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業等人在歐洲停留了將近半年,拜訪了歐洲多個重要的城邦,看看入秋,這才一路往南。
——汪舜華倒是想過他們從地中海回來,但是如今還沒有蘇伊士運河,大船難以通行,再說歐洲的海盜讓人心有餘悸,於是仍然一路沿海岸而走。
望遠鏡裏看到好長一片的沙漠,大約臨近赤道,才漸漸轉綠,先是草原,然後是茂密的森林,雨水漸漸增多,人煙漸漸稠密。計算時間,已經在海上持續飄了一個來月,急需補給,於是找了地方停靠。
這次休整持續了一個多月。
結果再次出發不久,就碰上了風暴,船隻在茫茫大洋裏飄來盪去,好幾條船沉沒,餘下的隻能拚命往前,好在進入海灣後,風暴就小了。
在那裏,他們看到一種神奇的樹木,退潮的時候,他們是一整片森林;漲潮的時候,它們隻露出樹冠,根係發達,能在海水中生長。
承業覺得新鮮,免不得多看幾眼,這一眼不要緊,發現更有趣的——這些樹上吊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種子,有的像豆莢,有的像羊角,有的像紡錘。不是這個開花,就是那個結實,還有的長著樹!正驚訝的時候,看到有棵已經有一尺來長、長出嫩綠的枝芽的傢夥,離開母樹,紮到水中。
因為覺得有趣,於是讓人取了一些栽種,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工匠試探著拔出來看長勢的時候,居然扯不出來,用力一拔,才發現這些小傢夥居然無一例外的已經長出了龐大根係!
這簡直不像是植物,倒像是動物!
難怪在海水中居然也能不斷繁衍生息!
這幾株養在盆裏的才不過一年的功夫,已經長得極為高大茂盛,甚至開始開花結果。
紅樹林,真是好東西,能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不過隻能在熱帶亞熱帶生存,馬上要入冬了,趕緊讓人帶到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試種,路上要注意保暖!
一路往南,入眼都是翠綠,天氣愈發炎熱,直到大陸最南端,這裏海裏魚類成群結隊;但是強風急流,驚濤駭浪,讓人望之膽寒。他們當時不知道是否還應該繼續向南,結果狂風大作,巨浪襲來,前麵如同懸崖峭壁,後部則如緩坡,波高十丈;不但如此,還有一種旋轉的浪潮,沿岸的水流也在飛快流動,整個海麵如同開鍋似的翻滾。
在那裏,包括兩艘戰艦在內的眾多輕型船隻沉沒,尤其葡萄牙迪亞士率領的船隊幾乎全部覆沒。眾多同伴被捲入大海,海浪掩蓋了一切聲音,留下其他船隻上同伴撕心裂肺的哭聲和絕望的喊叫。5
最後巨浪把剩下的很多船隻推到一個未名岬角上,大家費勁力氣,才又聚攏到一起。
迪亞士提議,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他認為隻要轉向繼續航行,便可到達印度。
果然,繞過去一路向北,遇到了明朝的船隊。
當時長途跋涉,船員們雖然還能堅持,但負荷已臻極限。很多人患病,不知道前方路途多遠,何時能夠返回故鄉,全憑一點意念支撐著。
誠泳回朝已經五六年,如今玉米土豆已經在全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官民百姓無不對當年遠征的將士感恩戴德;自然在海上漂泊的商賈也聽說了。知道是博遠伯回朝,無不磕頭拜謝,奉若神靈,拿出衣服、糧食、飲水,主動護衛他們回朝。
也就是這個時候,承業才知道自己已經封了伯爵。
沿途經過多個國家,雖然語言不通,但有華商在,一切都很順利。知道是中國皇後的弟弟帶領的使團,沿途國家紛紛出迎,還有很多商人跟著他們回來。
當然也有不長眼睛的,過了木骨都束,有幾艘船自稱商船,想要投靠。登船之後,卻大行劫掠。好在船隊一直防著這些,船隻靠近登船都有嚴格要求,上船的先砍了,然後戰船出動追擊,大炮轟沉;其他參與護送的商船也跟著一哄而上,將海盜團團圍住,亂炮轟沉。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奧斯曼帝國。宋人稱蘆眉,元代稱魯木,洪武以來稱作魯迷,直到被汪太後換了個名字。此前雖然因為帖木兒帝國的興起和中原的交往受到阻礙,但隨著明朝的對外開放,兩國在海上的交往日益密切,甚至互相遣使——當然不排除其中有商人冒充;這一回跟著承業來的使臣,帶來了獅子、犀牛、良馬、駱駝、美玉、羚羊角等禮物,這也是他們一貫的貢品,皇帝也很大方的賞了絲綢、瓷器還有景泰藍和玻璃等貴重物品。
聽承業匯報,穆罕默德二世已經去世,享年49歲。這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準備出征前突然崩逝,坊間傳聞是被其子毒殺。他不僅在國內厲行改革、大興文治,在戰場上更是頻頻出擊,30年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打下了大片疆域,甚至與景泰省隔海相望的白羊王朝也被擊敗,也因此獲得「征服者」的名號。
如今在位的巴耶塞特二世,在父親去世後與弟弟傑姆為王位開戰,傑姆戰敗後逃到羅得島。
巴耶塞特二世繼承了父親開放包容的政策,也繼續父王所進行的開疆保土的事業。就在使者團到達之前,他又開始了新的征伐。汪舜華看地圖,他們已經直接控製了巴爾幹部分地區,並占領了多瑙河河口的要塞。
巴耶塞特二世對來自遠方的客人態度很是友好,畢竟帝國當前著力的還是地中海沿岸到巴爾幹的廣大地區,犯不著和明朝翻臉;而且據說明朝經貿繁榮、火器先進,他也很想能夠從中獲利。
遠交近攻,政治家們都會。
不過對於承業提出的減免關稅等要求,巴耶塞特二世以祖製斷然拒絕,全然不顧自己剛剛把歐洲畫家所作的父親畫像從宮裏摘下來。
這其實也在承業等人的預料之中,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雙方還是在友好氛圍中結束了會晤。
到了景泰省,永寧長公主聽說,派人迎接,又賞了衣服、布匹、金銀、糧食,派人護送他們上路。
沿途都是明朝的領土,各省大小官員聽說,自然都來迎接。
從建極二十一年(1478年)四月二十八日,到弘治四年(148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耗時九年七個月差三天,航程不止十萬八千裏,終於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
皇帝看著通關文牒上密密麻麻各國的文字印章,以及各國使者遞交的國書,感嘆萬千。
汪舜華想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差不多四年,但是他們的路程要短得多——直接穿越太平洋,也沒有停留尋找物種的任務。
皇帝還在和承業等說起途中的見聞。除了各種植物,還有各種動物,獅子、犀牛、鴕鳥、大象、鶻鳩,他們從東非還帶回了兩頭麒麟——不過這年頭雖然少見,倒也不新鮮了。南方各省幾乎每年都要朝貢一兩頭。不過聽承業說起草原上麒麟遍地跑的場景,君臣互相看了一眼,又說起別的話題。
因為此前各國進貢和土司的動物實在太多,多養在北苑、南苑,隻有極少珍禽異獸養在萬歲山,包括熊貓。汪舜華每天都要去瞧瞧;皇帝也愛帶著群臣去。這才不過一年,兩個傢夥現在已經不像貓,更像熊了,以前還可以摸一摸,現在是不敢靠近的,皇帝讓人專門搭了個場館,頗為寬敞,裏麵栽種著竹子,搭著三間木屋,周圍不用磚土牆,而是用鐵柵欄,還留著一道柵欄鐵門,方便投餵。
言官多次進言,聖上不能遊觀園囿,縱情逸樂;甚至連朝貢的各國和土司也被連帶罵了一通。
皇帝看母親不說話,笑道:「母後在想什麽?」
汪舜華指著地圖。這是由童生羅玉繪製的,事實上,一路上地圖、海圖多出其手。如今的地圖比當年的完整很多,精度也大為提升:「你們看,這地圖是不是有點特別?」
君臣都是奇怪:「這地圖有什麽奇怪?」
汪舜華指著地圖:「你們看著兩個地方的海岸線。」
歐洲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
皇帝看了半晌:「這輪廓線遙相呼應,似乎可以拚合在一起?」
這話一出,他被自己的想法嚇到了,轉頭看母親。
汪舜華嗯了一聲:「少了一塊。」
她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看這地圖,仿佛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各塊大陸原是在一起的,後來才分開。」
實在太石破天驚,君臣愣愣的都回不過神來;換做以前,應該要站出來要求太後不要信口雌黃惹怒上天,但是剛剛承業回來,群臣一時不好開口。
太平洋已經有姓名了,大西洋、景泰洋也必須有名字。
皇帝親自帶著宗室去祭祀太廟,並前往天壽山祭祖,同時犒賞遠征將士。
劉祿被追封為誠國公,子劉憲襲公爵;承業則晉封為博遠侯,世襲;其他的將士論功行賞,回朝的五品千戶起步,去世的蔭及子孫。
羅玉則去了工部任職。他是江西吉水人,雖然是讀書人,然而踟躕科場多年,連秀才都沒考上;家境又貧寒,聽說朝廷徵招出海人員,於是報名。
羅玉雖然名聲不顯,但家教很好,兒孫都很出息。兒子羅循是弘治十二年進士,曾經硬剛了劉瑾,官聲很好。
羅循的長子洪先,嘉靖八年狀元,也是當時最傑出的地圖學家,用了十年時間,修成中國最早的分省地圖集《廣輿圖》。
皇帝讓承業主持新物種推廣的事。
不過另外一件事,承業也不吐不快:「臣等自出海以後,每天記錄時間,但是發現自己所記錄的比實際的快一天。」
本來君臣都沒有放在心上:這麽多年了,日子記混了很正常。
但是承業搖頭:「臣等對照萬年曆,每日記錄,從不懈怠,沒想到卻差了一天。」
群臣議論紛紛,汪舜華看著他:「到底什麽原因,想明白了?」
承業道:「請太後明示。」
汪舜華笑道:「你既然已經知道,何必讓我說。」
錦鸞道:「母後,到底是什麽原因,您別賣關子。」
皇帝垂下眼睛,便有了計較。
汪舜華沒有說話,看著承業,承業隻好解釋:「臣隻是推測,大地是一個球,日出東方,所以東邊總是先看到太陽。臣等一路往東,跨越了整個地球,自然就比別人快了一天;若是一路向西回來,應該就比別人慢了一天。」
汪舜華微笑:「不錯,正是如此。」
當年誠泳等人回國,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他們橫渡太平洋,日子太久,精神近乎崩潰,所以大家都安慰他們,沒有人注意到其中的玄機。
如今提出來,有了經緯度的概念,時區、區時、日期變更,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問題是,要以哪裏為原點?
這些都是後人的事了。
但是有件事是不能耽誤的:大地的周長。按照僧一行的測量數據,大地周長約六萬餘裏;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測出半徑約為4000斯台地亞。隻是年代久遠,度量衡不統一,似乎與實際相差甚遠;朝廷有必要組織力量重新測量。
禮親王世子誠泳的奏請得到汪舜華的批準,隻是怎麽測量就成了問題。
一旦設定大地是個球體,要測量半徑其實也不難,用夾角的弧長就可以推算。
但是夾角怎麽算?
禮親王世子提出:「用同一條子午線上同一時間太陽高度角的差異,測出圓心角和弧長,進而計算地球的周長,就可以計算出半徑。」
是個好辦法,但是怎麽確定是在同一條子午線上?
這個容易,同一條子午線上的時間相同,也就是說太陽同時達到最大高度。
接下來就是選取點位的問題。
汪舜華對天文學高度重視,尤其新納入版圖的南方各省,盡管記不住具體的經緯度,但大多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有的甚至有赤道穿過,這個概念還是有的。因此派遣官吏的同時,就命工部製作天文儀器,同時命欽天監選址,如今就算派上用場了。
說起天文學,王慧蘭夫婦有了驚人的發現:星空中有兩個雲霧狀天體。
其實之前他們沿著海岸一路到印加帝國就發現了,而且找到了規律:這兩個天體隻有過了赤道才能看到,也就是說,它們是屬於南半天的。
南半球能看到很多北半球看不到的星辰,尤其南十字星可以用來導航,因此這條消息並沒有引發朝野特別的關注。
如今王慧蘭向皇帝匯報:這兩個天體麵積很大的、十分明亮,像雲霧一樣,同時又像一根棒子。因此,他們給這種天體命名為「星雲」。
當然還有一件事,皇帝要和母親商量:護送承業回國的商人均各有賞,其中參與打擊海盜的論功行賞,其他的給正七品冠帶。
當年朱誠泳回國的時候遇到過,但是遭到了群臣眾口一詞的反對:給點錢沒什麽,但是冠帶是不能輕易給的,雖然不是職位,朝廷不用出錢養;但這真不是衣服鞋帽的事。在等級社會,什麽人穿什麽顏色材質的衣服,建幾間大堂的房子,甚至門上幾顆釘子,那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更久遠以前,吃飯的時候麵前擺幾盤菜,能不能敲鍾,鍾要怎麽掛,都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士農工商,商永遠在最後一位。大家都去經商了,誰來種地?金銀寶貨冷的時候不能穿,餓的時候不能吃,真要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天下大亂的前奏!雖然這些年來商人們進獻了海外的良馬、珍奇物產甚至主動帶路,朝廷也論功行賞,但你參與護送世子回朝就想和縣令甚至新科榜眼探花平起平坐,做什麽夢呢!
呂宋之亂以後,皇帝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
但是走出去的路太艱難漫長,搞不好朝廷還沒走遠就自己散了架;因此,朝廷讓商人為前驅,通諭各國保護華商;同時,賣給商人各種軍械,除了刀槍之類的,還包括威力不小的火炮火銃,同時,官方造船廠還可以售賣戰船。
當然這些東西是有使用範圍的,否則朝廷賣了點小錢,回頭還要花大價錢打擊海盜,那是得不償失。
皇帝和群臣商量,以馬六甲海峽為界,出去了才能用,過關的時候包括戰船、火炮隻能寄存;當然,肯定有商人買通官員夾帶進來的,也有繞道從爪哇等地進港的,畢竟這片海域太過於遼闊,萬一遇到海盜,搞不好屍骨無存。
三年多來,朝廷因此小賺了一筆。
今後,朝廷的官船會更多地駛向景泰洋甚至更遙遠的地方,如果途中遇險,有華商幫忙,事情會好辦很多;因此,給與這些華商麵子上的優待,對於朝廷沒什麽損失,畢竟不需要出錢養著,但是對於華商,則是莫大的鼓勵。
尤其聽承業說如今華商的裝備精良,途中幾次遇險,全靠他們解圍;而且數量眾多,奧斯曼帝國直到非洲東北部,華商隨處可見。
皇帝有一種預感,自己很快就可以冊封一個宣慰使。
盡管朝廷的兵馬到達不了,但是「明」字大旗卻可以飄揚到那裏。
皇帝決定,再加一把火:「冊封宣慰使,除了讓他們貢獻地圖和物產,還要讓他們每年貢賦一千兩銀子,交滿三年,回朝給四品冠帶;交滿十年,給正三品冠帶,可以用相應的儀仗。」
當年楚霸王為什麽不聽範增的話定都鹹陽?漢高祖為什麽要跑回老家唱《大風歌》?「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吶!在外頭再風光榮耀、再有本事,家鄉人看不見,就不算光宗耀祖!不向兒時的互相甩過鼻涕的狗剩鐵蛋、沒事念念叨叨的七大姑八大姨、隔壁閑的沒事到家門口吵吵鬧鬧的王二麻子張大鬍子炫耀一番,那些壓在心裏的濁氣能夠吐出來?
能夠跑外海,上千兩銀子的火炮、戰船出手就是數以十記的人,缺那一萬銀子嗎?不缺!缺的是風光榮耀!就算在非洲東海岸紮根當了土皇帝又怎麽樣?身邊全是蠻夷,不過是掙幾個錢回鄉買房置地教兒孫讀書罷了。
如今,隻要一萬兩銀子,你回國就能穿三品官服,享受三品官的儀仗,雖然都是你自己置辦,但你可以正大光明的享受,不用擔心言官彈劾,不怕地方官打你的屁股,就問你想不想要?!
有了這套裝備,你還怕不夠風光榮耀?別說你爹媽可以在宗族中挺直腰杆子顯擺,就算招呼子弟出門跟著你混,也容易多了吧?
皇帝說的不那麽直白,但是汪舜華笑盈盈的看著他,忍住沒有笑出來:不錯,兒子,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估計要不了多久,非洲東西海岸就會遍布明朝的宣慰使。就是不知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比起明朝的商人船隊,戰鬥力如何?葡萄牙還敢不敢遠涉重洋,跑到澳門來曬貨?或者荷蘭去台灣府試試運氣?2
——汪舜華倒是想過他們從地中海回來,但是如今還沒有蘇伊士運河,大船難以通行,再說歐洲的海盜讓人心有餘悸,於是仍然一路沿海岸而走。
望遠鏡裏看到好長一片的沙漠,大約臨近赤道,才漸漸轉綠,先是草原,然後是茂密的森林,雨水漸漸增多,人煙漸漸稠密。計算時間,已經在海上持續飄了一個來月,急需補給,於是找了地方停靠。
這次休整持續了一個多月。
結果再次出發不久,就碰上了風暴,船隻在茫茫大洋裏飄來盪去,好幾條船沉沒,餘下的隻能拚命往前,好在進入海灣後,風暴就小了。
在那裏,他們看到一種神奇的樹木,退潮的時候,他們是一整片森林;漲潮的時候,它們隻露出樹冠,根係發達,能在海水中生長。
承業覺得新鮮,免不得多看幾眼,這一眼不要緊,發現更有趣的——這些樹上吊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種子,有的像豆莢,有的像羊角,有的像紡錘。不是這個開花,就是那個結實,還有的長著樹!正驚訝的時候,看到有棵已經有一尺來長、長出嫩綠的枝芽的傢夥,離開母樹,紮到水中。
因為覺得有趣,於是讓人取了一些栽種,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工匠試探著拔出來看長勢的時候,居然扯不出來,用力一拔,才發現這些小傢夥居然無一例外的已經長出了龐大根係!
這簡直不像是植物,倒像是動物!
難怪在海水中居然也能不斷繁衍生息!
這幾株養在盆裏的才不過一年的功夫,已經長得極為高大茂盛,甚至開始開花結果。
紅樹林,真是好東西,能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不過隻能在熱帶亞熱帶生存,馬上要入冬了,趕緊讓人帶到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試種,路上要注意保暖!
一路往南,入眼都是翠綠,天氣愈發炎熱,直到大陸最南端,這裏海裏魚類成群結隊;但是強風急流,驚濤駭浪,讓人望之膽寒。他們當時不知道是否還應該繼續向南,結果狂風大作,巨浪襲來,前麵如同懸崖峭壁,後部則如緩坡,波高十丈;不但如此,還有一種旋轉的浪潮,沿岸的水流也在飛快流動,整個海麵如同開鍋似的翻滾。
在那裏,包括兩艘戰艦在內的眾多輕型船隻沉沒,尤其葡萄牙迪亞士率領的船隊幾乎全部覆沒。眾多同伴被捲入大海,海浪掩蓋了一切聲音,留下其他船隻上同伴撕心裂肺的哭聲和絕望的喊叫。5
最後巨浪把剩下的很多船隻推到一個未名岬角上,大家費勁力氣,才又聚攏到一起。
迪亞士提議,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他認為隻要轉向繼續航行,便可到達印度。
果然,繞過去一路向北,遇到了明朝的船隊。
當時長途跋涉,船員們雖然還能堅持,但負荷已臻極限。很多人患病,不知道前方路途多遠,何時能夠返回故鄉,全憑一點意念支撐著。
誠泳回朝已經五六年,如今玉米土豆已經在全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官民百姓無不對當年遠征的將士感恩戴德;自然在海上漂泊的商賈也聽說了。知道是博遠伯回朝,無不磕頭拜謝,奉若神靈,拿出衣服、糧食、飲水,主動護衛他們回朝。
也就是這個時候,承業才知道自己已經封了伯爵。
沿途經過多個國家,雖然語言不通,但有華商在,一切都很順利。知道是中國皇後的弟弟帶領的使團,沿途國家紛紛出迎,還有很多商人跟著他們回來。
當然也有不長眼睛的,過了木骨都束,有幾艘船自稱商船,想要投靠。登船之後,卻大行劫掠。好在船隊一直防著這些,船隻靠近登船都有嚴格要求,上船的先砍了,然後戰船出動追擊,大炮轟沉;其他參與護送的商船也跟著一哄而上,將海盜團團圍住,亂炮轟沉。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奧斯曼帝國。宋人稱蘆眉,元代稱魯木,洪武以來稱作魯迷,直到被汪太後換了個名字。此前雖然因為帖木兒帝國的興起和中原的交往受到阻礙,但隨著明朝的對外開放,兩國在海上的交往日益密切,甚至互相遣使——當然不排除其中有商人冒充;這一回跟著承業來的使臣,帶來了獅子、犀牛、良馬、駱駝、美玉、羚羊角等禮物,這也是他們一貫的貢品,皇帝也很大方的賞了絲綢、瓷器還有景泰藍和玻璃等貴重物品。
聽承業匯報,穆罕默德二世已經去世,享年49歲。這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準備出征前突然崩逝,坊間傳聞是被其子毒殺。他不僅在國內厲行改革、大興文治,在戰場上更是頻頻出擊,30年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打下了大片疆域,甚至與景泰省隔海相望的白羊王朝也被擊敗,也因此獲得「征服者」的名號。
如今在位的巴耶塞特二世,在父親去世後與弟弟傑姆為王位開戰,傑姆戰敗後逃到羅得島。
巴耶塞特二世繼承了父親開放包容的政策,也繼續父王所進行的開疆保土的事業。就在使者團到達之前,他又開始了新的征伐。汪舜華看地圖,他們已經直接控製了巴爾幹部分地區,並占領了多瑙河河口的要塞。
巴耶塞特二世對來自遠方的客人態度很是友好,畢竟帝國當前著力的還是地中海沿岸到巴爾幹的廣大地區,犯不著和明朝翻臉;而且據說明朝經貿繁榮、火器先進,他也很想能夠從中獲利。
遠交近攻,政治家們都會。
不過對於承業提出的減免關稅等要求,巴耶塞特二世以祖製斷然拒絕,全然不顧自己剛剛把歐洲畫家所作的父親畫像從宮裏摘下來。
這其實也在承業等人的預料之中,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雙方還是在友好氛圍中結束了會晤。
到了景泰省,永寧長公主聽說,派人迎接,又賞了衣服、布匹、金銀、糧食,派人護送他們上路。
沿途都是明朝的領土,各省大小官員聽說,自然都來迎接。
從建極二十一年(1478年)四月二十八日,到弘治四年(148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耗時九年七個月差三天,航程不止十萬八千裏,終於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
皇帝看著通關文牒上密密麻麻各國的文字印章,以及各國使者遞交的國書,感嘆萬千。
汪舜華想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差不多四年,但是他們的路程要短得多——直接穿越太平洋,也沒有停留尋找物種的任務。
皇帝還在和承業等說起途中的見聞。除了各種植物,還有各種動物,獅子、犀牛、鴕鳥、大象、鶻鳩,他們從東非還帶回了兩頭麒麟——不過這年頭雖然少見,倒也不新鮮了。南方各省幾乎每年都要朝貢一兩頭。不過聽承業說起草原上麒麟遍地跑的場景,君臣互相看了一眼,又說起別的話題。
因為此前各國進貢和土司的動物實在太多,多養在北苑、南苑,隻有極少珍禽異獸養在萬歲山,包括熊貓。汪舜華每天都要去瞧瞧;皇帝也愛帶著群臣去。這才不過一年,兩個傢夥現在已經不像貓,更像熊了,以前還可以摸一摸,現在是不敢靠近的,皇帝讓人專門搭了個場館,頗為寬敞,裏麵栽種著竹子,搭著三間木屋,周圍不用磚土牆,而是用鐵柵欄,還留著一道柵欄鐵門,方便投餵。
言官多次進言,聖上不能遊觀園囿,縱情逸樂;甚至連朝貢的各國和土司也被連帶罵了一通。
皇帝看母親不說話,笑道:「母後在想什麽?」
汪舜華指著地圖。這是由童生羅玉繪製的,事實上,一路上地圖、海圖多出其手。如今的地圖比當年的完整很多,精度也大為提升:「你們看,這地圖是不是有點特別?」
君臣都是奇怪:「這地圖有什麽奇怪?」
汪舜華指著地圖:「你們看著兩個地方的海岸線。」
歐洲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
皇帝看了半晌:「這輪廓線遙相呼應,似乎可以拚合在一起?」
這話一出,他被自己的想法嚇到了,轉頭看母親。
汪舜華嗯了一聲:「少了一塊。」
她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看這地圖,仿佛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各塊大陸原是在一起的,後來才分開。」
實在太石破天驚,君臣愣愣的都回不過神來;換做以前,應該要站出來要求太後不要信口雌黃惹怒上天,但是剛剛承業回來,群臣一時不好開口。
太平洋已經有姓名了,大西洋、景泰洋也必須有名字。
皇帝親自帶著宗室去祭祀太廟,並前往天壽山祭祖,同時犒賞遠征將士。
劉祿被追封為誠國公,子劉憲襲公爵;承業則晉封為博遠侯,世襲;其他的將士論功行賞,回朝的五品千戶起步,去世的蔭及子孫。
羅玉則去了工部任職。他是江西吉水人,雖然是讀書人,然而踟躕科場多年,連秀才都沒考上;家境又貧寒,聽說朝廷徵招出海人員,於是報名。
羅玉雖然名聲不顯,但家教很好,兒孫都很出息。兒子羅循是弘治十二年進士,曾經硬剛了劉瑾,官聲很好。
羅循的長子洪先,嘉靖八年狀元,也是當時最傑出的地圖學家,用了十年時間,修成中國最早的分省地圖集《廣輿圖》。
皇帝讓承業主持新物種推廣的事。
不過另外一件事,承業也不吐不快:「臣等自出海以後,每天記錄時間,但是發現自己所記錄的比實際的快一天。」
本來君臣都沒有放在心上:這麽多年了,日子記混了很正常。
但是承業搖頭:「臣等對照萬年曆,每日記錄,從不懈怠,沒想到卻差了一天。」
群臣議論紛紛,汪舜華看著他:「到底什麽原因,想明白了?」
承業道:「請太後明示。」
汪舜華笑道:「你既然已經知道,何必讓我說。」
錦鸞道:「母後,到底是什麽原因,您別賣關子。」
皇帝垂下眼睛,便有了計較。
汪舜華沒有說話,看著承業,承業隻好解釋:「臣隻是推測,大地是一個球,日出東方,所以東邊總是先看到太陽。臣等一路往東,跨越了整個地球,自然就比別人快了一天;若是一路向西回來,應該就比別人慢了一天。」
汪舜華微笑:「不錯,正是如此。」
當年誠泳等人回國,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他們橫渡太平洋,日子太久,精神近乎崩潰,所以大家都安慰他們,沒有人注意到其中的玄機。
如今提出來,有了經緯度的概念,時區、區時、日期變更,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問題是,要以哪裏為原點?
這些都是後人的事了。
但是有件事是不能耽誤的:大地的周長。按照僧一行的測量數據,大地周長約六萬餘裏;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測出半徑約為4000斯台地亞。隻是年代久遠,度量衡不統一,似乎與實際相差甚遠;朝廷有必要組織力量重新測量。
禮親王世子誠泳的奏請得到汪舜華的批準,隻是怎麽測量就成了問題。
一旦設定大地是個球體,要測量半徑其實也不難,用夾角的弧長就可以推算。
但是夾角怎麽算?
禮親王世子提出:「用同一條子午線上同一時間太陽高度角的差異,測出圓心角和弧長,進而計算地球的周長,就可以計算出半徑。」
是個好辦法,但是怎麽確定是在同一條子午線上?
這個容易,同一條子午線上的時間相同,也就是說太陽同時達到最大高度。
接下來就是選取點位的問題。
汪舜華對天文學高度重視,尤其新納入版圖的南方各省,盡管記不住具體的經緯度,但大多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有的甚至有赤道穿過,這個概念還是有的。因此派遣官吏的同時,就命工部製作天文儀器,同時命欽天監選址,如今就算派上用場了。
說起天文學,王慧蘭夫婦有了驚人的發現:星空中有兩個雲霧狀天體。
其實之前他們沿著海岸一路到印加帝國就發現了,而且找到了規律:這兩個天體隻有過了赤道才能看到,也就是說,它們是屬於南半天的。
南半球能看到很多北半球看不到的星辰,尤其南十字星可以用來導航,因此這條消息並沒有引發朝野特別的關注。
如今王慧蘭向皇帝匯報:這兩個天體麵積很大的、十分明亮,像雲霧一樣,同時又像一根棒子。因此,他們給這種天體命名為「星雲」。
當然還有一件事,皇帝要和母親商量:護送承業回國的商人均各有賞,其中參與打擊海盜的論功行賞,其他的給正七品冠帶。
當年朱誠泳回國的時候遇到過,但是遭到了群臣眾口一詞的反對:給點錢沒什麽,但是冠帶是不能輕易給的,雖然不是職位,朝廷不用出錢養;但這真不是衣服鞋帽的事。在等級社會,什麽人穿什麽顏色材質的衣服,建幾間大堂的房子,甚至門上幾顆釘子,那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更久遠以前,吃飯的時候麵前擺幾盤菜,能不能敲鍾,鍾要怎麽掛,都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士農工商,商永遠在最後一位。大家都去經商了,誰來種地?金銀寶貨冷的時候不能穿,餓的時候不能吃,真要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天下大亂的前奏!雖然這些年來商人們進獻了海外的良馬、珍奇物產甚至主動帶路,朝廷也論功行賞,但你參與護送世子回朝就想和縣令甚至新科榜眼探花平起平坐,做什麽夢呢!
呂宋之亂以後,皇帝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
但是走出去的路太艱難漫長,搞不好朝廷還沒走遠就自己散了架;因此,朝廷讓商人為前驅,通諭各國保護華商;同時,賣給商人各種軍械,除了刀槍之類的,還包括威力不小的火炮火銃,同時,官方造船廠還可以售賣戰船。
當然這些東西是有使用範圍的,否則朝廷賣了點小錢,回頭還要花大價錢打擊海盜,那是得不償失。
皇帝和群臣商量,以馬六甲海峽為界,出去了才能用,過關的時候包括戰船、火炮隻能寄存;當然,肯定有商人買通官員夾帶進來的,也有繞道從爪哇等地進港的,畢竟這片海域太過於遼闊,萬一遇到海盜,搞不好屍骨無存。
三年多來,朝廷因此小賺了一筆。
今後,朝廷的官船會更多地駛向景泰洋甚至更遙遠的地方,如果途中遇險,有華商幫忙,事情會好辦很多;因此,給與這些華商麵子上的優待,對於朝廷沒什麽損失,畢竟不需要出錢養著,但是對於華商,則是莫大的鼓勵。
尤其聽承業說如今華商的裝備精良,途中幾次遇險,全靠他們解圍;而且數量眾多,奧斯曼帝國直到非洲東北部,華商隨處可見。
皇帝有一種預感,自己很快就可以冊封一個宣慰使。
盡管朝廷的兵馬到達不了,但是「明」字大旗卻可以飄揚到那裏。
皇帝決定,再加一把火:「冊封宣慰使,除了讓他們貢獻地圖和物產,還要讓他們每年貢賦一千兩銀子,交滿三年,回朝給四品冠帶;交滿十年,給正三品冠帶,可以用相應的儀仗。」
當年楚霸王為什麽不聽範增的話定都鹹陽?漢高祖為什麽要跑回老家唱《大風歌》?「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吶!在外頭再風光榮耀、再有本事,家鄉人看不見,就不算光宗耀祖!不向兒時的互相甩過鼻涕的狗剩鐵蛋、沒事念念叨叨的七大姑八大姨、隔壁閑的沒事到家門口吵吵鬧鬧的王二麻子張大鬍子炫耀一番,那些壓在心裏的濁氣能夠吐出來?
能夠跑外海,上千兩銀子的火炮、戰船出手就是數以十記的人,缺那一萬銀子嗎?不缺!缺的是風光榮耀!就算在非洲東海岸紮根當了土皇帝又怎麽樣?身邊全是蠻夷,不過是掙幾個錢回鄉買房置地教兒孫讀書罷了。
如今,隻要一萬兩銀子,你回國就能穿三品官服,享受三品官的儀仗,雖然都是你自己置辦,但你可以正大光明的享受,不用擔心言官彈劾,不怕地方官打你的屁股,就問你想不想要?!
有了這套裝備,你還怕不夠風光榮耀?別說你爹媽可以在宗族中挺直腰杆子顯擺,就算招呼子弟出門跟著你混,也容易多了吧?
皇帝說的不那麽直白,但是汪舜華笑盈盈的看著他,忍住沒有笑出來:不錯,兒子,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估計要不了多久,非洲東西海岸就會遍布明朝的宣慰使。就是不知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比起明朝的商人船隊,戰鬥力如何?葡萄牙還敢不敢遠涉重洋,跑到澳門來曬貨?或者荷蘭去台灣府試試運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