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亂山東事有不諧
“這個張鹿安簡直就是厚顏無恥啊,他一個小小的鄉伯竟然想吞並人家黃蜚所部的水師?”
弘光朝內閣大學士高弘圖看著手中的呈報,忍不住出聲罵道。
“是啊,還有這個浮山伯有弄虛作假之嫌,跟陛下說所部有十萬人馬,但是本官實際前往碼頭探查過,所部不過數千人,此子有欺君之嫌……”
呂大器提到。
“呂大人慎言,鹿安此子雖然頑劣,但是聽他作出的功績都是實打實的,並非弄虛作假,從本質上來說,他還是一員敢戰之將。”
錢謙益難得的替自己曾經教過的監生說了一句好話。
“即使他曾經立過再多功勞,此時也不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要知道黃蜚所部擁有人馬四萬,海船至少三百多艘,這是一支龐大的水師力量,如果用來防江,將會大大增強江防力量。”
負責兵部事宜的大學士呂大器繼續說道。
“那鄭鴻逵怎麽辦?”
高弘圖問道。
“鄭鴻逵?那就讓他移師南京江寧,或者是采石磯,將鎮江留給黃蜚。”
“好,既然諸位都是這麽想,那麽本首輔就請旨陛下,讓黃蜚速速帶兵前來鎮江戍守,讓浮山伯所部從陸路進入山東。
黃蜚留在廟灣,隻會被更多人所惦記。
之前劉澤清就在向本相請示,請求讓黃蜚聽從他的調遣,本首輔就沒有同意。
讓他來鎮江或者去池州,都是一石二鳥的好計策。”
一直未曾說話的首輔馬士英開口道,這句話明顯是向著呂大器的意思說的,但是換來的卻是呂大器的嗤之以鼻。
呂大器人品雖好,但是政治考量上麵實在“不大器”。
馬士英尷尬地笑著,麵上仍然保留著微笑,沒有與之計較,實際上作為官迷的馬士英,他在政治鬥爭中屬於絕對的溫和派,如果沒有後來引進阮大铖為內助,南明弘光朝絕對不會腐爛的那麽快。
這次朝廷的效率非常高,很快便將旨意發送到已經從淮安航行到雲梯關的張鹿安的手裏。
張鹿安手裏拿著旨意看了一下,頓時大驚,如果按照朝廷的意思來辦,那麽自己就得要麽冒險用內河船隻走海路,要麽就得從陸路前往登萊了。
而此時的山東大地,早已經是戰火再度燃燒起來,清廷休整過來後,逐步派遣了部分八旗兵南下支援山東總督王鼇永和山東巡撫方大猷。
由於弘光朝廷的反應緩慢,原本各方兵力空虛的山東省,已經被清兵所控製大半。
比如崇禎十七年八月間,弘光朝廷收到山東濟寧知州朱光,生源孫胤泰、鄉民魏立芳請援的奏折,從五月開始豎立義旗招募鄉勇用以對抗南下的清軍。
但是南京方麵“繼而不行,命補道官而已,不能救也”。
最後麵對逼近的清軍,朱光等人勢單力薄,隻能投降於清國山東巡撫方大猷。
相對山東大部起義不斷,混亂不堪的局麵不同,登萊局麵則是好了很多,由於原大明登萊巡撫曾化龍的南逃,大明在登萊陷入政治空白時期,清國派遣的首任登萊巡撫陳錦,自然是迅速搶占戰略要地。
五月間,包括擁有大量精銳兵力的明將李好賢與滕胤玉等將領,全部選擇投降陳錦。
按照張鹿安的指示以及現實情況分析,令狐雲湘和賈名傑為了保存實力,已經將主要人馬撤往了福山和芝罘島等地。
據守在福山城的王來承也按照既定計劃,名義上投降陳錦,隻是一再找借口拒絕陳錦的調動命令,並且不斷掩護芝罘島方麵的武裝,對陳錦說全部是自身的勢力。
陳錦一來忙於消化膠州、萊州,二來卻是對王來承投鼠忌器。
便暫時聽之任之,但是可以想象,一旦陳錦騰出手來,到時候一定會加強對還沒有完成臣服地區的圍剿力度。
再加上名義上早已經淪為清將的於七、於六等人,陳錦表麵上已經一統登萊地區。
令狐雲湘和賈名傑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火速請求張鹿安率部前來支援。
好在清國登萊巡撫陳錦,一時半會安定不了,因為山東大地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像王鼇永和孫之獬那樣認賊作父。
說道孫之獬,不得不提一句這個遺臭萬年的人渣也是淄川本地人,跟王鼇永是同鄉,長得瘦削尖嘴猴腮,怎麽看都不像一個好人。
他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出於何種心理,向多爾袞討好上疏道: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一聽,頓時大喜,在五月立刻下諭旨,命令所有占領之地,必須在十日內剃發。
而在此之前,這一政策是不針對老百姓的,隻是說為了區分敵我,讓當兵的剃發,現在倒好,完全是一視同仁了。
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滿清貴族裏就惡狠狠地流傳出來一句話: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種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激起了大量有血性的軍民的奮起反擊,中華民族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禮儀貌飾不容踐踏。
於是各地已經選擇臣服清國的官紳士民,開始選擇起義,反抗清國的暴政。
據不完全統計,山東境內在這一時期,至少有三百多支各地武裝紛起,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有如下兩起:
弘光元年六月的濰縣起義,張廣在濰縣起義,攻占掖縣。
清朝登萊巡撫陳錦經過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征討,張廣所部最後被鎮壓,張廣以及所部跟隨者六萬餘人大部死難;
九月的青州起義,原賀一龍部將趙應元,後來投靠李自成,再後來被分配給穀可成,在保定一役中戰敗南逃。
這麽一個毫無政治原則的人,本來已經打算投降清朝,但是聽聞“剃發令”,竟然也壓抑不住內心的烈火,憑著一腔熱血,選擇反抗,先是以投降招撫的借口,詐開青州城門,將正在青州城內的山東總督王鼇永抓住,王鼇永不願意投降,被趙應元下令斬殺,隨即宣布歸明,號召四方。
連南京都接到了消息,吩咐張鹿安和劉澤清盡快北上接應,劉澤清自然是一味地敷衍,但是張鹿安卻是真心實意想要北上救援。
隻是如果按照朝廷的旨意,走陸路通道的話,張鹿安的陸師兵力隻有三千人,太過於單薄,指望收攏那些殘兵敗將和散兵遊勇,來抵抗清軍的剛猛大軍,張鹿安還沒有那麽傻。
沒有經曆過長期軍事訓練以及殘酷的戰場所考驗的鄉勇,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所以張鹿安唯一的選擇就是盡快前往芝罘島,把之前留在登萊的軍力進行整合。
但是苦無海船運輸兵員,這一點令張鹿安心中煩悶不已。
後來思來想去,張鹿安決定還是親自前往廟灣,拜會黃蜚,希望黃蜚能夠看在都是大明官員的份上,願意為他提供海運支持。
(本章完)
“這個張鹿安簡直就是厚顏無恥啊,他一個小小的鄉伯竟然想吞並人家黃蜚所部的水師?”
弘光朝內閣大學士高弘圖看著手中的呈報,忍不住出聲罵道。
“是啊,還有這個浮山伯有弄虛作假之嫌,跟陛下說所部有十萬人馬,但是本官實際前往碼頭探查過,所部不過數千人,此子有欺君之嫌……”
呂大器提到。
“呂大人慎言,鹿安此子雖然頑劣,但是聽他作出的功績都是實打實的,並非弄虛作假,從本質上來說,他還是一員敢戰之將。”
錢謙益難得的替自己曾經教過的監生說了一句好話。
“即使他曾經立過再多功勞,此時也不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要知道黃蜚所部擁有人馬四萬,海船至少三百多艘,這是一支龐大的水師力量,如果用來防江,將會大大增強江防力量。”
負責兵部事宜的大學士呂大器繼續說道。
“那鄭鴻逵怎麽辦?”
高弘圖問道。
“鄭鴻逵?那就讓他移師南京江寧,或者是采石磯,將鎮江留給黃蜚。”
“好,既然諸位都是這麽想,那麽本首輔就請旨陛下,讓黃蜚速速帶兵前來鎮江戍守,讓浮山伯所部從陸路進入山東。
黃蜚留在廟灣,隻會被更多人所惦記。
之前劉澤清就在向本相請示,請求讓黃蜚聽從他的調遣,本首輔就沒有同意。
讓他來鎮江或者去池州,都是一石二鳥的好計策。”
一直未曾說話的首輔馬士英開口道,這句話明顯是向著呂大器的意思說的,但是換來的卻是呂大器的嗤之以鼻。
呂大器人品雖好,但是政治考量上麵實在“不大器”。
馬士英尷尬地笑著,麵上仍然保留著微笑,沒有與之計較,實際上作為官迷的馬士英,他在政治鬥爭中屬於絕對的溫和派,如果沒有後來引進阮大铖為內助,南明弘光朝絕對不會腐爛的那麽快。
這次朝廷的效率非常高,很快便將旨意發送到已經從淮安航行到雲梯關的張鹿安的手裏。
張鹿安手裏拿著旨意看了一下,頓時大驚,如果按照朝廷的意思來辦,那麽自己就得要麽冒險用內河船隻走海路,要麽就得從陸路前往登萊了。
而此時的山東大地,早已經是戰火再度燃燒起來,清廷休整過來後,逐步派遣了部分八旗兵南下支援山東總督王鼇永和山東巡撫方大猷。
由於弘光朝廷的反應緩慢,原本各方兵力空虛的山東省,已經被清兵所控製大半。
比如崇禎十七年八月間,弘光朝廷收到山東濟寧知州朱光,生源孫胤泰、鄉民魏立芳請援的奏折,從五月開始豎立義旗招募鄉勇用以對抗南下的清軍。
但是南京方麵“繼而不行,命補道官而已,不能救也”。
最後麵對逼近的清軍,朱光等人勢單力薄,隻能投降於清國山東巡撫方大猷。
相對山東大部起義不斷,混亂不堪的局麵不同,登萊局麵則是好了很多,由於原大明登萊巡撫曾化龍的南逃,大明在登萊陷入政治空白時期,清國派遣的首任登萊巡撫陳錦,自然是迅速搶占戰略要地。
五月間,包括擁有大量精銳兵力的明將李好賢與滕胤玉等將領,全部選擇投降陳錦。
按照張鹿安的指示以及現實情況分析,令狐雲湘和賈名傑為了保存實力,已經將主要人馬撤往了福山和芝罘島等地。
據守在福山城的王來承也按照既定計劃,名義上投降陳錦,隻是一再找借口拒絕陳錦的調動命令,並且不斷掩護芝罘島方麵的武裝,對陳錦說全部是自身的勢力。
陳錦一來忙於消化膠州、萊州,二來卻是對王來承投鼠忌器。
便暫時聽之任之,但是可以想象,一旦陳錦騰出手來,到時候一定會加強對還沒有完成臣服地區的圍剿力度。
再加上名義上早已經淪為清將的於七、於六等人,陳錦表麵上已經一統登萊地區。
令狐雲湘和賈名傑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火速請求張鹿安率部前來支援。
好在清國登萊巡撫陳錦,一時半會安定不了,因為山東大地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像王鼇永和孫之獬那樣認賊作父。
說道孫之獬,不得不提一句這個遺臭萬年的人渣也是淄川本地人,跟王鼇永是同鄉,長得瘦削尖嘴猴腮,怎麽看都不像一個好人。
他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出於何種心理,向多爾袞討好上疏道: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一聽,頓時大喜,在五月立刻下諭旨,命令所有占領之地,必須在十日內剃發。
而在此之前,這一政策是不針對老百姓的,隻是說為了區分敵我,讓當兵的剃發,現在倒好,完全是一視同仁了。
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滿清貴族裏就惡狠狠地流傳出來一句話: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種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激起了大量有血性的軍民的奮起反擊,中華民族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禮儀貌飾不容踐踏。
於是各地已經選擇臣服清國的官紳士民,開始選擇起義,反抗清國的暴政。
據不完全統計,山東境內在這一時期,至少有三百多支各地武裝紛起,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有如下兩起:
弘光元年六月的濰縣起義,張廣在濰縣起義,攻占掖縣。
清朝登萊巡撫陳錦經過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征討,張廣所部最後被鎮壓,張廣以及所部跟隨者六萬餘人大部死難;
九月的青州起義,原賀一龍部將趙應元,後來投靠李自成,再後來被分配給穀可成,在保定一役中戰敗南逃。
這麽一個毫無政治原則的人,本來已經打算投降清朝,但是聽聞“剃發令”,竟然也壓抑不住內心的烈火,憑著一腔熱血,選擇反抗,先是以投降招撫的借口,詐開青州城門,將正在青州城內的山東總督王鼇永抓住,王鼇永不願意投降,被趙應元下令斬殺,隨即宣布歸明,號召四方。
連南京都接到了消息,吩咐張鹿安和劉澤清盡快北上接應,劉澤清自然是一味地敷衍,但是張鹿安卻是真心實意想要北上救援。
隻是如果按照朝廷的旨意,走陸路通道的話,張鹿安的陸師兵力隻有三千人,太過於單薄,指望收攏那些殘兵敗將和散兵遊勇,來抵抗清軍的剛猛大軍,張鹿安還沒有那麽傻。
沒有經曆過長期軍事訓練以及殘酷的戰場所考驗的鄉勇,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所以張鹿安唯一的選擇就是盡快前往芝罘島,把之前留在登萊的軍力進行整合。
但是苦無海船運輸兵員,這一點令張鹿安心中煩悶不已。
後來思來想去,張鹿安決定還是親自前往廟灣,拜會黃蜚,希望黃蜚能夠看在都是大明官員的份上,願意為他提供海運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