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嶽夫婦都是幹大事的人,妹妹倪淑靜顯然也不是安分的主。她以宋朝柔福帝姬為素材,撰寫了同名中篇小說,再現了北宋一味苟安導致家國喪亡給包括後妃公主在內的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更痛苦的是,柔福終於逃離魔窟來到臨安找到兄長,本以為劫後餘生,卻被同樣有不堪經歷的太後指為假冒,難逃一死。
倪淑靜的文采自然比不過嫂子,但有哥嫂的指導,還有老公王大才子的把關,不管是立意還是文采,均非一般讀書人所能企及,自然銷售量十分可觀。這回老學究們除了罵幾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多的是羞愧了,畢竟宋朝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不愛美色,最後也是一味求和導致滅亡,實在和女人扯不上太大的關係。
倪家姑嫂這些年在文壇上獨樹一幟,甚至可以說獨領風騷;不過老天不會讓她們專美。
如今天下公認的幾大才女:李瑩、何青玉、盧允貞、倪淑靜,而又以和親王世子妃沈瓊蓮為冠。十三歲選入宮中侍奉太後,專司文墨,號稱女學士。她本來深受儒家夫子的影響,不看重小說戲曲這些不上檯麵的文學體裁,但是受到汪舜華的感染,漸漸轉化了態度,後來嫁給和親王世子,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就把這些放下了,看到昔日的姊妹們一個個名動天下,倒挑起一絲爭強好勝的心思——我就不信,比不過程敏政和李東陽,還比不過她們了!
沈瓊蓮說到做到,歷時五年寫就了皇皇巨著《清河公主》,以晉惠帝之女清河公主跌宕起伏的人生為線索,再現了西晉由盛而衰的歷史。氣象宏大,人物鮮明,情節跌宕,語言優美,不僅禮親王府上下讚不絕口,更引發搶購熱潮,一時天下傳抄,洛陽紙貴。
初露鋒芒的沈瓊蓮根本停不下來,她十年磨一劍,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撰寫了長篇小說《樂遊原》,以杜甫《佳人》和白居易《秦婦吟》為原型,記敘了一對傲嬌的貴族男女相識相戀相守的故事,堪稱《傲慢與偏見》和《飄》的結合,再現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史實。
相夫教子的何青玉同樣沒有閑著,撰寫了《李清照》。在塑造李清照這個絕代才女的同時,展現了靖康之難給百姓造成的深重災難。
幾部宋朝小說同時問世,不可避免的掀起一股「宋史熱」。很多作家都把焦點對準了這個時期,文官們臉上不大好看,汪舜華卻很是嘉賞。
而另一位名震當世的才女孟淑卿,是大典館臣孟澄的女兒。孟澄是孟子後裔,蘇州人,少年成名,但後來踟躕科場多年,歇了心思,但他能文善畫,書法精工,後來重錄《永樂大典》,就把他召到北京。淑卿工詩有才辨,可惜丈夫粗野,並非良配。於是離異回了娘家,後來隨父入京,她性格疏朗,灑脫恣意,不忌見客,作品傳唱京城。汪舜華讀到她的「一簾明月伴黃昏」,深為感嘆,招她入宮隨侍;淑卿不喜宮廷生活,婉轉請辭。汪舜華允了,賜金放歸。淑卿感念太後知遇之恩,撰寫了崑曲《倚東風》:「石榴裙子稱纖腰,唱徹新聲換玉簫。背倚東風偷拭淚,為誰腸斷為誰嬌?」展現歌妓的悲慘命運,歌頌廢除賤籍的功績,傳唱一時。當時安寧伯世子羅通喪偶,他有父祖之風,儒雅超群,於是賜以為妻。
女作家們的書賣的好。這些作品大多由春暉出版社出版。這是當年永安長公主在京的時候創辦的,開始主要出版文學社成員的作品,後來商業化,一些宗室成員、朝廷重臣也把作品拿到這裏,因為這裏的書最容易得到汪太後的關注,自然最容易拿到爵位;永安長公主離開京後,汪舜華委派得力的女官繼續主持全麵工作。
因為靠山強大,所以在題材、體裁上都很大膽,當然運作也很正規。
因為銷售量最重要體現到納稅額上。廣大士子突然發現,女作家們的銷售量居然不遜色於大部分男作家;能夠勝過她們的,數來數去也就程敏政、李東陽,最多加上倪嶽、姚茂良等幾個人,商良臣和林翰都還遜了一籌,丘浚的小說——嗯,能夠回本就不錯了。
除了崑曲,另外一種戲劇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話劇。汪舜華倡導了這麽些年,終歸還是有些成效——當然倡導是一回事,根本原因還是目前的文盲率實在太高。讓沒受過教育的販夫走卒去看典雅的崑曲,顯然有點強人所難。
因此,汪舜華極力倡導話劇。最初作家們反應平平,畢竟太下裏巴人,沒格調;戲曲小說雖然也不上檯麵,好歹能彰顯一下文才。
汪舜華不放棄,她親自督促程敏政、李瑩把自己的作品改成話劇,還反覆商量台本,親自觀看彩排,提出修改意見,而後允許話劇班子打著「奉旨演戲」的幌子,一時間戲班子聞風而動,專門到樂府學習表演,爭取拿到演出資格證;不僅如此,還把話劇作為英華獎的評選表彰範圍。
指揮棒動起來,不管是想襲爵的、想成名的還是想賺錢的,腦子也就動起來;這年頭賣方市場,市場上有了,從朝廷重臣到市井小民的觀眾群也就開始接受,尤其以前不看戲的底層百姓熱情高漲——終於有看得懂的了,而且還是太後蓋章認定的,多麽榮耀啊!
因為門檻低,自然收穫了不少粉絲。有買賣就會有殺害,不對,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市場需求這麽大,自然戲班子也會聞風而動,排演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話劇,其中粗製濫造的不少,但總還有幾個像模像樣甚至精品佳作。包括一係列反應土地改革、市井民情的小故事,經過戲班子的演繹,再到樂府乃至翰林院的提煉,產生了好幾個精品,
其中就有慶成王的故事藍本——其中當然有汪舜華的功勞,畢竟《白毛女》之類的不是白看的;當然這年頭不能寄望紅軍,隻能盼著朝廷的清官前來掃黑除惡,其實也很符合群眾的期待,其中就包括當年林聰收拾孔家的故事。孔家第一次在戲曲舞台上當了反麵典型,想不轟動都不行,當然龍虎山的張家也跑不了;此外還有聰明秀才收拾壞衙內之類的故事。
戲曲的活躍帶動了出版業的繁榮,反過來,小說的蓬勃發展又給戲曲注入了活力。瑞親王撰述歷代通俗演義,其中多少盪氣迴腸的英雄史詩,多少有名的沒名的劇作家都選擇去那裏找靈感;反過來,又一大堆斷代史、傳奇故事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
這些年來,投身小說戲曲創作的名流顯貴不在少數,除了程敏政、李東陽、倪嶽等殿堂重臣兼文壇宗匠,以及一批閨閣名媛。一些宗室也把文學創作當成捷徑。沒辦法,考封的通過率太低,科學大家也整不明白,就這個看上去還夠得著。
如今老朱家文壇第一人自非瑞親王申鈘莫屬,但別人也不會讓他專美。
拔得頭籌的是周王係,朱橚庶六子永寧靖僖王建極九年去世,他在位六十四年,他的兒子子場當時年近四十,因為庶出,隻能襲鎮國將軍。
子場不放棄。周王係家風好,子場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他勤奮好學。河南地處中原,歷代故事甚多;尤其是永寧王係所在的永寧縣,也就是後來的洛寧縣,是洛陽的屬縣。
子場在永寧縣生活了近四十年,熟諳歷朝典故,就以武後怒貶牡丹為題材撰寫了《牡丹》,傳誦一時。
汪舜華自然知道這個典故,覺得有點好笑——唐朝施行兩京製,長安是西京,洛陽為東都,移植到洛陽,怎麽也不算貶謫吧?
不過這是自古的民間傳說,也沒人較真。
子沒有得償所願,也不放棄,取材大曆才子韓翃的典故,撰寫了十二幕戲《章台柳》,記敘詩人韓翃與妻柳氏的悲歡聚散,反映了安史之亂給普通人帶來的傷痛。甫一上演,即引發熱議;斬獲當年的英華戲曲獎,入職文林館,並順利晉級永寧王。一時朝野側目,宗室更是彈冠相慶,歡喜無限。
此後子場再接再厲,繼續文學創作,竟成一代大家。
當然最值得矚目的是瑞親王的幼弟申鋸。瑞王四兄弟四個媽,家教再好名額就三個,瑞王以下,二弟還沒來得及考試就夭折,但他媽把位置占住了,三弟申鑿為通江王,這也是個有名的學者,博覽群書、通古博今,號稱賢王。
申鋸自幼受兩個哥哥教誨,雖然沒有資格參加考試,但才華卻剛剛的。看到朝廷開了口子,他也就很乖覺,撰寫了戲曲《雨霖鈴》,一看就是說唐明皇楊貴妃那點事,詞曲婉轉,情真意切。
汪舜華看了,笑笑,批覆: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申鋸一呆,旋即奉上了《麗人行》,說的是杜甫名詩裏的那些事。
汪舜華點頭,很有點意思了;申鋸再接再厲,寫了《杜甫遊春》,寫杜甫春遊長安,看到村媼賣兒、宦官跋扈,痛責玄宗因情誤國的罪惡,揭露「昏子謎做三公」的荒唐現實。
汪舜華極是滿意,好像文學史上有差不多的?管他呢,反正熱門題材就那些。
建極二十一年春,申鋸被破格封為南川安靖王。
歷史類作品極受歡迎,現實類作品大量湧現,還有一類作品也日臻成熟:公案武俠小說。
公案戲受到觀眾歡迎,但這年頭查案的手段有限,甚至有時候要藉助鬼神,而且普通觀眾搞不懂那些術語,怎麽辦?
——塑造一些具有超能力的俠客,讓他們能夠飛簷走壁、神出鬼沒,幫助清官破案。
這類俠客開先隻是在公案戲裏當配角,但很快就獨立出來。
有人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現實日子過久了,嚮往那個可以快意恩仇的江湖。
當然,學梁山好漢絕對不行,朝廷不會認可;但是離開了清官,俠客也可以自己抱打不平、行俠仗義,隻要最後是在清官、在朝廷的主持下完成除暴安良的任務,就不算以武犯禁,而會被綱常名教容納;如果還能求取功名、報效國家,那就算皈依正道。在此過程中,俠客們也不用再絕情泯欲,也可以鐵漢柔情、也可以娶妻生子,「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可以兼容。
倪淑靜的文采自然比不過嫂子,但有哥嫂的指導,還有老公王大才子的把關,不管是立意還是文采,均非一般讀書人所能企及,自然銷售量十分可觀。這回老學究們除了罵幾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多的是羞愧了,畢竟宋朝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不愛美色,最後也是一味求和導致滅亡,實在和女人扯不上太大的關係。
倪家姑嫂這些年在文壇上獨樹一幟,甚至可以說獨領風騷;不過老天不會讓她們專美。
如今天下公認的幾大才女:李瑩、何青玉、盧允貞、倪淑靜,而又以和親王世子妃沈瓊蓮為冠。十三歲選入宮中侍奉太後,專司文墨,號稱女學士。她本來深受儒家夫子的影響,不看重小說戲曲這些不上檯麵的文學體裁,但是受到汪舜華的感染,漸漸轉化了態度,後來嫁給和親王世子,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就把這些放下了,看到昔日的姊妹們一個個名動天下,倒挑起一絲爭強好勝的心思——我就不信,比不過程敏政和李東陽,還比不過她們了!
沈瓊蓮說到做到,歷時五年寫就了皇皇巨著《清河公主》,以晉惠帝之女清河公主跌宕起伏的人生為線索,再現了西晉由盛而衰的歷史。氣象宏大,人物鮮明,情節跌宕,語言優美,不僅禮親王府上下讚不絕口,更引發搶購熱潮,一時天下傳抄,洛陽紙貴。
初露鋒芒的沈瓊蓮根本停不下來,她十年磨一劍,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撰寫了長篇小說《樂遊原》,以杜甫《佳人》和白居易《秦婦吟》為原型,記敘了一對傲嬌的貴族男女相識相戀相守的故事,堪稱《傲慢與偏見》和《飄》的結合,再現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史實。
相夫教子的何青玉同樣沒有閑著,撰寫了《李清照》。在塑造李清照這個絕代才女的同時,展現了靖康之難給百姓造成的深重災難。
幾部宋朝小說同時問世,不可避免的掀起一股「宋史熱」。很多作家都把焦點對準了這個時期,文官們臉上不大好看,汪舜華卻很是嘉賞。
而另一位名震當世的才女孟淑卿,是大典館臣孟澄的女兒。孟澄是孟子後裔,蘇州人,少年成名,但後來踟躕科場多年,歇了心思,但他能文善畫,書法精工,後來重錄《永樂大典》,就把他召到北京。淑卿工詩有才辨,可惜丈夫粗野,並非良配。於是離異回了娘家,後來隨父入京,她性格疏朗,灑脫恣意,不忌見客,作品傳唱京城。汪舜華讀到她的「一簾明月伴黃昏」,深為感嘆,招她入宮隨侍;淑卿不喜宮廷生活,婉轉請辭。汪舜華允了,賜金放歸。淑卿感念太後知遇之恩,撰寫了崑曲《倚東風》:「石榴裙子稱纖腰,唱徹新聲換玉簫。背倚東風偷拭淚,為誰腸斷為誰嬌?」展現歌妓的悲慘命運,歌頌廢除賤籍的功績,傳唱一時。當時安寧伯世子羅通喪偶,他有父祖之風,儒雅超群,於是賜以為妻。
女作家們的書賣的好。這些作品大多由春暉出版社出版。這是當年永安長公主在京的時候創辦的,開始主要出版文學社成員的作品,後來商業化,一些宗室成員、朝廷重臣也把作品拿到這裏,因為這裏的書最容易得到汪太後的關注,自然最容易拿到爵位;永安長公主離開京後,汪舜華委派得力的女官繼續主持全麵工作。
因為靠山強大,所以在題材、體裁上都很大膽,當然運作也很正規。
因為銷售量最重要體現到納稅額上。廣大士子突然發現,女作家們的銷售量居然不遜色於大部分男作家;能夠勝過她們的,數來數去也就程敏政、李東陽,最多加上倪嶽、姚茂良等幾個人,商良臣和林翰都還遜了一籌,丘浚的小說——嗯,能夠回本就不錯了。
除了崑曲,另外一種戲劇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話劇。汪舜華倡導了這麽些年,終歸還是有些成效——當然倡導是一回事,根本原因還是目前的文盲率實在太高。讓沒受過教育的販夫走卒去看典雅的崑曲,顯然有點強人所難。
因此,汪舜華極力倡導話劇。最初作家們反應平平,畢竟太下裏巴人,沒格調;戲曲小說雖然也不上檯麵,好歹能彰顯一下文才。
汪舜華不放棄,她親自督促程敏政、李瑩把自己的作品改成話劇,還反覆商量台本,親自觀看彩排,提出修改意見,而後允許話劇班子打著「奉旨演戲」的幌子,一時間戲班子聞風而動,專門到樂府學習表演,爭取拿到演出資格證;不僅如此,還把話劇作為英華獎的評選表彰範圍。
指揮棒動起來,不管是想襲爵的、想成名的還是想賺錢的,腦子也就動起來;這年頭賣方市場,市場上有了,從朝廷重臣到市井小民的觀眾群也就開始接受,尤其以前不看戲的底層百姓熱情高漲——終於有看得懂的了,而且還是太後蓋章認定的,多麽榮耀啊!
因為門檻低,自然收穫了不少粉絲。有買賣就會有殺害,不對,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市場需求這麽大,自然戲班子也會聞風而動,排演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話劇,其中粗製濫造的不少,但總還有幾個像模像樣甚至精品佳作。包括一係列反應土地改革、市井民情的小故事,經過戲班子的演繹,再到樂府乃至翰林院的提煉,產生了好幾個精品,
其中就有慶成王的故事藍本——其中當然有汪舜華的功勞,畢竟《白毛女》之類的不是白看的;當然這年頭不能寄望紅軍,隻能盼著朝廷的清官前來掃黑除惡,其實也很符合群眾的期待,其中就包括當年林聰收拾孔家的故事。孔家第一次在戲曲舞台上當了反麵典型,想不轟動都不行,當然龍虎山的張家也跑不了;此外還有聰明秀才收拾壞衙內之類的故事。
戲曲的活躍帶動了出版業的繁榮,反過來,小說的蓬勃發展又給戲曲注入了活力。瑞親王撰述歷代通俗演義,其中多少盪氣迴腸的英雄史詩,多少有名的沒名的劇作家都選擇去那裏找靈感;反過來,又一大堆斷代史、傳奇故事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
這些年來,投身小說戲曲創作的名流顯貴不在少數,除了程敏政、李東陽、倪嶽等殿堂重臣兼文壇宗匠,以及一批閨閣名媛。一些宗室也把文學創作當成捷徑。沒辦法,考封的通過率太低,科學大家也整不明白,就這個看上去還夠得著。
如今老朱家文壇第一人自非瑞親王申鈘莫屬,但別人也不會讓他專美。
拔得頭籌的是周王係,朱橚庶六子永寧靖僖王建極九年去世,他在位六十四年,他的兒子子場當時年近四十,因為庶出,隻能襲鎮國將軍。
子場不放棄。周王係家風好,子場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他勤奮好學。河南地處中原,歷代故事甚多;尤其是永寧王係所在的永寧縣,也就是後來的洛寧縣,是洛陽的屬縣。
子場在永寧縣生活了近四十年,熟諳歷朝典故,就以武後怒貶牡丹為題材撰寫了《牡丹》,傳誦一時。
汪舜華自然知道這個典故,覺得有點好笑——唐朝施行兩京製,長安是西京,洛陽為東都,移植到洛陽,怎麽也不算貶謫吧?
不過這是自古的民間傳說,也沒人較真。
子沒有得償所願,也不放棄,取材大曆才子韓翃的典故,撰寫了十二幕戲《章台柳》,記敘詩人韓翃與妻柳氏的悲歡聚散,反映了安史之亂給普通人帶來的傷痛。甫一上演,即引發熱議;斬獲當年的英華戲曲獎,入職文林館,並順利晉級永寧王。一時朝野側目,宗室更是彈冠相慶,歡喜無限。
此後子場再接再厲,繼續文學創作,竟成一代大家。
當然最值得矚目的是瑞親王的幼弟申鋸。瑞王四兄弟四個媽,家教再好名額就三個,瑞王以下,二弟還沒來得及考試就夭折,但他媽把位置占住了,三弟申鑿為通江王,這也是個有名的學者,博覽群書、通古博今,號稱賢王。
申鋸自幼受兩個哥哥教誨,雖然沒有資格參加考試,但才華卻剛剛的。看到朝廷開了口子,他也就很乖覺,撰寫了戲曲《雨霖鈴》,一看就是說唐明皇楊貴妃那點事,詞曲婉轉,情真意切。
汪舜華看了,笑笑,批覆: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申鋸一呆,旋即奉上了《麗人行》,說的是杜甫名詩裏的那些事。
汪舜華點頭,很有點意思了;申鋸再接再厲,寫了《杜甫遊春》,寫杜甫春遊長安,看到村媼賣兒、宦官跋扈,痛責玄宗因情誤國的罪惡,揭露「昏子謎做三公」的荒唐現實。
汪舜華極是滿意,好像文學史上有差不多的?管他呢,反正熱門題材就那些。
建極二十一年春,申鋸被破格封為南川安靖王。
歷史類作品極受歡迎,現實類作品大量湧現,還有一類作品也日臻成熟:公案武俠小說。
公案戲受到觀眾歡迎,但這年頭查案的手段有限,甚至有時候要藉助鬼神,而且普通觀眾搞不懂那些術語,怎麽辦?
——塑造一些具有超能力的俠客,讓他們能夠飛簷走壁、神出鬼沒,幫助清官破案。
這類俠客開先隻是在公案戲裏當配角,但很快就獨立出來。
有人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現實日子過久了,嚮往那個可以快意恩仇的江湖。
當然,學梁山好漢絕對不行,朝廷不會認可;但是離開了清官,俠客也可以自己抱打不平、行俠仗義,隻要最後是在清官、在朝廷的主持下完成除暴安良的任務,就不算以武犯禁,而會被綱常名教容納;如果還能求取功名、報效國家,那就算皈依正道。在此過程中,俠客們也不用再絕情泯欲,也可以鐵漢柔情、也可以娶妻生子,「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可以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