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馬瞻之死
張鹿安看著許由帶過來的三個報信人,感覺特別麵生,覺得從未見過。
許由便在旁邊介紹道:
“將軍,這三位分別是山東巡按宋學朱的公子:宋德宸、宋德宜和宋德宏。他們三個本來還有一些族中親兵作護衛,待走到臨清時,所有的護衛都死光了,就剩下他們三兄弟。德宸,你把爾等三兄弟的經曆說給將軍大人聽。”
宋德宸看著眼前比自己還小的將軍,麵部表現地非常不可思議,看著張鹿安額頭還帶著白布,更是覺得非常詫異,思索片刻後,朗聲說道:
“學生宋德宸見過張遊擊,祝張遊擊公侯萬代。”
張鹿安點點頭說道:
“說說你們是怎麽逃出來的?”
宋德宸接著就把他們三兄弟在族中親兵的護送下,趁著圍城的清兵統帥嶽讬撤去部分清軍的時機,在深夜縋城而下,然後一路狂奔,跑進山裏,清軍很快發現他們,一直在後襲殺,等到他們三人摸索著走到隔馬山,被巡山的張華發現時,族中親兵已經傷亡很多,餘者不足10人。
宋德宸三人到了隔馬山後,才發現一個重大的軍情,原來是嶽讬的親弟弟馬瞻在隔馬山下戰死,嶽讬憤恨之下,才會大舉進攻隔馬山。
因為地勢險要,山頂有水源,糧食供應還算充足,原本還能守得住,隻是四天前,清軍突然調來一批小股精銳人馬,這些人很明顯是那種熟悉和習慣山林作戰的獵手組成的部隊,他們絕對不會在正前方硬碰硬,而是選擇偏僻難登的地方,巧妙地攀登到山頂,給隔馬山留守人員每天都能帶來不小的傷亡。
再加上清軍門世文部和張紹禎部重新接管了攻山事宜,山頂的明軍變得越來越困難,原本還有500戰兵加上數百名土匪俘虜,後來戰兵傷亡四百餘人,俘虜也被殺、逃跑所剩無幾。現在僅殘餘的上百人,聚集在隔馬山上的天王殿附近負隅頑抗,形勢危在旦夕。
主持山上防務工作的王朝,覺得他們三人機警,便讓他們從後山用繩索縋下,他們趁著夜色,繞道泰安州,繞道濟寧州,本來想向山東總兵倪寵求救,但是倪寵把他們當作奸細給抓了起來,差點問斬。
後來他們三人再次趁著守衛疏忽,僥幸逃出,在城內遇到了正準備北上的許由,許由聽聞他們的說辭後,覺得情況緊急,便帶著他們來到了臨清州。
張鹿安聽完,麵露難色,自從宋德宸三兄弟從隔馬山逃出來,現在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不知道隔馬山還能不能守得住,他留下的後衛部可都是從壽州就一直跟隨的精銳老兵,忠誠並且可靠,損失一人都會令張鹿安心疼不已。
“既然你們三人能夠逃出來,為何王朝等人就不能選擇突圍?”張鹿安詢問道。
“回將軍,好像是您臨走前命令王大人必須堅守隔馬山的……他們一直在恪守使命。而且我等原本有十餘人護衛,後來都被尾追的清兵所殺,清兵在我等逃走後,肯定會加強戒備,王大人他們也很難再離開。”
張鹿安聽完覺得臉上火辣辣的,怎麽也想不通清軍為何會對偏僻的隔馬山下死手,後來想到是因為馬瞻在隔馬山下戰死,才是這一係列經過的根本原因所在,於是轉移話題問道:
“馬瞻是何許人也?如何在隔馬山下戰死的?”
“回將軍,德宸到達山上時,馬瞻已經死去多時,具體經過委實不知。不過小的看過馬瞻的屍首,額頭中彈,大家都說是被後衛右司把總賈得武用火銃擊斃的,賈把總還趁著清軍大亂,將馬瞻的屍首搶到山頂,算是立了大功。根據我們短促突擊,所俘虜的清兵包衣俘虜的說法,馬瞻是建奴王爺代善的第六子,嶽讬的親弟弟,平時就跟嶽讬的關係最好,所以嶽讬才會憤怒異常。”
張鹿安聽完,覺得心情大好,如果隻是擊斃敵人,那麽朝廷上是不會認的,畢竟袁崇煥和祖大壽等遼西將領,就曾經報過至少30餘次擊斃、炮斃了努爾哈赤,十餘次斬殺過皇太極、代善等建奴王爺。
可是實際結果呢?
無疑就是個笑話而已。
以至於後來兵部實在看不過去,下文申斥地方將領報功應該實事求是,必須有相關證據才能夠核算,如果證據不足,就胡吹瞎咧,以謊報軍情論處。
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後來遼西將領們就學“乖張”了,每次軍報寫的軍功變成了所謂的“擊斃奴酋一人,眾奴嚎哭而去”、“擊殺白甲健將一人,其親兵拚死搶走屍首而還”、“三桂怒射三箭,奴酋背負三矢,血流盈地,踉蹌而去”等語。
總之,崇禎一代,遼西軍頭們,實際對後金、對清的實際作戰中越來越拉稀,可是軍功卻越來越豪橫,把假大空、麵子工程、陽奉陰違、弄虛作假做到了極致。
一開始還能博得崇禎皇帝的歡心,覺得自己每年對遼西的數百萬兩投入還值得的,可是越到後麵,就連崇禎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遼西眾將屢報擊斃敵酋數人,敵勢為何日熾?
從此以後,朝廷核算軍功必須得有準確的真奴首級才算數,明軍的報功才變成了“血戰三日,斬級三顆”、“臣等督率三軍,斬首四級”這種比較務實的說法。
其中當然也跟清軍的軍法有關,按照清國的軍法,凡是將士能夠把自己陣亡同伴的屍首帶回來,就可以得到同伴的一半財產。
所以清軍中尤其是具有一定家底的真滿洲,都是拚命搶奪同伴的屍體,然後帶回大營報功。這麽一來,清軍每戰之後公開的損失數量就小了很多,因為清軍也在弄虛作假,隻是他們假的是降低自己的陣亡人數,提高斬殺的明兵人數,所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戰損比就會在史料文獻中大量出現,以至於出現“滿洲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
歸根結底,那都是一種戰略威懾的做法。
實際上努爾哈赤時代,還能動不動調動“十萬精甲”,到了多爾袞入關時候,連六萬真滿大軍都拿不出來。
這其中自然有瘟疫造成大量真滿百姓死亡的原因,但是也跟清兵武勇,樂於戰場廝殺,陣亡率奇高,導致本部人口無法正增長有關。
張鹿安不管馬瞻是如何戰死的,想必也跟他輕敵冒進,身先士卒有很大關係,如今既然得知隔馬山山頭還有馬瞻的屍首,這可是一個潑天的戰功,對於陷入迷茫旋渦困境中的張鹿安來說,無疑來說是一場潑天的富貴。
為了抓住這個富貴,張鹿安下令全營全速前進,目標隔馬山,解救同袍戰友!
(本章完)
張鹿安看著許由帶過來的三個報信人,感覺特別麵生,覺得從未見過。
許由便在旁邊介紹道:
“將軍,這三位分別是山東巡按宋學朱的公子:宋德宸、宋德宜和宋德宏。他們三個本來還有一些族中親兵作護衛,待走到臨清時,所有的護衛都死光了,就剩下他們三兄弟。德宸,你把爾等三兄弟的經曆說給將軍大人聽。”
宋德宸看著眼前比自己還小的將軍,麵部表現地非常不可思議,看著張鹿安額頭還帶著白布,更是覺得非常詫異,思索片刻後,朗聲說道:
“學生宋德宸見過張遊擊,祝張遊擊公侯萬代。”
張鹿安點點頭說道:
“說說你們是怎麽逃出來的?”
宋德宸接著就把他們三兄弟在族中親兵的護送下,趁著圍城的清兵統帥嶽讬撤去部分清軍的時機,在深夜縋城而下,然後一路狂奔,跑進山裏,清軍很快發現他們,一直在後襲殺,等到他們三人摸索著走到隔馬山,被巡山的張華發現時,族中親兵已經傷亡很多,餘者不足10人。
宋德宸三人到了隔馬山後,才發現一個重大的軍情,原來是嶽讬的親弟弟馬瞻在隔馬山下戰死,嶽讬憤恨之下,才會大舉進攻隔馬山。
因為地勢險要,山頂有水源,糧食供應還算充足,原本還能守得住,隻是四天前,清軍突然調來一批小股精銳人馬,這些人很明顯是那種熟悉和習慣山林作戰的獵手組成的部隊,他們絕對不會在正前方硬碰硬,而是選擇偏僻難登的地方,巧妙地攀登到山頂,給隔馬山留守人員每天都能帶來不小的傷亡。
再加上清軍門世文部和張紹禎部重新接管了攻山事宜,山頂的明軍變得越來越困難,原本還有500戰兵加上數百名土匪俘虜,後來戰兵傷亡四百餘人,俘虜也被殺、逃跑所剩無幾。現在僅殘餘的上百人,聚集在隔馬山上的天王殿附近負隅頑抗,形勢危在旦夕。
主持山上防務工作的王朝,覺得他們三人機警,便讓他們從後山用繩索縋下,他們趁著夜色,繞道泰安州,繞道濟寧州,本來想向山東總兵倪寵求救,但是倪寵把他們當作奸細給抓了起來,差點問斬。
後來他們三人再次趁著守衛疏忽,僥幸逃出,在城內遇到了正準備北上的許由,許由聽聞他們的說辭後,覺得情況緊急,便帶著他們來到了臨清州。
張鹿安聽完,麵露難色,自從宋德宸三兄弟從隔馬山逃出來,現在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不知道隔馬山還能不能守得住,他留下的後衛部可都是從壽州就一直跟隨的精銳老兵,忠誠並且可靠,損失一人都會令張鹿安心疼不已。
“既然你們三人能夠逃出來,為何王朝等人就不能選擇突圍?”張鹿安詢問道。
“回將軍,好像是您臨走前命令王大人必須堅守隔馬山的……他們一直在恪守使命。而且我等原本有十餘人護衛,後來都被尾追的清兵所殺,清兵在我等逃走後,肯定會加強戒備,王大人他們也很難再離開。”
張鹿安聽完覺得臉上火辣辣的,怎麽也想不通清軍為何會對偏僻的隔馬山下死手,後來想到是因為馬瞻在隔馬山下戰死,才是這一係列經過的根本原因所在,於是轉移話題問道:
“馬瞻是何許人也?如何在隔馬山下戰死的?”
“回將軍,德宸到達山上時,馬瞻已經死去多時,具體經過委實不知。不過小的看過馬瞻的屍首,額頭中彈,大家都說是被後衛右司把總賈得武用火銃擊斃的,賈把總還趁著清軍大亂,將馬瞻的屍首搶到山頂,算是立了大功。根據我們短促突擊,所俘虜的清兵包衣俘虜的說法,馬瞻是建奴王爺代善的第六子,嶽讬的親弟弟,平時就跟嶽讬的關係最好,所以嶽讬才會憤怒異常。”
張鹿安聽完,覺得心情大好,如果隻是擊斃敵人,那麽朝廷上是不會認的,畢竟袁崇煥和祖大壽等遼西將領,就曾經報過至少30餘次擊斃、炮斃了努爾哈赤,十餘次斬殺過皇太極、代善等建奴王爺。
可是實際結果呢?
無疑就是個笑話而已。
以至於後來兵部實在看不過去,下文申斥地方將領報功應該實事求是,必須有相關證據才能夠核算,如果證據不足,就胡吹瞎咧,以謊報軍情論處。
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後來遼西將領們就學“乖張”了,每次軍報寫的軍功變成了所謂的“擊斃奴酋一人,眾奴嚎哭而去”、“擊殺白甲健將一人,其親兵拚死搶走屍首而還”、“三桂怒射三箭,奴酋背負三矢,血流盈地,踉蹌而去”等語。
總之,崇禎一代,遼西軍頭們,實際對後金、對清的實際作戰中越來越拉稀,可是軍功卻越來越豪橫,把假大空、麵子工程、陽奉陰違、弄虛作假做到了極致。
一開始還能博得崇禎皇帝的歡心,覺得自己每年對遼西的數百萬兩投入還值得的,可是越到後麵,就連崇禎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遼西眾將屢報擊斃敵酋數人,敵勢為何日熾?
從此以後,朝廷核算軍功必須得有準確的真奴首級才算數,明軍的報功才變成了“血戰三日,斬級三顆”、“臣等督率三軍,斬首四級”這種比較務實的說法。
其中當然也跟清軍的軍法有關,按照清國的軍法,凡是將士能夠把自己陣亡同伴的屍首帶回來,就可以得到同伴的一半財產。
所以清軍中尤其是具有一定家底的真滿洲,都是拚命搶奪同伴的屍體,然後帶回大營報功。這麽一來,清軍每戰之後公開的損失數量就小了很多,因為清軍也在弄虛作假,隻是他們假的是降低自己的陣亡人數,提高斬殺的明兵人數,所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戰損比就會在史料文獻中大量出現,以至於出現“滿洲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
歸根結底,那都是一種戰略威懾的做法。
實際上努爾哈赤時代,還能動不動調動“十萬精甲”,到了多爾袞入關時候,連六萬真滿大軍都拿不出來。
這其中自然有瘟疫造成大量真滿百姓死亡的原因,但是也跟清兵武勇,樂於戰場廝殺,陣亡率奇高,導致本部人口無法正增長有關。
張鹿安不管馬瞻是如何戰死的,想必也跟他輕敵冒進,身先士卒有很大關係,如今既然得知隔馬山山頭還有馬瞻的屍首,這可是一個潑天的戰功,對於陷入迷茫旋渦困境中的張鹿安來說,無疑來說是一場潑天的富貴。
為了抓住這個富貴,張鹿安下令全營全速前進,目標隔馬山,解救同袍戰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