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行收兵


    “行收兵”出自《史記》之陳涉世家,指的是行軍途中沿途收納兵員,很多時候是一支軍隊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張鹿安不知道自己偶然為之的行為,竟然為自己樹立了這麽好的風評。看著眼前的一長兩青的三名男子,為首一人肩膀寬闊,強壯無比,反而側身站在一邊;另外兩人則是麵容頗為相近,分明就是親兄弟,說話的是其中一人。


    張鹿安問道:


    “敢問閣下私仇何來?”


    “當不得將軍詢問,在下楚國輔,這位是我的堂叔楚日培,我的親弟弟楚國用。我們楚家原本就是遼東將門世家,如今卻隻能到處流浪,是為國仇!先叔伯十餘人戰沒於遼西,先伯楚繼功隨沈總兵陣亡於皮島,先父楚繼雄在賈莊隨盧都堂戰死疆場,此為家恨。國輔身負國仇家恨,被日培叔從沙場救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殺敵報國……”


    “原來是楚大哥的公子……”


    張鹿安連忙跳下馬來,不待楚國輔說完,就急忙把三人扶了起來。


    張鹿安看著三人疑惑的樣子,得知他們是在宣府才加入楚繼雄所部,所以不認識張鹿安,張鹿安便把自己在塞外認識楚繼功和楚繼雄兄弟,再到皮島與楚繼功並肩作戰的往事全部敘述了一遍。


    楚日培隻是情緒激動地聽著,但是並不擅言語,倒是楚國輔把他們一行人如何從賈莊衝出,楚家親兵為了掩護楚日培三人逃出,已經全員陣亡,前後經過全部講述了一遍。


    張鹿安聽完也是唏噓不已,當即留下楚日培叔侄三人,將三人暫時安排在親兵隊,待空了整軍以後,再根據各自才德情況進行安置。


    這次東進,張鹿安的心裏也是著急,因為隔馬山那邊的消息已經失聯了快二十日了,不知道王朝、張華他們是否能夠守得住。


    但是眼下更加困難的就是糧餉補給的缺乏,而順德府直接往東,一路上的丘縣、威縣、清河等地早就一片荒蕪,別說買糧了,恐怕還得不停地發糧救濟。


    所以張鹿安接受順德知府於潁的意見,改走廣平、大名府一線,然後從大名府雇船前往臨清。這一路雖然繞路遠了一點,但是好在這些地方在本次清軍入侵尚未受到波及,地方上還算富庶,可以購買到營中所需物品。而且營中傷員眾多,不便於長途陸路奔波,行船相對來說更加安逸一點。


    因為是在自己人的地盤行軍,一路上倒也平靜,隻是看到沿途幾乎每家都在掛著白幡,偶爾都能聽到一片哭聲,還有那種跳大繩、社戲、梆子戲等,無一例外都延續著悲傷的情緒,可是明明畿南三府除了天雄軍的家屬以外,其餘的百姓幾乎沒有受損,怎麽會家家掛白綾、戶戶揚白幡?


    派人一問,才得知,原來都是為了紀念盧象升,當地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活動。


    張鹿安的心中感慨萬千,自古以來均是如此,把老百姓放在心中的領導,老百姓會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熱愛他。


    畿南三府,自從唐末的魏博節度使以來,向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存在。當地民風彪悍善戰,有宋一代就是宋軍的重要組成力量,這種積極參軍報效國家的行為,延續到明末天雄軍,隻是之後的曆史記錄卻戛然而止。


    研究過曆史後就會發現,當地在盧象升殉國後,由於非常不滿朝廷對盧象升的死後殊榮的安排和處置,導致大明官府的威信在當地幾乎損失殆盡,以至於後來三地對待反明勢力,反而積極歡迎,甚至出現了“順來則降順,清來則降清”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難道能怪當地老百姓嗎?


    他們其實隻是想活著,當然最好是有尊嚴地活著,為此他們甘願拋頭顱灑熱血,並為此奮鬥終身;


    隻是當希望渺茫,前途迷茫,如果尊嚴談不上,那麽好死不如賴活著!


    到時候再發出“天下諸臣誤朕!”的狂吼,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嗎?


    大明的當權者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張鹿安覺得自己必須引以為戒。


    張鹿安還在這樣的思考和反思的時候,突然前隊停了下來,傳令兵金馬兒前來報告,前方有數千人攔住去路,一打聽,竟然都是想來參軍的畿南三府的壯丁。


    這讓張鹿安陷入一種幸福的煩惱當中,原本按照大明軍法,私自擴軍是犯了大罪,隻是到了崇禎年間,這個軍法就變絲毫不起作用了。為了能夠在戰場上活下來,幾乎所有的軍頭都在拚命地擴充自己的部屬親兵。


    對於張鹿安來說,投靠自己的人自然是多多益善的,隻是如何安頓好這些人,卻是很費一番功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餉問題。現有的糧餉已經是張鹿安東挪西湊才能完成了,若是再增加大量的士兵,那麽所需的糧餉將會是巨大的數字。


    張鹿安於是讓金馬兒去前方把老百姓的領頭者給叫過來,想要當麵委婉地拒絕。


    片刻以後,金馬兒帶著一個老漢和兩個年輕漢子來到張鹿安的麵前,張鹿安定睛一看,老漢正是之前見過麵的姚東照,連忙將姚東照邀請到路旁涼亭的石凳上坐下。張鹿安態度和藹地問道:


    “姚老丈,為何弄出這麽大的動靜?”


    “非也,張遊擊,這些人都是自願前來參軍打狗建奴的,原本都是報國無門,前有盧廉使,可惜為奸人所陷。如今聽聞令尊與盧都堂並肩戰死於巨鹿,忠義自有傳承;後來聽到閣下年紀輕輕,卻能在眾多庸弱將領之中脫穎而出,率先斬殺清將,更是願意用清將來換取那麽多人的性命。簡直就是視功名利祿如糞土,視部屬為手足。忠孝仁義之將,又能帶大家打狗建奴,大夥便都想前來投靠,也好搏個前程!”


    姚東照懇切地說完,然後不待張鹿安回複,回頭拉過兩個年輕漢子,讓他們拜見張鹿安。


    兩個年輕漢子中為首一人拱手拜見道:


    “草民姚來賀拜見遊擊大人,這是我的弟弟姚來賓,我兄弟二人情願跟隨將軍,驅逐建奴,固我家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姚來賓也隨著姚來賀一起拜見。


    張鹿安看著姚來賀與姚來賓兩張年輕還帶有稚氣的臉龐,瘦削的臉頰顯得堅毅無比,更加上都是身高體壯,看上去就像練家子出身,不由得心中歡喜,當即把姚來賀與姚來賓收入親兵隊中。


    張鹿安再與姚東照閑聊了幾句,然後讓令狐雲湘會同其餘部屬,從數千名想要參軍的當地百姓中,精挑細選了一部分先是補充進各部,填補原本的損失兵額,然後又增加了兩千人,簡單組建了一支“天雄部”,任命楊赤木、陳利昭統領,下屬陳利國、陳利友、楚日培等分領各司,簡單地組建起一支隊伍,一邊行軍,一邊進行簡單地訓練。


    如此一來,安慶右營所部就增長到實打實的5000人馬,待全營開到臨清州,早就接到命令趕到臨清的許由,為安慶右營補充了火藥、火銃、炮彈和糧草物資,但是隻準備了3000人的量,剩下新增的兩千人,大多還是屬於赤手空拳和身無片甲的狀態,本想繼續等待一段時間,好補充完畢。


    但是從隔馬山終於傳來了緊急求救的消息,張鹿安不得不停止休整,下令全營沿著運河向南,到達壽張縣安平鎮(張秋鎮),再從安平向東,經東阿、平陰,目標直達長清縣西。


    那麽自從張鹿安離開隔馬山,山上山下到底發生了什麽樣的大事?竟然能讓愛新覺羅馬瞻隕落在濟南?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