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回浮山建鎮大統籌
張鹿安率領所部艦隊返回到浮山軍港時,受到了劉廷桂組織的浮山軍民的熱烈歡迎。
張鹿安登上岸後,當著眾人的麵,顯得非常慚愧的說道:
“鹿安無能,必行未能替君父報仇雪恨。”
劉廷桂還未曾說話,卻聽見旁邊的張大經連忙說道:
“浮山伯休要過謙,爵爺親率兩千之眾,就協助路督在淮安大破南下的順賊大軍,為保全這江南的半壁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之後又擁戴當今聖上登基,算是有大功於社稷;
江北一地,快刀斬亂麻地平定亂軍,更是智勇兼備。
有爵爺在,屬下為天下賀、為大明賀!”
“鹿安慚愧,不過既然天子讓本爵負責安慶一地的防守,那麽本爵一定竭盡所能,一定要把安慶打造成南京上遊的重要屏藩,絕不辜負陛下的信任與支持。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遠遠離不開諸位的支持,諸君共勉。”
張鹿安回到浮山駐地後,發現家裏已經掛上了浮山伯的牌子,張母容氏和妻子陳利芸都是與有榮焉的開心樣子,便給自己放了三天假。
三日後,張鹿安召集浮山的文武官員,召開建立浮山軍鎮的會議。
最有經驗的張大經首先發言道:
“按照我大明製度,建立軍鎮,應當組建鎮標,爵爺自領總兵官;
標下設三到五協,分設副總兵或者副將統領之;
協下設若幹營,分設副將、參遊都守統領之,每營人數若幹,並無定數,但是一般遵循的規律是副將領3500到5000人,參將領2000到4000人,遊擊領1000到2000人,都司領500到1000人,守備領300到500人。無論是副、參、遊、都、守,互不統屬,互相監督;
營下設汛,分設操守、千總或者外委把總管理之,每汛112人是定額的;汛下設立兩個總旗,一個總旗的主官由汛主官兼任,不再額外任命。
另一個總旗有56人,下設五個小旗,由總旗官兼任一個小旗,另外再設立四個小旗官分掌士兵。
大概的情況就是如此,不知爵爺有何高見?”
張鹿安清了清嗓子說道:
“嗯,以前咱們是自稱的浮山軍,名不正言不順,完全是憑著一腔熱血為我大明拋頭顱灑熱血。
現如今我們已經是名正言順的大明浮山軍,自然應當遵循我大明的軍事會典的要求來構建浮山軍各機構。
隻是畢竟實事變化實在太快,以前的那種編製恐怕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的需要了,所以也要進行適當的修改了。”
眾人點頭,然後看向張鹿安,示意張鹿安繼續說下去。
張鹿安知道開鎮的意義非常重大,那就是自己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任命各級將領和軍官,而不會受到多大的限製。
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劉澤清還是劉良佐上奏保薦的總兵官,南京朝廷壓根就不帶還價的,示意他們完全自己看著辦就是了。
當然由於朝廷初立,財政吃緊,對於不足的部分軍餉,也都是各自看著辦。
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把地方的大權全部交給各個軍頭,使軍頭淪為毫無限製的軍閥。
既然軍餉籌集全都是看著辦,那麽大家就會各顯神通,拚命搜刮各地的老百姓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從而弄得民不聊生,大失民心。
南京朝廷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江北五鎮要為南京朝廷守住半壁江山即可。
至於南京朝廷所委派的文官,失去了軍事的輔助,各鎮軍頭就會將不聽話的文官直接架空得了,也就是說地方文官壓根就不會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想明白這個問題後,張鹿安說道:
“我希望諸位能夠明白,這次建鎮不光是隻有地方軍事,還有地方行政方麵,也不可疏漏,要統籌管理。
先說軍事方麵,本爵的意思是跟之前一樣,建立三級軍事體係,建立野戰軍,為機動力量;
地方軍,就是以前的守兵,為各縣的防守軍力;
第三級為屯衛兵,主掌屯兵事宜。
野戰軍方麵,設立大帥府為總指揮機構,任何軍馬的調動必須要有大帥府的命令。
大帥府的機構設置以及野戰軍的編製,需要由錢讚畫、張參軍、於參軍聯合商議後上報;
地方軍則是在縣設立民團,每縣至少一千人,設一名千總統領之,一名副千戶輔助,隻可在當地駐紮和行動,異地調動必須經過大帥府的命令;
屯衛兵,則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在四鄉設立防禦使一名統領之,需要接受當地行政主官的統一調遣和安排。
所以接下來需要大量的文武官員,這件事為重中之重來安排,劉主事要全力負責,把這件事盡快完成。”
“是,屬下遵令。”
劉廷桂連忙站起來應承道。
張鹿安在會後,帶著親兵司和騎兵部,把整個安慶府的主要下轄縣全都看了一下,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安慶府的西麵三縣宿鬆、太湖和望江,還是連城牆都沒有,這樣的地方防守起來太過於麻煩,城牆一時半會也無法建好,還得花費大量的銀兩,得不償失。
而安慶府城懷寧縣一帶的官僚壓根就不買張鹿安的賬,以地方官僚黃配玄為首,還將安慶府城的守城官兵幾乎抽調一空,然後在水師將領樓挺的運輸下,直接前往揚州,聽命於身在南京的閣臣史可法。
張鹿安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而剩餘的官員,像安廬巡撫張亮、兵備道皮應舉等人,張鹿安也不想打交道,幹脆放棄了安慶府城。
最後決定還是把防禦的核心設在潛山縣和桐城縣,潛山縣知縣柯友桂和桐城知縣張利民對於張鹿安還算友好,願意聽從命令。
張鹿安便任命柯鎮南為潛山典史,負責內部治安;
組建潛山民團,任命索忠信為潛山民團千總,以覃一純為副千戶,二人率一千人,作為潛山的機動兵力,負責潛山的安全;
以容令其為桐城民團千總,王家祚為副千戶,率軍一千人,駐紮於北峽關,負責桐城的外部安全;
以從壽州過來的潘加壽為桐城典史,負責桐城的內部安全。
同時下令在桐城與潛山的外圍地帶,建設大量的屯堡,把宿鬆、太湖和望江三縣的百姓給暫時遷居到桐城和潛山,讓他們全部住進屯堡,把各個屯堡附近的田地分給百姓們耕種,由官家提供牛和耕具。
再讓這些百姓中的壯丁們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一些因傷退役的將士,出任各個屯堡的堡長,在農閑的時候組織壯丁們進行軍事訓練,初步打造了一個多層次的防禦體係。
隻是這樣的體係改革,張鹿安並不是特別滿意,因為還留下來兩個隱患,一個是安慶府城,那是沒有辦法;
還有一個就是桐城內的羅九成、孫得勝和董銅柱三人,他們率領的軍隊不光軍紀不好,而且並不願意按照張鹿安的意思接受整頓。
張鹿安一度想要用武力解決,但是卻被張利民和浮山的一眾文官所勸阻。
張鹿安隻得叮囑容令其多加注意。
關於浮山寨這邊的防守,以容令彰為安慶守備,張都海為之副,負責留守浮山,率領3000名精銳作為總預備隊,在保障浮山的安全情況下,接應四方。
(本章完)
張鹿安率領所部艦隊返回到浮山軍港時,受到了劉廷桂組織的浮山軍民的熱烈歡迎。
張鹿安登上岸後,當著眾人的麵,顯得非常慚愧的說道:
“鹿安無能,必行未能替君父報仇雪恨。”
劉廷桂還未曾說話,卻聽見旁邊的張大經連忙說道:
“浮山伯休要過謙,爵爺親率兩千之眾,就協助路督在淮安大破南下的順賊大軍,為保全這江南的半壁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之後又擁戴當今聖上登基,算是有大功於社稷;
江北一地,快刀斬亂麻地平定亂軍,更是智勇兼備。
有爵爺在,屬下為天下賀、為大明賀!”
“鹿安慚愧,不過既然天子讓本爵負責安慶一地的防守,那麽本爵一定竭盡所能,一定要把安慶打造成南京上遊的重要屏藩,絕不辜負陛下的信任與支持。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遠遠離不開諸位的支持,諸君共勉。”
張鹿安回到浮山駐地後,發現家裏已經掛上了浮山伯的牌子,張母容氏和妻子陳利芸都是與有榮焉的開心樣子,便給自己放了三天假。
三日後,張鹿安召集浮山的文武官員,召開建立浮山軍鎮的會議。
最有經驗的張大經首先發言道:
“按照我大明製度,建立軍鎮,應當組建鎮標,爵爺自領總兵官;
標下設三到五協,分設副總兵或者副將統領之;
協下設若幹營,分設副將、參遊都守統領之,每營人數若幹,並無定數,但是一般遵循的規律是副將領3500到5000人,參將領2000到4000人,遊擊領1000到2000人,都司領500到1000人,守備領300到500人。無論是副、參、遊、都、守,互不統屬,互相監督;
營下設汛,分設操守、千總或者外委把總管理之,每汛112人是定額的;汛下設立兩個總旗,一個總旗的主官由汛主官兼任,不再額外任命。
另一個總旗有56人,下設五個小旗,由總旗官兼任一個小旗,另外再設立四個小旗官分掌士兵。
大概的情況就是如此,不知爵爺有何高見?”
張鹿安清了清嗓子說道:
“嗯,以前咱們是自稱的浮山軍,名不正言不順,完全是憑著一腔熱血為我大明拋頭顱灑熱血。
現如今我們已經是名正言順的大明浮山軍,自然應當遵循我大明的軍事會典的要求來構建浮山軍各機構。
隻是畢竟實事變化實在太快,以前的那種編製恐怕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的需要了,所以也要進行適當的修改了。”
眾人點頭,然後看向張鹿安,示意張鹿安繼續說下去。
張鹿安知道開鎮的意義非常重大,那就是自己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任命各級將領和軍官,而不會受到多大的限製。
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劉澤清還是劉良佐上奏保薦的總兵官,南京朝廷壓根就不帶還價的,示意他們完全自己看著辦就是了。
當然由於朝廷初立,財政吃緊,對於不足的部分軍餉,也都是各自看著辦。
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把地方的大權全部交給各個軍頭,使軍頭淪為毫無限製的軍閥。
既然軍餉籌集全都是看著辦,那麽大家就會各顯神通,拚命搜刮各地的老百姓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從而弄得民不聊生,大失民心。
南京朝廷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江北五鎮要為南京朝廷守住半壁江山即可。
至於南京朝廷所委派的文官,失去了軍事的輔助,各鎮軍頭就會將不聽話的文官直接架空得了,也就是說地方文官壓根就不會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想明白這個問題後,張鹿安說道:
“我希望諸位能夠明白,這次建鎮不光是隻有地方軍事,還有地方行政方麵,也不可疏漏,要統籌管理。
先說軍事方麵,本爵的意思是跟之前一樣,建立三級軍事體係,建立野戰軍,為機動力量;
地方軍,就是以前的守兵,為各縣的防守軍力;
第三級為屯衛兵,主掌屯兵事宜。
野戰軍方麵,設立大帥府為總指揮機構,任何軍馬的調動必須要有大帥府的命令。
大帥府的機構設置以及野戰軍的編製,需要由錢讚畫、張參軍、於參軍聯合商議後上報;
地方軍則是在縣設立民團,每縣至少一千人,設一名千總統領之,一名副千戶輔助,隻可在當地駐紮和行動,異地調動必須經過大帥府的命令;
屯衛兵,則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在四鄉設立防禦使一名統領之,需要接受當地行政主官的統一調遣和安排。
所以接下來需要大量的文武官員,這件事為重中之重來安排,劉主事要全力負責,把這件事盡快完成。”
“是,屬下遵令。”
劉廷桂連忙站起來應承道。
張鹿安在會後,帶著親兵司和騎兵部,把整個安慶府的主要下轄縣全都看了一下,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安慶府的西麵三縣宿鬆、太湖和望江,還是連城牆都沒有,這樣的地方防守起來太過於麻煩,城牆一時半會也無法建好,還得花費大量的銀兩,得不償失。
而安慶府城懷寧縣一帶的官僚壓根就不買張鹿安的賬,以地方官僚黃配玄為首,還將安慶府城的守城官兵幾乎抽調一空,然後在水師將領樓挺的運輸下,直接前往揚州,聽命於身在南京的閣臣史可法。
張鹿安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而剩餘的官員,像安廬巡撫張亮、兵備道皮應舉等人,張鹿安也不想打交道,幹脆放棄了安慶府城。
最後決定還是把防禦的核心設在潛山縣和桐城縣,潛山縣知縣柯友桂和桐城知縣張利民對於張鹿安還算友好,願意聽從命令。
張鹿安便任命柯鎮南為潛山典史,負責內部治安;
組建潛山民團,任命索忠信為潛山民團千總,以覃一純為副千戶,二人率一千人,作為潛山的機動兵力,負責潛山的安全;
以容令其為桐城民團千總,王家祚為副千戶,率軍一千人,駐紮於北峽關,負責桐城的外部安全;
以從壽州過來的潘加壽為桐城典史,負責桐城的內部安全。
同時下令在桐城與潛山的外圍地帶,建設大量的屯堡,把宿鬆、太湖和望江三縣的百姓給暫時遷居到桐城和潛山,讓他們全部住進屯堡,把各個屯堡附近的田地分給百姓們耕種,由官家提供牛和耕具。
再讓這些百姓中的壯丁們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一些因傷退役的將士,出任各個屯堡的堡長,在農閑的時候組織壯丁們進行軍事訓練,初步打造了一個多層次的防禦體係。
隻是這樣的體係改革,張鹿安並不是特別滿意,因為還留下來兩個隱患,一個是安慶府城,那是沒有辦法;
還有一個就是桐城內的羅九成、孫得勝和董銅柱三人,他們率領的軍隊不光軍紀不好,而且並不願意按照張鹿安的意思接受整頓。
張鹿安一度想要用武力解決,但是卻被張利民和浮山的一眾文官所勸阻。
張鹿安隻得叮囑容令其多加注意。
關於浮山寨這邊的防守,以容令彰為安慶守備,張都海為之副,負責留守浮山,率領3000名精銳作為總預備隊,在保障浮山的安全情況下,接應四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