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這些事,皇帝還忙著另外一件事:此番南巡,徽商以及各地商賈敬獻、並在揚州查抄了大量珍貴字畫書籍。除了編纂《四庫全書》的造冊登記,另行存放外;一些價值連城的書畫也要妥善保管。


    皇帝平時在文華殿視事,這裏自然是他的禦書房。不過考慮到紫禁城都是木質建築,實在捨不得把這麽多珍貴的字畫存放在這裏;而且這地本來是皇太子用的,將來還得搬。


    好在有地方,不必大興土木:天水閣,本就是給皇帝準備的移居西苑時的禦書房。隻是前些年皇帝不願去,因此還空著。


    皇帝冒著大雪,親自跑到天水閣去,設計裝修布置。


    當然他還很有孝心的讓汪舜華先挑。汪舜華看了清單,真是稀世之珍,放在國博都該做鎮館之寶的那種!小心翼翼的展開,她的詩畫品鑑能力相當有限,但既然是沈周等書畫名家鑑定過的,料想不會假。


    捂著鼻子看了半天,生怕氣息汙染了墨寶,吩咐皇帝:「我胸無點墨,這些國寶放在我這裏,真是褻瀆了;你才是它們的知音,便留下吧。隻是記得,別再上頭塗塗抹抹,到處蓋章。」


    皇帝笑道:「母後說笑了,怎會如此。我恨不得高高供起來才好,這可都是傳世之珍,玷汙不得。」


    臘月二十一日,皇次女一笑去世,年僅六歲,追冊仙遊公主;三天後,皇次子祐傑夭折,年五歲,追封信親王。


    兩個粉雕玉琢的孩子就這樣沒了,宮裏上下氣壓都低了些。


    皇帝難過了一陣,又去幹活了。這年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他的孩子多,這兩個既不是皇後所生,又不是寵妃所生,得他的關愛自然少;何況,兩個孩子年幼,不服水土,一路上就頻頻染病,他心裏有準備。


    本就是未成年人,馬上又要過年,因此很快就辦理了皇子公主的後事,將他們安葬西山。


    郭惠嬪和孫德嬪大哭了一場。


    汪舜華心底發出了一聲嘆息,旋即嗤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情死得早」,也就揭過了。


    年底前,冊封了李氏、祝氏為選侍。這兩個女人都已經懷孕,但都不得寵,冊封了,倒也罷了。


    但是另外一位妃子的冊封,讓所有人側目。


    年幼的孩子夭折,並不影響皇帝的好心情。前朝得了母親的肯定,後宮捷報頻傳,尤其剛得了位絕代佳人。


    宗室娶妻,皇帝當然也要進人。明年是考封的年份,今年人選就要定下來,當然優先把特別出色的留宮,免得到時候有遺珠之恨。


    因為每三年就要選宮女,汪舜華很怕留個什麽「強搶民女」的故事。因此宮女大多都到災區去選,有口飯吃,不管女孩還是家人都願意;當然也允許自願報名,這個隻限於北京和南京。剛征服地區也會送一些美女進宮,這是臣服的重要標誌。


    現在宮裏不算水深火熱,願意留宮的自然不少。尤其皇帝回宮以後,錦鸞為了表現賢德,還真是花了不少力氣。這次留宮的幾位,都美貌出眾,尤其有位陸氏,貌凝秋月,容賽春花,堪稱容光冠代。


    那天錦鸞領她進清寧宮,一時滿殿流光溢彩,眾妃黯然失色。饒是汪舜華見慣了繁花似錦,也禁不住目眩神馳,命其近前,看了很久,稱讚:「真是國色天香!」


    轉頭看向錦鸞:「辛苦你了。」


    已經美到讓六宮失色相顧無言了,皇帝自是如獲至寶。


    當時他就坐在汪舜華身邊,看到眼前的佳人,禁不住目眩神馳。


    他是沒想過世上竟有這樣的傾城絕色,即便後宮佳麗無數,但與這女子一比,卻又都不足道了,一時神魂蕩漾。


    錦鸞有點酸澀,但還是招呼:「聖上可別有了新人,就忘了舊人才好。」


    皇帝笑:「怎麽會!」


    眼睛卻一直沒有離開那女子,堂堂皇帝和沒見識的混小子也沒什麽區別:「愛卿喚做什麽名字?」


    那女子裊裊婷婷的拜倒,口稱:「妾陸氏,名喚想容。」


    皇帝大笑,隨手摘了一朵盛開的牡丹插在她頭上:「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陸氏含羞低頭,錦鸞的嘴角扯了扯;董貴妃眼神暗了暗,賈淑妃同樣笑得極為勉強。


    陸氏在第二天就被封為華妃,其她幾名佳麗則在幾日後被賜予了選侍的封號。


    汪舜華本想說:「你自己剛剛擬定的四妃封號,賢淑德惠,怎麽又出來一個華妃?」


    看皇帝高興,也就不理會他了。


    皇帝一連大半個月歇在了陸華妃宮裏,直到被她推著去看姐姐們,這才依依不捨的離去。此後,十天倒有四五天是華妃侍寢,朝廷上下都知道,皇帝這回是真得了寶了。


    隻是這位華妃雖然得寵,卻不嬌不妒、行止端莊,禮敬皇後、柔和待下,經常勸皇帝要以子嗣為念,雨露均分;除了勸勉皇帝孝順太後、勤於朝政,絕口不談朝政,連皇帝想封賞她的家族都主動拒絕了。不管是太後皇後還是宮女太監都拿不到她的錯處,言官本來想罵兩句,但又實在找不到藉口,隻得閉嘴。


    沒有人知道,這位陸華妃,就是上輩子周太後心心念念的施純繼室。


    隻是老夫少妻雖然都是俊男美女,卻遺憾天妒良緣,結婚不過數年,丈夫就撒手人寰,無子而終。


    這回因為朝廷定期擇選,身在皇城根下的陸氏被父母報名到官府,順利中選,本來以為配個王公貴族,夫唱婦隨終了一生,哪曾想天生麗質,到底花落皇家。


    年底的慶祝活動很是熱鬧。


    盡管吏部和兵部還沒有完全移交給皇帝,但其他幾個部門的事就足夠皇帝忙乎了,尤其是戶部;成天不但要拋頭露麵到處站位,回來還要和各部門扯皮不對,是商量明年的財政預算。盡管往年曾經參加過,但真要自己決斷的時候,還是覺得頭疼。


    汪舜華卻很愜意的和後妃皇子皇女命婦一起看戲。


    帝後南巡,帶回了大量的土特產,包括吃的喝的穿的以及各類藝術品,也包括高級人才;有治水的參謀的準備參加科考的,也有寫詩文唱戲曲畫畫的,還有各種優秀的工匠。


    江南人文鼎盛,經濟繁榮,崑曲得到迅速發展,好劇迭出;不僅如此,廟堂之上的大臣們也熱心投身期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之間,人們不再以寫戲曲為恥,反而堂而皇之的把自己的大名印在封麵上;更有甚者,一些宗室為了得到爵位又沒有才華,於是悄悄找人代做,東窗事發後,汪舜華處置了買方,對賣方倒沒怎麽處理,無疑助長了這股風氣。


    這個時期的崑曲,以歷史劇最為數量多、質量高。此外,言情劇、官場劇也占據了重要位置,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家包括女作家。他們相繼被吸收到文林館繼續創作,尤其去年宋寶林事件後,朝廷徹底放鬆了文林館的限製,包括李瑩、盧允貞等一大批女作家被吸收進來。


    除了夫差和西施、項羽和虞姬、漢高祖和呂後、戚夫人,漢武帝和陳後、衛子夫,漢元帝和王昭君,漢成帝和趙飛燕、趙合德,呂布和貂蟬,唐玄宗和楊貴妃這類爆款,甄皇後、蘇小小等著名美女的情事也是詠懷的熱點;當然,趙姬、呂後、武則天、劉娥、蕭太後乃至妲己、褒姒、馮小憐、李師師也沒少在戲曲舞台上露麵;蔡文姬、謝道韞、蘇惠、上官婉兒、薜濤、李清照、朱淑真同樣得到無數作家的追捧。此外,帝王將相的功過得失、宮闈爭鬥、官場紛爭也無不涉及。


    帝王廟裏的明君不能輕易諷刺,其他帝王就隨意很多,尤其楊廣、李隆基等毀譽參半的帝王極得作家們的喜歡;本來就不多的女性執政者更幾乎都搬演了個遍,一會兒當正派、一會兒當反派,含沙射影,借古諷今,大家都懂。


    李瑩知道汪舜華不喜歡宋仁宗,至少不會標榜學習宋仁宗,偏偏這位皇帝在歷史上名聲很好,於是在老公的指點下扒拉出宋仁宗和遂國夫人王氏的畸戀。廣大群眾第一次發現,原來讀書人口裏的聖君不僅有寵妻滅妾的嫌疑,甚至還和寡婦掰扯不清,玻璃心頓時碎了一地;順道發現,咦,原來他媽劉娥和老婆曹皇後居然都是二婚!


    這時候怎麽不說效仿賢君了?他可沒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商妙玉則把筆觸對準了宋仁宗的女兒兗國公主。公主和梁懷吉是否私通不重要,是否被折磨而死也不清楚,甚至到底是不是先患了精神病也不要緊,重點在於宋仁宗強行拉郎配湊成了一對怨偶,鬧出了夜扣宮門的大事,最後活生生把掌上明珠逼瘋。


    有了這兩齣戲,汪舜華的耳根子立刻清淨了很多,至少朝臣在論爭的時候,不敢隨意舉宋仁宗的例子。


    盧允貞撰寫了長篇彈詞《女巡按》,取材自唐朝才女黃崇嘏的故事。皆大歡喜的故事,自然大家都很喜歡。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領情,王恕就破口大罵,後麵一水的學究點頭贊成,媽的這年頭怎麽回事,朝廷命婦不想著老實呆在家裏相夫教子,偏偏想著出來跟男人爭著做官!世道變了嗎?還是人心壞了!


    ——都是汪太後這個禍首!


    盧允貞被罵的不輕,連帶倪謙、倪嶽也挨了不少口水。


    倪謙無所謂,反正老婆已經名聲在外了;但倪嶽是個硬脾氣的主。他在朝堂上其實已經被罵習慣了,但這回不一樣,是老婆被罵,順便懷疑了一下倪家的家風,實在不能忍,除了寫了幾首詩高度讚賞黃崇嘏,為老婆打氣;還引經據典大罵一通——罵吧罵吧使勁罵吧,論罵架我姓倪的還沒怎麽輸過,以後妥妥的也不會輸,哼!


    倪嶽的妹妹倪淑靜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一家子的讀書人,尤其老爹和老哥是翰林出身,嫂子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女,後來嫁給同樣名滿天下的大才子王鏊,她的文化水平也實在值得期待。除了寫詩使勁誇黃崇嘏,她還寫同人,比盧允貞更過分。黃崇嘏不是父母死後沒事到處看風景,而是從小訂了親,父母死後,被嫌貧愛富的未婚夫退婚;然後高官的兒子看上了她的才貌,想要搶劫。她連夜逃脫,正好朝廷發榜招賢,就跑去考試,結果拿到了頭名狀元,然後奉旨出巡,找到了仇人的證據,報了大仇,順便埋汰了下攀龍附鳳的前未婚夫;結果被公主看中,想要招為駙馬,隻好認罪。皇帝覺得這姑娘不錯,但是留在宮裏或者許給兒子可能留下幹政的隱患,於是禍水外引扔給宰相的兒子周霖。正好周霖和黃崇嘏不僅是同榜前兩名,而且一起辦差,情誼深厚,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跌宕起伏的故事,鮮明生動的人物,汪舜華看得很酸爽,倪嶽看得很頭疼——女人的腦洞也太可怕了,真敢想!王鏊更是嘴角直抽——幸好上麵有三綱五常壓著,否則真是消受不起;連倪謙也眼皮直跳——幸好早就把女兒嫁出去了,否則誰敢娶!


    不僅如此,倪嶽還以實際行動支持了老婆——和盧允貞合著崑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成為長盛不衰的暢銷書。後代有人考證梁山伯是明朝寧波縣令,祝英台是南北朝俠女,因為機緣碰巧葬在一起,這才衍生了這個傳唱不朽的故事。但事實上,這個故事早在唐初就有記載,到明朝,情節已經相當完整。


    以倪嶽的才氣和身份,肯定不會滿足於寫兩個青年男女相知太遲的愛情悲劇。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那正是偏安一隅,世家當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的時代。倪嶽就把梁祝放在故事放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世家女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會稽求學,見寒門子弟梁山伯溫良敦厚,芳心暗許;然而殘酷的現實一再提醒她,嫁給寒門子弟,不僅自己沒有未來,而且牽連家族,累及子孫。英台擔心自己泥足深陷,決定結束學業提前回家,梁山伯依依不捨送別。麵對山伯的深情,英台進退兩難,暗示他盡快到祝家提親。山伯苦笑:「我出身寒門,難以高攀。」英台絕望離去。回到家中,兄長祝英華已經做主將他許給太守公子馬文才。馬公子人物俊朗,文武雙全,英才卻厭惡他身上的世家習氣,更加懷念溫厚的梁山伯。


    梁山伯回鄉途中,前來祝家拜訪,這才知道同窗三年的兄弟居然是女兒身,然而一切已成定局。祝英華也發現妹妹的情愫,警告梁山伯兩人並不相配,不要癡心妄想。山伯悔恨交加,不治而終,遺言將自己葬在英台出閣的必經之路上;英台出嫁途中前往祭奠,突然天崩地裂,於是投墳而死,雙雙化蝶而去。


    盪氣迴腸的愛情,配上倪嶽夫婦的文采,自然博得滿堂喝彩。女眷們被梁祝的深情感動的同時,士子們卻第一次發自內心的覺得現在真好,科舉真好,給了咱們這些寒門子弟一條生路;否則像魏晉南北朝世家當政,真是連口湯也喝不著的節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