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慫恿歡呼聲裏,陳叫山被幾位船幫兄弟,硬硬推出了人群。
往前十步,是吊橋。
退後兩步,是人群……
陳叫山站立在月牙形人群包圍間,擰回身子,衝推他的幾位船幫兄弟,擠擠眼睛,撇撇嘴,兩手掌外翻朝上,肩膀內夾了,脖子縮了,一臉自嘲的笑,眼神分明在說:好麽,好麽,你們推得好麽,要我亮醜呀?我這粗喉嚨硬嗓,哪會唱啥情歌?
後生們笑吟吟看著陳叫山……有人笑張的嘴巴,就那麽圓著,也不合攏,靜待陳叫山上橋;有人一下下地撓著後腦勺,琢磨著,似乎在替陳叫山思考著,分擔著,著急著:趕鴨子上架這事兒,滋味兒也挺不好受哩!
姑娘們不敢將視線,平平放出,平視的目光,對齊之處,是陳叫山的肩膀。
那個山一樣的男人,與江岸站立的許多後生,亦差不多年紀。
他回身那一刻,那自嘲的笑,明明是自嘲,近乎無計無助無措的自嘲,卻分明地呈示著,另一種從容……
若非從容,迢迢取湫路,就那麽啟程了,歸來了?
一個外鄉逃難的漢子,成為了名震一方的大幫主,如今已率領船隊,浩蕩而來!
他是陳叫山!
哪怕是平視了去,看向了他的肩膀,山梁樣的肩膀,興許那肩膀上的眼睛,散發出的從容之光,亦會將姑娘們的心思照破!
山一樣的男人,聳立在江岸,怎可仰望峰巔?
一些跑事老者,沒有後生們那般的愣怔,那樣的著急和琢磨,也沒有姑娘們那樣隱秘而細膩,羞而怯的心思……
“陳幫主,你隻管唱,圖的是個鬧熱,喜慶,樂嗬樂嗬麽……”
“陳幫主,你隻要開了口,就是頂呱呱,鄉親們都盼著聽哩……”
幾個跑事老者的話,令陳叫山對這三月十二,對這一片山水,更多了理解……
世間終究有一種美好,每個人的心底,都有。
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在堆疊如山的奏折前,批閱的間隙,看一眼窗外的雲,聽幾聲小鳥的叫音……那也是那種美好!
哪怕是低賤入塵的叫花子,吃最粗鄙的飯食,吃飽了,坐在冬日暖陽下,解開褂子,“嘎嘣嘎嘣”地掐虱子,看著指甲蓋上紅紅的虱子血,看著頭頂亮晃晃的太陽,覺著自己還好好地活著……那也是那種美好!
追尋那種美好,文人騷客們用詩詞曲賦,莊戶人家用一捧捧泥土,唱戲的,用那些悲歡離合的戲本,廚子用菜刀、炒瓢、灶台,買賣人用一枚枚閃亮的鋼洋……
無論怎樣的不同,到最後,最高處,那種美好,其實是一種東西。
在這裏,人們用歌聲!
用歌聲,追尋那種美好……
與對眼緣的人,以歌聲互訴心聲,是那種美好的一部分。
正如跑事老者所說“圖的是個鬧熱,喜慶,樂嗬樂嗬”,也是那種美好的一部分。
太極灣的槍炮與迷陣都闖過了,幽深無比的湫泉都取到了,不可一世的日本第一高手,都被打死了,浩浩蕩蕩的淩江,都已經行過來了……
多少苦,多少險,多少累,多少憂,多少慮,多少悲,都曆經了……
現在,在這兩山夾抱的淩江吊橋前,在這三月十二的賽歌會上,何妨就唱,何妨就將過往那麽多的苦、險、累、憂、慮、悲,在歌聲裏,來一次釋放……
多麽好的三月十二,多麽好的賽歌會,多麽好的一種釋放的形式!
追尋那種終極的美好,不能隻是一味的背負,背負,再背負,總需要釋放的……
陳叫山笑嗬嗬地邁開步,朝吊橋走去……
兒時在茶館裏,遇上下雨天,那些抱了三弦的老藝人,倚在屋簷下,無心無肺,毫無羈絆地唱的那些曲兒,令陳叫山時常羨慕原來,唱曲,可以那麽唱,想到哪裏唱哪裏,嘴巴裏就算沒有了詞,又如何,哩咯啷啷地囫圇著舌頭,也是那般快意!
陳叫山站上了橋頭,嗓子便就癢癢了,像那包裹緊緊的花骨朵,就要怒放在春天裏……
陳叫山就順著三弦老藝人們的《江湖調》,衝著對岸,衝著女兒梁,衝著雲空,衝著淩江,吼唱了起來
走遍了川哎翻過了山
腳尖尖挨不到天邊邊
天上星星幾點點
地上燈籠幾盞盞
餓了俺就吃哎
冷了俺就穿
吃飽了哎穿暖了
葫蘆裏的酒灌滿了
東山的日頭西坡上轉
南江的鯉魚北天的雁
田地上的石頭
多少年才爛
江河裏的流水
多少年才幹
問你問我問菩薩
問天問地問羅漢
……………………
陳叫山唱著,唱著,時而笑嗬嗬地咧了嘴,時而眉頭凝成了山一樣……
這《江湖調》的曲兒,聽起來十分順溜,就像一陣風,吹起了麥浪,這一坨的麥穗伏下去了,那一坨的麥穗就揚起來了;就像柳葉兒在河裏頭漂,這一下凹下去了,那一下又就自自然然隆高了……
人們聽見了,耳朵舒服了,很快地,便能隨著哼哼了……
可是,這唱詞,明明就是實實在在的大白話,什麽“餓了俺就吃,冷了俺就穿”,明明就是傻傻癡癡的大瘋話,什麽“田地的石頭,多少年才爛?江河裏的流水,多少年才幹?”
這歌好聽,好聽得很,可就是透著一種怪怪的味兒……
不是情歌,不是喜慶的歌,也不是悲憂的歌,說不清道不明的歌……
聽見了的人,心裏卻又一種難以言表的感覺:不悲,不喜,不靜,不鬧,不慮,不欣……
依照三月十二賽歌會的慣常,一岸有人唱了,另一岸必要有人來和應和!
陳叫山的這一曲《江湖調》,那樣抓人心,那樣地舒服了耳朵,可是怎麽來對?怎麽來應?怎麽來和?誰來對?誰來應?誰來和?
女兒梁的鄉親們,在陳叫山聲調弱下來,漸漸落於了虛無時,皆如石像一般,不曉得怎樣去應和……
這並非對眼緣的歌,並非相親探測彼此心聲的歌,更像是夢囈一般的自言自語的歌,如何應和?誰人應和?
人們齊刷刷地看向了邵秋雲……
邵秋雲的娘,風擺柳,曾是方圓百八十裏最好的賽歌手。
邵秋雲的爹,小鎖呐,更是淩江兩岸難有比肩者的嗩呐手。
小鎖呐和風擺柳的閨女,什麽樣的歌沒聽過,沒唱過,什麽樣的音律調調,不懂,不會?
喜歡請與好友分享!
往前十步,是吊橋。
退後兩步,是人群……
陳叫山站立在月牙形人群包圍間,擰回身子,衝推他的幾位船幫兄弟,擠擠眼睛,撇撇嘴,兩手掌外翻朝上,肩膀內夾了,脖子縮了,一臉自嘲的笑,眼神分明在說:好麽,好麽,你們推得好麽,要我亮醜呀?我這粗喉嚨硬嗓,哪會唱啥情歌?
後生們笑吟吟看著陳叫山……有人笑張的嘴巴,就那麽圓著,也不合攏,靜待陳叫山上橋;有人一下下地撓著後腦勺,琢磨著,似乎在替陳叫山思考著,分擔著,著急著:趕鴨子上架這事兒,滋味兒也挺不好受哩!
姑娘們不敢將視線,平平放出,平視的目光,對齊之處,是陳叫山的肩膀。
那個山一樣的男人,與江岸站立的許多後生,亦差不多年紀。
他回身那一刻,那自嘲的笑,明明是自嘲,近乎無計無助無措的自嘲,卻分明地呈示著,另一種從容……
若非從容,迢迢取湫路,就那麽啟程了,歸來了?
一個外鄉逃難的漢子,成為了名震一方的大幫主,如今已率領船隊,浩蕩而來!
他是陳叫山!
哪怕是平視了去,看向了他的肩膀,山梁樣的肩膀,興許那肩膀上的眼睛,散發出的從容之光,亦會將姑娘們的心思照破!
山一樣的男人,聳立在江岸,怎可仰望峰巔?
一些跑事老者,沒有後生們那般的愣怔,那樣的著急和琢磨,也沒有姑娘們那樣隱秘而細膩,羞而怯的心思……
“陳幫主,你隻管唱,圖的是個鬧熱,喜慶,樂嗬樂嗬麽……”
“陳幫主,你隻要開了口,就是頂呱呱,鄉親們都盼著聽哩……”
幾個跑事老者的話,令陳叫山對這三月十二,對這一片山水,更多了理解……
世間終究有一種美好,每個人的心底,都有。
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在堆疊如山的奏折前,批閱的間隙,看一眼窗外的雲,聽幾聲小鳥的叫音……那也是那種美好!
哪怕是低賤入塵的叫花子,吃最粗鄙的飯食,吃飽了,坐在冬日暖陽下,解開褂子,“嘎嘣嘎嘣”地掐虱子,看著指甲蓋上紅紅的虱子血,看著頭頂亮晃晃的太陽,覺著自己還好好地活著……那也是那種美好!
追尋那種美好,文人騷客們用詩詞曲賦,莊戶人家用一捧捧泥土,唱戲的,用那些悲歡離合的戲本,廚子用菜刀、炒瓢、灶台,買賣人用一枚枚閃亮的鋼洋……
無論怎樣的不同,到最後,最高處,那種美好,其實是一種東西。
在這裏,人們用歌聲!
用歌聲,追尋那種美好……
與對眼緣的人,以歌聲互訴心聲,是那種美好的一部分。
正如跑事老者所說“圖的是個鬧熱,喜慶,樂嗬樂嗬”,也是那種美好的一部分。
太極灣的槍炮與迷陣都闖過了,幽深無比的湫泉都取到了,不可一世的日本第一高手,都被打死了,浩浩蕩蕩的淩江,都已經行過來了……
多少苦,多少險,多少累,多少憂,多少慮,多少悲,都曆經了……
現在,在這兩山夾抱的淩江吊橋前,在這三月十二的賽歌會上,何妨就唱,何妨就將過往那麽多的苦、險、累、憂、慮、悲,在歌聲裏,來一次釋放……
多麽好的三月十二,多麽好的賽歌會,多麽好的一種釋放的形式!
追尋那種終極的美好,不能隻是一味的背負,背負,再背負,總需要釋放的……
陳叫山笑嗬嗬地邁開步,朝吊橋走去……
兒時在茶館裏,遇上下雨天,那些抱了三弦的老藝人,倚在屋簷下,無心無肺,毫無羈絆地唱的那些曲兒,令陳叫山時常羨慕原來,唱曲,可以那麽唱,想到哪裏唱哪裏,嘴巴裏就算沒有了詞,又如何,哩咯啷啷地囫圇著舌頭,也是那般快意!
陳叫山站上了橋頭,嗓子便就癢癢了,像那包裹緊緊的花骨朵,就要怒放在春天裏……
陳叫山就順著三弦老藝人們的《江湖調》,衝著對岸,衝著女兒梁,衝著雲空,衝著淩江,吼唱了起來
走遍了川哎翻過了山
腳尖尖挨不到天邊邊
天上星星幾點點
地上燈籠幾盞盞
餓了俺就吃哎
冷了俺就穿
吃飽了哎穿暖了
葫蘆裏的酒灌滿了
東山的日頭西坡上轉
南江的鯉魚北天的雁
田地上的石頭
多少年才爛
江河裏的流水
多少年才幹
問你問我問菩薩
問天問地問羅漢
……………………
陳叫山唱著,唱著,時而笑嗬嗬地咧了嘴,時而眉頭凝成了山一樣……
這《江湖調》的曲兒,聽起來十分順溜,就像一陣風,吹起了麥浪,這一坨的麥穗伏下去了,那一坨的麥穗就揚起來了;就像柳葉兒在河裏頭漂,這一下凹下去了,那一下又就自自然然隆高了……
人們聽見了,耳朵舒服了,很快地,便能隨著哼哼了……
可是,這唱詞,明明就是實實在在的大白話,什麽“餓了俺就吃,冷了俺就穿”,明明就是傻傻癡癡的大瘋話,什麽“田地的石頭,多少年才爛?江河裏的流水,多少年才幹?”
這歌好聽,好聽得很,可就是透著一種怪怪的味兒……
不是情歌,不是喜慶的歌,也不是悲憂的歌,說不清道不明的歌……
聽見了的人,心裏卻又一種難以言表的感覺:不悲,不喜,不靜,不鬧,不慮,不欣……
依照三月十二賽歌會的慣常,一岸有人唱了,另一岸必要有人來和應和!
陳叫山的這一曲《江湖調》,那樣抓人心,那樣地舒服了耳朵,可是怎麽來對?怎麽來應?怎麽來和?誰來對?誰來應?誰來和?
女兒梁的鄉親們,在陳叫山聲調弱下來,漸漸落於了虛無時,皆如石像一般,不曉得怎樣去應和……
這並非對眼緣的歌,並非相親探測彼此心聲的歌,更像是夢囈一般的自言自語的歌,如何應和?誰人應和?
人們齊刷刷地看向了邵秋雲……
邵秋雲的娘,風擺柳,曾是方圓百八十裏最好的賽歌手。
邵秋雲的爹,小鎖呐,更是淩江兩岸難有比肩者的嗩呐手。
小鎖呐和風擺柳的閨女,什麽樣的歌沒聽過,沒唱過,什麽樣的音律調調,不懂,不會?
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