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皇七女洗三,皇帝才有空露了一麵,給女兒賜名一春;同時吩咐賞賜,卻沒有去看李選侍。
放下女兒,皇帝就出來忙各國朝覲的事。
盡管三軍將士威武,在戰場上連戰連勝;盡管還是比不過當年蒙古帝國的疆域,但朝廷的負荷已臻極限,開疆拓土隻能暫時告一段落。
要想把舀到碗裏的都吃下去,就隻有穩紮穩打;畢竟土地太大、人口太多、戰線太長,朝廷能夠投入的有限,否則心髒供血不足,那就是要命的事。
因此,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或者是群臣,都希望能夠實現和平。
朝廷需要休養生息。
尤其眼下青藏地區硝煙瀰漫,必須秀出肌肉,警示各方勢力不要輕舉妄動。
三月二十日,皇帝在懷來主持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宗室勛貴、文武官員和西域、南洋47國使者以及各地近千個土司的代表參加;其中呂宋、蘇祿、爪哇等國甚至派遣王子來訪。
可以說,目前帝國已知的各國,使臣基本都出現在這裏了。
使臣們帶來了各國的特產,掛毯珍珠金銀之類的,甚至清寧省還貢獻了兩隻麒麟來。
為了這次閱兵,朝廷已經準備了三年之久。不僅主動邀請各國遣使來京;還從各都司抽調精銳,包括西南的土狼兵、白杆兵,總計5萬人,赴真定操練;保國公朱永擔任總指揮。
當天,六軍列陣,綿亙十裏。旗幟鮮明,戈戟森列;軍容齊整、步調如一。
閱兵式持續了五天。皇帝騎馬檢閱三軍;五軍營、三千營相繼展示了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陣法;土狼兵、白杆兵則演示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科目;尤其是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了虎威炮、鎮遠炮、子母炮、連子銃等最新裝備,令在場所有使臣為之變色。
而後舉行了狩獵,皇帝率先斬獲了一頭山羊,教人收拾了後腿送進宮,給太後皇後加菜;餘下的晚上做了酒宴上的一道菜。
汪舜華沒有參加當天的閱兵式,喝著清燉的羊肉湯,聽著內官匯報懷來的情形。
規模比不上網上傳的神乎其神的永樂大閱兵;能否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也很難說,但是至少可以收到震懾的效果。
要想和平,手中必須要有大棒。
否則,你試試。
皇帝顯然很滿意這次閱兵式,下旨重賞;回到宮裏,還高興地跟母後說起當時的場景。
汪舜華含笑著聽他說完了,笑道:「『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想要永保太平,就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反而得厲兵秣馬,令敵人不敢妄動。」
皇帝點頭:「母後所言極是。如今大片土地歸我所有,人心未附,還有多少土司擁兵自重,稍有差池,恐成五胡安史之禍。」
皇帝出去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申明永結盟好、永不相犯之意;各國使臣信或者不信,麵上仍是要頌揚的。
在一眾使者中,來自北方的土司受到朝廷特別的招待——因為他們是見過環球船隊的。
因為語言不通,雙方比劃了很久,按照他們的指引,翰林院遍查史書,確信他們就是《通典》等書記載的流鬼人。此地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麵皆抵大海,沒有城郭,依海島散居。
汪舜華賜名「東康」,封賞其大小首領,準許每年入貢。東康部落送了不少珍奇異獸。包括一對被賜名為「哈士奇」的雪橇犬,外形威武雄壯,像狼,腳步輕快,動作優美,身體緊湊,耳朵直立,尾如毛刷,性格嘛…很歡脫。
他鄉遇故交,汪舜華當然高興,雖然上輩子養不起這種狗,本身價格另說,天性折騰,喜歡拆家,不是土豪根本養不起;現在…盡管拆!
可惜沒看到漂亮的薩摩耶和高大的阿拉斯加,否則集齊雪橇三傻,養老就不愁沒事做了。
汪舜華摸著二哈,心滿意足地發出慈母笑;帝後還覺得這傢夥個子高大,長得又像狼,很危險,應該養進籠子裏,汪舜華很不介意:「拴著就行,每天讓人拉它出去溜溜。」
最好找個力氣大的,否則不知道是人遛狗還是狗遛人。
確信這傢夥溫順不傷人,皇帝交代了幾句,也就走了。
朝覲的各國都有各自的訴求。比如西邊遊牧民族,需要巨量的茶葉。此前明朝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嚴加管控,即便哈密等國能夠得到一些,更遠的地方就隻有望塵莫及。
南洋各國,此前與明朝通商,胡椒、木材、香料、珍珠、珊瑚都是極受歡迎的商品,各國有不少人靠這個吃飯;此外金銀銅出產巨大。後代勘探菲律賓境內礦藏豐富,銅蘊藏量約48億噸、鎳10.9億噸、金1.36億噸。現在已開發的肯定沒那麽多,但也以盛產黃金著名,當年鄭和下西洋就買了不少金銀回去。這些年明朝除了鼓勵商人用金銀納稅,還通過國有的貿易公司直接交換了不少金銀。
還有糧食——菲律賓氣候濕熱、土壤肥沃,盛產水稻,而且相較暹羅、印度距離近,相較海南台灣人口多,所以前些年不少明朝商賈跑到這裏收糧,或者僱傭當地人種糧。
前兩年併吞南方的時候,汪舜華也考慮過把這裏吃下去,隻是呂宋蘇祿真的是友好鄰邦,國初就開始交往,這些年也年年遣使朝覲,何況人口不少,要想吃下去,估計有點費力。
那就等機會,等矛盾衝突,等人口增長。
前些年商人們對和呂宋蘇祿經商的興趣大,但現在懷德各省併入,因為物產差不多,又免除了高額關稅,所以商人們都願到懷德等省交易。
更重要的是,有暹羅等國的前車之鑑,讓商人們蠢蠢欲動,各國則是如坐針氈,生怕華商當帶路黨,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城。
在這種情況下,呂宋等國奉表稱臣,希望能夠免除關稅。
皇帝沒有同意:這要是內外一個標準,誰願意跑到更遠的景泰等省經商?
不過同意,凡每船運輸糧食五千石至懷德、清寧等省的,也可減免關稅。
使用金銀納稅的,可適當降低關稅。
以物換物也好,銅板也罷,畢竟隻是權宜之計;寶鈔倒是好使,但是被歷代先帝玩壞了,不管是朝臣還是民間一時都很難接受;尤其目前疆土麵積太大,各地風俗不一,百姓識字率低,寶鈔的推廣有難度。
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不是金銀。
必須把銀子作為最重要的流通貨幣。
但前提是,朝廷有足夠多的銀子。
必須盡一切努力收集銀子。
呂宋等國使者極其沮喪,渤泥王子甚至對皇帝說:「我國貢國土一包,請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圖籍。」
這真是被李定壓迫到害怕了,前幾年還遠在天邊,不知怎麽就近在眼前了,整天盯著你,家裏老老小小也不安分,還不如獻國,直接併入明朝,關稅免了,下麵老實了;自己關上門稱王稱霸也沒人管,吃的也香了,睡得也安穩了。
皇帝嚴正拒絕了這個提議。渤泥國與明朝交往比較頻繁,永樂六年,國王麻那惹加那帶著攜妻兒、陪臣親自來南京朝貢,同年十月病故。太宗以王禮埋葬,諡恭順王,建祠祭祀。
渤泥國富裕他也知道,這裏盛產龍腦香,煮海為鹽、釀秫為酒;距離清寧省近他也清楚,但目前朝廷實在沒有更多的精力了。保持現狀,渤泥上下還心向明朝;一旦併入,商人們無所謂了,當地的權貴估計不滿,要搞點事情了,到那時候朝廷還得賠本去平亂。
政治帳要算,經濟帳也要算。
西北的帖木兒、亦利把裏等國此前念叨著復國,如今是不能提了,隻是希望能夠允許傳教。
皇帝語氣生硬的表示:「我朝信仰自由。尤其漢昌,各國若有僧侶想要傳教,可以申請,到指定的寺廟傳教,隻是不許到市井坊間傳教,亦不許向兒童傳教。」
他看著下麵的使臣,是有點不高興的:身為九五之尊,早就習慣了君臨天下,然而呂宋等國的使者還能行叩拜大禮;帖木兒帝國的使者卻不願下跪。
如果換在往常,太常寺不會善罷甘休;但因為汪太後做主,尊重各國風俗,沒有強迫他們下跪,隻是削減了賞賜。理由也很簡單:家奴和客人,親疏有別。
這次會晤,各國不能說滿意而歸,但也算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汪舜華其實也不滿意。知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占據了君士坦丁堡,確定了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必然是新一輪的征服擴張,中國前往歐洲的航線將被阻斷。如果將來禮親王世子率領的船隊不能從地中海回來,就隻有繞遠。
——突然想起來了,現在還沒有蘇伊士運河,所以無論如何船隊都不能走地中海,必須走好望角。
即便如此,汪舜華還是遣章懋前往修好,希望能夠實現兩國貨物免徵關稅、商人自由來往,但是穆罕默德二世拒絕;退一步降低中國商人通過帝國前往歐洲經商的關稅,也沒有獲得批準。
歷史上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其實和明朝都有交往,前者稱作拂菻,後者稱作魯迷。洪武年間太祖曾遣使通好,魯迷則在太宗年間遣使朝貢。不過這樣高規格的遣使通好,還是頭一次。
當年汪太後看了商人敬獻的地圖,說:「魯地乃是孔孟之鄉,魯迷這名字不好,倒像是讀書人步入迷途似的。」於是根據發音給人改了名字。
章懋顯然對自己眼裏的化外君主沒有好感,說:「此人雖然聰明,通曉多國語言,重視文教,興建學校、圖書館、醫館及寺廟;但生性殘暴,連年作戰,沒有休止。」
按照他的指認,如今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歐洲國家已經被奧斯曼吞併。
章懋不無憤慨的說:「他居然頒布法令,允許子孫在登基後可以合法地殺死所有的兄弟們。為了尋找一個被盜的西瓜,竟然活生生剝開了14個人的胸膛。」
汪舜華心說真是拍宮鬥劇的好素材,一麵想著奧斯曼帝國占了這麽一塊好地方,想坐地起價,卻沒想到通往羅馬的路並不隻有這一條。
隻是看著他唾沫橫飛的聲討,群臣一片響應,很有點懷疑這位聖人門徒是不是發揮在朝廷的好傳統,當麵控訴穆罕默德二世的行為,這才導致談判破裂。
但是沒辦法,明朝不可能為了點路費和奧斯曼帝國在戰場兵戎相見。
皇帝沒有體會母親的心情,那片土地實在太過於遙遠,僅眼前的邦國和土司就足夠他煩惱了,一想到唐朝的藩鎮割據就覺得頭疼;至於關稅?那是商賈的事,國企也有經理負責,犯不著他這個皇帝來操心。
章懋下去寫書畫地圖了,各國的使者也相繼踏上返程,明朝還送給了他們一個大禮包:允許他們到朝廷指定的港口城市交易,免徵關稅。
如期給勛貴宗室們辦完婚禮,後宮傳來訃告:董貴妃歿了。
皇帝愣了一下,董貴妃生病,他是知道的。記得見董貴妃上回見他,已經有兩個月了,還是送果親王出殯。她身形消瘦,麵容憔悴,幾乎弱不禁風;那時皇帝忙於朝政,隻是站了片刻,安慰她幾句,就匆匆離開了。
卻沒想到這是生死永訣。
董貴妃追諡「恭順」,後事按照典製辦理。
皇帝到董貴妃的寢宮坐了很久,算是送她一程。
錦鸞無不憂慮的說起皇帝的情況,汪舜華默默的聽了,沒說話。
伊人已逝,連孩子也沒有,皇帝要追憶、要愧疚,便隨了他去。
皇帝不是順治,做不出「愛江山更愛美人」的事來;三宮六院那麽多,又新得了個絕代佳人,怎麽可能放手。
事實上,這些年來,董貴妃的日子並不好過。皇帝先是拿她作氣母後的槍,而後與母後和解,卻將她撇下了。即便太後皇後不為難她,冷眼也足夠她受了;何況嬪妃們側目而視,竊竊私語,由不得她如芒刺在背;尤其德王謀逆案發後,傳說德王曾經以董貴妃諫言皇帝要早做決斷,由此傳出德王仰慕董貴妃、甚至私相授受的傳聞,雖然很快被按下去,但也讓董貴妃寢食難安。
董貴妃真正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落。
她本就是多愁多病的身子,隨同皇帝南下,本以為復寵有望;皇帝朝夕會晤群臣,並沒有多少心情召見嬪妃;回到宮裏,兒子染病,皇帝卻被剛入宮的新寵吸引了眼睛,連兒子也沒瞧上幾眼。
兒子死了,董貴妃的心也死了。
如今咽下最後一口氣,皇後倒是勸她寬心,隻是還不見皇帝來,兩行眼淚就下來,到底閉上了眼睛。
皇帝的壞心情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太醫稟告:「華妃有喜了。」
畢竟是心尖上的人,皇帝很是高興,吩咐重賞。
皇帝高興,汪舜華和錦鸞也就舒了口氣。
汪舜華在心底承認,皇帝並不是一個深情的人。
可能這才是常態。
放下女兒,皇帝就出來忙各國朝覲的事。
盡管三軍將士威武,在戰場上連戰連勝;盡管還是比不過當年蒙古帝國的疆域,但朝廷的負荷已臻極限,開疆拓土隻能暫時告一段落。
要想把舀到碗裏的都吃下去,就隻有穩紮穩打;畢竟土地太大、人口太多、戰線太長,朝廷能夠投入的有限,否則心髒供血不足,那就是要命的事。
因此,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或者是群臣,都希望能夠實現和平。
朝廷需要休養生息。
尤其眼下青藏地區硝煙瀰漫,必須秀出肌肉,警示各方勢力不要輕舉妄動。
三月二十日,皇帝在懷來主持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宗室勛貴、文武官員和西域、南洋47國使者以及各地近千個土司的代表參加;其中呂宋、蘇祿、爪哇等國甚至派遣王子來訪。
可以說,目前帝國已知的各國,使臣基本都出現在這裏了。
使臣們帶來了各國的特產,掛毯珍珠金銀之類的,甚至清寧省還貢獻了兩隻麒麟來。
為了這次閱兵,朝廷已經準備了三年之久。不僅主動邀請各國遣使來京;還從各都司抽調精銳,包括西南的土狼兵、白杆兵,總計5萬人,赴真定操練;保國公朱永擔任總指揮。
當天,六軍列陣,綿亙十裏。旗幟鮮明,戈戟森列;軍容齊整、步調如一。
閱兵式持續了五天。皇帝騎馬檢閱三軍;五軍營、三千營相繼展示了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陣法;土狼兵、白杆兵則演示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科目;尤其是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了虎威炮、鎮遠炮、子母炮、連子銃等最新裝備,令在場所有使臣為之變色。
而後舉行了狩獵,皇帝率先斬獲了一頭山羊,教人收拾了後腿送進宮,給太後皇後加菜;餘下的晚上做了酒宴上的一道菜。
汪舜華沒有參加當天的閱兵式,喝著清燉的羊肉湯,聽著內官匯報懷來的情形。
規模比不上網上傳的神乎其神的永樂大閱兵;能否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也很難說,但是至少可以收到震懾的效果。
要想和平,手中必須要有大棒。
否則,你試試。
皇帝顯然很滿意這次閱兵式,下旨重賞;回到宮裏,還高興地跟母後說起當時的場景。
汪舜華含笑著聽他說完了,笑道:「『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想要永保太平,就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反而得厲兵秣馬,令敵人不敢妄動。」
皇帝點頭:「母後所言極是。如今大片土地歸我所有,人心未附,還有多少土司擁兵自重,稍有差池,恐成五胡安史之禍。」
皇帝出去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申明永結盟好、永不相犯之意;各國使臣信或者不信,麵上仍是要頌揚的。
在一眾使者中,來自北方的土司受到朝廷特別的招待——因為他們是見過環球船隊的。
因為語言不通,雙方比劃了很久,按照他們的指引,翰林院遍查史書,確信他們就是《通典》等書記載的流鬼人。此地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麵皆抵大海,沒有城郭,依海島散居。
汪舜華賜名「東康」,封賞其大小首領,準許每年入貢。東康部落送了不少珍奇異獸。包括一對被賜名為「哈士奇」的雪橇犬,外形威武雄壯,像狼,腳步輕快,動作優美,身體緊湊,耳朵直立,尾如毛刷,性格嘛…很歡脫。
他鄉遇故交,汪舜華當然高興,雖然上輩子養不起這種狗,本身價格另說,天性折騰,喜歡拆家,不是土豪根本養不起;現在…盡管拆!
可惜沒看到漂亮的薩摩耶和高大的阿拉斯加,否則集齊雪橇三傻,養老就不愁沒事做了。
汪舜華摸著二哈,心滿意足地發出慈母笑;帝後還覺得這傢夥個子高大,長得又像狼,很危險,應該養進籠子裏,汪舜華很不介意:「拴著就行,每天讓人拉它出去溜溜。」
最好找個力氣大的,否則不知道是人遛狗還是狗遛人。
確信這傢夥溫順不傷人,皇帝交代了幾句,也就走了。
朝覲的各國都有各自的訴求。比如西邊遊牧民族,需要巨量的茶葉。此前明朝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嚴加管控,即便哈密等國能夠得到一些,更遠的地方就隻有望塵莫及。
南洋各國,此前與明朝通商,胡椒、木材、香料、珍珠、珊瑚都是極受歡迎的商品,各國有不少人靠這個吃飯;此外金銀銅出產巨大。後代勘探菲律賓境內礦藏豐富,銅蘊藏量約48億噸、鎳10.9億噸、金1.36億噸。現在已開發的肯定沒那麽多,但也以盛產黃金著名,當年鄭和下西洋就買了不少金銀回去。這些年明朝除了鼓勵商人用金銀納稅,還通過國有的貿易公司直接交換了不少金銀。
還有糧食——菲律賓氣候濕熱、土壤肥沃,盛產水稻,而且相較暹羅、印度距離近,相較海南台灣人口多,所以前些年不少明朝商賈跑到這裏收糧,或者僱傭當地人種糧。
前兩年併吞南方的時候,汪舜華也考慮過把這裏吃下去,隻是呂宋蘇祿真的是友好鄰邦,國初就開始交往,這些年也年年遣使朝覲,何況人口不少,要想吃下去,估計有點費力。
那就等機會,等矛盾衝突,等人口增長。
前些年商人們對和呂宋蘇祿經商的興趣大,但現在懷德各省併入,因為物產差不多,又免除了高額關稅,所以商人們都願到懷德等省交易。
更重要的是,有暹羅等國的前車之鑑,讓商人們蠢蠢欲動,各國則是如坐針氈,生怕華商當帶路黨,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城。
在這種情況下,呂宋等國奉表稱臣,希望能夠免除關稅。
皇帝沒有同意:這要是內外一個標準,誰願意跑到更遠的景泰等省經商?
不過同意,凡每船運輸糧食五千石至懷德、清寧等省的,也可減免關稅。
使用金銀納稅的,可適當降低關稅。
以物換物也好,銅板也罷,畢竟隻是權宜之計;寶鈔倒是好使,但是被歷代先帝玩壞了,不管是朝臣還是民間一時都很難接受;尤其目前疆土麵積太大,各地風俗不一,百姓識字率低,寶鈔的推廣有難度。
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不是金銀。
必須把銀子作為最重要的流通貨幣。
但前提是,朝廷有足夠多的銀子。
必須盡一切努力收集銀子。
呂宋等國使者極其沮喪,渤泥王子甚至對皇帝說:「我國貢國土一包,請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圖籍。」
這真是被李定壓迫到害怕了,前幾年還遠在天邊,不知怎麽就近在眼前了,整天盯著你,家裏老老小小也不安分,還不如獻國,直接併入明朝,關稅免了,下麵老實了;自己關上門稱王稱霸也沒人管,吃的也香了,睡得也安穩了。
皇帝嚴正拒絕了這個提議。渤泥國與明朝交往比較頻繁,永樂六年,國王麻那惹加那帶著攜妻兒、陪臣親自來南京朝貢,同年十月病故。太宗以王禮埋葬,諡恭順王,建祠祭祀。
渤泥國富裕他也知道,這裏盛產龍腦香,煮海為鹽、釀秫為酒;距離清寧省近他也清楚,但目前朝廷實在沒有更多的精力了。保持現狀,渤泥上下還心向明朝;一旦併入,商人們無所謂了,當地的權貴估計不滿,要搞點事情了,到那時候朝廷還得賠本去平亂。
政治帳要算,經濟帳也要算。
西北的帖木兒、亦利把裏等國此前念叨著復國,如今是不能提了,隻是希望能夠允許傳教。
皇帝語氣生硬的表示:「我朝信仰自由。尤其漢昌,各國若有僧侶想要傳教,可以申請,到指定的寺廟傳教,隻是不許到市井坊間傳教,亦不許向兒童傳教。」
他看著下麵的使臣,是有點不高興的:身為九五之尊,早就習慣了君臨天下,然而呂宋等國的使者還能行叩拜大禮;帖木兒帝國的使者卻不願下跪。
如果換在往常,太常寺不會善罷甘休;但因為汪太後做主,尊重各國風俗,沒有強迫他們下跪,隻是削減了賞賜。理由也很簡單:家奴和客人,親疏有別。
這次會晤,各國不能說滿意而歸,但也算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汪舜華其實也不滿意。知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占據了君士坦丁堡,確定了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必然是新一輪的征服擴張,中國前往歐洲的航線將被阻斷。如果將來禮親王世子率領的船隊不能從地中海回來,就隻有繞遠。
——突然想起來了,現在還沒有蘇伊士運河,所以無論如何船隊都不能走地中海,必須走好望角。
即便如此,汪舜華還是遣章懋前往修好,希望能夠實現兩國貨物免徵關稅、商人自由來往,但是穆罕默德二世拒絕;退一步降低中國商人通過帝國前往歐洲經商的關稅,也沒有獲得批準。
歷史上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其實和明朝都有交往,前者稱作拂菻,後者稱作魯迷。洪武年間太祖曾遣使通好,魯迷則在太宗年間遣使朝貢。不過這樣高規格的遣使通好,還是頭一次。
當年汪太後看了商人敬獻的地圖,說:「魯地乃是孔孟之鄉,魯迷這名字不好,倒像是讀書人步入迷途似的。」於是根據發音給人改了名字。
章懋顯然對自己眼裏的化外君主沒有好感,說:「此人雖然聰明,通曉多國語言,重視文教,興建學校、圖書館、醫館及寺廟;但生性殘暴,連年作戰,沒有休止。」
按照他的指認,如今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歐洲國家已經被奧斯曼吞併。
章懋不無憤慨的說:「他居然頒布法令,允許子孫在登基後可以合法地殺死所有的兄弟們。為了尋找一個被盜的西瓜,竟然活生生剝開了14個人的胸膛。」
汪舜華心說真是拍宮鬥劇的好素材,一麵想著奧斯曼帝國占了這麽一塊好地方,想坐地起價,卻沒想到通往羅馬的路並不隻有這一條。
隻是看著他唾沫橫飛的聲討,群臣一片響應,很有點懷疑這位聖人門徒是不是發揮在朝廷的好傳統,當麵控訴穆罕默德二世的行為,這才導致談判破裂。
但是沒辦法,明朝不可能為了點路費和奧斯曼帝國在戰場兵戎相見。
皇帝沒有體會母親的心情,那片土地實在太過於遙遠,僅眼前的邦國和土司就足夠他煩惱了,一想到唐朝的藩鎮割據就覺得頭疼;至於關稅?那是商賈的事,國企也有經理負責,犯不著他這個皇帝來操心。
章懋下去寫書畫地圖了,各國的使者也相繼踏上返程,明朝還送給了他們一個大禮包:允許他們到朝廷指定的港口城市交易,免徵關稅。
如期給勛貴宗室們辦完婚禮,後宮傳來訃告:董貴妃歿了。
皇帝愣了一下,董貴妃生病,他是知道的。記得見董貴妃上回見他,已經有兩個月了,還是送果親王出殯。她身形消瘦,麵容憔悴,幾乎弱不禁風;那時皇帝忙於朝政,隻是站了片刻,安慰她幾句,就匆匆離開了。
卻沒想到這是生死永訣。
董貴妃追諡「恭順」,後事按照典製辦理。
皇帝到董貴妃的寢宮坐了很久,算是送她一程。
錦鸞無不憂慮的說起皇帝的情況,汪舜華默默的聽了,沒說話。
伊人已逝,連孩子也沒有,皇帝要追憶、要愧疚,便隨了他去。
皇帝不是順治,做不出「愛江山更愛美人」的事來;三宮六院那麽多,又新得了個絕代佳人,怎麽可能放手。
事實上,這些年來,董貴妃的日子並不好過。皇帝先是拿她作氣母後的槍,而後與母後和解,卻將她撇下了。即便太後皇後不為難她,冷眼也足夠她受了;何況嬪妃們側目而視,竊竊私語,由不得她如芒刺在背;尤其德王謀逆案發後,傳說德王曾經以董貴妃諫言皇帝要早做決斷,由此傳出德王仰慕董貴妃、甚至私相授受的傳聞,雖然很快被按下去,但也讓董貴妃寢食難安。
董貴妃真正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落。
她本就是多愁多病的身子,隨同皇帝南下,本以為復寵有望;皇帝朝夕會晤群臣,並沒有多少心情召見嬪妃;回到宮裏,兒子染病,皇帝卻被剛入宮的新寵吸引了眼睛,連兒子也沒瞧上幾眼。
兒子死了,董貴妃的心也死了。
如今咽下最後一口氣,皇後倒是勸她寬心,隻是還不見皇帝來,兩行眼淚就下來,到底閉上了眼睛。
皇帝的壞心情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太醫稟告:「華妃有喜了。」
畢竟是心尖上的人,皇帝很是高興,吩咐重賞。
皇帝高興,汪舜華和錦鸞也就舒了口氣。
汪舜華在心底承認,皇帝並不是一個深情的人。
可能這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