不要出十部以外。一月二十五日截止,二月一日起在本刊上宣布徵求結果。


    2青年必讀書十部是由本刊備卷投寄海內外名流學者,詢問他們究竟今日的青年有那十部書是非讀不可的。本刊記者耳目容有未周,熱心學術諸君如有開列書單賜下者更所歡迎。二月五日截止,二月十起逐日在本刊上宣布徵求結果。


    為了更廣泛地宣傳這次徵答,也是為了讓世人更準確的理解這次徵答,孫伏園還有意與他人通信,在報上刊布,比如一九二五年一月六日的《京報副刊》上,就刊出了汪震與他的通信。


    汪震,後來成了一位修辭學家,當時還是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信中說,他對於這一次徵求不明了的地方就是“青年”。你們所謂的青年是指的哪一個時期的青年呢?普通青年的劃分,大約自十三歲到三十歲以前為止,這個時期都是青年。但是在中國有一點不同,他在青年會裏看見的青年,有許多是嘴上長了黑漆漆的鬍鬚,額角上露出斑白的鬢髮,他們的年齡大約快到六十了。現在把這些六十歲的青年縮短成五十三歲,這青年的期間是自十三歲到五十三歲——四十年。人生六十年,青年的時期豈非占了三分之二!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經驗,在這一個時期必須讀的十本書,在另一個時期果然也是必須讀的嗎?須知,“一個人的醬油是另一個人毒藥!”青年的期限弄不清,他本來是想寫出自己的答案的,也不敢了。以上疑問,請你在副刊上答覆吧。


    孫伏園回信說:


    我的本意,“青年愛讀書”是希望全國的中學生大學生和與大中學生年齡相近的人來投票,“青年必讀書”是希望熱心教育的學問家著述家和全國的中學教員大學教員投票的。所以我的青年定義非常簡單,就是中學第一年和大學末年級的年齡以內或相近的人。但是年近六十的老青年投票也並不拒絕,好在票上有年歲一項,計算時可以特別提開的。“青年必讀書”,這個觀念在無論那一個教員的腦筋裏大概都有罷,而且或者已經時時對他們的學生說過罷,現在我就想把他們各家的意見匯集起來,使全國的青年學子知道。“必讀書”與“愛讀書”,在從前舊教育製度之下,一定是衝突的,現在不知怎樣。我所以同時徵求,希望將來求得的結果,能給全國的教育家和青年們一個參考。汪先生,你一麵是大學研究生,一麵是中學教員,就你分投兩麵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石山並收藏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