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福山戰後論功(二)
知州李鳴環還在州衙內生悶氣,李士標在旁邊解圍。
李士標說道:“大人勿憂,說到底這題本還是由我等提交上去,該如何潤色,還不是我等的意思”。
李鳴環歎道“振海,難道你忘記了?我們的巡按大人王道純還在福山城內呢,他可是可以直達天聽,具有上奏之權的。如果我們到時候胡亂更改,萬一事泄,那將是欺君之罪。”
李士標,字振海,頓時也陷入了沉思。
正在此時,衙役通報吳安邦來見。
李士標滿臉不喜道“那個敗軍之將,他來幹什麽?”
“還能幹什麽?當初他回到寧海不願再走,就是觀察形勢變化,也怕上峰治罪。如今更是直接從信使那裏得知了大捷的消息,這人是無利不起早。吾實在是羞與其為伍。但是眼下情況,你我自身難保,暫且先問問他是如何說法再說”
轉眼之間,滿麵春風的吳安邦就來到了大廳,未見其人先聽其聲“哎呀呀,李兄在嗎,好幾日不見,今日大喜,咱們要好好喝一杯啊”
李鳴環一看吳安邦,跟之前的失魂落魄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人。
還是硬著頭皮回應道“吳總兵,何喜之有啊”
吳安邦不以為意,還是大笑道“這不是福山大捷了嗎?當然可喜可賀啊。李兄,請,借一步說話”
李鳴環大為惱怒,自己隻是不爽,可是這廝當麵說出來,那真是太有辱斯文了,過於厚顏無恥了。但還是帶著吳安邦來到了後衙書房。
李鳴環忍不住先行說道“可惜當初,如果吳總兵能夠稍微聽下本官的意見,帶兵援救福山,那才是我等應該大肆慶賀的時候。此時此刻,我等有何麵目來爭福山之戰功勞?”說得痛徹心扉。
吳安邦繼續當沒事人一樣“李兄說笑了,你當初的意見,本帥是早就聽進去了,所以當初就在福山留下了李仁全、王倓和王來承三部精銳協助防守,本帥再帶精兵於外圍點打援。這不是當初你我商談好的策略嗎?”
李鳴環見過無恥的,還沒有見過這樣大言不慚的。於是忍不住諷刺道“別忘記了巡按大人可是在福山城內,閣下當初棄之如草履,恐怕人家這會兒把閣下罵的豬狗不如了吧。如果這話傳到了聖上耳朵裏,恐怕閣下項上吃飯的家夥也保證不了了”。
“哼,他王道純也不是什麽好鳥,並不是簡在帝心。當初首輔和本兵都主撫,如果不是他從中掣肘,這會兒叛亂早就安定了。這次又慫恿大軍輕敵冒進,造成大軍重大損失。幸賴李兄運籌帷幄,吳某果斷定下計策,更是奮勇殺敵,反敗為勝,恐怕這整個山東不複為朝廷所有。你我居功至偉,奈何如此戚戚焉?”
吳安邦裝著讀書人說話的語氣說話,令人作嘔。
李鳴環聽到事涉自己,說道“恐怕如此說法,不能服眾。聖上聰穎,也未必可以說服當今聖上”。
吳安邦樂了“李兄,難道沒有聽說過‘三人成虎’嗎”
“你的意思是?”
“那就把更高級別的上峰給拉上,反正也避不開,如何利用這次機會達到一石三鳥,那才是最成功了。”
“可是畢竟事實清楚,吳進興的首級就是張鹿安所殺,這一點你如何來圓?”
“吳進興身強體壯,被我軍圍困,身受多處重傷,小浪兒張鹿安趁其不備,突然而起殺之,反而更加可信。聖上豈會相信一個11歲少年可以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如此思考,若說首功,那也不應該歸一個小屁孩所有,總不能前人栽樹,後人不光想乘涼,還想把樹給連根拔起帶走吧?”
“恐怕這些還不夠扳倒蒲城(注1)”
“那是自然。可是本帥打聽到,當時棲霞那邊過來了上萬人馬助戰,戰後又搶奪戰利品後一哄而散。這些人都是什麽人?會不會是聞香教餘孽?會不會是山匪惡霸?當今聖上最喜什麽?金錢和安定。當今聖上最厭惡什麽?那就是動亂不穩。試問勾結江洋大盜者是何居心?”
“這未免太過於惡毒了”
“哈哈,李兄說笑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毒不丈夫嘛”。
……
吳安邦邀請一起吃飯,被李鳴環拒絕了。作為一介幹員,他還在思考權衡。按道理說,他的責任最小,畢竟福山保住了,這本身就是一件功勞,自然少不了他這個寧海總負責的。如果真的按照吳安邦設想的那樣去做,成了的話,或許有功。如果事情敗露,那可能是身死族滅的大罪。可是這吳安邦來刻意找自己是何道理?
“老爺,您覺得這個知州大人會如您所願嗎?”吳家福討好的問道。
吳安邦笑著說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李鳴環這個人,還是很在意自己的羽毛的。我來找他,隻是想讓他不要壞事罷了。真正後著還是落在京城熊本兵身上。家福,你收拾一下,從海路去趟京城,找下本兵,通融一下。另外讓吳家喜立刻提萬兩銀票,從南路繞過,前往青州拜見高起潛。老爺我的榮華富貴很可能都會落實在這位公公的身上。”
“是,老爺”。
青州官邸
高起潛端坐金絲檀木座椅上,接見了遠道而來的吳家喜。
“這是給咱家送上門的大禮,福山大捷一到京城,想必當今聖上會很高興。說,吳總兵想要什麽?”
吳家喜從來沒有見過當大官的這麽直來直去。
“我家主人說了,隻想繼續為國效力,如果可能,主人更想去南方溫暖一點的地方,畢竟年齡逐漸大了,受不得這北地的嚴寒。”
“咱家知道了,你下去吧”。
吳家喜躬身退下。
“幹爹,您說這大捷真的是吳總兵取得的嗎?”一個胖乎乎的小宦官,手裏拿著淨掃,在一旁伺候著。
“小田子,你跟咱家也有幾年了,不是咱家不抬舉你,是有時候真的得悟。無論是誰取得的大捷,隻要跟咱有關,那都是好的。眼下,你照著意思,把這篇題本潤色一下,回護一下寧海,壓製一下福山,寫好後給咱家讀一遍,沒有問題後,立刻八百裏加急發往京城,一定要第一個到達聖上跟前”。
小田子立刻應道。他之所以會被高起潛重用,就是因為筆杆子過硬。
大明京師紫禁城皇極殿
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午難得的抽空去了一趟北海子,算算日子,皇三子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生了,崇禎難得的好心情,陪著袁貴妃一道外出散散心。傍晚才回到皇極殿內。
朱由檢是出了名的勤奮和嚴於律己,傍晚返回了,還想著來看下奏章。
此時殿內值班的是大太監王德化。
“給朕說說,今日有何重大事項”。
王德化趕緊上前道“啟奏陛下,提督京營兼山東、登萊監軍使高起潛有本奏”
“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陛下,是好消息,高公公新近取得了福山大捷了”
“福山?他高起潛人在青州,怎麽還能跑到了福山去指揮戰鬥?莫不是誑人?”作為統禦全國的主宰,朱由檢對於大明的政區還是非常熟悉的。
“回稟聖上,福山雖然一直在敵後,但是高公公一直沒有放鬆對東線的重視。西線進攻乏力,金國奇等人還在路上,劉宇烈又不堪一用。高公公就想方設法讓東線反攻,一來減輕西線壓力,二來看看能不能截斷叛軍的後路。”
“到底是打贏了還是輸了”
“先敗後贏,殲敵近一萬之數!斬殺叛軍耿仲明所部第一悍將吳進興。這裏是奏折,請陛下察看”
朱由檢接過奏章邊說“錦衣衛那邊的報告呢”
王德化答道“啟稟陛下,駱都督來奏,官軍確實在東線打敗了叛軍,隻是後繼乏力,雙方目前對峙於登州外圍楊家店一線。”
“那就是確鑿無疑了?兵部、地司、州縣的呈報過來了嗎?”朱由檢很高興。
“暫時未到。”
“那就先留中,待奏本到後,綜合核查確認無誤後,再論功,賞功罰罪”。
“遵命陛下”
“沈棨的案子了結了嗎?刑部和熊本兵是何說法?”
“陛下,刑部覺得證據確鑿,沈棨不僅是擅自發賞之罪,更有通敵賣國之嫌。建議秋後問斬。熊本兵不同意,覺得是事急從權,可以理解”
崇禎皇帝朱由檢大怒“通敵賣國也是事急從權嗎?讓周、溫二人和熊明遇過來麵奏。”
不大一會,內閣首輔周延儒和次輔溫體仁聯袂而入,熊明遇則跟在溫體仁的身後進入。
朱由檢首先問道對孫元化等人的處理意見,內閣有無確定。
周延儒出列道“根據三法司會審,證據確鑿,事實明了,原登萊巡撫孫元化、副總兵張燾罪孽深重,罪魁禍首,影響惡劣,判處棄市,秋後執行;原山東巡撫餘大成,庸弱無能,致使叛軍勢大,然誠心平判,故判處奪職流放高雷;原登萊參議宋光蘭、監軍王征玩忽職守,奪職,流放甘肅戍邊;原登州知府吳惟成庸碌無為,罷職棄用,還家自醒;原蓬萊知縣秦世英、原登州府海防同知賈名傑負有連帶責任,故罷職為民”。
朱由檢點點頭,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依朕看就不用等在秋後了,就本月執行吧,正好震懾那些登萊戰場上的玩寇之輩。”
周延儒忙想說不合朝廷規製,溫體仁看出了周延儒的想法,連忙上前搶先一步,恭維道“陛下聖明”。
周延儒為人喜愛貪腐,喜歡裙帶用人;溫體仁雖然貪權弄權卻又真能做到廉潔自醒。
周延儒看到溫體仁如此,知道入了下著,倒也不好再說什麽。
“第二個事項,高起潛來奏,近日東線反攻作戰中,雖然未能收複失地,但是登萊總兵吳安邦帶兵在福山城下殲敵上萬人,遏製住了叛軍東進的步伐。爾等覺得如何?”
周延儒說道“臣為陛下賀!高公公主持登萊戰局以來,戰功赫赫,說明陛下那是慧眼如炬。想那福山大捷應當是確認無誤的了。接下來可以讓兵部派員實地查勘,是否有如所述一般的首級數,待現場核驗如實後再論功行賞。”
熊明遇說道“微臣也接到了下麵的奏報。吳安邦總兵素稱宿將,曾經平定山東聞香教暴亂,殺伐果斷,勇於任事,此時取得福山大捷也是意料以內的事。微臣會繼續督促吳總兵,繼續西進,爭取再創新功。”
溫體仁則躬身說道“微臣尚未得報,不甚清楚,不便評論。但是今年來,武將多有虛報戰功之事,還需本兵嚴查。”
熊明遇接口道“吳安邦忠誠可靠,當不至於虛報戰功。”
朱由檢已經看出了一定眉目,說道“朕想起來了,這個吳安邦當初還是熊愛卿大力舉薦的,倘若真有大功,本兵大人也是功不可沒啊”
熊明遇趕緊躬身說道“微臣不敢”。
“第三個事項,沈棨通敵賣國的案件怎麽樣了。熊本兵,朕聽說你有不同意見?”
“熊明遇連忙向前躬身道“回秉陛下,微臣實在是覺得沈棨算不上通敵賣國,畢竟後金大軍拿到錢物以後,確實未曾進攻宣府大同,沈巡撫是糊塗,但是出發點還是為了宣府、大同兩地的百姓。其行可恨,但是其情可泯”說罷又看了一下周延儒。
剛才來之前說好的,兩個人一起為沈棨開脫,至少留下性命,結果周延儒此時閉目養神,跟沒事人似的,一句話也不說。
朱由檢忍著憤怒,反問道“那本兵的意思是如何處理?”
“微臣以為,沈棨為人還是有些懦弱,應當調離邊疆崗位,降三級發往浙閩為官”。
“好哇,本兵你這是把沈棨的後路都想好了,果然是真心待他啊”。
溫體仁突然來一句“沈棨與孫元化和袁崇煥曾經在遼西共事,組成山宗社,號為山宗三巨頭,一向是共進退,不知道可有此事?”
“溫體仁,你休得血口噴人,哪裏存在山宗社?就算有,那也是愛好文學的好友之間進行文學探討的集會,哪裏來的所謂共進退之事”。
“那本相就不明白了,為何袁崇煥為建奴殺害東江毛文龍,又擅自挪用巨額錢糧物資勾結蒙古喀喇沁部,現在沈棨也是不顧萬民沸騰,而掠奪民財以供喀喇沁所用。在下不禁要問:他們當的究竟到底是我大明的官,還是草原的官?”
熊明遇一聽爆怒,單手指向溫體仁說不出話來。這個罪名如果做實了,那就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族的事。
周延儒原本不想說話,此時也不得不站出來說道“山宗一事多為牽強附會,並無實據,當不得真。沈棨確實糊塗,或許主觀上沒有賣國求榮的想法,但是客觀上,他的資助確實被建奴所利用。但是具體如何處置,我等唯仰聖裁!”。
熊明遇瞪大眼睛看著周延儒,不可置信這些話是從他的口中說出來。
轉過身來說道“啟稟陛下,沈棨不可殺,如果殺了,長遠來看,以後邊疆的人都不敢勇於任事了,都會選擇明哲保身的”
“住口!熊明遇,朕看你是老糊塗了,開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了。”
注1:王道純,陝西蒲城人。
知州李鳴環還在州衙內生悶氣,李士標在旁邊解圍。
李士標說道:“大人勿憂,說到底這題本還是由我等提交上去,該如何潤色,還不是我等的意思”。
李鳴環歎道“振海,難道你忘記了?我們的巡按大人王道純還在福山城內呢,他可是可以直達天聽,具有上奏之權的。如果我們到時候胡亂更改,萬一事泄,那將是欺君之罪。”
李士標,字振海,頓時也陷入了沉思。
正在此時,衙役通報吳安邦來見。
李士標滿臉不喜道“那個敗軍之將,他來幹什麽?”
“還能幹什麽?當初他回到寧海不願再走,就是觀察形勢變化,也怕上峰治罪。如今更是直接從信使那裏得知了大捷的消息,這人是無利不起早。吾實在是羞與其為伍。但是眼下情況,你我自身難保,暫且先問問他是如何說法再說”
轉眼之間,滿麵春風的吳安邦就來到了大廳,未見其人先聽其聲“哎呀呀,李兄在嗎,好幾日不見,今日大喜,咱們要好好喝一杯啊”
李鳴環一看吳安邦,跟之前的失魂落魄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人。
還是硬著頭皮回應道“吳總兵,何喜之有啊”
吳安邦不以為意,還是大笑道“這不是福山大捷了嗎?當然可喜可賀啊。李兄,請,借一步說話”
李鳴環大為惱怒,自己隻是不爽,可是這廝當麵說出來,那真是太有辱斯文了,過於厚顏無恥了。但還是帶著吳安邦來到了後衙書房。
李鳴環忍不住先行說道“可惜當初,如果吳總兵能夠稍微聽下本官的意見,帶兵援救福山,那才是我等應該大肆慶賀的時候。此時此刻,我等有何麵目來爭福山之戰功勞?”說得痛徹心扉。
吳安邦繼續當沒事人一樣“李兄說笑了,你當初的意見,本帥是早就聽進去了,所以當初就在福山留下了李仁全、王倓和王來承三部精銳協助防守,本帥再帶精兵於外圍點打援。這不是當初你我商談好的策略嗎?”
李鳴環見過無恥的,還沒有見過這樣大言不慚的。於是忍不住諷刺道“別忘記了巡按大人可是在福山城內,閣下當初棄之如草履,恐怕人家這會兒把閣下罵的豬狗不如了吧。如果這話傳到了聖上耳朵裏,恐怕閣下項上吃飯的家夥也保證不了了”。
“哼,他王道純也不是什麽好鳥,並不是簡在帝心。當初首輔和本兵都主撫,如果不是他從中掣肘,這會兒叛亂早就安定了。這次又慫恿大軍輕敵冒進,造成大軍重大損失。幸賴李兄運籌帷幄,吳某果斷定下計策,更是奮勇殺敵,反敗為勝,恐怕這整個山東不複為朝廷所有。你我居功至偉,奈何如此戚戚焉?”
吳安邦裝著讀書人說話的語氣說話,令人作嘔。
李鳴環聽到事涉自己,說道“恐怕如此說法,不能服眾。聖上聰穎,也未必可以說服當今聖上”。
吳安邦樂了“李兄,難道沒有聽說過‘三人成虎’嗎”
“你的意思是?”
“那就把更高級別的上峰給拉上,反正也避不開,如何利用這次機會達到一石三鳥,那才是最成功了。”
“可是畢竟事實清楚,吳進興的首級就是張鹿安所殺,這一點你如何來圓?”
“吳進興身強體壯,被我軍圍困,身受多處重傷,小浪兒張鹿安趁其不備,突然而起殺之,反而更加可信。聖上豈會相信一個11歲少年可以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如此思考,若說首功,那也不應該歸一個小屁孩所有,總不能前人栽樹,後人不光想乘涼,還想把樹給連根拔起帶走吧?”
“恐怕這些還不夠扳倒蒲城(注1)”
“那是自然。可是本帥打聽到,當時棲霞那邊過來了上萬人馬助戰,戰後又搶奪戰利品後一哄而散。這些人都是什麽人?會不會是聞香教餘孽?會不會是山匪惡霸?當今聖上最喜什麽?金錢和安定。當今聖上最厭惡什麽?那就是動亂不穩。試問勾結江洋大盜者是何居心?”
“這未免太過於惡毒了”
“哈哈,李兄說笑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毒不丈夫嘛”。
……
吳安邦邀請一起吃飯,被李鳴環拒絕了。作為一介幹員,他還在思考權衡。按道理說,他的責任最小,畢竟福山保住了,這本身就是一件功勞,自然少不了他這個寧海總負責的。如果真的按照吳安邦設想的那樣去做,成了的話,或許有功。如果事情敗露,那可能是身死族滅的大罪。可是這吳安邦來刻意找自己是何道理?
“老爺,您覺得這個知州大人會如您所願嗎?”吳家福討好的問道。
吳安邦笑著說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李鳴環這個人,還是很在意自己的羽毛的。我來找他,隻是想讓他不要壞事罷了。真正後著還是落在京城熊本兵身上。家福,你收拾一下,從海路去趟京城,找下本兵,通融一下。另外讓吳家喜立刻提萬兩銀票,從南路繞過,前往青州拜見高起潛。老爺我的榮華富貴很可能都會落實在這位公公的身上。”
“是,老爺”。
青州官邸
高起潛端坐金絲檀木座椅上,接見了遠道而來的吳家喜。
“這是給咱家送上門的大禮,福山大捷一到京城,想必當今聖上會很高興。說,吳總兵想要什麽?”
吳家喜從來沒有見過當大官的這麽直來直去。
“我家主人說了,隻想繼續為國效力,如果可能,主人更想去南方溫暖一點的地方,畢竟年齡逐漸大了,受不得這北地的嚴寒。”
“咱家知道了,你下去吧”。
吳家喜躬身退下。
“幹爹,您說這大捷真的是吳總兵取得的嗎?”一個胖乎乎的小宦官,手裏拿著淨掃,在一旁伺候著。
“小田子,你跟咱家也有幾年了,不是咱家不抬舉你,是有時候真的得悟。無論是誰取得的大捷,隻要跟咱有關,那都是好的。眼下,你照著意思,把這篇題本潤色一下,回護一下寧海,壓製一下福山,寫好後給咱家讀一遍,沒有問題後,立刻八百裏加急發往京城,一定要第一個到達聖上跟前”。
小田子立刻應道。他之所以會被高起潛重用,就是因為筆杆子過硬。
大明京師紫禁城皇極殿
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午難得的抽空去了一趟北海子,算算日子,皇三子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生了,崇禎難得的好心情,陪著袁貴妃一道外出散散心。傍晚才回到皇極殿內。
朱由檢是出了名的勤奮和嚴於律己,傍晚返回了,還想著來看下奏章。
此時殿內值班的是大太監王德化。
“給朕說說,今日有何重大事項”。
王德化趕緊上前道“啟奏陛下,提督京營兼山東、登萊監軍使高起潛有本奏”
“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陛下,是好消息,高公公新近取得了福山大捷了”
“福山?他高起潛人在青州,怎麽還能跑到了福山去指揮戰鬥?莫不是誑人?”作為統禦全國的主宰,朱由檢對於大明的政區還是非常熟悉的。
“回稟聖上,福山雖然一直在敵後,但是高公公一直沒有放鬆對東線的重視。西線進攻乏力,金國奇等人還在路上,劉宇烈又不堪一用。高公公就想方設法讓東線反攻,一來減輕西線壓力,二來看看能不能截斷叛軍的後路。”
“到底是打贏了還是輸了”
“先敗後贏,殲敵近一萬之數!斬殺叛軍耿仲明所部第一悍將吳進興。這裏是奏折,請陛下察看”
朱由檢接過奏章邊說“錦衣衛那邊的報告呢”
王德化答道“啟稟陛下,駱都督來奏,官軍確實在東線打敗了叛軍,隻是後繼乏力,雙方目前對峙於登州外圍楊家店一線。”
“那就是確鑿無疑了?兵部、地司、州縣的呈報過來了嗎?”朱由檢很高興。
“暫時未到。”
“那就先留中,待奏本到後,綜合核查確認無誤後,再論功,賞功罰罪”。
“遵命陛下”
“沈棨的案子了結了嗎?刑部和熊本兵是何說法?”
“陛下,刑部覺得證據確鑿,沈棨不僅是擅自發賞之罪,更有通敵賣國之嫌。建議秋後問斬。熊本兵不同意,覺得是事急從權,可以理解”
崇禎皇帝朱由檢大怒“通敵賣國也是事急從權嗎?讓周、溫二人和熊明遇過來麵奏。”
不大一會,內閣首輔周延儒和次輔溫體仁聯袂而入,熊明遇則跟在溫體仁的身後進入。
朱由檢首先問道對孫元化等人的處理意見,內閣有無確定。
周延儒出列道“根據三法司會審,證據確鑿,事實明了,原登萊巡撫孫元化、副總兵張燾罪孽深重,罪魁禍首,影響惡劣,判處棄市,秋後執行;原山東巡撫餘大成,庸弱無能,致使叛軍勢大,然誠心平判,故判處奪職流放高雷;原登萊參議宋光蘭、監軍王征玩忽職守,奪職,流放甘肅戍邊;原登州知府吳惟成庸碌無為,罷職棄用,還家自醒;原蓬萊知縣秦世英、原登州府海防同知賈名傑負有連帶責任,故罷職為民”。
朱由檢點點頭,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依朕看就不用等在秋後了,就本月執行吧,正好震懾那些登萊戰場上的玩寇之輩。”
周延儒忙想說不合朝廷規製,溫體仁看出了周延儒的想法,連忙上前搶先一步,恭維道“陛下聖明”。
周延儒為人喜愛貪腐,喜歡裙帶用人;溫體仁雖然貪權弄權卻又真能做到廉潔自醒。
周延儒看到溫體仁如此,知道入了下著,倒也不好再說什麽。
“第二個事項,高起潛來奏,近日東線反攻作戰中,雖然未能收複失地,但是登萊總兵吳安邦帶兵在福山城下殲敵上萬人,遏製住了叛軍東進的步伐。爾等覺得如何?”
周延儒說道“臣為陛下賀!高公公主持登萊戰局以來,戰功赫赫,說明陛下那是慧眼如炬。想那福山大捷應當是確認無誤的了。接下來可以讓兵部派員實地查勘,是否有如所述一般的首級數,待現場核驗如實後再論功行賞。”
熊明遇說道“微臣也接到了下麵的奏報。吳安邦總兵素稱宿將,曾經平定山東聞香教暴亂,殺伐果斷,勇於任事,此時取得福山大捷也是意料以內的事。微臣會繼續督促吳總兵,繼續西進,爭取再創新功。”
溫體仁則躬身說道“微臣尚未得報,不甚清楚,不便評論。但是今年來,武將多有虛報戰功之事,還需本兵嚴查。”
熊明遇接口道“吳安邦忠誠可靠,當不至於虛報戰功。”
朱由檢已經看出了一定眉目,說道“朕想起來了,這個吳安邦當初還是熊愛卿大力舉薦的,倘若真有大功,本兵大人也是功不可沒啊”
熊明遇趕緊躬身說道“微臣不敢”。
“第三個事項,沈棨通敵賣國的案件怎麽樣了。熊本兵,朕聽說你有不同意見?”
“熊明遇連忙向前躬身道“回秉陛下,微臣實在是覺得沈棨算不上通敵賣國,畢竟後金大軍拿到錢物以後,確實未曾進攻宣府大同,沈巡撫是糊塗,但是出發點還是為了宣府、大同兩地的百姓。其行可恨,但是其情可泯”說罷又看了一下周延儒。
剛才來之前說好的,兩個人一起為沈棨開脫,至少留下性命,結果周延儒此時閉目養神,跟沒事人似的,一句話也不說。
朱由檢忍著憤怒,反問道“那本兵的意思是如何處理?”
“微臣以為,沈棨為人還是有些懦弱,應當調離邊疆崗位,降三級發往浙閩為官”。
“好哇,本兵你這是把沈棨的後路都想好了,果然是真心待他啊”。
溫體仁突然來一句“沈棨與孫元化和袁崇煥曾經在遼西共事,組成山宗社,號為山宗三巨頭,一向是共進退,不知道可有此事?”
“溫體仁,你休得血口噴人,哪裏存在山宗社?就算有,那也是愛好文學的好友之間進行文學探討的集會,哪裏來的所謂共進退之事”。
“那本相就不明白了,為何袁崇煥為建奴殺害東江毛文龍,又擅自挪用巨額錢糧物資勾結蒙古喀喇沁部,現在沈棨也是不顧萬民沸騰,而掠奪民財以供喀喇沁所用。在下不禁要問:他們當的究竟到底是我大明的官,還是草原的官?”
熊明遇一聽爆怒,單手指向溫體仁說不出話來。這個罪名如果做實了,那就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族的事。
周延儒原本不想說話,此時也不得不站出來說道“山宗一事多為牽強附會,並無實據,當不得真。沈棨確實糊塗,或許主觀上沒有賣國求榮的想法,但是客觀上,他的資助確實被建奴所利用。但是具體如何處置,我等唯仰聖裁!”。
熊明遇瞪大眼睛看著周延儒,不可置信這些話是從他的口中說出來。
轉過身來說道“啟稟陛下,沈棨不可殺,如果殺了,長遠來看,以後邊疆的人都不敢勇於任事了,都會選擇明哲保身的”
“住口!熊明遇,朕看你是老糊塗了,開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了。”
注1:王道純,陝西蒲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