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皇帝在政治上日趨成熟,至少肯在治水上下功夫、花力氣,汪舜華很是欣慰。
既然想辦事,就要壓擔子。正好他在南京錄囚,幹得不錯,還真找到幾個冤案,親自昭雪平反,這會兒江南都在傳唱;尤其是瓜田命案轟動一時,自然有編劇取材,當然皇帝不能直接登場,裝神弄鬼也不好,於是賜了錦囊妙計,端的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
當然不止平反昭雪,還有懲處貪官、觀測水利之類的,後一個不好編,但是懲處貪官喜聞樂見,開頭還能參考現實,後麵索性天馬行空,皇帝整天和貪官鬥智鬥勇,堪稱大明的神探皇帝。當初鎮守的內官和鹽商們都孝敬了美女,皇帝沒收,於是就有了「貪官敬獻美女,皇帝明察秋毫」之類的故事。
汪舜華捧著茶杯,靜靜地聽下麵說起江南流行的故事,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想像力,比後代的編劇們差不到哪裏去;估計要不了多久,就能出個「建極帝微服私訪」係列,搭配皇帝身邊的重臣李秉、章綸、丘浚等人,不知道能不能湊成個「鐵齒銅牙」「背彎人不弓」之類的黃金搭檔;尤其鹽商的事,不知道會不會整個鹽商獻美女,美女愛皇帝,結果鹽商要殺皇帝,美女左右為難,於是揭發陰謀,最後自己也服藥自盡之類的狗血故事,期間夾雜著和皇後、貴妃的鬥智鬥勇,和皇帝的互相試探、互相折騰;加上秦淮河那個書生的事,不知道會不會整出帝後互相帶帽相愛相殺的戲碼;更別整出個滄海遺珠二十年後千裏尋父才好。
又想到各地官員商人向皇帝供奉的飲食中,有不少地方特產。皇帝金口賜名「碧螺春」,「香雪海」也被刻到光福山上,這時候少不了有文人雅士跑去探梅、賞梅、畫梅、詠梅;但是其他皇帝沒給賜名的小吃或者景點似乎也不甘屈居人後,「當年建極皇帝南巡,駐蹕此地。他老人家在宮裏待得久了,要出來看看民俗。結果不小心迷了路/飢腸轆轆/吃多了禦膳想換換口味/天氣太熱(冷)不思飲食,無意間走進了一戶人家,吃了口xxx,龍顏大悅,讚不絕口。」
現在還隻是淮安、揚州、鎮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估計過不了多久,天南地北的小吃店都會掛上皇帝「讚不絕口」的招牌,皇帝沒去過也不要緊,你們可以搞連鎖店嘛!可以衣錦還鄉支持家鄉發展嘛!實在不濟就送進宮裏得到皇帝的稱讚——這也當是皇帝為旅遊和飲食行業做貢獻了。
建極皇帝很忙。
-_---,想得太遠了。
戲曲熱鬧起來,某些聲音也就低了下去。
今年鄒幹退二線,倪謙去世,內閣一下子少了兩名幹將,必須補上;刑部尚書陸瑜年過七十,體弱多病,退為集賢院學士;兵部左侍郎滕昭積勞成疾,臥病不起;由此吏部、兵部、刑部主官全部出缺,都是個要命的事。
汪舜華和皇帝會同群臣商量,商輅以下,李秉、章綸、楊守陳依次進位為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左侍郎丘浚升弘義閣大學士,禮部右侍郎徐溥進體仁閣大學士。
丘浚是改革派健將,徐溥侍奉皇帝讀書多年,性格凝重,愛惜人才。
右都禦史王恕轉吏部尚書,禮部左侍郎劉珝轉吏部右侍郎。
戶部右侍郎陳俊轉左,南京戶部左侍郎李敏接替他的職務。
左右通政羅倫、倪嶽為禮部左右侍郎,去年李東陽外放了朝鮮右參政。
漕運總督王竑任兵部尚書,吏部右侍郎馬文升、陝西左布政使餘子俊為左右侍郎。
刑部左侍郎董方升尚書,他此番跟隨皇帝南下,平反了幾起冤案,皇帝大是讚嘆。右副都禦史何喬新轉左侍郎。
工部倒還都是王復、徐貫、李端三張老臉。
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麽多高級官員調整,相應的下麵也要補缺;而且要考慮平穩交接,改革的、中立的、保守的都要有;朝堂上的該提拔、轉任的要動,曾經在詹事府侍奉過皇帝的也要考慮。
皇帝前些年安心讀書,對朝臣還不夠了解,偏偏吏部尚書是新換的。好在左侍郎尹旻在吏部多年,熟悉情況。他跟皇帝推薦人物,官員的經歷、性格、特長無不熟諳於兄,說的頭頭是道。
皇帝很是嘉許。
汪舜華沒有想到,高壓鍋不但能引發事故,還能引發戰爭。
設立了青海都司,中央也就進一步加強了對整個青藏地區的管理。
此前對西藏主要採取設置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受冊封者定期、定員、定道、定製的進京朝貢模式。當時先後冊封闡教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作為地區行政首腦,又冊封護教王、大乘法王、大寶法王作為宗教領袖,都賜銀印,每年或每兩年朝貢。
建極三年,出於節省用度的考慮,下旨烏思藏番僧三年一貢,而且隨從不要超過百人,國師以下不許貢。
建極七年,內部基本消停了,在規範馬政、準備青海開發的時候,汪舜華也把目光看向了西藏。
明朝對青藏地區「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統治是相當成功的。朝廷沒有花費太大的代價,就維持了三百年安定的局麵;在當前的形勢下,大量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也就沒有必要。
經過太宗時期的大冊封,西藏地區該封的、能封的都封了,涵蓋了整個藏區的薩迦派和噶舉派的噶瑪、帕竹、止貢等支派,如今隻要繼承就好。
隻是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要嚴格恪守「輸馬作賦」製度,並且進一步降低了標準。以前是「三千戶則三戶共出馬一匹,四千戶則四戶共出馬一匹」,現在規定每五戶共出馬一匹;然後千戶以上,才能設千戶所;萬戶以上,才能設萬戶所;其他的行都指揮使司、宣慰司也必須直接和戶口掛鉤,避免冒賞——按照太祖留下的製度,烏思藏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幹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地方行政機構,他們互不統屬,由中央統一任命,事無大小,均可啟奏「大明文殊皇帝」;以下指揮使、同知、通判、千戶、百戶等官職都準予世襲,隻是需要經過皇帝的批準。
無論職位高低,都必須中央統一任命才行。
當然以前已經設立的各級機構就不動,但是如果土賦交不夠,朝廷就不給授官;不授官職就不能到北京朝覲,也不能參與茶馬互市。
想搞走私?朝廷剛摘了一大堆走私分子的腦袋呢!
汪舜華很清楚,堵不如疏。官方壟斷的巨額利潤,促使一批又一批的貪腐分子和商人瞅準這個商機,不顧禁令搞走私;藏區首領有了更多的貨源,對朝廷官方的馬市可有可無,自然朝廷必須要多出好幾倍的茶葉,才能換取所需的馬匹。
怎麽辦?
開前門。
定時間、定地點搞茶馬互市,允許有資格的商人參加。要確保商品的質量,別砸大明製造的招牌。
放著正門不走,偏偏去走死路的,畢竟是少數。想要瞞報、少報、夾帶的當然不少,但是查實了就要重處;更別提想混進來的。大家都是交了錢、納了稅才能參加,你兩手空空就敢混進來,大家肯定要舉報——順便還可以得到你一半的商品作為獎勵。
朝廷當然也要參加,主要是買馬。但不是茶馬司大使,而是兵部和戶部派員。除了特別優良的馬匹送到馬場配種,西北地區的馬匹移交陝西等都司;西南地區移交雲南、四川等都司。
參加的人多了,自然會回歸合理的水平。朝廷想要重複洪武年間的故事,幾十斤茶葉買一匹馬有點不現實,但一百斤茶葉買一匹馬還是可以做到的;特別好的馬要賣到三百斤。
次年,青藏地區一萬匹馬輸向內地,超過唐朝的水平,比起宋朝還是遠遠不夠的。
建極十年,汪舜華下旨,將絲綢、布匹、食鹽、鐵鍋、糧食等物資納入允許交易的商品清單。
一句話,想要過日子,過好日子,把馬牽出來!
當然,禮部其實叫苦不迭:以前每次入貢人數不得超過也就一兩百人,現在增長了好幾倍,建極七年來了800,以後逐年遞增,去年竟增至4000人。主要是天朝信奉厚往薄來,回賜物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朝貢品,朝貢人員每往來一次,都可以獲取利益,於是便出現了愈演愈烈、頻繁入貢的現象。
汪舜華無所謂,萬裏迢迢來一趟不容易,聽僧俗首領匯報了工作,命令吏部和禮部僧錄司進行考核,按結果給賞;其他同行人員,按人頭給賞。其他的,允許他們在沿途的西寧、西安、成都、揚州等地交易。
朝貢成為大規模的貿易。朝貢人員把藏區的牲畜、皮毛、藥材、藏絨、藏香、佛像、舍利、捲軸畫等土特產品和宗教工藝品帶到內地;又把金銀、彩緞、布匹、瓷器、景泰藍、茶葉、糧食以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帶回藏族地區。
從那時起,馬市交易額逐年遞增,到去年,已經突破三萬匹;戶部收稅收的高興,朝廷經營的公司和參與的商人也賺得盆滿缽滿。
交易多了,各種問題也就多了。
高壓鍋這種東西,因為質量和操作不當,很容易引發事故,而且殺傷力驚人。
本來技術就不成熟,加上民間粗製濫造的不少,因此這年頭爆炸傷人的實在不少。
但是一直沒有多少人當回事。因為這東西屬於高檔奢侈品,一般人買不起;買得起的權貴們不可能自己生火做飯,都是下麵人在做,死也罷、傷也罷,每人放在心上,甚至覺得你肯定自己用得不對所以才出事。
望果節,每年藏曆七八月間,前後持續數日,是藏區最重要盛大的節日之一。最初是一種祭祀神靈祈禱豐收的儀式,後逐漸增加諸如賽馬、射箭、歌舞、藏戲等活動。人們跑馬射箭、徹夜狂歡,盡情享受,之後便開始緊張的秋收。
去年,烏思藏闡化王貢噶雷巴和手下文武僧眾過節。闡化王是藏區五王之一,自然有資格得到朝廷賜給的高壓鍋;結果很不幸的是當天發生了爆炸;有多人死傷。
貢噶雷巴沒有受傷,但盛典上發生這樣嚴重的事故,自然震怒:「萬裏迢迢去北京朝貢,汪太後居然拿這樣一口破鍋打發我!——還是說她根本就是算計著連我一塊兒炸死?」
這樣想的不止貢噶雷巴一人,他手下的文武官員也勸他早做決定——闡化王是帕竹地方政權首領,也是西藏地方權勢最高的封王。帕竹是噶舉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從元末開始,帕竹政權得到了朝廷的倚重。在幾代執政者的經營下,實力持續增強,統治了衛藏大部分地區。歷史上共傳11代,統治西藏264年。
隻是實力增強了,難免心思也就多了。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在高原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以前朝廷不愛管藏區的事,每年不過拿馬換茶,再去北京換點錦緞,日子就很好過了。
但是汪太後執政後,茶是不用愁了;但是她對藏區幹預的也多了。以前說是大小土司都可以向北京直接啟奏,但是天高皇帝遠,互相兼併朝廷也睜隻眼閉隻眼。帕竹政權由弱到強,沒少兼併周圍勢力;但如今不被允許了,朝廷要冊封官員、調節矛盾。小土司們感激,但作為被幹涉的一方,貢噶雷巴不舒服了;尤其見到了內地的繁華,難免懷念起祖宗的輝煌——當年吐蕃,可是連大唐都不能等閑視之!
要統一整個青藏地區,重現吐蕃王朝的輝煌!
於是貢噶雷巴就這樣做了。
隻是他統治的地方雖然廣大,但駐地距離拉薩不遠,附近有俺不羅行都司、司奔寨行都司等勢力,甚至闡教王、大慈法王、大寶法王等也在這一帶。
當然大家都心裏有數,汪太後充其量限製一下朝貢和互市,真以為她會武裝幹涉?別逗。
尤其前幾年北方平定後,相當多的蒙古人被遷移到內地,當然不會是中原腹心地區,除了去朝鮮的濟州養馬,還在遼東和青藏放牧。
眼看著大片藏區都在掌握,貢噶雷巴決定派人聯絡他們,趁機起事,相約成功之後,協助他們復國。
去年九月下旬,貢噶雷巴正式以「明朝失德,褻瀆神靈,害我子民」為民舉事,憑藉雄厚的實力,一路所向披靡,不到一月,攻破拉薩。
貢噶雷巴在那裏自封贊普,建立帕竹王朝,遣使到北京,表明結好之意;同時持續進軍,想要統一青藏高原。
他的首要目標不是眼前的地頭蛇,反而是青海,因為那裏有珍貴的食鹽。
西藏當然有鹽。西部地區鹽田密布,根本無須曬鹽。每年牧民都要成群結隊趕著氂牛去運輸食鹽,在望果節前趕到拉薩交換糧食。但這裏的鹽要運到漢地太遠了。就像朝貢,朝廷明明要求從東線,也就是從碉門、雅州至成都,沿長江東下,到揚州換船經運河北上京城;但因為實在路途太過艱險,即便闡化王家族參與修通從雅州到烏思藏的驛路,也寧願違背禁令走北線,從青海、甘肅一路往東到北京。
青海有鹽,應該是眾所周知的;這在明朝也不是秘密。不僅李時珍知道,弘治年間坑死兩代皇帝的太醫劉文泰也知道青鹽。
以前朝廷對青藏不感興趣,但是汪舜華對這裏很感興趣,因為陝西、寧夏等地基本不產鹽,從山西運城或者長蘆鹽場運過去比較遠;如果能從青海運鹽,自然最好;而且青海的鹽品質也好、開採難度也低,察爾汗鹽湖的萬丈鹽橋實在太有名。
因此,設立了青海都司,在青海圈地跑馬的時候,也就派人到茶卡鹽湖採鹽。
隨著馬場的擴大和鹽湖的開採,這一帶頓時熱鬧起來,幾乎整個西北地區的商人都跑到這裏來販鹽。
知道明朝肯定會對他建立帕竹王朝不滿,如果隻顧和眼前的土司們亂鬥,即便分出勝負,明朝大軍一來,還得跪;倒不如主動出擊,一旦占據了青海,進可以占領甘肅,切斷中原和漢昌省的關係;退可以占據鹽湖和牧場,逼明朝讓步;到時候收拾就是盤子裏的幾道菜,還不是手到擒來?
既然想辦事,就要壓擔子。正好他在南京錄囚,幹得不錯,還真找到幾個冤案,親自昭雪平反,這會兒江南都在傳唱;尤其是瓜田命案轟動一時,自然有編劇取材,當然皇帝不能直接登場,裝神弄鬼也不好,於是賜了錦囊妙計,端的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
當然不止平反昭雪,還有懲處貪官、觀測水利之類的,後一個不好編,但是懲處貪官喜聞樂見,開頭還能參考現實,後麵索性天馬行空,皇帝整天和貪官鬥智鬥勇,堪稱大明的神探皇帝。當初鎮守的內官和鹽商們都孝敬了美女,皇帝沒收,於是就有了「貪官敬獻美女,皇帝明察秋毫」之類的故事。
汪舜華捧著茶杯,靜靜地聽下麵說起江南流行的故事,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想像力,比後代的編劇們差不到哪裏去;估計要不了多久,就能出個「建極帝微服私訪」係列,搭配皇帝身邊的重臣李秉、章綸、丘浚等人,不知道能不能湊成個「鐵齒銅牙」「背彎人不弓」之類的黃金搭檔;尤其鹽商的事,不知道會不會整個鹽商獻美女,美女愛皇帝,結果鹽商要殺皇帝,美女左右為難,於是揭發陰謀,最後自己也服藥自盡之類的狗血故事,期間夾雜著和皇後、貴妃的鬥智鬥勇,和皇帝的互相試探、互相折騰;加上秦淮河那個書生的事,不知道會不會整出帝後互相帶帽相愛相殺的戲碼;更別整出個滄海遺珠二十年後千裏尋父才好。
又想到各地官員商人向皇帝供奉的飲食中,有不少地方特產。皇帝金口賜名「碧螺春」,「香雪海」也被刻到光福山上,這時候少不了有文人雅士跑去探梅、賞梅、畫梅、詠梅;但是其他皇帝沒給賜名的小吃或者景點似乎也不甘屈居人後,「當年建極皇帝南巡,駐蹕此地。他老人家在宮裏待得久了,要出來看看民俗。結果不小心迷了路/飢腸轆轆/吃多了禦膳想換換口味/天氣太熱(冷)不思飲食,無意間走進了一戶人家,吃了口xxx,龍顏大悅,讚不絕口。」
現在還隻是淮安、揚州、鎮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估計過不了多久,天南地北的小吃店都會掛上皇帝「讚不絕口」的招牌,皇帝沒去過也不要緊,你們可以搞連鎖店嘛!可以衣錦還鄉支持家鄉發展嘛!實在不濟就送進宮裏得到皇帝的稱讚——這也當是皇帝為旅遊和飲食行業做貢獻了。
建極皇帝很忙。
-_---,想得太遠了。
戲曲熱鬧起來,某些聲音也就低了下去。
今年鄒幹退二線,倪謙去世,內閣一下子少了兩名幹將,必須補上;刑部尚書陸瑜年過七十,體弱多病,退為集賢院學士;兵部左侍郎滕昭積勞成疾,臥病不起;由此吏部、兵部、刑部主官全部出缺,都是個要命的事。
汪舜華和皇帝會同群臣商量,商輅以下,李秉、章綸、楊守陳依次進位為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左侍郎丘浚升弘義閣大學士,禮部右侍郎徐溥進體仁閣大學士。
丘浚是改革派健將,徐溥侍奉皇帝讀書多年,性格凝重,愛惜人才。
右都禦史王恕轉吏部尚書,禮部左侍郎劉珝轉吏部右侍郎。
戶部右侍郎陳俊轉左,南京戶部左侍郎李敏接替他的職務。
左右通政羅倫、倪嶽為禮部左右侍郎,去年李東陽外放了朝鮮右參政。
漕運總督王竑任兵部尚書,吏部右侍郎馬文升、陝西左布政使餘子俊為左右侍郎。
刑部左侍郎董方升尚書,他此番跟隨皇帝南下,平反了幾起冤案,皇帝大是讚嘆。右副都禦史何喬新轉左侍郎。
工部倒還都是王復、徐貫、李端三張老臉。
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麽多高級官員調整,相應的下麵也要補缺;而且要考慮平穩交接,改革的、中立的、保守的都要有;朝堂上的該提拔、轉任的要動,曾經在詹事府侍奉過皇帝的也要考慮。
皇帝前些年安心讀書,對朝臣還不夠了解,偏偏吏部尚書是新換的。好在左侍郎尹旻在吏部多年,熟悉情況。他跟皇帝推薦人物,官員的經歷、性格、特長無不熟諳於兄,說的頭頭是道。
皇帝很是嘉許。
汪舜華沒有想到,高壓鍋不但能引發事故,還能引發戰爭。
設立了青海都司,中央也就進一步加強了對整個青藏地區的管理。
此前對西藏主要採取設置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受冊封者定期、定員、定道、定製的進京朝貢模式。當時先後冊封闡教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作為地區行政首腦,又冊封護教王、大乘法王、大寶法王作為宗教領袖,都賜銀印,每年或每兩年朝貢。
建極三年,出於節省用度的考慮,下旨烏思藏番僧三年一貢,而且隨從不要超過百人,國師以下不許貢。
建極七年,內部基本消停了,在規範馬政、準備青海開發的時候,汪舜華也把目光看向了西藏。
明朝對青藏地區「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統治是相當成功的。朝廷沒有花費太大的代價,就維持了三百年安定的局麵;在當前的形勢下,大量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也就沒有必要。
經過太宗時期的大冊封,西藏地區該封的、能封的都封了,涵蓋了整個藏區的薩迦派和噶舉派的噶瑪、帕竹、止貢等支派,如今隻要繼承就好。
隻是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要嚴格恪守「輸馬作賦」製度,並且進一步降低了標準。以前是「三千戶則三戶共出馬一匹,四千戶則四戶共出馬一匹」,現在規定每五戶共出馬一匹;然後千戶以上,才能設千戶所;萬戶以上,才能設萬戶所;其他的行都指揮使司、宣慰司也必須直接和戶口掛鉤,避免冒賞——按照太祖留下的製度,烏思藏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幹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地方行政機構,他們互不統屬,由中央統一任命,事無大小,均可啟奏「大明文殊皇帝」;以下指揮使、同知、通判、千戶、百戶等官職都準予世襲,隻是需要經過皇帝的批準。
無論職位高低,都必須中央統一任命才行。
當然以前已經設立的各級機構就不動,但是如果土賦交不夠,朝廷就不給授官;不授官職就不能到北京朝覲,也不能參與茶馬互市。
想搞走私?朝廷剛摘了一大堆走私分子的腦袋呢!
汪舜華很清楚,堵不如疏。官方壟斷的巨額利潤,促使一批又一批的貪腐分子和商人瞅準這個商機,不顧禁令搞走私;藏區首領有了更多的貨源,對朝廷官方的馬市可有可無,自然朝廷必須要多出好幾倍的茶葉,才能換取所需的馬匹。
怎麽辦?
開前門。
定時間、定地點搞茶馬互市,允許有資格的商人參加。要確保商品的質量,別砸大明製造的招牌。
放著正門不走,偏偏去走死路的,畢竟是少數。想要瞞報、少報、夾帶的當然不少,但是查實了就要重處;更別提想混進來的。大家都是交了錢、納了稅才能參加,你兩手空空就敢混進來,大家肯定要舉報——順便還可以得到你一半的商品作為獎勵。
朝廷當然也要參加,主要是買馬。但不是茶馬司大使,而是兵部和戶部派員。除了特別優良的馬匹送到馬場配種,西北地區的馬匹移交陝西等都司;西南地區移交雲南、四川等都司。
參加的人多了,自然會回歸合理的水平。朝廷想要重複洪武年間的故事,幾十斤茶葉買一匹馬有點不現實,但一百斤茶葉買一匹馬還是可以做到的;特別好的馬要賣到三百斤。
次年,青藏地區一萬匹馬輸向內地,超過唐朝的水平,比起宋朝還是遠遠不夠的。
建極十年,汪舜華下旨,將絲綢、布匹、食鹽、鐵鍋、糧食等物資納入允許交易的商品清單。
一句話,想要過日子,過好日子,把馬牽出來!
當然,禮部其實叫苦不迭:以前每次入貢人數不得超過也就一兩百人,現在增長了好幾倍,建極七年來了800,以後逐年遞增,去年竟增至4000人。主要是天朝信奉厚往薄來,回賜物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朝貢品,朝貢人員每往來一次,都可以獲取利益,於是便出現了愈演愈烈、頻繁入貢的現象。
汪舜華無所謂,萬裏迢迢來一趟不容易,聽僧俗首領匯報了工作,命令吏部和禮部僧錄司進行考核,按結果給賞;其他同行人員,按人頭給賞。其他的,允許他們在沿途的西寧、西安、成都、揚州等地交易。
朝貢成為大規模的貿易。朝貢人員把藏區的牲畜、皮毛、藥材、藏絨、藏香、佛像、舍利、捲軸畫等土特產品和宗教工藝品帶到內地;又把金銀、彩緞、布匹、瓷器、景泰藍、茶葉、糧食以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帶回藏族地區。
從那時起,馬市交易額逐年遞增,到去年,已經突破三萬匹;戶部收稅收的高興,朝廷經營的公司和參與的商人也賺得盆滿缽滿。
交易多了,各種問題也就多了。
高壓鍋這種東西,因為質量和操作不當,很容易引發事故,而且殺傷力驚人。
本來技術就不成熟,加上民間粗製濫造的不少,因此這年頭爆炸傷人的實在不少。
但是一直沒有多少人當回事。因為這東西屬於高檔奢侈品,一般人買不起;買得起的權貴們不可能自己生火做飯,都是下麵人在做,死也罷、傷也罷,每人放在心上,甚至覺得你肯定自己用得不對所以才出事。
望果節,每年藏曆七八月間,前後持續數日,是藏區最重要盛大的節日之一。最初是一種祭祀神靈祈禱豐收的儀式,後逐漸增加諸如賽馬、射箭、歌舞、藏戲等活動。人們跑馬射箭、徹夜狂歡,盡情享受,之後便開始緊張的秋收。
去年,烏思藏闡化王貢噶雷巴和手下文武僧眾過節。闡化王是藏區五王之一,自然有資格得到朝廷賜給的高壓鍋;結果很不幸的是當天發生了爆炸;有多人死傷。
貢噶雷巴沒有受傷,但盛典上發生這樣嚴重的事故,自然震怒:「萬裏迢迢去北京朝貢,汪太後居然拿這樣一口破鍋打發我!——還是說她根本就是算計著連我一塊兒炸死?」
這樣想的不止貢噶雷巴一人,他手下的文武官員也勸他早做決定——闡化王是帕竹地方政權首領,也是西藏地方權勢最高的封王。帕竹是噶舉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從元末開始,帕竹政權得到了朝廷的倚重。在幾代執政者的經營下,實力持續增強,統治了衛藏大部分地區。歷史上共傳11代,統治西藏264年。
隻是實力增強了,難免心思也就多了。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在高原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以前朝廷不愛管藏區的事,每年不過拿馬換茶,再去北京換點錦緞,日子就很好過了。
但是汪太後執政後,茶是不用愁了;但是她對藏區幹預的也多了。以前說是大小土司都可以向北京直接啟奏,但是天高皇帝遠,互相兼併朝廷也睜隻眼閉隻眼。帕竹政權由弱到強,沒少兼併周圍勢力;但如今不被允許了,朝廷要冊封官員、調節矛盾。小土司們感激,但作為被幹涉的一方,貢噶雷巴不舒服了;尤其見到了內地的繁華,難免懷念起祖宗的輝煌——當年吐蕃,可是連大唐都不能等閑視之!
要統一整個青藏地區,重現吐蕃王朝的輝煌!
於是貢噶雷巴就這樣做了。
隻是他統治的地方雖然廣大,但駐地距離拉薩不遠,附近有俺不羅行都司、司奔寨行都司等勢力,甚至闡教王、大慈法王、大寶法王等也在這一帶。
當然大家都心裏有數,汪太後充其量限製一下朝貢和互市,真以為她會武裝幹涉?別逗。
尤其前幾年北方平定後,相當多的蒙古人被遷移到內地,當然不會是中原腹心地區,除了去朝鮮的濟州養馬,還在遼東和青藏放牧。
眼看著大片藏區都在掌握,貢噶雷巴決定派人聯絡他們,趁機起事,相約成功之後,協助他們復國。
去年九月下旬,貢噶雷巴正式以「明朝失德,褻瀆神靈,害我子民」為民舉事,憑藉雄厚的實力,一路所向披靡,不到一月,攻破拉薩。
貢噶雷巴在那裏自封贊普,建立帕竹王朝,遣使到北京,表明結好之意;同時持續進軍,想要統一青藏高原。
他的首要目標不是眼前的地頭蛇,反而是青海,因為那裏有珍貴的食鹽。
西藏當然有鹽。西部地區鹽田密布,根本無須曬鹽。每年牧民都要成群結隊趕著氂牛去運輸食鹽,在望果節前趕到拉薩交換糧食。但這裏的鹽要運到漢地太遠了。就像朝貢,朝廷明明要求從東線,也就是從碉門、雅州至成都,沿長江東下,到揚州換船經運河北上京城;但因為實在路途太過艱險,即便闡化王家族參與修通從雅州到烏思藏的驛路,也寧願違背禁令走北線,從青海、甘肅一路往東到北京。
青海有鹽,應該是眾所周知的;這在明朝也不是秘密。不僅李時珍知道,弘治年間坑死兩代皇帝的太醫劉文泰也知道青鹽。
以前朝廷對青藏不感興趣,但是汪舜華對這裏很感興趣,因為陝西、寧夏等地基本不產鹽,從山西運城或者長蘆鹽場運過去比較遠;如果能從青海運鹽,自然最好;而且青海的鹽品質也好、開採難度也低,察爾汗鹽湖的萬丈鹽橋實在太有名。
因此,設立了青海都司,在青海圈地跑馬的時候,也就派人到茶卡鹽湖採鹽。
隨著馬場的擴大和鹽湖的開採,這一帶頓時熱鬧起來,幾乎整個西北地區的商人都跑到這裏來販鹽。
知道明朝肯定會對他建立帕竹王朝不滿,如果隻顧和眼前的土司們亂鬥,即便分出勝負,明朝大軍一來,還得跪;倒不如主動出擊,一旦占據了青海,進可以占領甘肅,切斷中原和漢昌省的關係;退可以占據鹽湖和牧場,逼明朝讓步;到時候收拾就是盤子裏的幾道菜,還不是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