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們的婚姻存在兩個階段。訂婚後先是試婚階段,並不是完全的夫妻關係。在這段時間內,即使女方懷孕了,她還是會被稱為“年輕姑娘”,直到懷孕超過三個月。這時,他們會舉行正式婚禮進入第二個階段,她才有權被稱為“妻子”.在這一階段,亞比亞他祭司(加百列)會出麵批準懷孕並完全認可婚姻關係。
在孩子出生後,妻子就會被稱為“母親”.在此之前,無論她是哪一階段的“年輕姑娘”(由她出身的女修道院授予),她都會被稱為“姐姐”.由此可見,在瑪利亞和約瑟的故事中,應該是“年輕姑娘(almah)”瑪利亞懷孕了,但後來卻被錯誤地翻譯成“處女”懷孕。後來她接受了大祭司(亞比亞他祭師)以天使加百列身份給予的認可。然而,瑪利亞還是可能會流產,如果是這樣就會引起尷尬。因此,約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並且遵照了規定。《馬太福音》中說“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就打算讓她躲藏起來。”(約瑟的尷尬還有另一個原因,在解釋完抹大拉的婚姻後,我們再來揭開這個迷。)
什麽是"無原罪始胎"?
我們必須花一些時間弄清教會教義所說的“處女產子”和特指聖母瑪利亞的“無原罪始胎”的區別。
盡管基督教極為尊敬聖母瑪利亞,但在《新約》的福音書中都沒有提到她的背景。這些正經隻提到了耶穌父親約瑟的血統。直到後來神父布道時,瑪利亞才被天主教會推到了一個主要位置.這也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提出三位一體理論的後果之一。
君士坦丁的主教們宣布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他是由三個同等共存的部分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的神。但羅馬教會成立之前的基督教派堅持認為上帝就是上帝,而耶穌是一個凡人,是大衛王皇室世襲的救世主。他們不但堅持這一點,而且堅決批判聖母瑪利亞是個處女的觀點。利比亞神父阿裏烏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據理力爭,最後被誹謗並且被流放。
這給後來的皇帝狄奧多西出了一道難題。為了結束這一爭論,他於381年召開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390年,羅馬教會推出《使徒信經》取代《尼西亞信經》。它的開頭是這樣的:“我信神,全能的父。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被君士坦丁盡力壓製的耶穌又被重新高調引入天主教的世界,這威脅到了皇帝自封的救世主身份。但沒過多久,哥特人入侵,西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覆滅.
從這時起,教會賦予教皇最高權力,在三位一體的爭論中出現了一個新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聶斯托裏,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聶斯托留認為耶穌是上帝還是上帝之子的爭論毫無意義,因為很明顯耶穌是個凡人,是男人和女人自然結合生下的孩子。而他的天主教同僚都認為瑪利亞是theotokas(希臘語:上帝之母)或者deigenitrix(拉丁語:上帝之母)。就這一點來說,他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麵。結果,在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認為聖母瑪利亞是一名普通女子的聶斯托留教派被宣布為異教。聖母瑪利亞從此被尊崇為上帝和凡人之間的中保。
時光流逝,但三位一體的爭論仍在繼續,聖母瑪利亞被卡在中間。她不是聖三一的一部分,但她在教會中的地位是由她與上帝、耶穌以及聖靈之間的關係決定的。於是,天主教會在598年的托萊多大公會議上拋出了“和子論”.它聲稱聖靈“從父和從子”出。而不受羅馬皇帝控製的發源於拜占庭的東正教會宣稱聖靈“隻從父”出。這在神學的爭論中是一個非常特別且難以有定論的問題,但正是它導致了基督教的分裂。
無論怎樣,瑪利亞不再被認為是上帝的母親。她從此之後成為聖子的母親。她是一種媒介,聖靈用某種方法通過她傳遞下來。實際上,“和子”之爭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教會到底應該受羅馬還是君士坦丁堡控製才是爭執的重點。雙方都沒有獲勝,結果從一個源頭分裂出兩個獨立的教會。867年,梵蒂岡最終從東正教分離出來。當時東正教聲稱自己繼承了真正的使徒統續,而梵蒂岡大公會議不同意這一點,因此羅馬教皇尼古拉斯一世被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富丟斯開除教藉。
關於瑪利亞的主要傳記資料都不是福音書正經,而是經外書,例如《瑪利亞福音》和《原始福音》。許多關於瑪利亞生活和家人的不朽畫作都是取材於此。其中包括丟勒的《安娜和若亞敬的會麵》(瑪利亞的父母)。在這類主題中最全麵的作品被公認為《聖安,聖母瑪利亞的母親,和聖若亞敬的故事》。對瑪利亞生平的描述被十字軍從拜占庭帶到了西歐,並迅速在基督徒中流傳開。14世紀,法國確定了聖安節。1378年,應英格蘭國王理察二世的要求,教皇烏爾班六世把這一節日帶到英格蘭。1584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規定教會所有成員都要慶祝這一節日,它從此變成所有天主教徒的節日。
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不斷完善,但她必須足夠特殊,才能被選中作為聖子的母親,她肯定在某些方麵有獨特之處。她不可能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且她本人也絕不能受過男性的染指。因此,她的故事最終的版本是她父親若亞敬並不是她真正的父親,瑪利亞是母親安的無原罪始胎。這一觀點產生了一些特別的畫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讓·貝拉甘布(1500年左右)創作的《聖安的無原罪始胎》,描述了穿戴整齊的成年瑪利亞在母親腹中成長的畫麵。
在孩子出生後,妻子就會被稱為“母親”.在此之前,無論她是哪一階段的“年輕姑娘”(由她出身的女修道院授予),她都會被稱為“姐姐”.由此可見,在瑪利亞和約瑟的故事中,應該是“年輕姑娘(almah)”瑪利亞懷孕了,但後來卻被錯誤地翻譯成“處女”懷孕。後來她接受了大祭司(亞比亞他祭師)以天使加百列身份給予的認可。然而,瑪利亞還是可能會流產,如果是這樣就會引起尷尬。因此,約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並且遵照了規定。《馬太福音》中說“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就打算讓她躲藏起來。”(約瑟的尷尬還有另一個原因,在解釋完抹大拉的婚姻後,我們再來揭開這個迷。)
什麽是"無原罪始胎"?
我們必須花一些時間弄清教會教義所說的“處女產子”和特指聖母瑪利亞的“無原罪始胎”的區別。
盡管基督教極為尊敬聖母瑪利亞,但在《新約》的福音書中都沒有提到她的背景。這些正經隻提到了耶穌父親約瑟的血統。直到後來神父布道時,瑪利亞才被天主教會推到了一個主要位置.這也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提出三位一體理論的後果之一。
君士坦丁的主教們宣布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他是由三個同等共存的部分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的神。但羅馬教會成立之前的基督教派堅持認為上帝就是上帝,而耶穌是一個凡人,是大衛王皇室世襲的救世主。他們不但堅持這一點,而且堅決批判聖母瑪利亞是個處女的觀點。利比亞神父阿裏烏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據理力爭,最後被誹謗並且被流放。
這給後來的皇帝狄奧多西出了一道難題。為了結束這一爭論,他於381年召開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390年,羅馬教會推出《使徒信經》取代《尼西亞信經》。它的開頭是這樣的:“我信神,全能的父。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被君士坦丁盡力壓製的耶穌又被重新高調引入天主教的世界,這威脅到了皇帝自封的救世主身份。但沒過多久,哥特人入侵,西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覆滅.
從這時起,教會賦予教皇最高權力,在三位一體的爭論中出現了一個新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聶斯托裏,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聶斯托留認為耶穌是上帝還是上帝之子的爭論毫無意義,因為很明顯耶穌是個凡人,是男人和女人自然結合生下的孩子。而他的天主教同僚都認為瑪利亞是theotokas(希臘語:上帝之母)或者deigenitrix(拉丁語:上帝之母)。就這一點來說,他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麵。結果,在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認為聖母瑪利亞是一名普通女子的聶斯托留教派被宣布為異教。聖母瑪利亞從此被尊崇為上帝和凡人之間的中保。
時光流逝,但三位一體的爭論仍在繼續,聖母瑪利亞被卡在中間。她不是聖三一的一部分,但她在教會中的地位是由她與上帝、耶穌以及聖靈之間的關係決定的。於是,天主教會在598年的托萊多大公會議上拋出了“和子論”.它聲稱聖靈“從父和從子”出。而不受羅馬皇帝控製的發源於拜占庭的東正教會宣稱聖靈“隻從父”出。這在神學的爭論中是一個非常特別且難以有定論的問題,但正是它導致了基督教的分裂。
無論怎樣,瑪利亞不再被認為是上帝的母親。她從此之後成為聖子的母親。她是一種媒介,聖靈用某種方法通過她傳遞下來。實際上,“和子”之爭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教會到底應該受羅馬還是君士坦丁堡控製才是爭執的重點。雙方都沒有獲勝,結果從一個源頭分裂出兩個獨立的教會。867年,梵蒂岡最終從東正教分離出來。當時東正教聲稱自己繼承了真正的使徒統續,而梵蒂岡大公會議不同意這一點,因此羅馬教皇尼古拉斯一世被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富丟斯開除教藉。
關於瑪利亞的主要傳記資料都不是福音書正經,而是經外書,例如《瑪利亞福音》和《原始福音》。許多關於瑪利亞生活和家人的不朽畫作都是取材於此。其中包括丟勒的《安娜和若亞敬的會麵》(瑪利亞的父母)。在這類主題中最全麵的作品被公認為《聖安,聖母瑪利亞的母親,和聖若亞敬的故事》。對瑪利亞生平的描述被十字軍從拜占庭帶到了西歐,並迅速在基督徒中流傳開。14世紀,法國確定了聖安節。1378年,應英格蘭國王理察二世的要求,教皇烏爾班六世把這一節日帶到英格蘭。1584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規定教會所有成員都要慶祝這一節日,它從此變成所有天主教徒的節日。
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不斷完善,但她必須足夠特殊,才能被選中作為聖子的母親,她肯定在某些方麵有獨特之處。她不可能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且她本人也絕不能受過男性的染指。因此,她的故事最終的版本是她父親若亞敬並不是她真正的父親,瑪利亞是母親安的無原罪始胎。這一觀點產生了一些特別的畫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讓·貝拉甘布(1500年左右)創作的《聖安的無原罪始胎》,描述了穿戴整齊的成年瑪利亞在母親腹中成長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