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畫家都喜歡在作品中小小挑戰一下規則,表現自己的個性,這是很常見的。但如果他們玩得過火,那麽筆下的人物要麽無法辨認、要麽不被接受。大多數畫家還是會創作大家熟悉的畫麵。例如,他們肯定不會畫耶穌被吊在樹上的作品(《使徒行傳》所描述的),因為大家所熟悉的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景。但拉斐爾是離經叛道的。從他的畫室中產生了許多非比尋常的聖母和聖嬰像,聖母的麵容和衣服的顏色都公然蔑視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教皇使者波德沙·卡斯蒂廖內伯爵聲稱這些聖母像中的人物並不是聖母瑪利亞,並因此質問拉斐爾。拉斐爾回答說這些畫中人物本來就不是她。在伯爵進一步施加壓力時,拉斐爾寫信給伯爵說“她們隻是想像中的人物”.
其中兩幅就是書中的圖42和.在這些小圖中很難看清,圖中母子的頭上都有金色的光環。嬰兒頭上的光環中還有一個十字架,這是基督教的傳統標誌。因此,如果像拉斐爾自己所說,這些畫中的人物不是聖母瑪利亞,那麽她們是誰呢?從繪畫角度上說,拉斐爾在創作時總是力求精確,在這些作品中他並沒有打破約定俗成的規矩。他準確無誤地使用了色彩密碼。畫中的聖母穿著瑪利亞·抹大拉專用的紅色和綠色的衣服。加圖42《聖母與聖嬰》43《聖母子》
第十五章 列昂納多·達·芬奇
蒙娜麗莎
在第一章中我們已經提到,很多繪畫已舉世聞名,但大家卻對其中的人物卻知之甚少,肖像畫《蒙娜麗莎》就是典型的例子。英語的國家的人稱其為monalisa,法國人稱其joconde(羅浮宮使用的名字),而在義大利——畫家進行創作的地方,人們把它稱gioconda.蒙娜麗莎這個名稱實際是近代的訛誤,她原本的名字應該是monnalisa,在更早則應是madonnalisa(即我的女士麗莎)。
我們討論這幅作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丹·布朗在他的小說《達·芬奇密碼》裏提到了和抹大拉有關的一些藝術概念。我必須要提醒大家,首先,這是一部小說,裏麵有一些虛構的內容是很正常的,整個故事的主線就是尋找耶穌和瑪利亞·抹大拉的desposunic傳人。一般來說,小說的作者並不期待讀者會相信這些虛構的故事情節。然而近來的影視作品被創作得越來越接近真實事件,《達·芬奇密碼》也有同樣的影響力。因此很多人對小說中的事件信以為真,就好像是從新聞裏看到的一樣。
例如小說中的羅伯特·蘭登教授(一位哈佛大學的符號學者)說明,蒙娜麗莎的名字來源於古埃及的阿蒙和伊希斯,後來被訛傳為amonlisa,然後不知何故變成了monalisa.他聲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這幅肖像畫中的人物原本是男女同體的,既非男性也非女性,而是兩性神聖的結合體,這也是大家認為畫中人神秘微笑的原因.
作者在書中假設,列昂納多從來就不知道他的畫被命名為蒙娜麗莎,這一點其實很明顯。就算你跟他joconde或gioconda,他也不可能知道那是什麽。因為所有以前的記錄都將此畫冠名為courtisaneauvoliedegaze(即戴著薄紗的高級妓女).
蘭登還稱,畫作的背景左低右高,也傳達了該畫的雙性意圖。這樣的想像在小說情節中無可厚非,但在現實中純屬無稽之談。人左眼的視像聚焦要比右眼的高,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從古至今的畫家,在實際創作中都會對左邊做出額外的補償——通常是一棵樹、某個物體,有時會是顏色較深的岩石。
而列昂納多的方法是把背景左邊畫低一些,讓水從右至左流動,利用女人的頭部掩飾兩邊的高度落差。如果他沒有這樣做的話,這畫將大失光彩。這種對背景的處理在藝術上被稱為“達文西技巧”.這使觀賞者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跟畫中人對視,從而使作品產生栩栩如生的效果。另一個有趣之處是,畫作的中垂線正好穿過麗莎女士的左眼,這與列昂納多在肖像畫《吉內芙拉·德·本奇畫像》和《抱貂女郎》中的風格是完全相反的。在這兩幅畫中,人物的頭部都向著另一個方向。把麵部作為主要描繪對象並突出眼睛的畫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中非常盛行。
在作畫時的精確計算和調整並非簡單的工作。畫家必須依據一個被普遍應用於建築學的數學原理,這就是黃金分割律。它又被稱為“歐幾裏得定律”,同樣用於印刷和水彩畫裝幀。畫像與畫框之間留下的空白或是框線都是有精確要求的。一位繪畫裝幀指南的作者曾說:“黃金分割的近似比例是5比8,其數值是0.618比.我做過的所有優秀設計都應用了黃金分割.”
如果需要加襯邊(就算是在印刷蒙娜麗莎這樣的經典之作時),也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來維持畫作的平衡,否則視覺的美感將大大降低。如果畫家不是列昂納多一級的大師,並且在創作時沒有精心設計,那麽額外調整就更加重要。正因為如此,在給繪畫加襯邊的時候,一般會採用比作品更深的底色。如果想讓這種平衡趨於完美,使用黃金分割來計算就顯得尤為重要。
《蒙娜麗莎》能亨有今天的盛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畫中應用了大量剖麵黃金分割(也稱典雅幾何學)。列昂納多在這幅畫的每一個部位都應用了黃金分割原理,似乎他是在修建哥德式大教堂。單是畫中人臉部所用到的黃金分割矩形就比大多數作品全部所用的還多。有些網站甚至用動畫對此加以示範,這也是該作品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繪畫之一的又一原因。在麗莎頭部的所有矩形中,最關鍵的就是把她的整個臉部,從頭頂一直到上衣頂部都包含在內的矩形。他在《吉內芙拉·德·本奇畫像》和《抱貂女郎》中使用了同樣的技巧。而在這個矩形中最關鍵的,就是從麗莎的髮際線到下巴那個矩形。
教皇使者波德沙·卡斯蒂廖內伯爵聲稱這些聖母像中的人物並不是聖母瑪利亞,並因此質問拉斐爾。拉斐爾回答說這些畫中人物本來就不是她。在伯爵進一步施加壓力時,拉斐爾寫信給伯爵說“她們隻是想像中的人物”.
其中兩幅就是書中的圖42和.在這些小圖中很難看清,圖中母子的頭上都有金色的光環。嬰兒頭上的光環中還有一個十字架,這是基督教的傳統標誌。因此,如果像拉斐爾自己所說,這些畫中的人物不是聖母瑪利亞,那麽她們是誰呢?從繪畫角度上說,拉斐爾在創作時總是力求精確,在這些作品中他並沒有打破約定俗成的規矩。他準確無誤地使用了色彩密碼。畫中的聖母穿著瑪利亞·抹大拉專用的紅色和綠色的衣服。加圖42《聖母與聖嬰》43《聖母子》
第十五章 列昂納多·達·芬奇
蒙娜麗莎
在第一章中我們已經提到,很多繪畫已舉世聞名,但大家卻對其中的人物卻知之甚少,肖像畫《蒙娜麗莎》就是典型的例子。英語的國家的人稱其為monalisa,法國人稱其joconde(羅浮宮使用的名字),而在義大利——畫家進行創作的地方,人們把它稱gioconda.蒙娜麗莎這個名稱實際是近代的訛誤,她原本的名字應該是monnalisa,在更早則應是madonnalisa(即我的女士麗莎)。
我們討論這幅作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丹·布朗在他的小說《達·芬奇密碼》裏提到了和抹大拉有關的一些藝術概念。我必須要提醒大家,首先,這是一部小說,裏麵有一些虛構的內容是很正常的,整個故事的主線就是尋找耶穌和瑪利亞·抹大拉的desposunic傳人。一般來說,小說的作者並不期待讀者會相信這些虛構的故事情節。然而近來的影視作品被創作得越來越接近真實事件,《達·芬奇密碼》也有同樣的影響力。因此很多人對小說中的事件信以為真,就好像是從新聞裏看到的一樣。
例如小說中的羅伯特·蘭登教授(一位哈佛大學的符號學者)說明,蒙娜麗莎的名字來源於古埃及的阿蒙和伊希斯,後來被訛傳為amonlisa,然後不知何故變成了monalisa.他聲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這幅肖像畫中的人物原本是男女同體的,既非男性也非女性,而是兩性神聖的結合體,這也是大家認為畫中人神秘微笑的原因.
作者在書中假設,列昂納多從來就不知道他的畫被命名為蒙娜麗莎,這一點其實很明顯。就算你跟他joconde或gioconda,他也不可能知道那是什麽。因為所有以前的記錄都將此畫冠名為courtisaneauvoliedegaze(即戴著薄紗的高級妓女).
蘭登還稱,畫作的背景左低右高,也傳達了該畫的雙性意圖。這樣的想像在小說情節中無可厚非,但在現實中純屬無稽之談。人左眼的視像聚焦要比右眼的高,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從古至今的畫家,在實際創作中都會對左邊做出額外的補償——通常是一棵樹、某個物體,有時會是顏色較深的岩石。
而列昂納多的方法是把背景左邊畫低一些,讓水從右至左流動,利用女人的頭部掩飾兩邊的高度落差。如果他沒有這樣做的話,這畫將大失光彩。這種對背景的處理在藝術上被稱為“達文西技巧”.這使觀賞者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跟畫中人對視,從而使作品產生栩栩如生的效果。另一個有趣之處是,畫作的中垂線正好穿過麗莎女士的左眼,這與列昂納多在肖像畫《吉內芙拉·德·本奇畫像》和《抱貂女郎》中的風格是完全相反的。在這兩幅畫中,人物的頭部都向著另一個方向。把麵部作為主要描繪對象並突出眼睛的畫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中非常盛行。
在作畫時的精確計算和調整並非簡單的工作。畫家必須依據一個被普遍應用於建築學的數學原理,這就是黃金分割律。它又被稱為“歐幾裏得定律”,同樣用於印刷和水彩畫裝幀。畫像與畫框之間留下的空白或是框線都是有精確要求的。一位繪畫裝幀指南的作者曾說:“黃金分割的近似比例是5比8,其數值是0.618比.我做過的所有優秀設計都應用了黃金分割.”
如果需要加襯邊(就算是在印刷蒙娜麗莎這樣的經典之作時),也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來維持畫作的平衡,否則視覺的美感將大大降低。如果畫家不是列昂納多一級的大師,並且在創作時沒有精心設計,那麽額外調整就更加重要。正因為如此,在給繪畫加襯邊的時候,一般會採用比作品更深的底色。如果想讓這種平衡趨於完美,使用黃金分割來計算就顯得尤為重要。
《蒙娜麗莎》能亨有今天的盛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畫中應用了大量剖麵黃金分割(也稱典雅幾何學)。列昂納多在這幅畫的每一個部位都應用了黃金分割原理,似乎他是在修建哥德式大教堂。單是畫中人臉部所用到的黃金分割矩形就比大多數作品全部所用的還多。有些網站甚至用動畫對此加以示範,這也是該作品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繪畫之一的又一原因。在麗莎頭部的所有矩形中,最關鍵的就是把她的整個臉部,從頭頂一直到上衣頂部都包含在內的矩形。他在《吉內芙拉·德·本奇畫像》和《抱貂女郎》中使用了同樣的技巧。而在這個矩形中最關鍵的,就是從麗莎的髮際線到下巴那個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