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因為建極以來,飲食更加均衡科學、外出狩獵甚至旅遊更多,許是因為醫療技術進步、或者選的後妃都自帶了長壽基因,許是因為太醫們比較靠譜,嗣後的歷代皇帝雖然短命的不少,長命的也多。


    弘治三十年,猶豫之後,皇帝最終遵從當年與母親的約定,禪讓皇太子祐桓,自為太上皇,退居西內安享晚年。他喜歡狩獵,也喜歡歌舞。


    九年後,太上皇崩逝,享年六十九歲,廟號孝宗,追諡敬。


    因為知道民生疾苦,雖處盛世,孝宗律己頗嚴。


    弘治九年九月初九日,在朝野上下萬眾一詞的再三奏請下,六歲的祐桓被冊封為皇太子,出閣讀書。


    孝宗不僅翻修了東宮,改成端本宮;按照慣例給一大幫重臣加了東宮傅保的頭銜,讓他們定期去給太子上課;還為他廣選名師輔弼;更重要的,卻是讓太子陪自己聽政。


    考慮到諸皇子年長而太子年幼,命皇長子豫親王祐析出鎮洪熙省;隨後,賈淑妃的皇四子興親王祐枟、皇六子醇親王祐棆、皇八子履親王祐樬都在十六歲被封到洪熙,皇五子肅親王祐榕、皇七子誠親王祐樞分封到宣德省。


    其中祐枟是自請前往。他和豫親王才學相當,年歲接近,因此塤篪相和,長枕大衾,兄弟情深。孝宗最初懷疑嫡子出生前,豫親王最有可能立為皇太子,所以親近;沒想到豫親王就藩之後,還是念念不忘,時常登高遠望,倒是真的兄友弟恭了。想到這兩個兒子是皇子中最出色的,可惜到底沒有這個福分,也就同意了。


    祐樞則是孝宗寵愛的陸貴妃所生,他還有同母弟妹皇九子康親王祐梈、皇十一子壽親王祐榰、皇十二子恆親王祐楷及皇十女安瀾公主一鳴。


    陸貴妃自然捨不得兒子,於是苦求孝宗,遭到拒絕:「朝廷自有製度,豈能因私害公?」


    他是一個真正的帝王,多情而寡情,冷靜而果決。


    三天後,安國公於冕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追封永安王,諡忠順,陪葬裕陵。


    朝野上下都知道,於家門風嚴整,律下甚嚴。除了奉詔入宮,幾乎從無賓客往來;門下家丁也謹慎小心,從不搞侵占土地、與民爭利的事,連言官都抓不到把柄。


    於冕晚年致力於父親文稿的編纂,刊刻了《於忠武集》,他去世後,三兄弟還是閉門不出。


    承恩埋頭鑽研訓詁學,將一本《說文解字》翻來覆去弄得殘破不堪。承業著述沿途見聞,筆耕不輟。承勛研究花卉,栽培出了幾十個月季品種。


    有回承業陪劉夫人回娘家給母親拜壽,路上與新得寵的章麗嬪家人撞上。承業不想惹是非,吩咐家人走了;對方卻不依不饒,掄起鞭子打。免不得驚動了五城兵馬司和言官,鬧到了禦前。


    孝宗聞報大怒。


    從江南回來,雖然沒有收用當年地方官和鹽商敬獻的江南美人,但也確實念念不忘,於是讓各地鎮守太監選送。與陸貴妃同一批進宮的徐淑妃、李賢妃、薑和嬪相繼得寵,誕育了子女,隻是當時高位嬪妃已滿,這幾個女人都是去世後才拿到了待遇;後來鎮守太監敬獻的嚴安嬪、吳宜嬪、嶽靜嬪也沒趕上好時候,一步步從選侍熬到婕妤、貴人,死後才拿到嬪位。倒是弘治六年為諸王選妃,河北送的張氏和郝氏相當出色。張氏被豫親王一眼看中,冊立為王妃。


    郝氏是保定府淶水縣人,父親郝榮是個普通百姓,但她貌美絕倫,而且精通音律,甚得寵愛,從選侍到貴人,不久做了端嬪,先後生下皇十六子祐枕、皇十八子祐檑,前年封了端妃。


    章氏與郝端妃是一起入宮的,比不得郝端妃美貌,粗讀詩書,好在性子活潑,孝宗倒也頗寵愛。弘治十年生了皇十七子祐榷,晉了婕妤,後來升了貴人;前些時候祐榷出閣,又晉了麗嬪,家人也免不得跟著沾光。


    卻沒有想到,天子腳下,居然敢這般有恃無恐!若是出了京城,還真敢橫著走了!


    惹事的家丁被判了流放,官也免了,甚至章麗嬪也貶為選侍。


    孝宗在朝堂上義正言辭的告誡宗室群臣要引以為戒,回到禦書房,想著皇後沒有來告狀,反倒是從言官嘴裏得知了消息,到底有些內疚:難道於家真的已經被逼到這份兒上了?


    隻是想到「王莽謙恭未篡時」,又把心思壓了下去,隻派人撫慰賜藥了事。


    秋冬季節,冷暖變化。孝宗受了風寒,漸漸沉重,免了早朝。


    後妃都來侍藥,孝宗看著錦鸞:「我這回怕是熬不過去了,後宮的嬪妃皇子,相信你能好好對待;唯一放心不下的,太子還小,怕是不能主政,你要好好輔佐他,一如當年母後輔佐我。」


    錦鸞看著他,眼淚墜了下來:「聖上不要說這種喪氣話,您會沒事的。」


    孝宗握住她的手:「答應朕。」


    錦鸞搖頭,跪在地上:「聖上,妾知道子幼母壯,非國家之福。聖上若有不諱,妾亦不獨生,當相隨於九泉之下,以免呂武之亂,上壞朝綱,下禍宗族。」


    言訖,叩頭流血。


    孝宗百感交集,終於命內官扶起:「你這是何苦!」


    錦鸞倒在他懷裏,放聲大哭。


    孝宗的病,來得快去得也快,才不過三五日,已經有了起色。


    錦鸞原先在幹清宮鋪了床,晝夜服侍,看他的病漸漸好了,即便準備收拾回宮。


    臨行前,孝宗突然喚住她:「左春坊大學士楊廷和的大兒子楊慎,今年才十歲,已經是名滿京城,據說才學不在當年程敏政、李東陽之下。朕想改日召他進宮考教,你也見見。我是想讓他去翰林院,將來輔弼咱們的兒子。」


    錦鸞眼前一熱,連忙拜謝。


    事情還有餘波。


    重陽節,帝後一同看戲。


    孝宗點了一出《花雨》,貴族以禮來降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讓他興奮。


    錦鸞問:「我多時不曾看戲,不知道可有什麽新戲?」


    禦馬監太監梁芳笑道:「聽說近來京城內外都在傳唱《春秋恨》。」


    錦鸞笑道:「既這麽著,便點一出。咱們也趕趕時興。」


    春秋時,鄭國大夫祭仲專權,鄭厲公欲借他女婿雍糾的手,將其除去。雍糾之妻雍姬得悉後十分為難,求教於母親。其母曉以「人盡夫也,父一而已」之義,雍姬便向父親告密。祭仲於是殺雍糾,鄭厲公出奔。


    故事不算出名,但留下了「人盡可夫」的成語。


    作者過雲適,原是通曉音律,因此擅長唱曲,孝宗南巡時帶回京。最初以唱曲聞名,號稱「曲聖」的魏良輔就曾經跟著他學習聲調,後來才開始寫劇本。論文才自然比不上廟堂之上的士大夫,但是他和戲子多有來往,邊寫邊唱,邊唱邊改,以情動人,催人淚下。


    這部作品是他的心血之作,一經上演,就傳唱不衰。


    帝後淡淡的聽著,都不說話。


    周遭一片寂靜。


    錦鸞隻是含笑不語。


    孝宗問道:「梓童何故哂笑?」


    錦鸞笑道:「我笑鄭厲公得位不正,又不能用人,自取其禍。」


    孝宗唔了一聲,錦鸞道:「鄭厲公以庶謀嫡,借外家之勢逼迫祭仲扶自己上位,又擔心祭仲忠於舊主,想要剷除,卻偏偏讓祭仲的女婿去行刺,全不管骨肉倫常,亦或許他身邊就沒有別人可用?雍糾既知嶽父勢大,不僅不阻攔,以圖長遠;反而為圖權勢,密謀行刺,又將機密外泄。為臣為婿、為人為事,竟無一點可稱道。便是殺了祭仲,怕也要死於鄭厲公之手。可憐雍姬一片孝心,反遭千古罵名,豈不可笑?」


    孝宗的眼神有點冷:「你難道認為人盡可夫沒有錯?」


    錦鸞道:「就事論事,雍姬並沒有錯。——隻是鄭厲公識人不明,他自己藉助母家之力得位,卻讓別人去刺殺自己的嶽父。若是能讓自己的母家或者嶽家去刺殺,結果未必如此。」


    孝宗一怔:「倘若殺了祭仲,外家專權,又待如何?」


    錦鸞環顧左右,各自退下,這才看著他:「聖上,妾家一門兩公,官居極品;妾乃元配,侍君多年,蒙陛下恩寵,生皇子已正位東宮。聖上萬歲後,太子承嗣大位,妾為太後,有何不足?未聞有父兄為天子,而能令女兒姊妹配享太廟者。且京城宗室勛貴、文臣武將不少;而在外掌握軍權者,數以十計;妾三個兄弟不過閉門讀書而已,何曾染指大政、遑論兵權?若天下興師問罪,如何保得永久?妾雖愚魯,如何敢得罪於宗社,造此滅族之禍!」


    孝宗道:「你總是這麽冷靜,這麽清醒,永遠知道在什麽時候說什麽話、幹什麽事。」


    錦鸞道:「從入宮的那一天起,妾就沒有天真爛漫的權利。」


    孝宗看著她,終究開口:「朕隻是隨便問問。」


    三個月後,弘治十六年正月初一,還未滿十三周歲的太子及冠。


    辦完這件事,孝宗重重的舒了口氣。


    這麽多年,第一次招皇後來幹清宮過夜。


    摸著錦鸞的發梢,縱使保養得宜,已經隱隱露出白髮,眼角也有了皺紋:「我們都老了啊。」


    錦鸞在他懷裏拱了拱:「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能陪著聖上一路到白頭,是妾最大的福氣。」


    孝宗笑道:「我以為你要說,聖上不老,聖上還年輕。」


    錦鸞看著外頭白雪飛揚,幽幽的道:「從來帝後是天下最尊貴的一對夫妻,也是最難的一對夫妻。多少帝後,少年結縭卻中道而別,不得白頭。」


    她似乎在訴說很久之前的往事:「還記得剛入宮的那年冬天,看著漫天大雪,我就在想,要是能牽著聖上的手,在風雪裏走一程該有多好。走著走著,我們就一起青絲成白髮了。」


    孝宗笑著摸了摸她的臉:「那咱們出去走走。」


    錦鸞點頭。


    孝宗貼身的大太監劉順,聽到孝宗吩咐更衣,以為是按照慣例要送皇後回坤寧宮,連忙吩咐左右準備轎輦。


    沒想到孝宗居然也起床了,讓人更衣,說是要帶著皇後出去賞雪,還不讓人跟著。


    帝後相互攙扶著,在雪地裏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似乎還挺高興?


    看到了,皇後摔了一跤,趕緊去扶!


    孝宗一揮手,眾人隻得停下;孝宗去扶,卻被皇後拽到地上,還朝他扔雪球?


    孝宗也不惱,樂嗬嗬的還擊。


    ???


    這是什麽情況?


    好在兩位祖宗年齡也不小,折騰一陣,便由著左右扶起來回宮。


    隻是踏上台階的時候,孝宗轉過頭取笑道:「老太婆。」


    錦鸞毫不示弱的懟了回去:「老頭子。」


    孝宗嗯了一聲,明顯不快;錦鸞扶著他:「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經綸滿腹之謂子,難道不是『老頭子』?」


    孝宗大笑。


    也難怪,太子加冠了,成人了,便是有什麽事,也可以直接親政,不用假手他人。


    劉順打住了自己的想法。


    看來以後下了雪,要馬上清掃,萬一帝後摔倒了可不好。


    孝宗這回是真的感染了風寒,休息了兩天才好。


    事情鬧得太大,言官紛紛上書,孝宗笑了笑,放一邊了。


    自打太子及冠,他的心情明顯好多了。雖然沒讓皇後收養宗室重臣子女,但初一十五準時招皇後到幹清宮侍寢,其他麵上該有的禮遇也都不少,還讓已經出閣的兩位嫡親公主每五天回宮覲見;同時傳旨,命安國公於承恩到文學館,掛職文學總集的編纂工作;慶國公於承業掌管四譯館,於承勛還回錦衣衛當差。


    該給他們找點事了,別讓人家說皇帝不放心外家,平白生出事來。


    隻是承業還好,承恩上書說想回家繼續鑽研訓詁學。


    按照他的說法:「幾乎不知世間學問,除訓詁詞章之外,還有何物。」


    孝宗半信半疑,召他入宮,問他一個字,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滔滔不絕。


    孝宗命人取書來看,居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十分稱讚,下令重賞。


    承勛好不到哪裏去。他對花卉的興趣顯然大於破案的興趣,三天兩頭跟孝宗討饒,說寧願回家種花去,還敬獻了最新培育的品種。


    孝宗笑罵了一通,就讓他回家帶俸去了,還讓他每年貢獻幾個新品種。


    於承勛笑著應了。


    朝野上下明顯消停了很多。


    時間真快,一晃就是三年後。


    太子年紀不小了,該成婚了。


    雖然法定婚齡是二十,但事急從權,皇太子十三歲及冠,十六七歲結婚也不是什麽要緊的事,此前他的幾個哥哥就國,也都提前成婚。


    孝宗本想冊立襄國公郭嶽之女為皇太子妃,但是錦鸞認為:「朝廷自有製度,後妃需出自民間。」


    孝宗笑道:「事急從權,你不也出自勛臣之家?」


    這都快四十啦,萬一一撒手,太子還沒有成人,即便親政,也難免受製於人;隻有相互平衡,才能久長。郭家是開國功臣郭英之後,武勛世家,郭登有大功,郭嶽也是當代名將。有他保駕護航,太子自可以放心。


    錦鸞嘆了口氣,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萬一太子娶了個勛貴之女,自己不喜歡,卻因為嶽家之力不能自主;或者皇後家族勢大,讓皇帝心生顧忌,於帝後都未必是好事。


    不能自怨自艾。如果不是因為出身於家,自己怎麽可能被立為皇後,又如何能頂著皇帝的冷眼坐穩後位?


    孝宗沒有去體會妻子的思想,當年的別扭早就過去了;太子漸漸成人,溫良敦厚,卻自有主意,凡事辦得倒也不差,也不用再怎麽忌憚於家,倒是要多親近皇後太子,至少麵上的禮遇不能少,免得下麵有不該有的想法,平白惹出是非。


    隻是沒想到太子自有想法——他瞧上了建極殿大學士程敏政的幼女程月仙。小姑娘不僅才貌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難得的是精通曆算,對天文地理感興趣,頗與眾不同,因此念念不忘。


    孝宗有點猶豫——倒不是因為程敏政是首輔,怕他們勾結到一起,畢竟先存了為兒子找個好嶽父的心思,而且程家沒有兵權,也就沒什麽顧忌,反而對改革派是極大的鼓勵;隻是程敏政家的家風,有點一言難盡。兩口子都喜歡寫小說戲曲諷喻不算什麽,估計百年後還能一起題名星宿;他的三個兒子,次子程圻還算聰明,考上了舉人;長子程塤、幼子程堂都不過中人之姿,緊守門戶而已。


    但是他的三個女兒卻一個賽一個的奇葩,當然褒貶自行體會:大女兒月華曾因科考鬧得滿城風雨,後來嫁給了大才子倫文敘,貢獻了不少對聯,但更出名的是她的小說。這位大小姐年紀輕輕,已勉強稱得上著作等身,卻是個實打實的刺頭,別的女作家包括她媽寫現實題材,大多不離婦女、言情,她不一樣,選材廣博,尤其喜歡寫諷刺小說。從《白蛇傳》開始,致力於花式黑保守派;最狠的一篇《老夫子》,直說保守派都是食古不化的老頑固,以至於朝野上下流傳著她當年想嫁王承裕不得因愛生恨於是挾私報復的傳說,卻也因此得到了汪太後的青眼,搶在她爹媽和眾多文壇名宿之前拿到了最後一尊由她老人家親自頒發的文學獎。後來到了南方,除了《南行錄》,還寫過一部《南遊記》,秀才夏海秋闈落第,於是跟著叔伯踏上前往南方的商船,大部分比較寫實,鬥海盜、鬥土司、鬥山賊啥的,但其中虛擬了一個女兒國,是當年李唐王室南逃建立的國度,繁華富庶,衣冠製度不異於中華。不過因為當年建國的是位公主,她也隻有一個女兒,所以王位母女相傳,國中男子治內事,女子治外事;不但如此,男人不能讀書做官,反要穿耳朵、剃鬍須、裹小腳。夏海進城交易的時候被女王看中,立為王妃,被抓去換了服裝、梳了鬏兒,搽了頭油,戴上鳳釵、搽了香粉,染了嘴唇,穿了耳洞,嚐盡了纏足之痛。


    可以想見當時的轟動,朝野上下士大夫齊聲叫罵。


    此外倒也寫了幾部戲劇宣揚教化的作品,但大家懷疑主要目的是吹捧她老公,因為裏麵的案子基本都是改編自真實案件。這樣張揚,實在很不符合傳統的女德。


    二女兒月儀也是出名的才女,嫁給了李東陽的長子李兆先,夫唱婦隨。


    這個月仙在京城也很有名氣。她比太子年長一歲,兩個姐姐都以戲曲小說出名,她倒是以詩詞聞名,「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曾經傳唱一時;而且騎射出眾,據說每發必中,曾經跨馬橫戟,往來如飛。


    聽錦鸞誇讚月仙蕙質蘭心、秀外慧中,他也就沒有反對。


    弘治二十年十月,建極殿大學士程敏政第三女月仙被冊立為皇太子妃。稍後,衛國公李定世孫李青與安瀾公主一鳴定婚。她是陸貴妃的獨女,頗得孝宗的寵愛,兄弟也分封在鄰近的宣德省。李定乃當世第一名將,五年前回京任兵部尚書,協助皇帝進行軍事改革;如今年老,調去前軍都督府,掌管武學。


    李青相貌英俊,曾經從祖父出征,深得乃祖真傳,號稱名將。


    孝宗開玩笑的對李定說:「朕如今是把掌上明珠鑲嵌在馬六甲了。」


    李定祖孫拜謝。


    而天下傳誦的是,馬六甲海峽是皇冠上的明珠。


    一次宴會,孝宗播琵琶,皇後彈琴,皇太子鼓瑟,共奏《春江花月夜》,為一時盛事。


    孝宗為此戲言:「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集賢院大學士程敏政對句:「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各心。」


    孝宗因此對太子說:「如今雖然四海承平,海晏河清,但車書萬裏、文軌攸同還未實現,你要克勤克儉、夙夜在公,不得稍有懈怠。」


    孝宗稱是。


    弘治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太子嫡長子出世。當時天上群星璀璨,宮中紅光燭天,孝宗極為高興,遍翻群書,最終定下了名字:厚照,為此下詔:「四海雖大,人民雖眾,無不在此子照臨之下。祖宗江山,永為得人。」


    當然高興之餘,孝宗也有點失落:四十歲說自己老了,除了對未來的不可知,其實多少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五十四歲,是真的開始老了。


    太子一天天成人了,處理朝政越來越得心應手,朝野的風評也很不錯。


    孝宗嘆了口氣。錦鸞注意到他的失落,笑道:「日子真快,一晃這麽些年,連太子都有兒子了。我還記得,他舅舅回朝的時候,他才三歲呢!」


    孝宗一笑:「是啊,咱們是真老了。」


    突然想到當年母後的話,天家想要父慈子孝,真難。


    算了,不能再想了。


    隻是看著瓶子盛開的月季,是於承勛剛剛敬獻的品種,沒來由的感嘆了一句:「這花好看,就是有刺。」


    錦鸞一頓,笑道:「張九齡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刺尚且有人攀摘,若是把刺全摘了,恐怕就如同桃李,人人摘取了。」


    孝宗笑:「是啊。紅房深淺翠條低,滿架清香敵麝臍。攀折若無花底刺,豈教桃李獨成蹊。」


    隻是程敏政有感「高處不勝寒」,女兒入宮後,幾次辭官,如今孝宗答應了。當時文學總集已經完成,朝廷正準備纂修《四庫全書》,遂命他為總纂官,歷時十年,終於完成底本,剩下的就是抄錄了。這也成為後代的慣例:閣臣女兒或孫女被選為皇後太子妃,本人就去主持文化工程;當然武勛就不再直接掌管軍務。


    程敏政沒能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他在三年後去世,追諡文正,享年六十五歲,陪葬裕陵,配享廷廟,皇太子親筆為他題寫了墓誌銘。


    李東陽接過了老友未竟的事業,楊廷和接任建極殿大學士。


    紹治四年八月,李東陽向朝廷敬獻了《四庫全書》,參加完慶成宴,回家途中瞑目而逝,享年七十一歲,追諡文正,陪葬永陵,配享廷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