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司是全國最小的都司,駐軍總數不到一萬二;而且有相當部分在養馬種田。
駐守青海韓錦雲、陳襄和馬謙都是建極元年復封的勛臣之後,三人沒有經歷過戰場。韓錦雲剛來不久就去世。陳襄接替了他的職務,馬謙依舊養馬。兩人在這裏已經呆了十五六年,開頭還兢兢業業,但日子久了,尤其漢昌設省、北方平定之後,雖然朝廷還在要馬,但顯然局勢沒那麽緊張了;也就鬆懈下來。
貢噶雷巴坐鎮拉薩,命侄子阿格旺布千裏奔襲。
帕竹政權統治著大部分藏區,自然很有地方特色。在貢噶雷巴的父親、帕木第六代第悉劄巴迥乃之前,政權的首領都是學佛的,歷代第悉都由僧人擔任;劄巴迥乃受封闡化王後,還俗娶妻生子;貢噶雷巴倒是繼承了前代遺風,沒有還俗。
阿格旺布不顧天寒地凍,行動迅速,明軍猝不及防。正月中旬,都蘭衛指揮使劉誠被殺,官軍逃散。阿格旺布幾乎沒怎麽費力就拿下了鹽湖和苑馬寺,大為振奮。他隨後將目標對準了西寧,這裏是整個青藏高原最繁華熱鬧的地區;尤其青海不僅和內地習俗不同,而且安置了很多投降的蒙古人,見狀馬上響應。
阿格旺布本來想聯絡降將裏應外合,迅速拿下西寧,但叛軍聲勢浩大,駐守在西寧的總兵陳襄已經得到消息反應過來。前麵使者剛送信進來,他就斬殺內奸,將屍體掛在城門上。
阿格旺布大怒,親自挑釁;陳襄也存了輕敵的心思,命參將陸仁率部平叛,卻被敵人所困,力戰不能得脫,從容自刎;陳襄大驚,下令關閉城門,固守待援。
西寧是青藏門戶,城防堅固。阿格旺布攻打不下,轉而驅兵殺到湟源石堡城,想要拿下這裏,斷了官軍後路,隻是任憑挑釁,都指揮同知李昶就是不出來。
湟源隻是個千戶所,但是李昶的歷史學的很好,知道這裏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唐玄宗年間,悍將哥舒翰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占領石堡城,俘虜吐蕃軍四百人。
早在貢噶雷巴起兵,李昶勸說陳襄加強都蘭衛守備,陳襄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他必然先平息整個藏區,才會打青海的注意。且不說我朝武德充沛,沒有人敢直接上來撩虎鬚;他就是統一西藏又如何?沒有茶葉也是個死,還得跟朝廷要冊封求互市呢;諒他不敢來送死。」
李昶無奈,於是分兵到石堡城。
李昶今年正好五十歲,官居從二品,但是資歷很老。
他祖上是蒙古人,後來投降明朝。父親李英,是當時名將,威名遠播,隻是居功自傲,多行不法,被彈劾下獄,正統七年去世。
李昶是李英的長子,父親去世時,不過十二歲,由此養成堅強獨立的性格。景泰元年,朝廷遣李實出使瓦剌,二十歲的李昶報名參加。太上皇回國後,使團都收到了嘉獎,但李昶拒絕留京任職,選擇返回西寧;歷史上,他在英宗復辟後因為堂兄李文的舉薦節節高升;如今自然沒有這樣的運氣,一直貓在老家。
汪太後執政後,於謙想到這個年輕人,就把他招進北京,在十二團營訓練;想到他是西北人,又把他派到青海苑馬寺養馬,一路從千戶升為指揮僉事,又升同知。
李昶很清楚,石堡城扼守軍事要道,以懸崖為城,有金湯之固,所以任憑對方叫陣,甚至在下麵燒殺,就是不出。
阿格旺布無心在此糾纏,料他不敢下來,於是再次奔向西寧,隻是這回陳襄說什麽也不肯出來了。
三月初,接到韓錦雲和李昶告急的文書,隨後接到貢噶雷巴的國書,汪舜華勃然大怒:平時對你兼併其他勢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你居然得寸進尺,公開建立王朝,想要割據稱王!
汪舜華召集群臣商議,自李秉以下,要求禁止朝貢、暫停馬市。
但進一步的措施,沒有提。
汪舜華很清楚,朝臣是想以遊牧民族必需的茶葉,迫使對方讓步。
她猶豫著,如今設立了景泰行省,如果要想真正永遠保住這塊地方,最好實質性占有西藏,至少在當地駐軍;以便景泰省真有風吹草動,可以及時策應。
但在西藏駐軍的成本太高,此前太宗皇帝時期就提過,被婉拒了;汪舜華此前自己也提過,但無論朝臣還是西藏方麵都不接話茬,也就罷了。
倒是商輅站出來表態:「貢噶雷巴不僅言辭傲慢,實力也相當雄厚。臣怕他不甘心占據衛藏一區,而是想割據整個青藏。」
汪舜華摩挲著手指:「接著說。」
商輅有點猶豫:「青海都司不僅占據鹽湖,而且扼守西北咽喉要道,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李秉等人還在說「首輔此言,太嚴重了。」
汪舜華看著商輅一臉嚴肅,心知是閑住的王越跟他進言了,不說話。
隻是討論還沒有結果,居然就傳來戰敗的消息,實在讓君臣側目,尤其一個伯爵外加一個都指揮使身亡,鹽湖丟了,牧場也沒了,是明朝近年來軍事上最大的挫敗。
這下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亦或是朝臣,都憤怒了。
皇帝直接在殿上大發雷霆:「鼠輩安敢如此!」
他轉頭看著母親:「此輩膽敢犯我天威,此風斷不可長!否則必成我心腹大患!」
這時候就顯出正統的好處,汪舜華還沒有表態,朱家的一殿忠臣就紛紛站出來響應皇帝陛下的話。
兵部尚書王竑認真分析青海都司的重要地位,從陝西、甘肅、寧夏一直說到漢昌、景泰、清寧、雲南、四川,最後得出結論:「若是青藏割據稱雄,切斷甘肅,則漢昌省孤懸,臣恐整個西北地區非復朝廷所有;而景泰、四川諸省,也難保完全。」
如果不馬上製止,朝廷十年征戰、耗費億萬才取得的成果將全部付諸流水。
他一說話,後麵紛紛跟上,千言萬語一句話:打吧,不打就是孫子!
因為是皇帝的決定,汪舜華沒有說話,看著他們君臣分析。
王竑認為:「貢噶雷巴已經占據了青藏大片地區,鋒芒正盛,如果直接從甘肅等地進軍,恐怕一時難以成功;不如從四川鬆潘進軍,直奔拉薩,攻占敵人後方。」
右侍郎餘子俊認為:「此舉太過冒險,青藏地域廣大,不用重兵,難以得勝。當調集大軍十萬,從甘肅、漢昌、陝西三路進軍。」
王竑則認為:「朝廷經過數次大戰,民窮兵疲,急需休養生息。」
皇帝轉頭問母親的意思,汪舜華給了一個鼓勵的眼神:「你做主就好。」
不鼓勵也不行,下麵已經群情沸騰了。
汪舜華在心底發出一聲嘆息,但旋即坐直了身體:皇帝即將親政,是該讓他接掌軍務,樹立威望了。
以後開疆拓土的機率太小,估計都是平叛;讓人家善後,也要讓人家露臉不是?
皇帝自然是想讓王越帥兵出征的,但是想到上次的事,覺得還是換人比較好,他也擔心下麵功高震主、權大難治;衛國公李定堪稱托塔天王轉世,但清寧省也是要緊的地方,何況距離太遠,這要是派人去大成宣旨,他再前往青海,估計黃花菜都涼透了;定襄侯郭嶽英勇無敵,但是太年輕,缺乏指揮千軍、獨當一麵的能力;於是招保國公朱永、芮國公李瑾、容國公趙輔等人商議。
李瑾曾經率師入川平叛,熟悉情況,當即向皇帝匯報:
「鬆潘到拉薩,有南北兩條。南道由鬆潘大渡河穀一路南下,經茂汶、理縣、金川,入巴塘渡金沙江,然後到芒康,翻寧靜山至察雅,然後北上,從昌都、恩達、嘉玉橋、洛隆、碩般多、邊壩、阿蘭多、嘉黎,翻過楚拉山,抵太昭,再翻過鹿馬嶺,到達拉薩。這條路要翻幾十座雪山、大河和峽穀,道險人少。」
「北道由鬆潘到阿壩、甘孜向西北而行,直達青海的玉樹,經類烏齊、丁青,到達索曲河河穀,可沿驛道長驅直入,從西寧到拉薩。這條路大多經草原、河穀地帶,所以百姓遷徙、旅商往來,多經此路。」
他認為:「兵貴神速,若是不用重兵,取道南道,反而出其不意;隻是這條路氣候多變、艱險難走,民諺有雲:『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一年之中,也就半年稍微能走,若是耽擱了,就隻有待來年了。」
皇帝不說話。
李瑾小心翼翼的請示:「若是從鬆潘出奇兵,固然是上策,隻怕難救西寧燃眉之急,反而誤了聖上大事。臣以為,可以調集陝甘軍馬,從青海進軍;若是道路可行,輔以精兵從鬆潘進軍。」
他略微思考:「鬆潘衛指揮使張顯,當年與臣平定戎縣山都掌蠻。此人英武果敢,多謀善斷,而且在那裏多年,熟悉情況,可以配合出兵。」
雖然這是太後執政,畢竟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萬一進軍不利,折損軍馬甚至敗亡,皇帝臉上不好看,大家都得吃掛落。
皇帝頓悟,跟母親商量,汪舜華想了想:「穩妥起見,還是讓王越跟著去。這是你初出茅廬的第一場戰事,關乎西北地區的太平,也關乎你的威望,多耗費些錢糧沒關係,一定要贏。」
皇帝本來很是歡喜,一聽這話,看著母親,突然有所觸動,強忍住了,謝過母親,出來安排。
駐守青海韓錦雲、陳襄和馬謙都是建極元年復封的勛臣之後,三人沒有經歷過戰場。韓錦雲剛來不久就去世。陳襄接替了他的職務,馬謙依舊養馬。兩人在這裏已經呆了十五六年,開頭還兢兢業業,但日子久了,尤其漢昌設省、北方平定之後,雖然朝廷還在要馬,但顯然局勢沒那麽緊張了;也就鬆懈下來。
貢噶雷巴坐鎮拉薩,命侄子阿格旺布千裏奔襲。
帕竹政權統治著大部分藏區,自然很有地方特色。在貢噶雷巴的父親、帕木第六代第悉劄巴迥乃之前,政權的首領都是學佛的,歷代第悉都由僧人擔任;劄巴迥乃受封闡化王後,還俗娶妻生子;貢噶雷巴倒是繼承了前代遺風,沒有還俗。
阿格旺布不顧天寒地凍,行動迅速,明軍猝不及防。正月中旬,都蘭衛指揮使劉誠被殺,官軍逃散。阿格旺布幾乎沒怎麽費力就拿下了鹽湖和苑馬寺,大為振奮。他隨後將目標對準了西寧,這裏是整個青藏高原最繁華熱鬧的地區;尤其青海不僅和內地習俗不同,而且安置了很多投降的蒙古人,見狀馬上響應。
阿格旺布本來想聯絡降將裏應外合,迅速拿下西寧,但叛軍聲勢浩大,駐守在西寧的總兵陳襄已經得到消息反應過來。前麵使者剛送信進來,他就斬殺內奸,將屍體掛在城門上。
阿格旺布大怒,親自挑釁;陳襄也存了輕敵的心思,命參將陸仁率部平叛,卻被敵人所困,力戰不能得脫,從容自刎;陳襄大驚,下令關閉城門,固守待援。
西寧是青藏門戶,城防堅固。阿格旺布攻打不下,轉而驅兵殺到湟源石堡城,想要拿下這裏,斷了官軍後路,隻是任憑挑釁,都指揮同知李昶就是不出來。
湟源隻是個千戶所,但是李昶的歷史學的很好,知道這裏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唐玄宗年間,悍將哥舒翰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占領石堡城,俘虜吐蕃軍四百人。
早在貢噶雷巴起兵,李昶勸說陳襄加強都蘭衛守備,陳襄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他必然先平息整個藏區,才會打青海的注意。且不說我朝武德充沛,沒有人敢直接上來撩虎鬚;他就是統一西藏又如何?沒有茶葉也是個死,還得跟朝廷要冊封求互市呢;諒他不敢來送死。」
李昶無奈,於是分兵到石堡城。
李昶今年正好五十歲,官居從二品,但是資歷很老。
他祖上是蒙古人,後來投降明朝。父親李英,是當時名將,威名遠播,隻是居功自傲,多行不法,被彈劾下獄,正統七年去世。
李昶是李英的長子,父親去世時,不過十二歲,由此養成堅強獨立的性格。景泰元年,朝廷遣李實出使瓦剌,二十歲的李昶報名參加。太上皇回國後,使團都收到了嘉獎,但李昶拒絕留京任職,選擇返回西寧;歷史上,他在英宗復辟後因為堂兄李文的舉薦節節高升;如今自然沒有這樣的運氣,一直貓在老家。
汪太後執政後,於謙想到這個年輕人,就把他招進北京,在十二團營訓練;想到他是西北人,又把他派到青海苑馬寺養馬,一路從千戶升為指揮僉事,又升同知。
李昶很清楚,石堡城扼守軍事要道,以懸崖為城,有金湯之固,所以任憑對方叫陣,甚至在下麵燒殺,就是不出。
阿格旺布無心在此糾纏,料他不敢下來,於是再次奔向西寧,隻是這回陳襄說什麽也不肯出來了。
三月初,接到韓錦雲和李昶告急的文書,隨後接到貢噶雷巴的國書,汪舜華勃然大怒:平時對你兼併其他勢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你居然得寸進尺,公開建立王朝,想要割據稱王!
汪舜華召集群臣商議,自李秉以下,要求禁止朝貢、暫停馬市。
但進一步的措施,沒有提。
汪舜華很清楚,朝臣是想以遊牧民族必需的茶葉,迫使對方讓步。
她猶豫著,如今設立了景泰行省,如果要想真正永遠保住這塊地方,最好實質性占有西藏,至少在當地駐軍;以便景泰省真有風吹草動,可以及時策應。
但在西藏駐軍的成本太高,此前太宗皇帝時期就提過,被婉拒了;汪舜華此前自己也提過,但無論朝臣還是西藏方麵都不接話茬,也就罷了。
倒是商輅站出來表態:「貢噶雷巴不僅言辭傲慢,實力也相當雄厚。臣怕他不甘心占據衛藏一區,而是想割據整個青藏。」
汪舜華摩挲著手指:「接著說。」
商輅有點猶豫:「青海都司不僅占據鹽湖,而且扼守西北咽喉要道,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李秉等人還在說「首輔此言,太嚴重了。」
汪舜華看著商輅一臉嚴肅,心知是閑住的王越跟他進言了,不說話。
隻是討論還沒有結果,居然就傳來戰敗的消息,實在讓君臣側目,尤其一個伯爵外加一個都指揮使身亡,鹽湖丟了,牧場也沒了,是明朝近年來軍事上最大的挫敗。
這下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亦或是朝臣,都憤怒了。
皇帝直接在殿上大發雷霆:「鼠輩安敢如此!」
他轉頭看著母親:「此輩膽敢犯我天威,此風斷不可長!否則必成我心腹大患!」
這時候就顯出正統的好處,汪舜華還沒有表態,朱家的一殿忠臣就紛紛站出來響應皇帝陛下的話。
兵部尚書王竑認真分析青海都司的重要地位,從陝西、甘肅、寧夏一直說到漢昌、景泰、清寧、雲南、四川,最後得出結論:「若是青藏割據稱雄,切斷甘肅,則漢昌省孤懸,臣恐整個西北地區非復朝廷所有;而景泰、四川諸省,也難保完全。」
如果不馬上製止,朝廷十年征戰、耗費億萬才取得的成果將全部付諸流水。
他一說話,後麵紛紛跟上,千言萬語一句話:打吧,不打就是孫子!
因為是皇帝的決定,汪舜華沒有說話,看著他們君臣分析。
王竑認為:「貢噶雷巴已經占據了青藏大片地區,鋒芒正盛,如果直接從甘肅等地進軍,恐怕一時難以成功;不如從四川鬆潘進軍,直奔拉薩,攻占敵人後方。」
右侍郎餘子俊認為:「此舉太過冒險,青藏地域廣大,不用重兵,難以得勝。當調集大軍十萬,從甘肅、漢昌、陝西三路進軍。」
王竑則認為:「朝廷經過數次大戰,民窮兵疲,急需休養生息。」
皇帝轉頭問母親的意思,汪舜華給了一個鼓勵的眼神:「你做主就好。」
不鼓勵也不行,下麵已經群情沸騰了。
汪舜華在心底發出一聲嘆息,但旋即坐直了身體:皇帝即將親政,是該讓他接掌軍務,樹立威望了。
以後開疆拓土的機率太小,估計都是平叛;讓人家善後,也要讓人家露臉不是?
皇帝自然是想讓王越帥兵出征的,但是想到上次的事,覺得還是換人比較好,他也擔心下麵功高震主、權大難治;衛國公李定堪稱托塔天王轉世,但清寧省也是要緊的地方,何況距離太遠,這要是派人去大成宣旨,他再前往青海,估計黃花菜都涼透了;定襄侯郭嶽英勇無敵,但是太年輕,缺乏指揮千軍、獨當一麵的能力;於是招保國公朱永、芮國公李瑾、容國公趙輔等人商議。
李瑾曾經率師入川平叛,熟悉情況,當即向皇帝匯報:
「鬆潘到拉薩,有南北兩條。南道由鬆潘大渡河穀一路南下,經茂汶、理縣、金川,入巴塘渡金沙江,然後到芒康,翻寧靜山至察雅,然後北上,從昌都、恩達、嘉玉橋、洛隆、碩般多、邊壩、阿蘭多、嘉黎,翻過楚拉山,抵太昭,再翻過鹿馬嶺,到達拉薩。這條路要翻幾十座雪山、大河和峽穀,道險人少。」
「北道由鬆潘到阿壩、甘孜向西北而行,直達青海的玉樹,經類烏齊、丁青,到達索曲河河穀,可沿驛道長驅直入,從西寧到拉薩。這條路大多經草原、河穀地帶,所以百姓遷徙、旅商往來,多經此路。」
他認為:「兵貴神速,若是不用重兵,取道南道,反而出其不意;隻是這條路氣候多變、艱險難走,民諺有雲:『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一年之中,也就半年稍微能走,若是耽擱了,就隻有待來年了。」
皇帝不說話。
李瑾小心翼翼的請示:「若是從鬆潘出奇兵,固然是上策,隻怕難救西寧燃眉之急,反而誤了聖上大事。臣以為,可以調集陝甘軍馬,從青海進軍;若是道路可行,輔以精兵從鬆潘進軍。」
他略微思考:「鬆潘衛指揮使張顯,當年與臣平定戎縣山都掌蠻。此人英武果敢,多謀善斷,而且在那裏多年,熟悉情況,可以配合出兵。」
雖然這是太後執政,畢竟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萬一進軍不利,折損軍馬甚至敗亡,皇帝臉上不好看,大家都得吃掛落。
皇帝頓悟,跟母親商量,汪舜華想了想:「穩妥起見,還是讓王越跟著去。這是你初出茅廬的第一場戰事,關乎西北地區的太平,也關乎你的威望,多耗費些錢糧沒關係,一定要贏。」
皇帝本來很是歡喜,一聽這話,看著母親,突然有所觸動,強忍住了,謝過母親,出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