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沒事兒溜達割點兒豬食菜,還能換肉吃,真不錯。”
鄭老漢:“行,就是得能堅持,三天兩天的,也沒法割肉不是。”
齊飛飛:“那倒是,我能堅持,明天我去找您,行嗎?”
鄭老漢:“行,明天你割了豬食菜,背去合格了就給你記上。他們一般都是一天三個公分。那就是兩大背簍。一背簍得有二十斤。”
齊飛飛:“行,謝謝大爺。”
鄭老漢笑嗬嗬看著齊飛飛,小丫頭精瘦的。
李桂英:“老叔,她真行,你別看她長的瘦,(沒二兩肉)天天采蘑菇,那都是一大背簍一大背簍的。割豬食菜不比那容易多了。”
鄭老漢:“還真沒看出來,不賴啊,姑娘。”
齊飛飛不好意思的笑笑。
一路上大家聊著天,時間過的倒也快。
十點多到了粉房。
等她們到的時候,已經有人比他們先到了。
一個圓臉姑娘,穿著格子連衣裙,梳著兩個大辮子,腰背挺的筆直,微抬著下巴,正在跟粉房的會計在交涉,
“我們今天先拉五百斤走,以後,一個星期來拉500斤,中秋節前一共要2000斤。”
會計是一個微微有些駝背的中年男人:“這位小薑同誌,我們都是按先來後到,排著出貨的。你這剛來,前麵還有好多人沒拿到貨呢。你看……”
話沒說完,就被那位姑娘打斷。
“我們是三線廠,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幾千職工等著呢,能跟他們一樣嗎?”
男同誌耐心解釋:“小同誌,可粉條有數啊,別人都是說好那天來取,不好讓人家大老遠的白跑一趟,要不,我給你排上?過個三四天再來一次,你看……真沒差幾天,你們再耐心等等?”
小薑同誌:“他們都是村民,又不急著吃,早點晚點怕什麽。”
會計笑容淡了下去:“不是,他們是不急著吃,可好多人來一趟趕車都是幾個小時,很不容易,不好讓人家白跑。”
小薑同誌還有些猶豫,她剛來後勤部,就想展現一下自己的能耐,原想自己是大廠後勤部,到哪兒都得給麵子,高看一眼。
她沒想到這年代是物資在誰手裏,誰牛逼,她問別人買東西,一樣是弱勢。沒給她臉色看,都是人家修養好。
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是被捧著的,這會兒心裏有些不舒服,怎麽也拉不下臉求人,又想立馬能拿貨走人。
廠子要中秋節分節禮,幾千人的大廠,一個工人半斤粉條,最少也得二千斤粉條。一個星期必須拉回去五百斤,不搶著拉,根本排不上號。
現在正是換粉季節,村民很多人家才換幾斤粉條,也不好大老遠讓人再來取一次。
所以存下幾百斤粉條真是不容易。這是實情,也不是人家故意刁難她。
司機小孫看新來的薑同誌要談不攏,就勸說:“我們這也算訂到貨了,三天後,也算快的了,這後麵還在陸續來人,不抓緊時間訂,排的更後了。”
他在這工作幾年了,了解情況,能出多少粉,要看農民能拿多少土豆來換粉。
鎮裏,縣裏,肯定是要拿走大部分粉條的,說不定還得往省裏送一些。
不管多少,能抓緊訂到手是主要的。
“這位同誌”
司機說著遞了一根大前門給會計,
“我們小薑同誌是從省城剛調過來的,還不了解咱們這邊的情況。
小姑娘初來乍到,背井離鄉的,也不容易。
您看看,盡量多給點,晚個幾天不怕,您幫幫忙,幫幫忙。”
司機天天跟著跑,已經很熟悉各個關竅,說話辦事都比較油滑。
說著話,把隻抽出一根的大前門煙盒,隨手放在了辦公桌上。
俯下身子在會計耳邊小聲說了什麽。
會計緩和了語氣:“你看這天天生產的粉條是有數的,真是沒辦法,要不這樣,一個星期以後再來,我直接給你們裝七百斤,小薑同誌,你看成不?”
司機趕緊給小薑同誌打眼色。
小薑同誌抿抿唇:“行,那咱們就說定了?今天是十四號,我們二十一號這個點兒來。”
司機趕緊說:“謝謝,謝謝,鄧會計,太謝謝你了。我們二十一號過來,你先忙著,我們就不打擾你了。再見。”
司機跟著小薑同誌往外走,低聲說:
“這次真不錯,你一來就訂了七百斤粉條,回去,大家肯定特別高興。
你來的時間短,不知道,這粉條可是不好訂。
去年就沒訂上。
他們歸政府管,鎮上,縣裏,那是必須得優先給,要是給個啥指標,不完成都不行。
等這批拿到手再談下一批。”
小薑同誌迷迷糊糊,她也是剛出學校門,社會上啥經驗沒有。
能來廠裏進後勤采購部,全是因為她姨夫是廠長。為了不下鄉,才來山溝裏,進了工廠。
看著三線機械廠的汽車開走了,鄭大柱這才把馬車靠過去,準備卸車。
院門口有個大稱,按家卸。
一家的土豆搬過去,粉房的人要看看土豆,好的不好的,給的粉是不一樣的。
中等的土豆,一百斤換八斤粉條,下等的土豆,一百斤給換六斤粉條。上等土豆基本沒有,好土豆大家都留著過冬吃。
齊飛飛很積極,幫著拿小袋子的土豆。
土豆驗完,稱重,還得給送進庫裏。
這一通下來,也挺累人。
會計按家給開票,誰家多少斤土豆,換多少粉條都寫在上麵,一式三份,會計一份,村民一份,庫房一份。
一般三斤五斤的,當天就能拿回去,多的有時候就要等幾天再來取一趟。
今天因為前麵有個廠子要貨,這次頭道溝大隊的粉條,都得過十天才能來取了。
大家倒也不急,都是要留著過年過節吃。
今天不用裝粉條,卸完車,也要喂喂馬,再往回趕。
這個空,齊飛飛就進去漏粉的廠房轉了轉。
後院裏有一口井,有一個人,一直在打水,水從水槽流進屋裏。
幾個婦女在不遠處洗土豆,去皮。
在院子另一側,離屋子比較近的地方有一盤大石磨,毛驢蒙著眼,不停的轉著,把土豆磨成漿。
鄭老漢:“行,就是得能堅持,三天兩天的,也沒法割肉不是。”
齊飛飛:“那倒是,我能堅持,明天我去找您,行嗎?”
鄭老漢:“行,明天你割了豬食菜,背去合格了就給你記上。他們一般都是一天三個公分。那就是兩大背簍。一背簍得有二十斤。”
齊飛飛:“行,謝謝大爺。”
鄭老漢笑嗬嗬看著齊飛飛,小丫頭精瘦的。
李桂英:“老叔,她真行,你別看她長的瘦,(沒二兩肉)天天采蘑菇,那都是一大背簍一大背簍的。割豬食菜不比那容易多了。”
鄭老漢:“還真沒看出來,不賴啊,姑娘。”
齊飛飛不好意思的笑笑。
一路上大家聊著天,時間過的倒也快。
十點多到了粉房。
等她們到的時候,已經有人比他們先到了。
一個圓臉姑娘,穿著格子連衣裙,梳著兩個大辮子,腰背挺的筆直,微抬著下巴,正在跟粉房的會計在交涉,
“我們今天先拉五百斤走,以後,一個星期來拉500斤,中秋節前一共要2000斤。”
會計是一個微微有些駝背的中年男人:“這位小薑同誌,我們都是按先來後到,排著出貨的。你這剛來,前麵還有好多人沒拿到貨呢。你看……”
話沒說完,就被那位姑娘打斷。
“我們是三線廠,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幾千職工等著呢,能跟他們一樣嗎?”
男同誌耐心解釋:“小同誌,可粉條有數啊,別人都是說好那天來取,不好讓人家大老遠的白跑一趟,要不,我給你排上?過個三四天再來一次,你看……真沒差幾天,你們再耐心等等?”
小薑同誌:“他們都是村民,又不急著吃,早點晚點怕什麽。”
會計笑容淡了下去:“不是,他們是不急著吃,可好多人來一趟趕車都是幾個小時,很不容易,不好讓人家白跑。”
小薑同誌還有些猶豫,她剛來後勤部,就想展現一下自己的能耐,原想自己是大廠後勤部,到哪兒都得給麵子,高看一眼。
她沒想到這年代是物資在誰手裏,誰牛逼,她問別人買東西,一樣是弱勢。沒給她臉色看,都是人家修養好。
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是被捧著的,這會兒心裏有些不舒服,怎麽也拉不下臉求人,又想立馬能拿貨走人。
廠子要中秋節分節禮,幾千人的大廠,一個工人半斤粉條,最少也得二千斤粉條。一個星期必須拉回去五百斤,不搶著拉,根本排不上號。
現在正是換粉季節,村民很多人家才換幾斤粉條,也不好大老遠讓人再來取一次。
所以存下幾百斤粉條真是不容易。這是實情,也不是人家故意刁難她。
司機小孫看新來的薑同誌要談不攏,就勸說:“我們這也算訂到貨了,三天後,也算快的了,這後麵還在陸續來人,不抓緊時間訂,排的更後了。”
他在這工作幾年了,了解情況,能出多少粉,要看農民能拿多少土豆來換粉。
鎮裏,縣裏,肯定是要拿走大部分粉條的,說不定還得往省裏送一些。
不管多少,能抓緊訂到手是主要的。
“這位同誌”
司機說著遞了一根大前門給會計,
“我們小薑同誌是從省城剛調過來的,還不了解咱們這邊的情況。
小姑娘初來乍到,背井離鄉的,也不容易。
您看看,盡量多給點,晚個幾天不怕,您幫幫忙,幫幫忙。”
司機天天跟著跑,已經很熟悉各個關竅,說話辦事都比較油滑。
說著話,把隻抽出一根的大前門煙盒,隨手放在了辦公桌上。
俯下身子在會計耳邊小聲說了什麽。
會計緩和了語氣:“你看這天天生產的粉條是有數的,真是沒辦法,要不這樣,一個星期以後再來,我直接給你們裝七百斤,小薑同誌,你看成不?”
司機趕緊給小薑同誌打眼色。
小薑同誌抿抿唇:“行,那咱們就說定了?今天是十四號,我們二十一號這個點兒來。”
司機趕緊說:“謝謝,謝謝,鄧會計,太謝謝你了。我們二十一號過來,你先忙著,我們就不打擾你了。再見。”
司機跟著小薑同誌往外走,低聲說:
“這次真不錯,你一來就訂了七百斤粉條,回去,大家肯定特別高興。
你來的時間短,不知道,這粉條可是不好訂。
去年就沒訂上。
他們歸政府管,鎮上,縣裏,那是必須得優先給,要是給個啥指標,不完成都不行。
等這批拿到手再談下一批。”
小薑同誌迷迷糊糊,她也是剛出學校門,社會上啥經驗沒有。
能來廠裏進後勤采購部,全是因為她姨夫是廠長。為了不下鄉,才來山溝裏,進了工廠。
看著三線機械廠的汽車開走了,鄭大柱這才把馬車靠過去,準備卸車。
院門口有個大稱,按家卸。
一家的土豆搬過去,粉房的人要看看土豆,好的不好的,給的粉是不一樣的。
中等的土豆,一百斤換八斤粉條,下等的土豆,一百斤給換六斤粉條。上等土豆基本沒有,好土豆大家都留著過冬吃。
齊飛飛很積極,幫著拿小袋子的土豆。
土豆驗完,稱重,還得給送進庫裏。
這一通下來,也挺累人。
會計按家給開票,誰家多少斤土豆,換多少粉條都寫在上麵,一式三份,會計一份,村民一份,庫房一份。
一般三斤五斤的,當天就能拿回去,多的有時候就要等幾天再來取一趟。
今天因為前麵有個廠子要貨,這次頭道溝大隊的粉條,都得過十天才能來取了。
大家倒也不急,都是要留著過年過節吃。
今天不用裝粉條,卸完車,也要喂喂馬,再往回趕。
這個空,齊飛飛就進去漏粉的廠房轉了轉。
後院裏有一口井,有一個人,一直在打水,水從水槽流進屋裏。
幾個婦女在不遠處洗土豆,去皮。
在院子另一側,離屋子比較近的地方有一盤大石磨,毛驢蒙著眼,不停的轉著,把土豆磨成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