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有黎就著這個話題說:
沒錯,形勢變了,所以今天聚一起,就是要達成共識,什麽不會變,怎麽以不變應萬變。
再怎麽變,世界都是一場能量與資源的爭奪戰,爭奪老師的關注,爭奪小夥伴的喜歡,這些總是不會變的。
任何競爭都是人格層麵的競爭,這個本質也不會變。人格才是孩子的第一學曆。
人是社會型動物,是一切關係的總和,孩子和自己老師、同學鏈接的質量,極大程度地影響他學習、成長的質量。
怎麽才能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把這種影響轉化成好的,克服掉不好的,就是家長要做的功課了。
家庭教育,對應著親子關係,注重人格形成,培養獨立意識,是教育的根係,穩紮穩打,粗壯發達,在爭奪戰中就占上風。
學校教育,對應著師生關係,注重思想形成,培養自由意識,是教育的枝幹,修枝、剪葉、捉蟲、噴藥的事不會影響根係。
社會教育,對應著同學(同事)關係,注重社會角色擔當,培養責任意識,是教育的土壤,是大環境影響,家長能夠幹預的力量不是沒有,隻是比較小。
在這三大教育形成的閉環中,家庭教育才是父母孩子能夠共同努力的核心。
父母和孩子,都是在人間靠自己努力,獲取各種資源長出來的英雄。所以做父母的,不要高估了學校的教育,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影響力。
為什麽同一班級幾十個孩子,在同樣的時代背景和學校環境下,受同樣的老師教育,卻長出了不同的結果?
根本原因在於,家庭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人生底色,不是學校,也不是社會。
這取決於家庭養育環境的六大指數:溫暖指數,支持指數,理性指數,安心指數,信任指數,期望指數。前四個關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後兩個與成績正相關。
生命需要被保護,被滋養,被滿足,被理解,需要在體驗中升華,獲得價值感。
明白了這些底層邏輯,家長就容易在笑不出來的時代困境中,找到笑得出來的養育方法。
夏瓊依隻覺得醍醐灌頂!
林維榮也堅持認為:
社會的確處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但不管怎麽變,家庭這個人格加工廠的功能不變,以始為終,知識、能力和品格培養齊頭並進。
家長不隻是孩子的作業批改助手和首席心理谘詢師,在家庭裏,還要有意識、有能力加強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全人教育、利他精神培育,等等。
還是那話,孩子人格培養的背後,考量的是家長的人生功底。
物質上升的速度超越了精神上升的速度,的確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如果父母這道屏障,或者說是救命稻草不覺醒,不成長,太想直接消滅掉問題,那麽不管是在學校接受教育,還是在家上學,不管是上幾年級,構成孩子人格的“身”也就是行為行動、“心”也就是情感情緒、“靈”也就是智慧理智,都會分家。
所以,在家上學還是在校上學,都隻是形式,其本質是育人。隻要能育好人,在哪上學不重要,上幾年級也不重要。
因為孩子有其自身能量,孩子的世界本沒有適應和叛逆兩個詞,全看養育者如何疏導、引領。
孩子遇上的各種問題,都能被父母看見、接納、尊重、包容、支持,這些歸屬感的來源充足,直接作用於整個家庭組織的效能,孩子就能度過難關。
張成歎:
原生家庭教孩子什麽,孩子就習得什麽。我們每個人都攜帶著原生家庭的密碼在行走。
孩子與父母的合作是第一份人生合作,合作模式是祝福還是詛咒,是現場直播還是反複重播,都至關重要。
大自然也很有耐心,父母所有不願意療愈和成長的,都會傳給孩子,這就是代際傳承。
所以,父母必須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的自我成長、修複、療愈永不停歇,足夠堅定,才不會去卷孩子。
如果家長的人格能夠發展,孩子的人格就會健康。
不能讓孩子在爸媽這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折斷了,那孩子就徹底心涼了。
張媽又很默契地接住老伴的話題繼續:
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真正愛的鏈接,父母沒有有功利心,順從孩子的天賦優勢,孩子就有鎧甲,遇事就能化解。
要過好這一生,外麵的功成名就都排在後麵,親密關係的愛的鏈接及其質量最最重要,親子關係能超越很多很多困難。
愛的能力足,親子關係好,人格層麵健全,時代再變,孩子也有力量應對。
人生這場馬拉鬆,隻有放輕鬆,可又輕而不浮,鬆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父母孩子都不緊張,學著給自己鬆綁,凡事不必追求極致,盡力而為就好。慢下來,做個長期主義者,練就柔韌的心理彈性,比什麽都強。
把握關鍵期,實現有效卷。學會刪繁就簡,給生活一點留白。可以多做些夏秀的事——
吃飯營養充足,睡覺元神充足,運動投資大腦,曬太陽穩定情緒,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界線不幹預,建立規則,甚至可以像夏丫頭一樣,去福利院做做義工。
沒有底線教育的夏秀,就沒有高線教育的秋實。
父母越鬆弛,給予孩子的空間感越充分,就會裝該裝的東西。
今天這會不開不知道,一開,夏瓊依才更加理解,為什麽墨寶會成為小藕精了。
這一大家子養育者,個個都是學習高手,輸出高手,實踐高手哇。
她跟大家做最終確認:
那她現在能不能理解成,墨寶完全有能力上三年級。
但適應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為了讓他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下學期讓他去不怎麽吃力的二年級插班。
這樣一來,學業壓力就小得多了,他更多的精力可以用在適應環境這個更核心的問題上,他會過渡得更平順。
沒錯,形勢變了,所以今天聚一起,就是要達成共識,什麽不會變,怎麽以不變應萬變。
再怎麽變,世界都是一場能量與資源的爭奪戰,爭奪老師的關注,爭奪小夥伴的喜歡,這些總是不會變的。
任何競爭都是人格層麵的競爭,這個本質也不會變。人格才是孩子的第一學曆。
人是社會型動物,是一切關係的總和,孩子和自己老師、同學鏈接的質量,極大程度地影響他學習、成長的質量。
怎麽才能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把這種影響轉化成好的,克服掉不好的,就是家長要做的功課了。
家庭教育,對應著親子關係,注重人格形成,培養獨立意識,是教育的根係,穩紮穩打,粗壯發達,在爭奪戰中就占上風。
學校教育,對應著師生關係,注重思想形成,培養自由意識,是教育的枝幹,修枝、剪葉、捉蟲、噴藥的事不會影響根係。
社會教育,對應著同學(同事)關係,注重社會角色擔當,培養責任意識,是教育的土壤,是大環境影響,家長能夠幹預的力量不是沒有,隻是比較小。
在這三大教育形成的閉環中,家庭教育才是父母孩子能夠共同努力的核心。
父母和孩子,都是在人間靠自己努力,獲取各種資源長出來的英雄。所以做父母的,不要高估了學校的教育,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影響力。
為什麽同一班級幾十個孩子,在同樣的時代背景和學校環境下,受同樣的老師教育,卻長出了不同的結果?
根本原因在於,家庭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人生底色,不是學校,也不是社會。
這取決於家庭養育環境的六大指數:溫暖指數,支持指數,理性指數,安心指數,信任指數,期望指數。前四個關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後兩個與成績正相關。
生命需要被保護,被滋養,被滿足,被理解,需要在體驗中升華,獲得價值感。
明白了這些底層邏輯,家長就容易在笑不出來的時代困境中,找到笑得出來的養育方法。
夏瓊依隻覺得醍醐灌頂!
林維榮也堅持認為:
社會的確處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但不管怎麽變,家庭這個人格加工廠的功能不變,以始為終,知識、能力和品格培養齊頭並進。
家長不隻是孩子的作業批改助手和首席心理谘詢師,在家庭裏,還要有意識、有能力加強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全人教育、利他精神培育,等等。
還是那話,孩子人格培養的背後,考量的是家長的人生功底。
物質上升的速度超越了精神上升的速度,的確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如果父母這道屏障,或者說是救命稻草不覺醒,不成長,太想直接消滅掉問題,那麽不管是在學校接受教育,還是在家上學,不管是上幾年級,構成孩子人格的“身”也就是行為行動、“心”也就是情感情緒、“靈”也就是智慧理智,都會分家。
所以,在家上學還是在校上學,都隻是形式,其本質是育人。隻要能育好人,在哪上學不重要,上幾年級也不重要。
因為孩子有其自身能量,孩子的世界本沒有適應和叛逆兩個詞,全看養育者如何疏導、引領。
孩子遇上的各種問題,都能被父母看見、接納、尊重、包容、支持,這些歸屬感的來源充足,直接作用於整個家庭組織的效能,孩子就能度過難關。
張成歎:
原生家庭教孩子什麽,孩子就習得什麽。我們每個人都攜帶著原生家庭的密碼在行走。
孩子與父母的合作是第一份人生合作,合作模式是祝福還是詛咒,是現場直播還是反複重播,都至關重要。
大自然也很有耐心,父母所有不願意療愈和成長的,都會傳給孩子,這就是代際傳承。
所以,父母必須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的自我成長、修複、療愈永不停歇,足夠堅定,才不會去卷孩子。
如果家長的人格能夠發展,孩子的人格就會健康。
不能讓孩子在爸媽這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折斷了,那孩子就徹底心涼了。
張媽又很默契地接住老伴的話題繼續:
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真正愛的鏈接,父母沒有有功利心,順從孩子的天賦優勢,孩子就有鎧甲,遇事就能化解。
要過好這一生,外麵的功成名就都排在後麵,親密關係的愛的鏈接及其質量最最重要,親子關係能超越很多很多困難。
愛的能力足,親子關係好,人格層麵健全,時代再變,孩子也有力量應對。
人生這場馬拉鬆,隻有放輕鬆,可又輕而不浮,鬆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父母孩子都不緊張,學著給自己鬆綁,凡事不必追求極致,盡力而為就好。慢下來,做個長期主義者,練就柔韌的心理彈性,比什麽都強。
把握關鍵期,實現有效卷。學會刪繁就簡,給生活一點留白。可以多做些夏秀的事——
吃飯營養充足,睡覺元神充足,運動投資大腦,曬太陽穩定情緒,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界線不幹預,建立規則,甚至可以像夏丫頭一樣,去福利院做做義工。
沒有底線教育的夏秀,就沒有高線教育的秋實。
父母越鬆弛,給予孩子的空間感越充分,就會裝該裝的東西。
今天這會不開不知道,一開,夏瓊依才更加理解,為什麽墨寶會成為小藕精了。
這一大家子養育者,個個都是學習高手,輸出高手,實踐高手哇。
她跟大家做最終確認:
那她現在能不能理解成,墨寶完全有能力上三年級。
但適應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為了讓他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下學期讓他去不怎麽吃力的二年級插班。
這樣一來,學業壓力就小得多了,他更多的精力可以用在適應環境這個更核心的問題上,他會過渡得更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