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說包礦,周氏連舶來品這「本行」,也是一知半解,這麽些年來,她除了這件,也從沒過問外業事務。
「這樣,脈絡就很清楚了。」蘭庭歸總道:「正應那句懷璧其罪的話,看來王翁的萬貫家財,是引起了旁人的覷覦,此人早在五年前就計劃,安插珍姨娘和凝思,一個貌美,一個普通,目的一為王翁,一為主母,奈何凝思先行受挫,乃因主母既不理家,也根本不能影響王翁,緊跟著王翁雖然納了珍姨娘為侍妾,卻對她心生忌防,導致珍姨娘又再受挫。」
「珍姨娘目的並非害命,所以起初想的辦法,所做的嚐試,仍然是希望能夠說服王世兄,於是慫恿了大太太開口,奈何王世兄根本不作考慮,珍姨娘於是對王世兄才起了殺意,這意念一生,僅有凝思相助就不保險了,於是珍姨娘通知了她真正的主家,羅氏又被送了進來。」
蘭庭喝一口茶,又再繼續分析:「羅氏除了同樣是袁五經手,表麵上和珍姨娘、凝思毫無瓜葛,由她送信聯絡外頭,安排買通藥工殺人滅口的事,就更加不會引人察覺,再者,三太太遇害那日,據察,珍姨娘、凝思都在正院,沒有時機在三太太房中暗藏草烏,應當是羅氏動的手腳,包括她們計劃嫁禍三姑娘,也是羅氏實行的栽贓,這樣就算有人看見羅氏,也無法和珍姨娘、凝思相聯繫,三方都沒了嫌疑。」
王久貴對蘭庭的分析十分信服,但他更加關心的還有一點:「既是這樣,就不知那幕後真兇,還會不會繼續為惡,老朽真不知應當怎麽辦才好,總不能僅是戒防著。」
做為被算計的一方,王久貴這時心裏雖然憤怒,卻也沒那想法追察真兇,他算是徹底明白過來,那覷覦家財的匪徒,一定不是常人,甚至不可能是山賊盜匪,那些人的手段,就是打家劫舍,明火執仗地劫掠,哪裏會如此迂迴麻煩,且遊說自家去包礦,那必定就是達官顯貴的意思——想要包礦,必先重賄,這千萬賄資會落在誰的腰包?
隻是富甲一方,都險些引來了殺身之禍,王久貴還哪裏敢去察真兇?
「要想根絕隱患,倒也簡單,王翁隻要把這一案件的實情沖僕從公布。」蘭庭道。
「這就行了?」雖說對蘭庭十分信服,王久貴仍然難免猶豫遲疑。
倒是王平安腦子靈光:「告訴了僕從,這事就會張揚到外頭去,不管誰是幕後真兇,他知道事情敗露了,咱們有了防範,今後無論是誰掌家,都萬萬不會再去包礦,那人隻是圖財,和我家並無仇恨,應當就會放棄計劃了。」
不管有沒有旁人上鉤,反正自家應當是安全的。
相比王久貴,王平安更加慶幸自己這條性命能夠有驚無險的保住,首要的功臣當然就是蘭庭,故而他也不待蘭庭張口,就主動提出:「父親,當初汾州攤派糧長,不幸落在我家,父親因而行了重賄給施知州,才得擺脫征送稅糧一職,這件事情本就是事實,既是趙知州現下察辦,父親理當配合才是。」
「是當配合,是當配合。」王久貴的態度徹底扭轉過來。
一想到他歷來對官宦豪強敬而遠之,隻想著悄無聲息的富裕,哪知如此小心謹慎,差點還是中了謀算,身家性命全保不住。他也算看出來了,這位趙舍人,趙知州的長公子,果然就如傳言,才幹品行都無可挑剔,將來必定是前途似錦——他可是打聽過,趙知州參劾了榮國公,就根本不是多大一件罪錯,結果呢,皇上下旨申斥了榮國公不說,還召了鄭三爺去北平,到禦前領罰,不改劣行,終生不許回籍。
榮國公這回可是栽了大跟頭,在汾州聲望不復,足見鄭貴妃雖說得寵,皇上到底還念及結髮夫妻的情份,這樣支持趙知州,不正是因為趙知州乃皇後的妹夫?
就算站隊,王久貴也覺得這回是利大於弊,很是劃算。
更不說若非趙舍人,正妻和嫡子就被人謀害性命去,王久貴可是重情份知恩義的人,衝著這個他也不會再回絕。
隻是蘭庭,因為輕而易舉就收穫了施良行的一條罪證,想到因為王家一案,他還訛詐了春歸的一頓晚餐,後知後覺良心不安起來,回到書房,一見尹寄餘仍在,沒怎麽斟酌言辭,就張口問出:「你這做兄長的,可知阿曉都喜好些什麽事物?」
尹寄餘剛喝一口茶,就「卟」地一聲都噴了出來。
------------
第73章 關係重大
?在尹寄餘的視角,蘭庭早前先有「空前絕後」的魂不守舍,暗下定是揣著了不得的心事,離開一陣,轉來看著神色倒是正常了,一開口卻問起了曉低的喜好,前後契合,得出的結論足以讓尹寄餘失驚打怪,對於此件可謂天崩地裂的震悍事件,僅是把蘭庭當作一株奇葩用茶水「灌溉」實在不算過分。
可是這位趙大爺,竟然還敢給他臉色瞧?!
尹寄餘也把臉往下拉,揪著鬍鬚生氣:「尹某知道太師府門第高,趙大爺您前程似錦,尹某與拙荊,帶著小妹,一家三口全賴太師府庇全,才有衣食豐足、現世安穩,可尹某再沒骨氣,也沒得把唯一妹妹的送去做妾的道理,勸大爺還是死了這條心。」
蘭庭深知尹寄餘的性情,看穿他這是在拿腔作勢,心中雖覺好友大不正經,倒也沒有無趣的戳穿,冷臉斜睨著他,撩動毒舌:「我算是知道了,閔公當年為何斷言閣下不宜入仕。」
「這樣,脈絡就很清楚了。」蘭庭歸總道:「正應那句懷璧其罪的話,看來王翁的萬貫家財,是引起了旁人的覷覦,此人早在五年前就計劃,安插珍姨娘和凝思,一個貌美,一個普通,目的一為王翁,一為主母,奈何凝思先行受挫,乃因主母既不理家,也根本不能影響王翁,緊跟著王翁雖然納了珍姨娘為侍妾,卻對她心生忌防,導致珍姨娘又再受挫。」
「珍姨娘目的並非害命,所以起初想的辦法,所做的嚐試,仍然是希望能夠說服王世兄,於是慫恿了大太太開口,奈何王世兄根本不作考慮,珍姨娘於是對王世兄才起了殺意,這意念一生,僅有凝思相助就不保險了,於是珍姨娘通知了她真正的主家,羅氏又被送了進來。」
蘭庭喝一口茶,又再繼續分析:「羅氏除了同樣是袁五經手,表麵上和珍姨娘、凝思毫無瓜葛,由她送信聯絡外頭,安排買通藥工殺人滅口的事,就更加不會引人察覺,再者,三太太遇害那日,據察,珍姨娘、凝思都在正院,沒有時機在三太太房中暗藏草烏,應當是羅氏動的手腳,包括她們計劃嫁禍三姑娘,也是羅氏實行的栽贓,這樣就算有人看見羅氏,也無法和珍姨娘、凝思相聯繫,三方都沒了嫌疑。」
王久貴對蘭庭的分析十分信服,但他更加關心的還有一點:「既是這樣,就不知那幕後真兇,還會不會繼續為惡,老朽真不知應當怎麽辦才好,總不能僅是戒防著。」
做為被算計的一方,王久貴這時心裏雖然憤怒,卻也沒那想法追察真兇,他算是徹底明白過來,那覷覦家財的匪徒,一定不是常人,甚至不可能是山賊盜匪,那些人的手段,就是打家劫舍,明火執仗地劫掠,哪裏會如此迂迴麻煩,且遊說自家去包礦,那必定就是達官顯貴的意思——想要包礦,必先重賄,這千萬賄資會落在誰的腰包?
隻是富甲一方,都險些引來了殺身之禍,王久貴還哪裏敢去察真兇?
「要想根絕隱患,倒也簡單,王翁隻要把這一案件的實情沖僕從公布。」蘭庭道。
「這就行了?」雖說對蘭庭十分信服,王久貴仍然難免猶豫遲疑。
倒是王平安腦子靈光:「告訴了僕從,這事就會張揚到外頭去,不管誰是幕後真兇,他知道事情敗露了,咱們有了防範,今後無論是誰掌家,都萬萬不會再去包礦,那人隻是圖財,和我家並無仇恨,應當就會放棄計劃了。」
不管有沒有旁人上鉤,反正自家應當是安全的。
相比王久貴,王平安更加慶幸自己這條性命能夠有驚無險的保住,首要的功臣當然就是蘭庭,故而他也不待蘭庭張口,就主動提出:「父親,當初汾州攤派糧長,不幸落在我家,父親因而行了重賄給施知州,才得擺脫征送稅糧一職,這件事情本就是事實,既是趙知州現下察辦,父親理當配合才是。」
「是當配合,是當配合。」王久貴的態度徹底扭轉過來。
一想到他歷來對官宦豪強敬而遠之,隻想著悄無聲息的富裕,哪知如此小心謹慎,差點還是中了謀算,身家性命全保不住。他也算看出來了,這位趙舍人,趙知州的長公子,果然就如傳言,才幹品行都無可挑剔,將來必定是前途似錦——他可是打聽過,趙知州參劾了榮國公,就根本不是多大一件罪錯,結果呢,皇上下旨申斥了榮國公不說,還召了鄭三爺去北平,到禦前領罰,不改劣行,終生不許回籍。
榮國公這回可是栽了大跟頭,在汾州聲望不復,足見鄭貴妃雖說得寵,皇上到底還念及結髮夫妻的情份,這樣支持趙知州,不正是因為趙知州乃皇後的妹夫?
就算站隊,王久貴也覺得這回是利大於弊,很是劃算。
更不說若非趙舍人,正妻和嫡子就被人謀害性命去,王久貴可是重情份知恩義的人,衝著這個他也不會再回絕。
隻是蘭庭,因為輕而易舉就收穫了施良行的一條罪證,想到因為王家一案,他還訛詐了春歸的一頓晚餐,後知後覺良心不安起來,回到書房,一見尹寄餘仍在,沒怎麽斟酌言辭,就張口問出:「你這做兄長的,可知阿曉都喜好些什麽事物?」
尹寄餘剛喝一口茶,就「卟」地一聲都噴了出來。
------------
第73章 關係重大
?在尹寄餘的視角,蘭庭早前先有「空前絕後」的魂不守舍,暗下定是揣著了不得的心事,離開一陣,轉來看著神色倒是正常了,一開口卻問起了曉低的喜好,前後契合,得出的結論足以讓尹寄餘失驚打怪,對於此件可謂天崩地裂的震悍事件,僅是把蘭庭當作一株奇葩用茶水「灌溉」實在不算過分。
可是這位趙大爺,竟然還敢給他臉色瞧?!
尹寄餘也把臉往下拉,揪著鬍鬚生氣:「尹某知道太師府門第高,趙大爺您前程似錦,尹某與拙荊,帶著小妹,一家三口全賴太師府庇全,才有衣食豐足、現世安穩,可尹某再沒骨氣,也沒得把唯一妹妹的送去做妾的道理,勸大爺還是死了這條心。」
蘭庭深知尹寄餘的性情,看穿他這是在拿腔作勢,心中雖覺好友大不正經,倒也沒有無趣的戳穿,冷臉斜睨著他,撩動毒舌:「我算是知道了,閔公當年為何斷言閣下不宜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