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尼厄斯在記錄這次戰爭時提到了亞瑟王的參與,而吉爾達斯隻記錄了516年發生的第一次戰役,當時的指揮官是擔任阿姆伯羅斯烏斯的奧裏利烏斯。內尼厄斯顯然誇大了亞瑟王的榮譽,因為在第二次戰爭中,蘇格蘭是戰敗方。亞瑟王的父親伊頓國王不得不在貝爾法斯特湖的羅斯納裏格向賽裏爾的兒子巴頓王子投降。
在581年賽裏爾的兒子巴頓國王死後,蘇格蘭的伊頓終於把愛爾蘭人趕出了瑪瑙和福思地區。後來,在596年,亞瑟的騎兵把愛爾蘭人趕出了蘇格蘭的布雷克諾克。伊頓國王親自參加了許多戰役,但亞瑟的弟弟布蘭和多明加特於595年戰死在布雷琴,亞瑟和另一個弟弟奧凱德·凡德也參加了瑟辛之戰。
除了瑪瑙地區的愛爾蘭人,古萊提克軍隊還要對付凱爾特人的米亞提部落。他們成功地把許多米亞提人驅逐回南方老家,但當他們撤退時,還有一些米亞提人留了下來。這些人不得不和迅速進入自己領地的皮克特人競爭。到6世紀末,皮克特人和米亞提人已經聯合在一起對抗亞瑟王的騎兵了。他們在安多寧長城北邊的凱姆林打了一場惡戰。蘇格蘭人再次獲勝,皮克特人被趕到北方。後來,為紀念這場戰爭,附近的一座煉鐵廠被命名為“亞瑟王之火”.它直到18世紀才被毀於工業革命。
603年,凱姆林戰爭結束僅3年後,蘇格蘭人遭到了米亞提人和諾森伯蘭的盎格魯人的聯合進攻。戰事主要發生在兩個戰場上,拖延的時間很長。蘇格蘭人剛從第一個戰場上撤退就遭到了第二次進攻。雙方最初的戰場是凱姆萊納,哈德良長城旁原羅馬軍隊的山上堡壘。和上次的凱姆林戰爭不同,凱姆萊納戰爭對蘇格蘭人來說是一次徹底的慘敗。由於被米亞提人牽製,蘇格蘭人不得不允許盎格魯人來到自己後方向西北推進。他們的意圖是占領加洛韋和斯特拉思克萊德。從此後“凱姆萊納之戰”就成為比喻敗仗的專用名詞。
幾個月前,盎格魯國王伯尼西亞的艾特爾弗裏思剛剛在卡萊爾打敗了萊德西國王,占領了索爾威灣沿岸河段。在伊頓和亞瑟領導下的達爾裏亞達軍隊必須阻止盎格魯人的北進。據說他們集結了大批兵力,從威爾斯調遣軍隊,甚至得到了宿敵安特裏姆的巴頓的兒子梅魯瑪的幫助。那時,愛爾蘭人也感到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壓力,因此和蘇格蘭人站在了同一陣線。
凱姆萊納戰役很快就結束了,盎格魯人旋風般突破蘇格蘭人的阻擋,蘇格蘭軍隊不得不從後追趕。他們在索爾威的道斯通(後來被稱為利德斯河穀的戴格撒斯坦)追上盎格魯人。《荷裏盧編年史》和《梅爾羅斯編年史》都把這場戰役稱為“戴克撒斯圖”.正是在這裏,身為蘇格蘭王諸和不列顛最高軍事指揮官的亞瑟王於603年戰死(死時年僅44歲),和他一同戰死的還有巴頓的兒子梅魯瑪。亞瑟王的兒子莫德雷德,聖科倫巴的神聖家族的主牧師,也戰死在道斯通。在編年史中,他被稱為蘇格蘭人的國王的兒子莫德雷德。
阿瓦隆女王
道斯通之戰是凱爾特歷史上最激烈的戰爭之一。《第吉諾編年史》稱“這一天蘇格蘭男人戰死了一半”.獲勝的艾特爾弗裏思也損失慘重。雖然對手伊頓國王被迫撤退,但他的兄弟西奧博爾德和伊安弗裏思也戰死沙場。
艾特爾弗裏思一直沒能占領斯特拉思克萊德,但他在道斯通的勝利使諾森伯蘭的國土向北方擴張到福思河,把洛錫安併入版圖。十年後,在613年,艾特爾弗裏思占領了切斯特,把坎布裏亞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斯特拉思克萊德之間嵌入了一道永久的分界線。後來莫西亞的盎格魯人向西逼進,迫使威爾斯人後退,最後在中間形成了奧法堤。而韋塞克斯的撒克遜人逐步蠶食了埃克塞特,從而吞併了西南半島。
這時,曾經連成一片的凱爾特人領土威爾斯、斯特拉思克萊德和杜諾尼亞(德文郡和康沃爾)被完全隔離開。聖科倫巴的神聖家族認為亞瑟王應該為此負責。作為古萊提克和至高王,他都失敗了。他的父親達爾裏亞達的伊頓在凱姆萊納慘敗5年後死去,這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最終征服不列顛打開了大門。持續了600多年的凱爾特人一統天下的局麵已經結束,威爾斯的卡德瓦拉德(亞利馬太的約瑟的第26代子孫)成為末代王候。
隨著亞瑟王在凱姆萊納和道斯頓的潰敗(這兩場戰役被合稱為“米亞提之戰”),北方的古國分崩離析。蘇格蘭人從地理上和從前的盟友威爾斯人被分隔開,他們意識到惟一能保住蘇格蘭領土的辦法就是和卡列多尼亞的皮克特人聯合起來。844年,這一目標實現,伊頓著名的後代肯尼思·麥卡賓統一了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建立了一個國家。肯尼思的加冕記錄把他稱為阿瓦隆的女王的後代,說明了他在家族中至關重要的地位。
阿瓦隆王室是瑪利亞·抹大拉的直係後代,從女性血統傳承下來的。女王的女兒的地位比兒子要高。勃艮第阿瓦隆女王和梅羅文加王朝的國王同為聖杯家族的後人。聖杯家族另一個重要的分支就是在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的塞普提曼尼亞王室。
在嫁給達爾裏亞達的伊頓·麥克·加布雷國王之前,伊格賴因·德·艾克斯和前夫卡萊爾的貴爾路生下了一個女兒。她的名字叫摩根,後來成為亞瑟同母異父的妹妹。在聖杯傳說中,她被稱為“摩加納”或者“摩根·拉·費”.但摩根在愛爾蘭皇家學院的課本中被稱為“繆爾金,加布雷的兒子伊頓的女兒”.
在581年賽裏爾的兒子巴頓國王死後,蘇格蘭的伊頓終於把愛爾蘭人趕出了瑪瑙和福思地區。後來,在596年,亞瑟的騎兵把愛爾蘭人趕出了蘇格蘭的布雷克諾克。伊頓國王親自參加了許多戰役,但亞瑟的弟弟布蘭和多明加特於595年戰死在布雷琴,亞瑟和另一個弟弟奧凱德·凡德也參加了瑟辛之戰。
除了瑪瑙地區的愛爾蘭人,古萊提克軍隊還要對付凱爾特人的米亞提部落。他們成功地把許多米亞提人驅逐回南方老家,但當他們撤退時,還有一些米亞提人留了下來。這些人不得不和迅速進入自己領地的皮克特人競爭。到6世紀末,皮克特人和米亞提人已經聯合在一起對抗亞瑟王的騎兵了。他們在安多寧長城北邊的凱姆林打了一場惡戰。蘇格蘭人再次獲勝,皮克特人被趕到北方。後來,為紀念這場戰爭,附近的一座煉鐵廠被命名為“亞瑟王之火”.它直到18世紀才被毀於工業革命。
603年,凱姆林戰爭結束僅3年後,蘇格蘭人遭到了米亞提人和諾森伯蘭的盎格魯人的聯合進攻。戰事主要發生在兩個戰場上,拖延的時間很長。蘇格蘭人剛從第一個戰場上撤退就遭到了第二次進攻。雙方最初的戰場是凱姆萊納,哈德良長城旁原羅馬軍隊的山上堡壘。和上次的凱姆林戰爭不同,凱姆萊納戰爭對蘇格蘭人來說是一次徹底的慘敗。由於被米亞提人牽製,蘇格蘭人不得不允許盎格魯人來到自己後方向西北推進。他們的意圖是占領加洛韋和斯特拉思克萊德。從此後“凱姆萊納之戰”就成為比喻敗仗的專用名詞。
幾個月前,盎格魯國王伯尼西亞的艾特爾弗裏思剛剛在卡萊爾打敗了萊德西國王,占領了索爾威灣沿岸河段。在伊頓和亞瑟領導下的達爾裏亞達軍隊必須阻止盎格魯人的北進。據說他們集結了大批兵力,從威爾斯調遣軍隊,甚至得到了宿敵安特裏姆的巴頓的兒子梅魯瑪的幫助。那時,愛爾蘭人也感到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壓力,因此和蘇格蘭人站在了同一陣線。
凱姆萊納戰役很快就結束了,盎格魯人旋風般突破蘇格蘭人的阻擋,蘇格蘭軍隊不得不從後追趕。他們在索爾威的道斯通(後來被稱為利德斯河穀的戴格撒斯坦)追上盎格魯人。《荷裏盧編年史》和《梅爾羅斯編年史》都把這場戰役稱為“戴克撒斯圖”.正是在這裏,身為蘇格蘭王諸和不列顛最高軍事指揮官的亞瑟王於603年戰死(死時年僅44歲),和他一同戰死的還有巴頓的兒子梅魯瑪。亞瑟王的兒子莫德雷德,聖科倫巴的神聖家族的主牧師,也戰死在道斯通。在編年史中,他被稱為蘇格蘭人的國王的兒子莫德雷德。
阿瓦隆女王
道斯通之戰是凱爾特歷史上最激烈的戰爭之一。《第吉諾編年史》稱“這一天蘇格蘭男人戰死了一半”.獲勝的艾特爾弗裏思也損失慘重。雖然對手伊頓國王被迫撤退,但他的兄弟西奧博爾德和伊安弗裏思也戰死沙場。
艾特爾弗裏思一直沒能占領斯特拉思克萊德,但他在道斯通的勝利使諾森伯蘭的國土向北方擴張到福思河,把洛錫安併入版圖。十年後,在613年,艾特爾弗裏思占領了切斯特,把坎布裏亞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斯特拉思克萊德之間嵌入了一道永久的分界線。後來莫西亞的盎格魯人向西逼進,迫使威爾斯人後退,最後在中間形成了奧法堤。而韋塞克斯的撒克遜人逐步蠶食了埃克塞特,從而吞併了西南半島。
這時,曾經連成一片的凱爾特人領土威爾斯、斯特拉思克萊德和杜諾尼亞(德文郡和康沃爾)被完全隔離開。聖科倫巴的神聖家族認為亞瑟王應該為此負責。作為古萊提克和至高王,他都失敗了。他的父親達爾裏亞達的伊頓在凱姆萊納慘敗5年後死去,這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最終征服不列顛打開了大門。持續了600多年的凱爾特人一統天下的局麵已經結束,威爾斯的卡德瓦拉德(亞利馬太的約瑟的第26代子孫)成為末代王候。
隨著亞瑟王在凱姆萊納和道斯頓的潰敗(這兩場戰役被合稱為“米亞提之戰”),北方的古國分崩離析。蘇格蘭人從地理上和從前的盟友威爾斯人被分隔開,他們意識到惟一能保住蘇格蘭領土的辦法就是和卡列多尼亞的皮克特人聯合起來。844年,這一目標實現,伊頓著名的後代肯尼思·麥卡賓統一了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建立了一個國家。肯尼思的加冕記錄把他稱為阿瓦隆的女王的後代,說明了他在家族中至關重要的地位。
阿瓦隆王室是瑪利亞·抹大拉的直係後代,從女性血統傳承下來的。女王的女兒的地位比兒子要高。勃艮第阿瓦隆女王和梅羅文加王朝的國王同為聖杯家族的後人。聖杯家族另一個重要的分支就是在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的塞普提曼尼亞王室。
在嫁給達爾裏亞達的伊頓·麥克·加布雷國王之前,伊格賴因·德·艾克斯和前夫卡萊爾的貴爾路生下了一個女兒。她的名字叫摩根,後來成為亞瑟同母異父的妹妹。在聖杯傳說中,她被稱為“摩加納”或者“摩根·拉·費”.但摩根在愛爾蘭皇家學院的課本中被稱為“繆爾金,加布雷的兒子伊頓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