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以魯迅為首的太炎門生們,怎樣最後和以胡適為首的留學歐美的自由知識分子最後絕裂,自立營壘,視同敵國,後麵的章節中還要詳細敘述,這裏就不多說了。
那麽,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是個什麽地位呢?
也很了不起,是一員大將,是一員健將。這話不是我說的,是胡適說的。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後,胡適曾給以熱烈的讚揚,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一九二二年胡適寫了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其中有一部分,回顧了五四運動前後的小說創作,說這一年多來,小說創作成績最好的是魯迅,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說數量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到了晚年,胡適還是這個看法。一九五八年,胡適已六十七歲了,這年五月,胡適在台北中國文藝協會作了一次演講,題目是《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仍然肯定魯迅在《新青年》時代“是個健將,是個大將”。
新文化人物強有力的批判者(2)
大將、健將,跟主將有什麽不一樣呢?大將,不說健將了,就說大將吧,大將是聽命於主將的。主將是統帥,或者說是統帥之一,大將是帶兵作戰的,或者說是某一方麵的首領。主將是號召者,大將是實施者。胡適是白話文、是新文學的倡導者,魯迅是白話文、是新文學的實施者。這一點,在新文學運動初期,魯迅是心甘情願的,也是引以為榮的。一九二二年底,魯迅為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吶喊》作序時,說了他怎樣加入新文學的戰陣。他說,在寫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前幾年,他是消沉的,絕望的,每天下了班,就是躲在紹興會館自己房裏抄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麽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願望。”是他的朋友,已參與了《新青年》編輯的錢玄同來訪,用話激他,才答應寫東西,支持《新青年》倡導的“文學革命”。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還是這篇自序中,魯迅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
他本人已是一員大將了,“須聽將令”,當然是聽主將的令了。“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就直稱提倡白話文,發起新文學運動者為“主將”了。
就是“轉變”之後,時時跟胡適這些人過不去,魯迅仍不改變這個看法。一九三二年編《自選集》時,在《自序》裏說:“我做小說,是開手於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學革命’的時候。這一運動,現在固然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陳跡了,但在那時,卻無疑地是一個革命的運動。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調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這些確可以算作那時的‘革命文學’。”又說,那時他所以寫作,並非全是出於自己的熱情,大半倒是為了對於熱情者的同感,這些戰士,雖在寂寞中,想頭是不錯的,於是他受到了感染,“也來喊幾聲助助威吧”。為了和前驅者取同一的步調,便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幹的亮色。這些也可以說是“遵命文學”,不過那時他遵奉的,“是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願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聖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
魯迅和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寫作,和新文學運動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和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這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的關係,就是這樣的。雖是在新文化運動已經起來之後才參加進來的,因為他的寫作的才氣,他的舊文學的功底,很快就成為新文學寫作的一個大將,一個健將,建樹了卓著的功業。從一個教育部的默默無聞的僉事,一躍而成了全國知名的人物。對魯迅與胡適在這方麵的關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教授周質平先生,有一個很中肯的評價。他說:
胡適是創造白話文運動的英雄,而魯迅是白話文運動創造出的一個英雄。如果沒有胡適提倡白話文在先,魯迅依舊寫他的文言,那麽,魯迅是否能成為日後的“青年導師”、“文化偉人”就很值得懷疑了。在提倡白話文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說胡適是比魯迅更具“先見之明”。胡適對魯迅也多少起了一點領導作用……(周質平《胡適與中國現代思潮》第23頁)
根據以上的論證,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一員大將,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新軍的主將。
魯迅後來是“轉變”了,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這個轉變是怎樣完成的,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一般的說法是他到了上海之後,跟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接觸之後,在黨的指令下,創造社、太陽社停止了對他的攻擊,過了不久就出任左翼作家聯盟的盟主了。
那麽,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是個什麽地位呢?
也很了不起,是一員大將,是一員健將。這話不是我說的,是胡適說的。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後,胡適曾給以熱烈的讚揚,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一九二二年胡適寫了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其中有一部分,回顧了五四運動前後的小說創作,說這一年多來,小說創作成績最好的是魯迅,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說數量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到了晚年,胡適還是這個看法。一九五八年,胡適已六十七歲了,這年五月,胡適在台北中國文藝協會作了一次演講,題目是《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仍然肯定魯迅在《新青年》時代“是個健將,是個大將”。
新文化人物強有力的批判者(2)
大將、健將,跟主將有什麽不一樣呢?大將,不說健將了,就說大將吧,大將是聽命於主將的。主將是統帥,或者說是統帥之一,大將是帶兵作戰的,或者說是某一方麵的首領。主將是號召者,大將是實施者。胡適是白話文、是新文學的倡導者,魯迅是白話文、是新文學的實施者。這一點,在新文學運動初期,魯迅是心甘情願的,也是引以為榮的。一九二二年底,魯迅為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吶喊》作序時,說了他怎樣加入新文學的戰陣。他說,在寫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前幾年,他是消沉的,絕望的,每天下了班,就是躲在紹興會館自己房裏抄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麽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願望。”是他的朋友,已參與了《新青年》編輯的錢玄同來訪,用話激他,才答應寫東西,支持《新青年》倡導的“文學革命”。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還是這篇自序中,魯迅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
他本人已是一員大將了,“須聽將令”,當然是聽主將的令了。“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就直稱提倡白話文,發起新文學運動者為“主將”了。
就是“轉變”之後,時時跟胡適這些人過不去,魯迅仍不改變這個看法。一九三二年編《自選集》時,在《自序》裏說:“我做小說,是開手於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學革命’的時候。這一運動,現在固然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陳跡了,但在那時,卻無疑地是一個革命的運動。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調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這些確可以算作那時的‘革命文學’。”又說,那時他所以寫作,並非全是出於自己的熱情,大半倒是為了對於熱情者的同感,這些戰士,雖在寂寞中,想頭是不錯的,於是他受到了感染,“也來喊幾聲助助威吧”。為了和前驅者取同一的步調,便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幹的亮色。這些也可以說是“遵命文學”,不過那時他遵奉的,“是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願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聖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
魯迅和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寫作,和新文學運動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和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這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的關係,就是這樣的。雖是在新文化運動已經起來之後才參加進來的,因為他的寫作的才氣,他的舊文學的功底,很快就成為新文學寫作的一個大將,一個健將,建樹了卓著的功業。從一個教育部的默默無聞的僉事,一躍而成了全國知名的人物。對魯迅與胡適在這方麵的關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教授周質平先生,有一個很中肯的評價。他說:
胡適是創造白話文運動的英雄,而魯迅是白話文運動創造出的一個英雄。如果沒有胡適提倡白話文在先,魯迅依舊寫他的文言,那麽,魯迅是否能成為日後的“青年導師”、“文化偉人”就很值得懷疑了。在提倡白話文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說胡適是比魯迅更具“先見之明”。胡適對魯迅也多少起了一點領導作用……(周質平《胡適與中國現代思潮》第23頁)
根據以上的論證,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一員大將,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新軍的主將。
魯迅後來是“轉變”了,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這個轉變是怎樣完成的,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一般的說法是他到了上海之後,跟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接觸之後,在黨的指令下,創造社、太陽社停止了對他的攻擊,過了不久就出任左翼作家聯盟的盟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