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因有功受封浮山伯


    朱由崧終於得償所願,承繼大統。


    按照封建社會的規矩,第一步自然要對一係列的功臣進行封賞。


    而這些功臣自然就是讓朱由崧得償所願的那批人。


    為首的自然是馬士英,其次就是江北四鎮、護衛將領卜從善、張鹿安。


    隻是關於對張鹿安的封賞,朱由崧召開的閉門會議上,無論是擁潞派還是擁福派,都認為對張鹿安的封賞頂多止於恢複總兵官,不能再加勳爵。


    擁福派的主張自然是張鹿安是後來上杆子攆上的,跟他們那些“從龍元勳”還是要次一些的;


    而擁潞派則是以錢謙益為代表,認為身為國子監監生的張鹿安,不念師生之情,毫無原則,品性敗壞,自然不能再增加勳爵。


    朱由崧一時半會不知道該如何去辦了,畢竟相對於學富五車的潞王朱常淓,他確實跟文盲類似。


    正在此時,從北方南下來投的於永綬、陳可立等將,與從南方北上執行江防任務的鄭鴻逵部發生了矛盾,從而引發了擾亂一時的南北兵之爭,揭開了南明黨爭之武裝亂鬥的序幕。


    因為接下來還有投順文臣武將大清洗之爭、抗清還是借師助剿之爭、防淮還是防江之爭等等……


    總之南明的各種對立的矛盾,自始至終,壓根就沒有停歇過。


    先來說說南北兵之爭。


    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如果隻是使用冷兵器的話,北方的將士無論是品相,還是實際戰鬥能力,看上去確實比南方的士兵要強一點。


    而於永綬和陳可立畢竟都是屬於關寧軍出身,更加桀驁不馴,素來輕視南兵,不斷地欺壓著南方的將士;


    而南方的將士又素來以家鄉子弟兵自居,對軍紀鬆弛、騷擾地方的北方來軍,非常不滿,罵他們為“北方侉子”。


    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


    其中陳可立的軍中紀律還相對較好,但是於永綬的軍紀跟土匪也沒有太多的不同,讓他打清兵可能很膽怯,但是欺負老百姓那就是各個都是猛將。


    這一日北兵正在搶劫長江北岸的一個漁村,被駕船路過的鄭鴻逵部將黃克輝看到。


    黃克輝頓時大怒,因為他有個姘頭正是這個漁村的,當即命令部下登陸,與北兵發生衝突。


    北兵吃了虧,連忙派人回去報信,黃克輝也是針鋒相對,派人招來了大量的部屬,並將情況向鄭鴻逵報告,當然報告的內容是北兵欺負人,打傷了他們南兵。


    於是事情變得愈演愈烈,北兵和南兵在揚州以南、長江以北的地界發生混戰,雙方至少死傷數百人。


    進而影響到揚州的南麵的鄉村地帶,大部遭到了亂兵的洗劫,地方官紛紛向上報告緊急軍情,請求朝廷派兵剿滅亂兵。


    弘光皇帝不敢得罪他眼中驍勇善戰的北兵,更不願意得罪有著巨大後台的鄭鴻逵所部,便在一個並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點名史可法,前往江北平息此事。


    史可法也答應即刻前往,但是偏偏守在朱由崧旁邊的張鹿安站了出來:


    “陛下,請史大人留步,殺雞焉用牛刀?鹿安不才,願意前往江北處理此事。”


    史可法還想說什麽,但是朱由崧卻高興地說道:


    “朕正想看看張愛卿的本事,便由你去吧。”


    憑良心說,弘光皇帝朱由崧一開始還是非常勤政愛民的,這一點連錢謙益也不得不承認。


    張鹿安得到了朱由崧的命令,覺得機會來了,這麽一陣的努力,就差最後一步,就能夠修成成果了。


    於是果斷調集了精兵上船,然後直接在儀征登陸。


    張鹿安親自率領著所能夠籌集到的1500名騎兵(合格的騎兵不好練,真正的騎兵沒多少,其中大部分都是為數眾多的騎馬“步兵”),然後朝著事發地就衝了過去。


    張鹿安本身在遼西的時候,就對擅自潰逃的於永綬非常不滿,眼下終於逮到了自己的手上,立刻從於永綬所部的後方發動了進攻,在一千多杆火銃的齊射之下,任他武功再高,也得心有不甘的倒下。


    於永綬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至少數百人被打死,連忙向東麵的陳可立所部靠攏。


    張鹿安帶隊向前追去,旁邊的黃克輝想要跟著張鹿安一起追擊,卻被張鹿安嗬斥住:


    “我和鄭森是好朋友,我不想發生不快,這位將軍,帶上你的人,趕緊上船,立刻離開這裏,回到駐地。


    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黃克輝聽聞張鹿安提到鄭森的名字,不管真假,他都沒有辨認的必要,便氣呼呼的帶著部下走了。


    張鹿安一麵向前衝擊,一麵派人指揮水師沿著江麵,利用揚州南麵密集的水網,從下遊發動兩麵夾擊,竟然逐漸讓主要是冷兵器的於永綬所部寸步難行。


    於永綬和陳可立本身的部隊人數就不多,尤其是於永綬是損失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馬,連忙派人聯係揚州城內的劉肇基,請求劉肇基出麵調停。


    張鹿安不認識劉肇基,壓根沒有同意,於永綬隻好派人突圍而出,轉而求助於黃得功和史可法。


    黃得功曾經在遼東服役,雖然對於永綬非常不齒,但是畢竟人家找上門了,出於壯大所部人馬以及不想自己人自相殘殺的考慮,他也不好見死不救;


    史可法則是悲天憫人,不願意看到明軍內部損傷太大,也派人要求張鹿安停戰。


    最後的結果,張鹿安率領所部人馬返回南京,弘光皇帝下旨將於永綬所部劃到了黃得功的手下,要求黃得功嚴格管束;


    將陳可立調離江北,來到南京,所部轉為禦營,由朱由崧自己直接管理。


    對於南兵方麵,則不予追究。


    弘光皇帝朱由崧看見事件被壓下去了,對於張鹿安的能力表示認可,力排眾議,要對張鹿安進行加封。


    於是區別於曆史中的“江北四鎮”,弘光朝的江北五鎮就誕生了,分別是:


    東平伯劉澤清,駐淮安,防守汛地為淮安府和揚州府;


    興平伯高傑,駐泗州,防守汛地為徐州府和泗州一帶;


    廣昌伯劉良佐,駐壽州,防守汛地為鳳陽、壽州和潁州一帶;


    靖南侯黃得功,駐廬州,防守汛地為廬州、滁州和和州;


    浮山伯張鹿安,駐桐城浮山,防守汛地為安慶府;


    除了江北五鎮以外,其餘的封爵還有以隨從護衛卜從善為城固伯,任命其為京營戎政,主管京營軍事;


    上遊寧南侯左良玉,駐軍武昌,防守汛地為湖廣和九江,負責南京上遊的安危。


    明朝貴勳最小的爵位就是伯爵,黃得功之前跟隨馬士英在崇禎十六年,殲滅了為禍一時的劉超。


    劉超就是之前袁老山的部下,後來勢力漸漸發展壯大,擁眾十萬餘人,不斷侵擾鳳陽,被馬士英和黃得功抓住機會,經過偷襲作戰,將其擒獲後斬殺。


    黃得功因此功,升為靖南伯,此時新帝繼位,自然升為靖南侯;


    左良玉則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北京城破前,崇禎皇帝希望他能夠進京勤王,而加封他為寧南伯,但是左良玉讓崇禎皇帝失望了,雖然接受了爵位,但卻選擇了留在湖廣。


    新帝繼位,左良玉自然升為寧南侯。


    張鹿安獲得的浮山伯,是鄉伯,屬於伯爵層麵最低的第三等,鄉伯以上為縣伯(如卜從善的城固縣伯)和郡伯或者方伯(如廣昌伯和興平伯),郡伯以上就是三等侯爵了。


    而獲得封號後的張鹿安,自然不能在京城再停留,而是帶人返回了安慶府。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