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四年又是會試的年份,內外五品官員子弟也有不少參加。比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條路終究要輕鬆一些,至於待遇不高——可以以後慢慢再爭取嘛!
更讓士大夫們高興的是,暫時沒有婦女拿到會試資格證。據說去年各地鄉試都有女人報名,尤其南方各省,那邊識字的少,所以不管男的女的都想碰碰運氣;別人家的女人參加考試要罵,但如果自家的姑娘有才學能考中做官免田賦,當父母的大概率還是不會反對。
估計各地官府學乖了,沒有放進來。
盡管已經有各種女進士女狀元女巡按女禦史女宰相的戲文風靡市井坊間,但顯然時機還是不成熟。
而朝野上下熱切議論著今年的三鼎甲都是青年俊彥:其中狀元費宏周歲十九,探花倫文敘二十,榜眼劉春稍顯老成,也不過二十八歲。
皇帝看到這些國家棟樑,也是喜不自勝,特地跑去跟汪舜華報喜。
汪舜華嘴角直抽:倫文敘提前十二年考中,卻從狀元變成探花,也不知道是喜是悲。
她不知道費宏其實是整個明朝歷史上最年少的狀元,曾經三次入閣,雖屢遭讒言,始終砥礪風節,勤懇不貳。鉛山費氏也是明朝有名的科第世家。費宏伯父費瑄、弟費采都是進士出身,侄子懋中為正德探花,長子懋賢為嘉靖庶吉士。
劉春是重慶人,是明朝四川科舉考試第二(第一為狀元楊慎)。雖然不如其他兩位出名,但官聲不錯,家族同樣人才輩出:父親劉規、弟弟劉台,子彭年、侄鶴年,孫起宗、起蒙,曾孫世賞、世曾都是進士。
比起「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似乎不遑多讓。
皇帝不知道這些,隻是跟汪舜華感嘆:「當時在費宏和倫文敘之間猶豫不定,想到費宏雖然有個官居貴州參議的伯父,到底隻是普通仕宦人家出身;倫文敘雖然出身平寒,目下卻有個官居弘義閣大學士的嶽父,為了平息物議,選了費宏做狀元。」
汪舜華心裏嘆了一聲,倫文敘出身平寒,科第之路絕不會比費宏輕鬆。
但是那又如何呢?人家隻看得到你現在是閣臣的乘龍快婿。
到底是優秀才成為乘龍快婿,還是成為乘龍快婿才優秀,天知道。
瓊林宴後,榮親王和齊親王啟程就國。
汪舜華和皇帝親自送他們出海。不知怎麽,明明前方道路艱險,但榮親王和齊親王都是意氣風發的模樣。
兩人慎重其事的接過劍印,語調鏗鏘的表態要為朝廷教化萬方、永葆海疆太平安康。
直到風帆消失在天盡頭,汪舜華還是沒有動;皇帝喚了一聲,沒答應,給她披上一件披風:「母後,海邊風大,咱們該回去了。」
汪舜華點頭,到底回過頭,卻隻有滔天的海浪了。
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此生的最後一麵。
經過這麽些年的發展,明朝的詩文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文人們寫出不少氣象宏大、足以流傳的詩篇。
但此刻,汪舜華想到的還是李太白的那首《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回到宮裏,汪舜華大病了一場,休息了整整一個月。
畢竟老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
有件事,不能再拖了。
自己終歸是要離去,甚至苦心培養的皇帝也終究會有老去的一天。如何讓後代君臣明白自己的想法,在麵臨新的問題時找到破解問題的答案?
光靠六十歲退位是遠遠不夠的,明朝多少皇帝都沒活到六十歲;何況活到六十的被迫退位,人家會感激你嗎?
不要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今是需要後世的人知道我的想法。
汪舜華想到了曾經學過的理論,嗯,光上黨課是不行了,還要有係統的理論。
當然不可能全文默寫,有那本事早去中央黨校了;但是可以有大致的框架,告訴他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世界是變化的,所以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以民為本、強國富民。
不用旁徵博引洋洋灑灑,但觀點要鮮明、意義要深刻,這樣百十年後有的是人來給你註解、幫你闡述。
畢竟寫書的人永遠沒有出題的人想得多。
書的名字就叫《清寧絮語》,包含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既講怎麽看,又講怎麽幹。
行了,其實就是前世今生兩輩子理論知識的總結和提煉,包括中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的發展脈絡;當然必須要結合大明的實際。
畢竟,太後也沒辦法革自己的命。
是否易姓改號,要看皇帝的發揮;但工業文明取代農耕文明卻是歷史的必然,但即便如此,過程中也必然麵臨艱難險阻,哪怕工業社會到來以後,也不能說就是萬事大吉。
此外,還可以描繪一下未來具體的宏偉藍圖,那時候應該有怎樣的技術、百姓如何生活、國家怎麽治理、太平如何維護。
如果是小說,應該比《西遊記》更加炫酷。
但這樣認認真真的暢想,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當成瘋子或者傻子。
自從還政以後,這件事就一直在她心裏盤桓,構思了這麽些年,可以動筆了。
真的老了,字太小都開始模糊了,好在有老花眼鏡。
因為玻璃技術得到發展,做的人多了,價格就跌了,利潤也就下降了,尤其這東西屬於奢侈品,市場容量本身就有限,因此大家都在想辦法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做別人做不出的。
因此,玻璃公司在製造杯盤屏風之類的工藝品和望遠鏡、放大鏡的時候也沒忘記開發實用產品。
西洋的眼鏡技術已經頗為成熟,元朝也有眼鏡;歷史上萬曆年間,文學家田藝蘅自述:「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靉靆」就是眼鏡。
蘇州工匠孫文玉是官宦子弟,父親屢試不第。他自幼聰穎異常,13歲即為吳江縣學生。不久父親去世,家境中落。雖然如此,他仍勤奮好學,尤其喜好數學,探討測量、算指、幾何之法。母親年老視物艱難,他就到學習製鏡技術,又根據幾何、物理等知識,經過自己的實踐積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先是用水晶材料磨製成鏡片,還創造了磨製鏡片的牽陀車,就是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
他能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孫文玉一舉成名,很快受到朝廷的重視,被推薦到北京。
在磨製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基礎上,他還磨製成存目鏡、萬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幻容鏡、夜明鏡、望遠鏡等各類光學製品。他編製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上也比較方便舒適。
不僅他製造的眼鏡名揚天下,而且技術迅速傳播開來,原先高不可攀的眼鏡迅速傳入尋常百姓家。
汪舜華在肚子裏尋思著玻璃鏡子的做法,到底沒有想起來,安慰自己說鏡子無關緊要,但願物理化學能發展得更順暢些就好。
小劇場:
太祖:朝令夕改,變來變去,也不嫌麻煩。
懿文:爹爹,此一時彼一時,隻要能守住江山,就由他們去吧。
太祖:可倒也是。
隱帝:祖宗們,我還是覺得應該讓祁鈺交錢,他是晚輩!再說,洪武懿文永樂三省還在土著手裏,連地府都爭取不過來,景泰省可是實打實的日進鬥金!這筆錢,他該出!
世宗:祖宗們,好消息,見澤新設了洪熙省、宣德省!——您瞧瞧,就是呂宋和馬六甲附近,這可都是天下有名的繁華地界。
仁宗:啊,哈哈,孫媳婦有孝心。
宣宗:好,不錯,哈哈。
隱帝:爺爺,爹爹?
宣宗:滾一邊去!3
更讓士大夫們高興的是,暫時沒有婦女拿到會試資格證。據說去年各地鄉試都有女人報名,尤其南方各省,那邊識字的少,所以不管男的女的都想碰碰運氣;別人家的女人參加考試要罵,但如果自家的姑娘有才學能考中做官免田賦,當父母的大概率還是不會反對。
估計各地官府學乖了,沒有放進來。
盡管已經有各種女進士女狀元女巡按女禦史女宰相的戲文風靡市井坊間,但顯然時機還是不成熟。
而朝野上下熱切議論著今年的三鼎甲都是青年俊彥:其中狀元費宏周歲十九,探花倫文敘二十,榜眼劉春稍顯老成,也不過二十八歲。
皇帝看到這些國家棟樑,也是喜不自勝,特地跑去跟汪舜華報喜。
汪舜華嘴角直抽:倫文敘提前十二年考中,卻從狀元變成探花,也不知道是喜是悲。
她不知道費宏其實是整個明朝歷史上最年少的狀元,曾經三次入閣,雖屢遭讒言,始終砥礪風節,勤懇不貳。鉛山費氏也是明朝有名的科第世家。費宏伯父費瑄、弟費采都是進士出身,侄子懋中為正德探花,長子懋賢為嘉靖庶吉士。
劉春是重慶人,是明朝四川科舉考試第二(第一為狀元楊慎)。雖然不如其他兩位出名,但官聲不錯,家族同樣人才輩出:父親劉規、弟弟劉台,子彭年、侄鶴年,孫起宗、起蒙,曾孫世賞、世曾都是進士。
比起「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似乎不遑多讓。
皇帝不知道這些,隻是跟汪舜華感嘆:「當時在費宏和倫文敘之間猶豫不定,想到費宏雖然有個官居貴州參議的伯父,到底隻是普通仕宦人家出身;倫文敘雖然出身平寒,目下卻有個官居弘義閣大學士的嶽父,為了平息物議,選了費宏做狀元。」
汪舜華心裏嘆了一聲,倫文敘出身平寒,科第之路絕不會比費宏輕鬆。
但是那又如何呢?人家隻看得到你現在是閣臣的乘龍快婿。
到底是優秀才成為乘龍快婿,還是成為乘龍快婿才優秀,天知道。
瓊林宴後,榮親王和齊親王啟程就國。
汪舜華和皇帝親自送他們出海。不知怎麽,明明前方道路艱險,但榮親王和齊親王都是意氣風發的模樣。
兩人慎重其事的接過劍印,語調鏗鏘的表態要為朝廷教化萬方、永葆海疆太平安康。
直到風帆消失在天盡頭,汪舜華還是沒有動;皇帝喚了一聲,沒答應,給她披上一件披風:「母後,海邊風大,咱們該回去了。」
汪舜華點頭,到底回過頭,卻隻有滔天的海浪了。
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此生的最後一麵。
經過這麽些年的發展,明朝的詩文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文人們寫出不少氣象宏大、足以流傳的詩篇。
但此刻,汪舜華想到的還是李太白的那首《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回到宮裏,汪舜華大病了一場,休息了整整一個月。
畢竟老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
有件事,不能再拖了。
自己終歸是要離去,甚至苦心培養的皇帝也終究會有老去的一天。如何讓後代君臣明白自己的想法,在麵臨新的問題時找到破解問題的答案?
光靠六十歲退位是遠遠不夠的,明朝多少皇帝都沒活到六十歲;何況活到六十的被迫退位,人家會感激你嗎?
不要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今是需要後世的人知道我的想法。
汪舜華想到了曾經學過的理論,嗯,光上黨課是不行了,還要有係統的理論。
當然不可能全文默寫,有那本事早去中央黨校了;但是可以有大致的框架,告訴他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世界是變化的,所以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以民為本、強國富民。
不用旁徵博引洋洋灑灑,但觀點要鮮明、意義要深刻,這樣百十年後有的是人來給你註解、幫你闡述。
畢竟寫書的人永遠沒有出題的人想得多。
書的名字就叫《清寧絮語》,包含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既講怎麽看,又講怎麽幹。
行了,其實就是前世今生兩輩子理論知識的總結和提煉,包括中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的發展脈絡;當然必須要結合大明的實際。
畢竟,太後也沒辦法革自己的命。
是否易姓改號,要看皇帝的發揮;但工業文明取代農耕文明卻是歷史的必然,但即便如此,過程中也必然麵臨艱難險阻,哪怕工業社會到來以後,也不能說就是萬事大吉。
此外,還可以描繪一下未來具體的宏偉藍圖,那時候應該有怎樣的技術、百姓如何生活、國家怎麽治理、太平如何維護。
如果是小說,應該比《西遊記》更加炫酷。
但這樣認認真真的暢想,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當成瘋子或者傻子。
自從還政以後,這件事就一直在她心裏盤桓,構思了這麽些年,可以動筆了。
真的老了,字太小都開始模糊了,好在有老花眼鏡。
因為玻璃技術得到發展,做的人多了,價格就跌了,利潤也就下降了,尤其這東西屬於奢侈品,市場容量本身就有限,因此大家都在想辦法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做別人做不出的。
因此,玻璃公司在製造杯盤屏風之類的工藝品和望遠鏡、放大鏡的時候也沒忘記開發實用產品。
西洋的眼鏡技術已經頗為成熟,元朝也有眼鏡;歷史上萬曆年間,文學家田藝蘅自述:「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靉靆」就是眼鏡。
蘇州工匠孫文玉是官宦子弟,父親屢試不第。他自幼聰穎異常,13歲即為吳江縣學生。不久父親去世,家境中落。雖然如此,他仍勤奮好學,尤其喜好數學,探討測量、算指、幾何之法。母親年老視物艱難,他就到學習製鏡技術,又根據幾何、物理等知識,經過自己的實踐積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先是用水晶材料磨製成鏡片,還創造了磨製鏡片的牽陀車,就是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
他能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孫文玉一舉成名,很快受到朝廷的重視,被推薦到北京。
在磨製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基礎上,他還磨製成存目鏡、萬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幻容鏡、夜明鏡、望遠鏡等各類光學製品。他編製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上也比較方便舒適。
不僅他製造的眼鏡名揚天下,而且技術迅速傳播開來,原先高不可攀的眼鏡迅速傳入尋常百姓家。
汪舜華在肚子裏尋思著玻璃鏡子的做法,到底沒有想起來,安慰自己說鏡子無關緊要,但願物理化學能發展得更順暢些就好。
小劇場:
太祖:朝令夕改,變來變去,也不嫌麻煩。
懿文:爹爹,此一時彼一時,隻要能守住江山,就由他們去吧。
太祖:可倒也是。
隱帝:祖宗們,我還是覺得應該讓祁鈺交錢,他是晚輩!再說,洪武懿文永樂三省還在土著手裏,連地府都爭取不過來,景泰省可是實打實的日進鬥金!這筆錢,他該出!
世宗:祖宗們,好消息,見澤新設了洪熙省、宣德省!——您瞧瞧,就是呂宋和馬六甲附近,這可都是天下有名的繁華地界。
仁宗:啊,哈哈,孫媳婦有孝心。
宣宗:好,不錯,哈哈。
隱帝:爺爺,爹爹?
宣宗:滾一邊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