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段文鄒鄒的話下來,鄭蕁扭身就將桂枝交給了一旁眼巴巴望著的專家組成員,她才不會信這有著“蟾宮折桂”寓意的桂枝是送給她一人的呢!
隨後在白鹿洞書院裏走了狀元橋,拜了白鹿石像,鄭蕁就與朱熹一行人告別了,他們還得在這裏應付專家組的提問哩!
而鄭蕁一行人爬廬山的計劃也得繼續,不過在這之前,鄭蕁默默找了個地方換了登山裝,還是專業服飾穿得舒服啊!
見過了廬山上奇異的怪石,欣賞完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盛景,鄭蕁這係統指引的位置停下,隨即示意老祖宗們看向遠方
“老祖宗,你們看那邊,那就是鄱陽湖!其古稱彭蠡澤、彭澤、官亭湖、揚瀾、擔石湖,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遊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吞吐型、季節性重要湖泊!
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在湖口注入長江!其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麵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始皇帝皺了皺眉頭,“第一淡水湖?你之前介紹的那個洞庭湖比這個小?那可是八百裏雲夢澤啊!”
鄭蕁:就哪壺不開提哪壺唄?話說她小時候還認為洞庭湖是世界第一湖呢,結果發現還有裏海等湖泊!
鄭蕁,“咳咳,老祖宗,我之前給你們介紹過的,在東晉南朝時期,洞庭湖已達方圓五百裏,並不斷擴展,到唐宋時,達到方圓八百裏。至清道光年間,洞庭湖麵達到全盛時期,麵積達6000平方千米左右
而1860年、1873年,長江在藕池、鬆滋先後潰口形成四口分流後,大量泥沙湧入洞庭湖,使湖洲迅速增長擴大,洞庭湖迅速由大變小,1896年,水麵減少至5400平方千米,1949年時縮減至4350平方千米,1977年,洞庭湖水麵隻有2740平方千米,1983年為2691平方公裏,1995年為2623平方公裏。
1998年,湖南對洞庭湖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等措施,至2003年,洞庭湖湖泊麵積2625平方千米。但總體來說,目前洞庭湖仍處於不斷變小的趨勢中,主要是由於圍湖造田、泥沙淤積、江湖關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至於鄱陽湖,曆史上其麵積最大曾達到5100平方千米左右。但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裏,其麵積也因自然和人為因素發生著變化,不過相對洞庭湖來說,變化幅度較小。
2022年,鄱陽湖最高水位為19.43米時、水體麵積最大為3560平方千米;最低水位降至6.46米時,水麵最小為226平方千米。2023年2月27日,鄱陽湖水體麵積約1044平方公裏,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了約21.8%,較去年同期縮小約30.5%。2024年7月4日,湖區通江水體麵積擴大至4030平方公裏…”
始皇老祖宗聞言也就沒在說話了,他其實對這些個湖泊哪個大哪個小也沒有那麽在意的,這不是想起來鄭蕁驕傲地介紹自己家在“雲夢澤”附近…
見周圍寂靜的不像話,所有人都看著不遠處的湖泊感歎滄海桑田呢,恢複了情緒的老朱興致勃勃開口了,“咱當年就是在這裏,擊敗了陳友諒!”
鄭蕁瞧著洪武老祖宗一臉快誇我的表情,忍不住勾了勾嘴角,那就誇誇他吧,難得是老朱的主場
“老祖宗們,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洪武老祖宗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及周邊地區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略決戰
此前陳友諒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區,勢力強大,而洪武老祖宗占據了應天府一帶,發展迅速,雙方都有統一江南、進而爭奪天下的野心,矛盾日益尖銳!
此戰初期陳友諒企圖聯合張士誠夾擊洪武爺,而洪武老祖宗采用劉伯溫的計策,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的舊交,誘使陳友諒輕進!
陳友諒果然中計,率水師直抵龍灣,而此時洪武老祖宗早已埋伏好重兵,待陳友諒軍進入伏擊圈後,立即發起猛攻!陳友諒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被斬殺和溺死者不計其數,陳友諒大敗而逃
隨後1363年,陳友諒趁洪武老祖宗的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親率60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攻洪都,也就是今江西南昌
洪武老祖宗派其侄朱文正堅守洪都,抵禦陳友諒的進攻。朱文正率領將士們頑強抵抗,陳友諒軍圍攻洪都85天,始終未能攻克
此時,洪武老祖宗已回師救援洪都,他親率20萬大軍,前往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激烈殘酷的水戰!
陳友諒將其巨艦用鐵鏈首尾相連,形成方陣,看上去“望之如山”,氣勢磅礴,嗯,這很曹操啊~
洪武老祖宗的水軍在艦船大小和數量上都處於劣勢,但老祖宗他采用了火攻的計策!也就是挑選了一批裝滿火藥和蘆葦的船隻,趁著東北風大作之時,派敢死隊駕駛這些船隻衝向陳友諒的艦隊!當靠近陳友諒的艦船時,敢死隊點燃船隻,然後跳水逃生。火勢迅速蔓延,陳友諒的艦隊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由於艦船被鐵鏈相連,無法逃脫,陳友諒軍大亂,許多將士被燒死或溺死!
嘶,怎麽說呢?這丫的不就是赤壁之戰嗎?這陳友諒是不讀史的嗎?難怪說曆史告訴我們的最大教訓就是悲劇會重演!
咳咳,繼續說鄱陽湖之戰哈,洪武老祖宗趁勢發起全麵進攻,陳友諒軍節節敗退。在激戰中,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重要將領戰死,陳友諒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此後,雙方又在鄱陽湖相持了數日。陳友諒見大勢已去,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過程中,陳友諒中箭身亡,其軍隊失去了指揮,頓時陷入混亂,紛紛投降或逃亡。於是洪武老祖宗大獲全勝,取得了鄱陽湖之戰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役不僅為洪武老祖宗統一江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洪武爺的勢力迅速壯大,他陸續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最終於1368年建立了明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原本期待看明朝開國皇帝如何開創偉業的一眾老祖宗們…
鄭蕁你幹嘛要提赤壁之戰啊?顯得你洪武老祖宗的對手多麽傻一樣,當然看這戰術的確不大聰明!但也顯得你洪武老祖宗水平也就那樣啊!
鄭蕁毫不在意,她忙著在三國群聊裏戳曹操肺管子呢!之前忘記邀曹操等人去赤壁故地重遊,可惜了~
至於老朱的功績多著呢,鄱陽湖之戰也不能說老朱的水平就連帶著變差了,她可不信陳友諒那群憨憨就沒一個人看過赤壁之戰的!估計是自大地以為朱元璋不是孫劉聯軍吧?嘶,當初曹老板也沒把孫劉聯軍當回事,哈哈哈!
撩撥完曹操,抬頭看見洪武老祖宗一臉便秘的神情,鄭蕁感覺這老祖宗有些欲求不滿,難不成自己剛剛沒誇他的癢癢點上?
“咳咳,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的表現的確一言難盡,但他是洪武老祖宗統一江南路上的勁敵是毋庸置疑的哦!
他崛起於元末農民起義,憑借軍事才能迅速壯大勢力,掌控長江中遊大片區域,擁兵數十萬,1360年弑殺徐壽輝稱帝,國號漢。他精通兵法,擅長指揮大規模戰役,多次取勝;性格果斷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麵對洪武老祖宗毫不退縮,還是很厲害的呢~”
旁邊吃瓜群眾豬豬的嘴角抽了抽,“國號漢?是朕大漢的漢嗎?”
鄭蕁點頭,“豬豬陛下,陳友諒定“漢”為國號,原因有三:一是勢力範圍在古代荊州,屬楚漢、漢朝重要區域,以“漢”為國號利於強化統治,二是漢朝影響力大,選“漢”可借助威名,增強政權合法性與號召力,三是出於政治意圖,展現統一天下的野心,吸引反元勢力支持。
而且不止他哦,由於漢朝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享國400餘年,政治、經濟、文化全麵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其疆域拓展、民族融合、對外交流等成就顯著,形成的漢文化更是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漢人”“漢族”等稱謂流傳至今
所以曆史上除陳友諒外,曆史上還有多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哩!最初的西漢,東漢和蜀漢就不必晚輩再介紹了吧?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稱漢王,308年稱帝,遷都平陽。他以興複漢室為旗號,追尊劉禪,這就是匈奴漢國!哦,對了,此人稱自己是漢公主後裔,也就是你們的和親政策起效果了呢~
304年李雄占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38年李壽稱帝,改國號為“漢”,這就是成漢
947年契丹北撤,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後定都開封,這是後漢
917年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次年以漢朝後裔身份改國號為“漢”,這是南漢
951年郭威滅後漢建後周,劉崇割據太原稱帝,延續“漢”為國號就是北漢
…
除此之外,還有玄漢,赤眉漢,趙漢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玩意,不得不說,你們老劉家想光複漢室的心挺強烈啊,大漢都亡多久了~”
豬豬…
朕看這些個人未必就是想光複漢王朝吧?明明是打著他大漢的名頭為自己牟利罷了
隨後在白鹿洞書院裏走了狀元橋,拜了白鹿石像,鄭蕁就與朱熹一行人告別了,他們還得在這裏應付專家組的提問哩!
而鄭蕁一行人爬廬山的計劃也得繼續,不過在這之前,鄭蕁默默找了個地方換了登山裝,還是專業服飾穿得舒服啊!
見過了廬山上奇異的怪石,欣賞完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盛景,鄭蕁這係統指引的位置停下,隨即示意老祖宗們看向遠方
“老祖宗,你們看那邊,那就是鄱陽湖!其古稱彭蠡澤、彭澤、官亭湖、揚瀾、擔石湖,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遊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吞吐型、季節性重要湖泊!
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在湖口注入長江!其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麵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始皇帝皺了皺眉頭,“第一淡水湖?你之前介紹的那個洞庭湖比這個小?那可是八百裏雲夢澤啊!”
鄭蕁:就哪壺不開提哪壺唄?話說她小時候還認為洞庭湖是世界第一湖呢,結果發現還有裏海等湖泊!
鄭蕁,“咳咳,老祖宗,我之前給你們介紹過的,在東晉南朝時期,洞庭湖已達方圓五百裏,並不斷擴展,到唐宋時,達到方圓八百裏。至清道光年間,洞庭湖麵達到全盛時期,麵積達6000平方千米左右
而1860年、1873年,長江在藕池、鬆滋先後潰口形成四口分流後,大量泥沙湧入洞庭湖,使湖洲迅速增長擴大,洞庭湖迅速由大變小,1896年,水麵減少至5400平方千米,1949年時縮減至4350平方千米,1977年,洞庭湖水麵隻有2740平方千米,1983年為2691平方公裏,1995年為2623平方公裏。
1998年,湖南對洞庭湖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等措施,至2003年,洞庭湖湖泊麵積2625平方千米。但總體來說,目前洞庭湖仍處於不斷變小的趨勢中,主要是由於圍湖造田、泥沙淤積、江湖關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至於鄱陽湖,曆史上其麵積最大曾達到5100平方千米左右。但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裏,其麵積也因自然和人為因素發生著變化,不過相對洞庭湖來說,變化幅度較小。
2022年,鄱陽湖最高水位為19.43米時、水體麵積最大為3560平方千米;最低水位降至6.46米時,水麵最小為226平方千米。2023年2月27日,鄱陽湖水體麵積約1044平方公裏,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了約21.8%,較去年同期縮小約30.5%。2024年7月4日,湖區通江水體麵積擴大至4030平方公裏…”
始皇老祖宗聞言也就沒在說話了,他其實對這些個湖泊哪個大哪個小也沒有那麽在意的,這不是想起來鄭蕁驕傲地介紹自己家在“雲夢澤”附近…
見周圍寂靜的不像話,所有人都看著不遠處的湖泊感歎滄海桑田呢,恢複了情緒的老朱興致勃勃開口了,“咱當年就是在這裏,擊敗了陳友諒!”
鄭蕁瞧著洪武老祖宗一臉快誇我的表情,忍不住勾了勾嘴角,那就誇誇他吧,難得是老朱的主場
“老祖宗們,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洪武老祖宗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及周邊地區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略決戰
此前陳友諒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區,勢力強大,而洪武老祖宗占據了應天府一帶,發展迅速,雙方都有統一江南、進而爭奪天下的野心,矛盾日益尖銳!
此戰初期陳友諒企圖聯合張士誠夾擊洪武爺,而洪武老祖宗采用劉伯溫的計策,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的舊交,誘使陳友諒輕進!
陳友諒果然中計,率水師直抵龍灣,而此時洪武老祖宗早已埋伏好重兵,待陳友諒軍進入伏擊圈後,立即發起猛攻!陳友諒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被斬殺和溺死者不計其數,陳友諒大敗而逃
隨後1363年,陳友諒趁洪武老祖宗的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親率60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攻洪都,也就是今江西南昌
洪武老祖宗派其侄朱文正堅守洪都,抵禦陳友諒的進攻。朱文正率領將士們頑強抵抗,陳友諒軍圍攻洪都85天,始終未能攻克
此時,洪武老祖宗已回師救援洪都,他親率20萬大軍,前往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激烈殘酷的水戰!
陳友諒將其巨艦用鐵鏈首尾相連,形成方陣,看上去“望之如山”,氣勢磅礴,嗯,這很曹操啊~
洪武老祖宗的水軍在艦船大小和數量上都處於劣勢,但老祖宗他采用了火攻的計策!也就是挑選了一批裝滿火藥和蘆葦的船隻,趁著東北風大作之時,派敢死隊駕駛這些船隻衝向陳友諒的艦隊!當靠近陳友諒的艦船時,敢死隊點燃船隻,然後跳水逃生。火勢迅速蔓延,陳友諒的艦隊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由於艦船被鐵鏈相連,無法逃脫,陳友諒軍大亂,許多將士被燒死或溺死!
嘶,怎麽說呢?這丫的不就是赤壁之戰嗎?這陳友諒是不讀史的嗎?難怪說曆史告訴我們的最大教訓就是悲劇會重演!
咳咳,繼續說鄱陽湖之戰哈,洪武老祖宗趁勢發起全麵進攻,陳友諒軍節節敗退。在激戰中,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重要將領戰死,陳友諒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此後,雙方又在鄱陽湖相持了數日。陳友諒見大勢已去,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過程中,陳友諒中箭身亡,其軍隊失去了指揮,頓時陷入混亂,紛紛投降或逃亡。於是洪武老祖宗大獲全勝,取得了鄱陽湖之戰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役不僅為洪武老祖宗統一江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洪武爺的勢力迅速壯大,他陸續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最終於1368年建立了明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原本期待看明朝開國皇帝如何開創偉業的一眾老祖宗們…
鄭蕁你幹嘛要提赤壁之戰啊?顯得你洪武老祖宗的對手多麽傻一樣,當然看這戰術的確不大聰明!但也顯得你洪武老祖宗水平也就那樣啊!
鄭蕁毫不在意,她忙著在三國群聊裏戳曹操肺管子呢!之前忘記邀曹操等人去赤壁故地重遊,可惜了~
至於老朱的功績多著呢,鄱陽湖之戰也不能說老朱的水平就連帶著變差了,她可不信陳友諒那群憨憨就沒一個人看過赤壁之戰的!估計是自大地以為朱元璋不是孫劉聯軍吧?嘶,當初曹老板也沒把孫劉聯軍當回事,哈哈哈!
撩撥完曹操,抬頭看見洪武老祖宗一臉便秘的神情,鄭蕁感覺這老祖宗有些欲求不滿,難不成自己剛剛沒誇他的癢癢點上?
“咳咳,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的表現的確一言難盡,但他是洪武老祖宗統一江南路上的勁敵是毋庸置疑的哦!
他崛起於元末農民起義,憑借軍事才能迅速壯大勢力,掌控長江中遊大片區域,擁兵數十萬,1360年弑殺徐壽輝稱帝,國號漢。他精通兵法,擅長指揮大規模戰役,多次取勝;性格果斷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麵對洪武老祖宗毫不退縮,還是很厲害的呢~”
旁邊吃瓜群眾豬豬的嘴角抽了抽,“國號漢?是朕大漢的漢嗎?”
鄭蕁點頭,“豬豬陛下,陳友諒定“漢”為國號,原因有三:一是勢力範圍在古代荊州,屬楚漢、漢朝重要區域,以“漢”為國號利於強化統治,二是漢朝影響力大,選“漢”可借助威名,增強政權合法性與號召力,三是出於政治意圖,展現統一天下的野心,吸引反元勢力支持。
而且不止他哦,由於漢朝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享國400餘年,政治、經濟、文化全麵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其疆域拓展、民族融合、對外交流等成就顯著,形成的漢文化更是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漢人”“漢族”等稱謂流傳至今
所以曆史上除陳友諒外,曆史上還有多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哩!最初的西漢,東漢和蜀漢就不必晚輩再介紹了吧?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稱漢王,308年稱帝,遷都平陽。他以興複漢室為旗號,追尊劉禪,這就是匈奴漢國!哦,對了,此人稱自己是漢公主後裔,也就是你們的和親政策起效果了呢~
304年李雄占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38年李壽稱帝,改國號為“漢”,這就是成漢
947年契丹北撤,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後定都開封,這是後漢
917年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次年以漢朝後裔身份改國號為“漢”,這是南漢
951年郭威滅後漢建後周,劉崇割據太原稱帝,延續“漢”為國號就是北漢
…
除此之外,還有玄漢,赤眉漢,趙漢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玩意,不得不說,你們老劉家想光複漢室的心挺強烈啊,大漢都亡多久了~”
豬豬…
朕看這些個人未必就是想光複漢王朝吧?明明是打著他大漢的名頭為自己牟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