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福山戰後論功(一)
張鹿安隨著眾人來到了孫夼鎮西,站在土丘上,望著隔河相對的叛軍大營,叛軍大營戒備森嚴。
第二次福山之戰到底打了個什麽名堂,雙方占領區和之前沒有任何兩樣,都有損傷,隻是損傷大小不一樣,叛軍再也無力東進,可是官軍就能再次西攻嗎?
張鹿安不禁想起了兩天前的景象。
當時叛軍被圍的高友成部本來麵臨著滅頂之災,但是被其他幾路叛軍所救,叛軍芮成功所部還想打反擊,也被官軍擊敗。叛軍於是就退守在楊家店。耿仲明派遣的重炮隊也到達了楊家店。本來以為耿軍會再度反擊,可是不知道怎麽回事,叛軍中的線國安和芮成功所部被調離,這樣叛軍就徹底失去了再度反擊的兵力和底氣。
而官軍這邊取得了福山大捷,經過朱國梓戰後統計戰果:福山之戰共殲滅叛軍遊擊將軍吳進興以下2905人,其中陣斬2705人(包含被俘虜的明軍,被叛軍驅趕攻城,又被自己人給打死),俘虜200人;繳獲弗朗機炮20門,大將軍炮2門,湧珠炮3門,滅虜炮1門,虎蹲炮1門;繳獲火藥12石;戰馬59匹;鎧甲3副;鴛鴦戰襖580副;糧草10石。
官軍方麵:無將官死亡(百戶劉師吉犧牲在登州城外),損失官兵1400人,義勇陣亡1100人;彈藥損傷和武器損傷無算。
這些實際上都是官府留下的,更多的繳獲物資都被山大王們給瓜分了。
這在叛軍撤離的一刹那就決定了。
叛軍剛撤,於七所號召而來各處山間豪傑們,就已經迫不及待了,滿世界尋找戰利品。朱國梓無奈,隻得關上城門,防止這些山匪湧入。
個別山匪因為戰利品的問題,還發生了拚殺打鬥,還好叛軍已經走遠,否則真的殺個回馬槍的話,到時候真的後果難料。
官兵們看著眼熱,在城裏城外都開始了明搶行為,頓時一片大亂。惟由李仁全、王倓所部官兵、王來承所部義勇、還有於六於七的礦工子弟兵們未動。
朱國梓隻好命令王來承為監紀校尉,巡城內外,先安頓城內,命令百姓回家,先行宵禁,王來承斬殺了十餘個趁亂搶劫的官軍敗類,把人頭懸掛在城門頭以儆效尤。
城外的山匪們不明真相,以為斬殺的是自己人,官軍不曾報恩,還想反攻倒算,頓時裹挾著戰利品,罵罵咧咧的一哄而散。曹良臣等人如何勸說也無濟於事。
張鹿安欲哭無淚,原本設想的趁勝反攻淪為泡影。這就是沒有紀律,隊伍內魚龍混雜,號令不一導致的。如果能夠擁有自己完全掌握的軍事力量就好了。大明朝廷就是個例子,大明朝廷對於周邊勢力,都是碾壓般的存在,就是因為內耗太嚴重,同袍們互相支援、互相扶助的少,而互相拆台的多如牛毛,碰到意誌力頑強的外族對手,就隻能徒呼奈何了。
於七、於六等人也無可奈何,畢竟不是自己的部屬,那些人能夠願意聽從號召來參戰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這下兩頭不是人,回頭還得向諸位山寨解釋清楚,賠不是。
朱國梓戰後非常忙,畢竟要安排各方麵的事宜,但還是抽出時間在晚上宴請了於七、曹良臣等人,表示一定會向當今聖上請功,雲雲。
於七反應平淡,隻說自己這是也是為了福山百姓而來,救民於水火之中,江湖兒女,行俠仗義,何足掛齒。而且自己尚在丁憂之中,暫時不考慮升官發財的事情。又順便把張鹿安給誇了一下,說自己的這個小師弟智慮超絕、膽識過人,關鍵還燒的一手好菜。
後麵一句話顯得有點多餘。
但是朱國梓也並沒有特別在意,也是接口順著話音說道“尤其是鹿安小小年紀,竟然能夠手刃叛軍大將吳進興,真是一大功勞。本官定當秉明聖上,先因公封個武散官忠顯校尉之類,待過幾年後做個正式實職武官不在話下。”
張鹿安一聽就特別頭大,這大明的武官誰敢做啊,拚死拚活,打了勝仗,那是文官們運籌帷幄,指揮得當;打了敗仗,那是自己輕敵冒進,驕兵悍將。
於是趕緊謝絕“多謝縣太爺的一番好意,隻是在下年齡尚小,之前還答應師傅,要去侍奉他老人家。而且本人更多的還是想往聖賢書上發展”。
朱國梓拈須點頭道“言而有信,不錯。不過,並不影響,本官不比其他,你的功勞本官是一定不會埋沒的,你想往仕途上發展,隻是年齡尚小,且沒有功名,如果報功後,朝廷能夠恩賞一個例貢,可入南京國子監學習,可以省下埋首數年時間,那就再好不過了”。
顯然朱國梓以為所有人提到聖賢書,本意都是向往仕途高位,張鹿安也不想過多解釋,趕緊離席拱手致謝。
張鹿安重新安席後,又出聲道“在下還有一事可言,那些陣亡的將士們,不管是劉百戶,還是義勇們,抑或是綠林好漢們,此次表現都是好樣的,希望國朝能夠加以好好的撫恤。”
朱國梓想到了陣亡的劉師吉,因此也是麵色凝重“這個本官會為此力爭的”。
一場飯局吃的平平淡淡,飯後於七、於六等人即帶著朱國梓賞賜的一千兩返回了棲霞。
張鹿安也回到了自己在福山的家裏,白雪哭著迎出來的。張鹿安不禁感慨:如果自己不幸陣亡,也會有很多人會傷心難過,會有人重新流落街頭。隻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夠保護身邊人。
然後又去看望了戰鬥中受傷的陳利昭、許由和李大勇,好在均無大礙,當晚一起吃了一個團圓飯後,張鹿安和張撿、陰六擠在一起睡了一晚。
大明朝廷製度簡要一點來說:除非特殊欽定情況,縣裏奏本應該提交州府;州府能解決就解決,解決不了的,再書寫自身意見,上報省布政使或者巡撫處,再由巡撫上報中央內閣處,內閣初步審議後,提交通政司,通政司再和內務府溝通,上報皇帝,提請朱批意見,出意見後再層層下發。一般情況下,底層政府是夠不上資格給皇帝直接上書的。否則明末的大明尚有333個府州,1138個縣,493個衛,359個所,大小官員都上書直達天聽的話,皇帝不得忙死?
朱國梓根據朝廷製度,寫好了報功題本,然後派人快馬傳給了直屬上級,寧海州知州李鳴環處。幾乎與此同時,登萊巡按王道純的題本也已經從海路直接發往京師。
李鳴環近幾天一直茶不思飯不想的,時而憎恨吳安邦的跋扈難治,時而唾罵各地的衛所兵不堪使用,時而噩夢擔心福山陷落,時而又夢見叛軍已經兵臨寧海城下。需知道,此時的寧海城內除了董國柱值得信賴外,吳安邦不幫倒忙就算好的了,遠遠比不上以前,之前畢竟還有李仁全和王倓所部在寧海,都是為人克勤克儉,忠孝有禮之人。
州同李士標眼睛看著李鳴環,這位一向端莊中正的上官,如今明顯焦急不安。李士標也是感同身受,是那種對於自家身價性命的一種擔心。
正在兩人彷徨之際。白天也已經關閉城門的寧海州,西門外,一個大明信使來到,大呼開門。守門官吳忠孝,不敢開門,但是還是派人把人,起吊到城牆上。信使興奮地大喊道“福山大捷,官軍大勝”。頃刻間周圍兵丁迅速轟動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喜氣洋洋的。
吳忠孝覺得不能大意,也許是叛軍的陰謀詭計,他怎麽也不相信,福山在那種情況下還能守得住。就想把信使給抓起來,然後交給吳安邦親自審訊後再說。
正巧這個時候,吏目魏世達巡視到此,見狀趕緊過來,一把奪過信使掏出來放在手裏的題本,當場驗過了封口、印章、關防等確認無誤,即刻拿著題本飛奔州衙而去。留下了一臉懵逼的吳忠孝。
吳忠孝反應過來後趕緊安排信使到吳安邦處,讓吳安邦自己來決定如何處理。
李士標眼睜睜的看著魏世達跌跌撞撞的跑進來,還以為叛軍攻城了,雙手開始顫抖起來。
隻見魏世達邊跑邊喊“大捷,福山大捷啊”。
真是喜從天降!
喜悅的神情頓時布滿兩位李大人的臉上,歡快的氣氛頓時充滿整個州衙大廳。
李鳴環趕緊接過題本,也親自驗過了一次封皮關防等防偽,拆開朱國梓的題本看到:
崇禎五年五月二十九歲在壬申,登萊寧海州福山知縣國梓題報:
聖德載譽,國行有常……職部率領全城百姓勉力奮守……萬分危急之際,幸賴義民張鹿安領義勇於北門處,猛攻叛賊吳進興之後,致使叛軍陷入混亂,臣等遂於城頭轉入猛攻……城遂轉危為安。鹿安者,南直隸霍丘人士也,年方十一,係先故右都督觀甫之族侄。聰明伶俐,為人好善樂施,如今於萬軍之中親斬敵之上將首級,更是彰顯其果敢驍勇一麵……此戰有功者更有署寧海衛指揮使李仁全、寧海指揮僉事王倓、福山試百戶王來承……此戰共殲滅叛軍遊擊將軍吳進興以下2905人,繳獲弗朗機炮……福山百戶劉師吉者,昔為同袍掩護,據迎仙橋力戰而亡,今收其遺骸,安葬於城西山下也,望國朝能夠體念忠臣義士之報國之念,給與優恤。臣叩首!
明代題本那是又長又囉嗦,李鳴環帶著滿心歡喜逐字看完提報,臉色越來越難看。
李士標不知是何原因,趕緊過來詢問,李鳴環淡淡的遞給他,說道“你自己看吧”。
李士標不看還好,看過之後,竟然也是大怒,“好你個朱國梓,不愧是受其父蔭,蔭貢出生,未行科舉正途,果真好不曉事。若照他這樣所說,豈不是運籌之功悉歸於他一個小小的知縣?”
“哼”李鳴環也是非常不滿。
寧海州城臨時總兵府:
吳安邦還在耐心的詢問著信使,把福山之戰的前前後後都問的非常詳細。因為叛軍騎兵芮成功所部為了震懾寧海守軍,曾經多次帶領精銳騎兵遊弋到寧海城外,偶爾派出的聯絡其他衛所兵丁的探馬,也多被芮成功所部擊殺,然後頂著官軍探馬的人頭,繞城一周,耀武揚威。
吳安邦隻得直接下令禁止出城哨探。百戶王馳實在看不下去了,多次要求出城邀擊,都未獲準。
而這個信使竟然告訴自己,大明官軍勝了,而且一個11歲的小娃子竟然親手斬殺叛軍大將吳進興,他是多次見過張鹿安,說張鹿安手無縛雞之力,自己都是相信的,怎麽可能斬殺凶猛異常的吳進興?
可是信使說的冠冕堂皇,而且還添油加醋地說道:想那張鹿安當時不知為何滯留大營內,叛軍殺過來後,被叛軍大將杜承功率領騎兵追趕,張鹿安急忙奔逃,叛軍騎兵眼看就要追上來,突然一個金甲騎士從天而降,大呼“休殺吾侄”!追擊的叛軍多為登萊駐軍舊部,看到下凡的仙人竟然是“張可大”本尊,頓時紛紛下馬拜跪叩首,大呼饒命。張鹿安趁機逃走,進入深山。
在深山裏又得到白胡子神仙指引加運氣,從而變得力大如牛,驍勇無比,就如那隋唐之際李元霸一般,腰跨大刀,使用一杆重達百斤的流星錘,一人一騎殺入萬軍叢中,真正是刀砍箭射不入,槍銃炮轟無妨。
當時城頭萬千義勇都是親眼所見,張鹿安直取吳進興的首級後全身而還。原來張可大當初就是被吳進興率領的追兵給活活逼死的,也算是天道好還。官軍因而士氣大旺,叛軍紛紛嚇得奔逃,因而大勝。
信使說的跟鬼怪小說一樣。
吳安邦雖然聽得將信將疑,但是張鹿安斬殺吳進興應該是確鑿無誤的。否則朱國梓不可能拿一個小娃來立為首功,畢竟無親無故的,聽上去也不合理。
倒是旁邊的吳家福、吳家喜和吳忠孝等人聽得是膽顫心驚。古人多迷信,與其相信一個11歲的小娃娃能夠斬殺大將,眾人更願意相信那是一股神秘力量的控製導致的。古時那種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都不是人,而是神,或者神仙附體。比如關二爺,比如門神二將。
可是自己要麽是幫著老爺曾經追殺過張鹿安,要麽就是把他騙到大營,差點害死,萬一張鹿安尋仇該怎麽辦?吳家喜一時說不出話來。此時的他,比他沒有辦好差事,被耿仲明欺騙後來見吳安邦時還要害怕。
吳家福看到吳安邦溜神了,趕緊推了推自己的主人,吳安邦突然醒悟了,大叫道“快快,趕緊準備銀兩,備馬,本帥要去州衙拜會李知州”。
張鹿安隨著眾人來到了孫夼鎮西,站在土丘上,望著隔河相對的叛軍大營,叛軍大營戒備森嚴。
第二次福山之戰到底打了個什麽名堂,雙方占領區和之前沒有任何兩樣,都有損傷,隻是損傷大小不一樣,叛軍再也無力東進,可是官軍就能再次西攻嗎?
張鹿安不禁想起了兩天前的景象。
當時叛軍被圍的高友成部本來麵臨著滅頂之災,但是被其他幾路叛軍所救,叛軍芮成功所部還想打反擊,也被官軍擊敗。叛軍於是就退守在楊家店。耿仲明派遣的重炮隊也到達了楊家店。本來以為耿軍會再度反擊,可是不知道怎麽回事,叛軍中的線國安和芮成功所部被調離,這樣叛軍就徹底失去了再度反擊的兵力和底氣。
而官軍這邊取得了福山大捷,經過朱國梓戰後統計戰果:福山之戰共殲滅叛軍遊擊將軍吳進興以下2905人,其中陣斬2705人(包含被俘虜的明軍,被叛軍驅趕攻城,又被自己人給打死),俘虜200人;繳獲弗朗機炮20門,大將軍炮2門,湧珠炮3門,滅虜炮1門,虎蹲炮1門;繳獲火藥12石;戰馬59匹;鎧甲3副;鴛鴦戰襖580副;糧草10石。
官軍方麵:無將官死亡(百戶劉師吉犧牲在登州城外),損失官兵1400人,義勇陣亡1100人;彈藥損傷和武器損傷無算。
這些實際上都是官府留下的,更多的繳獲物資都被山大王們給瓜分了。
這在叛軍撤離的一刹那就決定了。
叛軍剛撤,於七所號召而來各處山間豪傑們,就已經迫不及待了,滿世界尋找戰利品。朱國梓無奈,隻得關上城門,防止這些山匪湧入。
個別山匪因為戰利品的問題,還發生了拚殺打鬥,還好叛軍已經走遠,否則真的殺個回馬槍的話,到時候真的後果難料。
官兵們看著眼熱,在城裏城外都開始了明搶行為,頓時一片大亂。惟由李仁全、王倓所部官兵、王來承所部義勇、還有於六於七的礦工子弟兵們未動。
朱國梓隻好命令王來承為監紀校尉,巡城內外,先安頓城內,命令百姓回家,先行宵禁,王來承斬殺了十餘個趁亂搶劫的官軍敗類,把人頭懸掛在城門頭以儆效尤。
城外的山匪們不明真相,以為斬殺的是自己人,官軍不曾報恩,還想反攻倒算,頓時裹挾著戰利品,罵罵咧咧的一哄而散。曹良臣等人如何勸說也無濟於事。
張鹿安欲哭無淚,原本設想的趁勝反攻淪為泡影。這就是沒有紀律,隊伍內魚龍混雜,號令不一導致的。如果能夠擁有自己完全掌握的軍事力量就好了。大明朝廷就是個例子,大明朝廷對於周邊勢力,都是碾壓般的存在,就是因為內耗太嚴重,同袍們互相支援、互相扶助的少,而互相拆台的多如牛毛,碰到意誌力頑強的外族對手,就隻能徒呼奈何了。
於七、於六等人也無可奈何,畢竟不是自己的部屬,那些人能夠願意聽從號召來參戰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這下兩頭不是人,回頭還得向諸位山寨解釋清楚,賠不是。
朱國梓戰後非常忙,畢竟要安排各方麵的事宜,但還是抽出時間在晚上宴請了於七、曹良臣等人,表示一定會向當今聖上請功,雲雲。
於七反應平淡,隻說自己這是也是為了福山百姓而來,救民於水火之中,江湖兒女,行俠仗義,何足掛齒。而且自己尚在丁憂之中,暫時不考慮升官發財的事情。又順便把張鹿安給誇了一下,說自己的這個小師弟智慮超絕、膽識過人,關鍵還燒的一手好菜。
後麵一句話顯得有點多餘。
但是朱國梓也並沒有特別在意,也是接口順著話音說道“尤其是鹿安小小年紀,竟然能夠手刃叛軍大將吳進興,真是一大功勞。本官定當秉明聖上,先因公封個武散官忠顯校尉之類,待過幾年後做個正式實職武官不在話下。”
張鹿安一聽就特別頭大,這大明的武官誰敢做啊,拚死拚活,打了勝仗,那是文官們運籌帷幄,指揮得當;打了敗仗,那是自己輕敵冒進,驕兵悍將。
於是趕緊謝絕“多謝縣太爺的一番好意,隻是在下年齡尚小,之前還答應師傅,要去侍奉他老人家。而且本人更多的還是想往聖賢書上發展”。
朱國梓拈須點頭道“言而有信,不錯。不過,並不影響,本官不比其他,你的功勞本官是一定不會埋沒的,你想往仕途上發展,隻是年齡尚小,且沒有功名,如果報功後,朝廷能夠恩賞一個例貢,可入南京國子監學習,可以省下埋首數年時間,那就再好不過了”。
顯然朱國梓以為所有人提到聖賢書,本意都是向往仕途高位,張鹿安也不想過多解釋,趕緊離席拱手致謝。
張鹿安重新安席後,又出聲道“在下還有一事可言,那些陣亡的將士們,不管是劉百戶,還是義勇們,抑或是綠林好漢們,此次表現都是好樣的,希望國朝能夠加以好好的撫恤。”
朱國梓想到了陣亡的劉師吉,因此也是麵色凝重“這個本官會為此力爭的”。
一場飯局吃的平平淡淡,飯後於七、於六等人即帶著朱國梓賞賜的一千兩返回了棲霞。
張鹿安也回到了自己在福山的家裏,白雪哭著迎出來的。張鹿安不禁感慨:如果自己不幸陣亡,也會有很多人會傷心難過,會有人重新流落街頭。隻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夠保護身邊人。
然後又去看望了戰鬥中受傷的陳利昭、許由和李大勇,好在均無大礙,當晚一起吃了一個團圓飯後,張鹿安和張撿、陰六擠在一起睡了一晚。
大明朝廷製度簡要一點來說:除非特殊欽定情況,縣裏奏本應該提交州府;州府能解決就解決,解決不了的,再書寫自身意見,上報省布政使或者巡撫處,再由巡撫上報中央內閣處,內閣初步審議後,提交通政司,通政司再和內務府溝通,上報皇帝,提請朱批意見,出意見後再層層下發。一般情況下,底層政府是夠不上資格給皇帝直接上書的。否則明末的大明尚有333個府州,1138個縣,493個衛,359個所,大小官員都上書直達天聽的話,皇帝不得忙死?
朱國梓根據朝廷製度,寫好了報功題本,然後派人快馬傳給了直屬上級,寧海州知州李鳴環處。幾乎與此同時,登萊巡按王道純的題本也已經從海路直接發往京師。
李鳴環近幾天一直茶不思飯不想的,時而憎恨吳安邦的跋扈難治,時而唾罵各地的衛所兵不堪使用,時而噩夢擔心福山陷落,時而又夢見叛軍已經兵臨寧海城下。需知道,此時的寧海城內除了董國柱值得信賴外,吳安邦不幫倒忙就算好的了,遠遠比不上以前,之前畢竟還有李仁全和王倓所部在寧海,都是為人克勤克儉,忠孝有禮之人。
州同李士標眼睛看著李鳴環,這位一向端莊中正的上官,如今明顯焦急不安。李士標也是感同身受,是那種對於自家身價性命的一種擔心。
正在兩人彷徨之際。白天也已經關閉城門的寧海州,西門外,一個大明信使來到,大呼開門。守門官吳忠孝,不敢開門,但是還是派人把人,起吊到城牆上。信使興奮地大喊道“福山大捷,官軍大勝”。頃刻間周圍兵丁迅速轟動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喜氣洋洋的。
吳忠孝覺得不能大意,也許是叛軍的陰謀詭計,他怎麽也不相信,福山在那種情況下還能守得住。就想把信使給抓起來,然後交給吳安邦親自審訊後再說。
正巧這個時候,吏目魏世達巡視到此,見狀趕緊過來,一把奪過信使掏出來放在手裏的題本,當場驗過了封口、印章、關防等確認無誤,即刻拿著題本飛奔州衙而去。留下了一臉懵逼的吳忠孝。
吳忠孝反應過來後趕緊安排信使到吳安邦處,讓吳安邦自己來決定如何處理。
李士標眼睜睜的看著魏世達跌跌撞撞的跑進來,還以為叛軍攻城了,雙手開始顫抖起來。
隻見魏世達邊跑邊喊“大捷,福山大捷啊”。
真是喜從天降!
喜悅的神情頓時布滿兩位李大人的臉上,歡快的氣氛頓時充滿整個州衙大廳。
李鳴環趕緊接過題本,也親自驗過了一次封皮關防等防偽,拆開朱國梓的題本看到:
崇禎五年五月二十九歲在壬申,登萊寧海州福山知縣國梓題報:
聖德載譽,國行有常……職部率領全城百姓勉力奮守……萬分危急之際,幸賴義民張鹿安領義勇於北門處,猛攻叛賊吳進興之後,致使叛軍陷入混亂,臣等遂於城頭轉入猛攻……城遂轉危為安。鹿安者,南直隸霍丘人士也,年方十一,係先故右都督觀甫之族侄。聰明伶俐,為人好善樂施,如今於萬軍之中親斬敵之上將首級,更是彰顯其果敢驍勇一麵……此戰有功者更有署寧海衛指揮使李仁全、寧海指揮僉事王倓、福山試百戶王來承……此戰共殲滅叛軍遊擊將軍吳進興以下2905人,繳獲弗朗機炮……福山百戶劉師吉者,昔為同袍掩護,據迎仙橋力戰而亡,今收其遺骸,安葬於城西山下也,望國朝能夠體念忠臣義士之報國之念,給與優恤。臣叩首!
明代題本那是又長又囉嗦,李鳴環帶著滿心歡喜逐字看完提報,臉色越來越難看。
李士標不知是何原因,趕緊過來詢問,李鳴環淡淡的遞給他,說道“你自己看吧”。
李士標不看還好,看過之後,竟然也是大怒,“好你個朱國梓,不愧是受其父蔭,蔭貢出生,未行科舉正途,果真好不曉事。若照他這樣所說,豈不是運籌之功悉歸於他一個小小的知縣?”
“哼”李鳴環也是非常不滿。
寧海州城臨時總兵府:
吳安邦還在耐心的詢問著信使,把福山之戰的前前後後都問的非常詳細。因為叛軍騎兵芮成功所部為了震懾寧海守軍,曾經多次帶領精銳騎兵遊弋到寧海城外,偶爾派出的聯絡其他衛所兵丁的探馬,也多被芮成功所部擊殺,然後頂著官軍探馬的人頭,繞城一周,耀武揚威。
吳安邦隻得直接下令禁止出城哨探。百戶王馳實在看不下去了,多次要求出城邀擊,都未獲準。
而這個信使竟然告訴自己,大明官軍勝了,而且一個11歲的小娃子竟然親手斬殺叛軍大將吳進興,他是多次見過張鹿安,說張鹿安手無縛雞之力,自己都是相信的,怎麽可能斬殺凶猛異常的吳進興?
可是信使說的冠冕堂皇,而且還添油加醋地說道:想那張鹿安當時不知為何滯留大營內,叛軍殺過來後,被叛軍大將杜承功率領騎兵追趕,張鹿安急忙奔逃,叛軍騎兵眼看就要追上來,突然一個金甲騎士從天而降,大呼“休殺吾侄”!追擊的叛軍多為登萊駐軍舊部,看到下凡的仙人竟然是“張可大”本尊,頓時紛紛下馬拜跪叩首,大呼饒命。張鹿安趁機逃走,進入深山。
在深山裏又得到白胡子神仙指引加運氣,從而變得力大如牛,驍勇無比,就如那隋唐之際李元霸一般,腰跨大刀,使用一杆重達百斤的流星錘,一人一騎殺入萬軍叢中,真正是刀砍箭射不入,槍銃炮轟無妨。
當時城頭萬千義勇都是親眼所見,張鹿安直取吳進興的首級後全身而還。原來張可大當初就是被吳進興率領的追兵給活活逼死的,也算是天道好還。官軍因而士氣大旺,叛軍紛紛嚇得奔逃,因而大勝。
信使說的跟鬼怪小說一樣。
吳安邦雖然聽得將信將疑,但是張鹿安斬殺吳進興應該是確鑿無誤的。否則朱國梓不可能拿一個小娃來立為首功,畢竟無親無故的,聽上去也不合理。
倒是旁邊的吳家福、吳家喜和吳忠孝等人聽得是膽顫心驚。古人多迷信,與其相信一個11歲的小娃娃能夠斬殺大將,眾人更願意相信那是一股神秘力量的控製導致的。古時那種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都不是人,而是神,或者神仙附體。比如關二爺,比如門神二將。
可是自己要麽是幫著老爺曾經追殺過張鹿安,要麽就是把他騙到大營,差點害死,萬一張鹿安尋仇該怎麽辦?吳家喜一時說不出話來。此時的他,比他沒有辦好差事,被耿仲明欺騙後來見吳安邦時還要害怕。
吳家福看到吳安邦溜神了,趕緊推了推自己的主人,吳安邦突然醒悟了,大叫道“快快,趕緊準備銀兩,備馬,本帥要去州衙拜會李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