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仁義之將


    張鹿安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終於與清軍達成了協議,用了塔拜父子三具屍體,換取了包括劉體謙、容令彬在內的402名俘虜。


    除了在賈莊前線已經找到屍首的蒙赤兒、蒙爾也、容令敏、容令山、孟大強和孟大力等將、在滏陽河邊找到的孟大友和張文等將屍首外,剩餘的主要軍官當中,還有孟大河和莫子日則是下落不明,清軍的答複是兩人已經死了。


    盡管張鹿安經過多次爭取,但是清軍始終堅持孟大河和莫子日兩人已死,否則沒有必要為了兩個人,而故意導致換俘失敗。


    張鹿安最後也隻能放棄。


    換俘儀式是在順德城外十裏處進行的,由仇有光負責執行換俘計劃,蔡天文則是留在順德城作人質。


    本來以為會有波折,令人意外的是,換俘行動卻是出奇的順利,多爾袞竟然沒有采取任何多餘的行動,在拿到塔拜父子三人的屍首後,立刻拔營向東而去。


    明軍方麵是不明所以,而多爾袞自己本身,卻是心知肚明。


    因為他接到了一個從濟南發過來的軍報,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那就是另一位宗室成員愛新覺羅馬瞻在隔馬山下因為攻山被殺。馬瞻的親哥哥嶽讬大怒不已,撤離了部分濟南城下攻城的人馬,全力進攻隔馬山,但是攻打了五日不克,嶽讬反而在山中感染風寒病倒。


    這與多爾袞的計劃相悖,多爾袞於是在處理好順德城的換俘計劃後,也沒有選擇節外生枝,甚至都沒有過問留在城內的蔡天文的死活,而是直接率領全軍奔向德州、濟南兩地。


    這是後話,暫且休提。


    卻說張鹿安不計較自身的軍功,用三具清將的屍體換來了數百名部屬後,順德知府於潁一開始是比較滿意的,因為他親眼看到清軍竟然真的退軍了,但是轉念一想,就覺得張鹿安沒有經過朝廷,擅自同外邦進行交易,非常不合適,甚至於算是犯了欺君之罪,因此心中腹誹不已。


    隻是順德城的老百姓卻不這麽想,被換回來的402人當中,至少有三百人都是順德、廣平和大名的三府壯丁,也即原來的天雄軍士兵,無論是將士本人還是將士的家屬都對張鹿安是感激不已,都誇張鹿安為仁義之將,僅次於他們敬愛的盧廉使。


    張鹿安走在順德府城,發現到處都是紀念盧象升的活動,老百姓扶老攜幼,幾乎到處都是痛哭失聲的群眾,百姓當中甚至有年老哭死者。


    可見盧象升在畿南老百姓的心中的分量。


    身處於悲傷的環境中,張鹿安的心情同樣非常沉重,他也是戴孝之身,前路該具體如何操作,還是一頭霧水,難道真的能夠反了嗎?不能,手下的那幫人,大部分人都還對大明朝廷有著強烈的希望,張鹿安幾乎敢肯定,一旦自己宣布造反,除了少量的將士外,剩下的將士幾乎能把張鹿安給撕碎。哪怕這些人的軍餉都是出自於張鹿安的籌措。


    此時的大明還沒有完全失去人心。


    張鹿安隻能繼續慢慢的熬下去,盡可能多贏得更多的人心。


    所以張鹿安一有空,就會往傷兵營裏跑,一來傷兵一旦痊愈,就是絕對的老兵,戰鬥力會呈現幾何式上漲;二來慰問傷兵最能贏得人心,吊死問傷是最好的慰問方式。


    張鹿安在傷兵營再次看望了祿青山,對於這位年長的將軍,張鹿安以父輩相待,給予了足夠的尊重。


    祿青山好轉以後,便把他在巨鹿賈莊的經曆給張鹿安敘述了一遍。


    原來祿青山當初被清兵給擠下橋去,調入了冰冷的冰窟裏,正常人早就完蛋了,隻是祿青山本身就生活在川南的長江邊,熟悉水性,才沒有被淹死。


    等到戰鬥結束後,天色已經大黑,祿青山換了一身稍微幹淨的死人衣服,防止自己失溫,在橋下竟然又發現了摔下橋麵,造成跛腳的陳利軍,他當即救了陳利軍。


    後來他又和陳利軍一起,在清軍撤離後,相繼發現了已經重傷的索忠信和容令其等十餘人。


    由於清軍的遊騎兵仍然在往來奔馳,祿青山和陳利軍就找到了莊南的地洞,然後帶著眾傷兵鑽了進去,進去之後發現裏麵的老人,已經全部被清軍殺了。


    但是也正是這些被殺的老人屍體,給祿青山、陳利軍等人帶來了很好的掩護,劇烈的惡臭味,阻擋了搜索的遊騎兵,使得祿青山帶著十幾人才能活到最後。


    張鹿安心裏其實有個疑問,那就是這幾天他們到底吃的是什麽,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隻是幾個人血紅的雙眼,似乎在說明著什麽。


    作為仁義之將,張鹿安自然不能強人所難,部下應該保留一定的隱私。


    在之後的半個月的時間,張鹿安帶著安慶右營一直在順德府城休整,總督天下勤王兵馬的孫傳庭並沒有指示傳來,趁著這段空閑時間,張鹿安安排張雙帶領輔兵,將巨鹿戰場上犧牲的大明將士們,全部就地安葬,算是入土為安了,並樹立墓碑,上書:


    “大明萬忠墓”。


    倒是副總兵劉欽接到了孫傳庭的命令,讓他帶著都司朱文進和陳其美將盧象升的遺體運到真定府新樂城。


    身處新樂城的楊廷麟,在見到盧象升的屍體後,是大哭不已,以至於數次暈厥。


    後來遠在京城的許德士,在得知盧象升的死訊後,嚎哭著讓楊赤木和陳利昭帶他前往新樂城,並由許德士在新樂主持安排了盧象升葬禮,將盧象升的遺體裝入精心準備的棺槨裏,並於次年除夕後,由許德士親自扶棺押運,前往盧象升的南直隸宜興老家安葬。


    一直護佑許德士的楊赤木和陳利昭在新樂城,從劉欽、朱文進等人口中,得知了安慶右營的消息,立刻帶著部下前往順德府投靠張鹿安。


    孫傳庭對於盧象升的遭遇是唏噓不已。看到盧象升的下場,孫傳庭對於北直一帶的軍隊更加不信任,一個個的都是坑隊友的好手。


    孫傳庭的心裏更是打定主意,不等到賀人龍和曹變蛟的人馬,絕不輕易出兵。


    隻是在崇禎十一年的大年三十除夕日,是張鹿安穿越以後,最沒有過年氣息的除夕。


    安慶右營卻接到了孫傳庭發來的支援濟南府的軍令。


    張鹿安在除夕這天把全營召集起來,列隊走出順德府,待張鹿安本人準備驅馬出發的時候,突然馬前有三個人攔住去路,其中一人拱手說道:


    “將軍乃仁義之將,吾等願意投軍,上報國家,下報私仇!”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