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揚州,盡管開海後麵臨上海、廣州、杭州、大連等沿海港口城市的挑戰,但依託運河,坐擁漕運,仍然是天下有名的繁華都市。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麋至,和南京、廣州、上海並稱天下四大商港,常住人口突破五十萬人。
建極五年,經過刺刀見紅的反覆較量,朝廷最終收回了鹽業的定價權,並推行票鹽法。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兩淮流域製鹽業飛速發展。揚州是兩淮地區鹽業營運中心,兩淮流域的鹽運都在揚州集中進行營銷。從揚州出發的鹽運,不僅供應江蘇、山東等兩淮地區,還供應兩湖地區、南直、江西、河南等地;每年僅鹽運吞吐量達到3億斤,占中原地區三分之一,納稅600萬兩有餘。
此外,當年為了預防解放奴隸帶來失業潮印發流民作亂,汪舜華在原有的南京、蘇州、杭州三處官有織造局的基礎上,親自部署在全國二十個大中城市設立國營紡織廠,經理都是宮裏伺候多年、能夠獨當一麵的太監女官。原有的三處織造局除了完成額定的歲造緞匹任務,其餘的絲織品進行市場化銷售,這個主要麵向高端市場。各國每次朝貢後都會前來採辦;新設立的紡織公司則採用全麵的市場化經營方式。
揚州仁和紡織公司總員工超過三萬,每年生產各類鍛匹過百萬,位居全國第一,排在後麵的則是成都、開封。
這樣的地方,皇帝自然是要停留的。
正值霜降前後,秦淮以南正忙著收穫晚稻,播種冬麥,中耕除草,防治蚜蟲;華北地區也在搶收大白菜,尤其忙著收手棉花,過了這日子,棉花質地下降,價格也要低一些;要防著霜凍傷害幼苗,農民們要忙著給地澆水,幹土比濕土散熱快;熏煙,提高空氣的溫度;鋤地,提高地溫;此外,還要深度耕翻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皇帝親自帶人視察農業收成。從泰山上下來,他總想親眼看看普通人的生活,禮親王等反覆進言,總算同意:讓地方官安排,皇帝要臨時改變路線也成,但是必須帶領大隊侍衛前去,以防有變。
查看了儲備的倉庫,在地方官的帶領下隨機前往城郊的村落。看到農夫們在田地裏揮汗如雨的勞作,那是與往日雍容氣派的親耕完全不同的場景。
聽到皇帝駕到,農人們手忙腳亂的前來迎接。被他隨意點中的農夫孫德全,緊張的差點哭出聲來,哆哆嗦嗦的向他奏報每年都有哪些農事,每個月要做怎樣的安排——其實以前戶部的官員介紹過,但那是完全不同的。
皇帝突然明白,即便是每年都參與親耕,他也沒有真正體會農民的艱辛。
那不過是作秀,而眼前這些人,是真正的生活。
他們沒有前呼後擁,不是早就有人犁好地,自己輕輕一犁就拉倒;而是要在趕著耕牛,或者把其他什麽家畜拴在前麵一腳深一腳淺的去犁地;在烈日下去除草、去澆水、去收割,少了一個程序就會影響收成,家人就可能餓肚子。
這是尋常年份,如果趕上了水旱蝗災,竭盡所能也不過勉強吃飽飯。
這已經很好了,換做以前,那時朝廷的田賦、人丁稅、地主的地租更高,簡直壓得人喘不過氣;即便是風調雨順也不過勉強吃飽,一旦天災人禍,草根樹皮都沒有多的。
皇帝忍著不讓自己墜下淚來。
當年太祖皇帝舉事,不就是活不下去了嗎?
那麽,今天的百姓,比起百年前的太祖,又好過了多少?
皇帝陷入了深思。
但光思考是不夠的,除了召見臣工、查訪民情,遊瘦西湖、茱萸灣,他還召見了揚州的商人。
聞名遐邇的揚州園林主要是清朝營建的,尤其建極初年被放血,如今揚州鹽商還是比較低調的,但即便如此,私家園林也開始興盛。尤其皇帝身居九重,難得一見,因此鹽商們都花了大價錢想在皇帝麵前露個臉——求他老人家高抬貴手,在稅收的問題上緩一緩;鹽價再往上提一提。畢竟商人賺得多,朝廷鹽稅收入也多。隻要不加人頭稅,就不算違背太後「永不加賦」的承諾。
首先是收買朝臣。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朝臣們開先再怎麽清正廉潔,見識到金元攻勢後,也難免有人敗下陣來;這些年已經有幾位負責鹽運的官員被查處。
但這還不夠,因為汪太後一向軟硬不吃,那也不怕,她身體再好,也抗不過自然規律,何況皇帝已經年長了,編造童謠,收買輿論,攻擊太後不肯還政是想做武則天第二,把朱家天下變成汪家天下。
還不夠,還是要營造輿論,這個就可以明著來。先找典型,然後攻擊票鹽法導致人心敗壞,官方不能與民爭利,要求食鹽市場化,這樣有利於百姓吃上平價鹽。
——鹽商們或者天下的商賈們不是隻在嘴上說說。建極十五年,朝廷放寬了辦報的限製,很快江南的商人、學子們就行動起來,各種民報如雨後春筍,其中揚州的《江都報》、蘇州的《滄浪報》、杭州的《武林報》、鬆江的《鬆江報》幾十種等報紙風靡天下。
朝廷會用活字印刷,他們也會。
這些報紙相互呼應,除了刊發朝廷新聞,還會配發評論。他們相互呼應,要求太後還政,要求以民為本、官退民進,恪守祖訓、睦鄰友好。
太眼熟的東西,汪舜華淡淡的放在一邊了。
很快,錦衣衛出動,對民報反映的問題進行查證。說災年百姓可憐,好,地方官落實責任了嗎?賑濟的糧食到位了嗎?有沒有人趁機漲租子?有一個算一個,反正就是畫圈的事!
——雙拳難敵四掌,我一個人鬥不過你們沒關係,找人來,你們互相鬥吧,要命的事,就不信你屁股轉不過來!
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攻擊婦女改嫁和不裹小腳的,你這麽喜歡小腳,要不我讓人給你裹一下?
——這些是評論的,汪舜華沒怎麽管,他們要是不發兩聲怪叫才叫見鬼;就算他們不說,也要有人出來說,方顯的自己有肚量,反正這些民報就是給讀書人看的。地方政府和軍隊的官報,還是朝廷公開發行的那幾樣。
但是你如果要編造新聞,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說被革去功名的士子可憐?好傢夥,私自給佃戶加租子,還曾經宿娼!
——說被沒收家產的鹽商可憐?到底人家可憐還是你可憐?先看看自己兜裏有幾問錢!
等等等。
後代的南方係盛行,明朝的文人也不甘示弱,各種腦洞大開。
汪舜華見識過南方係的威力,自然不可能聽之任之;而且要收拾這些人,也很容易——辦報紙是要有資質的,要有舉人作保,你保的報紙出事了,報紙本身被取消,你的舉人資格也要取消,與此同時,撰稿的、印刷的,一個都別跑,有功名的革去功名,沒有功名的以後也別考功名了,然後去官府領二十板子,扔到大牢吃十五天牢飯;以後也不許從事跟新聞印刷有關的行業。
——小樣,以為換個馬甲就不認識你了?要是再抓住,就別在本縣了,直接去支援邊疆建設,那裏文盲率高,去當個教書先生還不錯!
——這些主要是針對造謠、泄密的,至於偷梁換柱和以偏概全算不算,地方上自查吧,我來裁判。
這樣一折騰,到如今,全國有影響力的民報也沒剩下幾家,當然《江都報》也換成了《廣陵報》;大肆造謠不敢了,含沙射影還是少不了的。
總歸是要留點口子的。
如今有機會麵聖,鹽商們自然會卯足了精神頭兒。各種小報也難得和地方達成一致:著力塑造皇帝英明神武、仁厚愛民的形象,意思很明白——太後,皇帝已經長大了,您該回宮頤養天年了。
皇帝看了這些報紙,還是很滿意的。
要知道鹽為官營。鹽商為獲取高額利潤,極為重視疏通官府關係上。無論是在京官員,還是過往名士,或者是當地大小官僚、文人騷客,都極力搞好關係。除了重儒輕商的傳統外,根本原因是鹽商們希望「朝中有人」。富甲一方的鹽商,不僅督促子孫業孺,而且資助有培養前途的族內子弟讀書。
皇帝見到了鹽商們,聽得下麵一片恭維讚嘆,說心裏沒有波動是假的——在宮裏,母後永遠冷著臉,朝臣永遠不苟言笑,聖人雲祖訓曰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在這裏,他終於享受了九五之尊的無限榮光。
鹽商們呈上了精心準備的各色禮物,珍珠、珊瑚、美玉、寶石,甚至他們的衣服、車馬、飲食、玩好都讓皇帝大開眼界。
揚州鹽商炫富是出名的。曾經有個揚州鹽商想要一次花掉萬兩黃金,於是便讓手下人把金子全買成了金箔,然後帶到金山塔上,向風一揚,頃刻間化為烏有。另有一豪富花三千兩黃金買不倒翁,就為了放在水裏看它們飄走,結果把河都堵了。
這種炫富的方式一般人玩不起,對於正常人來說,最有效的炫富方式,首先便是「吃」。
文思豆腐之類的屬於功夫菜,暫且不提;當年兩淮八大鹽商之首黃均太,一碗蛋炒飯要耗銀五十兩。光是雞蛋,每枚價值白銀一兩,是用人參、白朮、紅棗等餵出來的。
如今的鹽府菜,還沒有幹隆時期的奢侈,也沒有封熊之蹯、翰音之蹠、燕髀猩唇,但窮極海陸之珍,製作精巧,已經讓皇帝側目了。
在鹽商李顯的園子裏設宴,樹林張燈六千盞,高高下下,銀河錯落;光是點燃燈燭、剪除燭煤就用了三百人,蔚為壯觀。
酒過三巡,自然有歌舞助興。一時舞袖飄雪,歌駐行雲,孿生姐妹秋雲、秋水,玉骨冰肌,明眸善睞,帶著十二個美人翩翩起舞,仿佛三十三天天上玉女臨凡世,勝過八十一洞洞中仙女下瑤池;歌女寶珠人麗如花,似雲出岫,歌聲如珠走大盤,似新鶯宛囀,六馬仰秣,令人慾仙欲死。真是鸞笙鳳管沸歌台,象板銀箏鳴舞榭。
皇帝揉揉自己的眼睛,確信自己是在人間,而不是飄到了王母的瑤池裏。
幾天後,在鹽商宋明的園子裏設宴,仍然是錦繡鋪地,水陸畢陳。光是燈,便有萬盞,但點燭剪煤的,不過十餘人。當時,內外人等都擔心人手應付不來。但掌燈之時,一聲令下,颯然有聲,萬盞齊明,並不剪煤,而通宵光焰。
李顯深為羞慚,皇帝也以為奇,詢問原因。
宋明稟告:「先使人用火藥線,穿連燈燭心的首端;每條線穿一百盞,點燃一條線則霎時間百盞齊明。所用燈燭,皆為特製;並用輕羅為燭心,每燭半寸,暗藏微弱的爆炸,爆聲畢卜,燭煤盡落,自然不用剪煤。」
這樣的場麵,還是少不了美人紅袖添香。不去說莫愁女歌喉宛轉,聲如枝上驚啼;也不說秋娘舞態遍遷,影似花間鳳轉;其他吹拉彈唱、敬獻詩賦的個個有傾城傾國之貌;單是前來獻菜的香蘭,不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通曉文史,工於詩畫。
春蘭秋菊,各有勝場,總有一款適合你。
聽著她從駱賓王談到大唐盛世,看著皇帝端著酒杯若有所思,丘浚不失時機地問:「這烹鵝掌的味道鮮美,實乃平生僅見,不知如何做法,老朽回去也好叫山妻學著做。」
香蘭笑道:「這個不難。先將鵝趕進大鐵籠,籠底放置炭火,籠旁盛有調製好的醬汁。不一會,鐵籠底灼紅,鵝在籠內環走,不勝掌痛,不時需飲用醬汁自救。直到鵝死,則全身脂膏,萃於兩掌,厚可數寸,自然鮮美。」
丘浚問:「那其他的肉在哪裏?」
香蘭笑道:「剩下的爛肉自然丟棄不用,難道還有人想吃不成?」
章綸忍了幾天,此刻挑起一片肉:「這肉也是這樣做的?」
香蘭笑道:「這是豬背肉。先把豬趕進屋裏,幾個屠夫各持一竿,追著打。豬被打痛了,必叫號奔走,走得愈急,越要痛打。等豬力竭仆地,不能動彈,才割取其背肉一塊。」
章綸咂舌:「這要幾頭豬,才夠一席之用?」
香蘭笑道:「不多,也就五十餘頭豬。」
她笑著奏告皇帝:「豬因背受鞭打,以全力護痛,全部精華皆萃於背脊處。聖上可以嚐嚐。」
皇帝感覺拿著筷子的手在抖。
丘浚似乎不經意的問:「這滋味確實鮮美,不知道剩下的肉是不是也丟棄了?」
香蘭笑道:「餘下的肉腥惡失味,自然隻能丟棄。」
丘浚說了聲:「可惜,罪過。」
香蘭笑道:「窮措大眼光,怎麽小氣到這樣?我掌勺才兩個月,已經親手割了幾千頭豬了,真是少見多怪!」
皇帝神色微變,當即撂下牙箸,香蘭忙跪在地上,宋明也出來告罪:「小民久慕聖上威德,今日盛會,但求略表衷心。」
皇帝道:「如此虐殺生靈,奢華靡費,實在有違天和。」
宋明伏地請罪,皇帝一揮手:「罷了。」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皇帝不高興,以前目光還會在美人身上停留,甚至示意將美人宅院另行安置;但是今天,麵對更加天仙化人的美人,眼睛裏隻剩下一片冰冷。
皇帝確實感到了憤怒。
孔家奢侈,可以說它是千年世家,是孔聖人的後人,他們過得好,可以說朝廷推崇儒學;然而這些生意人,居然吃的喝的也勝過他這個天子,讓他不痛快了。
——在東宮和母親置氣的時候,他自以為已經享受到了天下最好的供奉,坐擁了天下的絕色;畢竟母親的勤儉他看在眼裏。衣服已經開始褪色,飲食更是簡單隨意,平時都是家常菜,一邊吃飯一邊還要和重臣商討國家大事;至於大宴——那更是中看不中吃!至於後宮嬪妃佳麗,也是層層選拔上來,難得的人家秀色。
而今,才知道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
——一幫子鹽商,居然這樣奢侈!
他想到了歷史上石崇王愷鬥富等各種驕奢淫逸的傳說,也想到了當年母親那句話:「市農工商,既然農排在商的前麵,為什麽吃苦的反而是農民?」
建極五年,經過刺刀見紅的反覆較量,朝廷最終收回了鹽業的定價權,並推行票鹽法。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兩淮流域製鹽業飛速發展。揚州是兩淮地區鹽業營運中心,兩淮流域的鹽運都在揚州集中進行營銷。從揚州出發的鹽運,不僅供應江蘇、山東等兩淮地區,還供應兩湖地區、南直、江西、河南等地;每年僅鹽運吞吐量達到3億斤,占中原地區三分之一,納稅600萬兩有餘。
此外,當年為了預防解放奴隸帶來失業潮印發流民作亂,汪舜華在原有的南京、蘇州、杭州三處官有織造局的基礎上,親自部署在全國二十個大中城市設立國營紡織廠,經理都是宮裏伺候多年、能夠獨當一麵的太監女官。原有的三處織造局除了完成額定的歲造緞匹任務,其餘的絲織品進行市場化銷售,這個主要麵向高端市場。各國每次朝貢後都會前來採辦;新設立的紡織公司則採用全麵的市場化經營方式。
揚州仁和紡織公司總員工超過三萬,每年生產各類鍛匹過百萬,位居全國第一,排在後麵的則是成都、開封。
這樣的地方,皇帝自然是要停留的。
正值霜降前後,秦淮以南正忙著收穫晚稻,播種冬麥,中耕除草,防治蚜蟲;華北地區也在搶收大白菜,尤其忙著收手棉花,過了這日子,棉花質地下降,價格也要低一些;要防著霜凍傷害幼苗,農民們要忙著給地澆水,幹土比濕土散熱快;熏煙,提高空氣的溫度;鋤地,提高地溫;此外,還要深度耕翻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皇帝親自帶人視察農業收成。從泰山上下來,他總想親眼看看普通人的生活,禮親王等反覆進言,總算同意:讓地方官安排,皇帝要臨時改變路線也成,但是必須帶領大隊侍衛前去,以防有變。
查看了儲備的倉庫,在地方官的帶領下隨機前往城郊的村落。看到農夫們在田地裏揮汗如雨的勞作,那是與往日雍容氣派的親耕完全不同的場景。
聽到皇帝駕到,農人們手忙腳亂的前來迎接。被他隨意點中的農夫孫德全,緊張的差點哭出聲來,哆哆嗦嗦的向他奏報每年都有哪些農事,每個月要做怎樣的安排——其實以前戶部的官員介紹過,但那是完全不同的。
皇帝突然明白,即便是每年都參與親耕,他也沒有真正體會農民的艱辛。
那不過是作秀,而眼前這些人,是真正的生活。
他們沒有前呼後擁,不是早就有人犁好地,自己輕輕一犁就拉倒;而是要在趕著耕牛,或者把其他什麽家畜拴在前麵一腳深一腳淺的去犁地;在烈日下去除草、去澆水、去收割,少了一個程序就會影響收成,家人就可能餓肚子。
這是尋常年份,如果趕上了水旱蝗災,竭盡所能也不過勉強吃飽飯。
這已經很好了,換做以前,那時朝廷的田賦、人丁稅、地主的地租更高,簡直壓得人喘不過氣;即便是風調雨順也不過勉強吃飽,一旦天災人禍,草根樹皮都沒有多的。
皇帝忍著不讓自己墜下淚來。
當年太祖皇帝舉事,不就是活不下去了嗎?
那麽,今天的百姓,比起百年前的太祖,又好過了多少?
皇帝陷入了深思。
但光思考是不夠的,除了召見臣工、查訪民情,遊瘦西湖、茱萸灣,他還召見了揚州的商人。
聞名遐邇的揚州園林主要是清朝營建的,尤其建極初年被放血,如今揚州鹽商還是比較低調的,但即便如此,私家園林也開始興盛。尤其皇帝身居九重,難得一見,因此鹽商們都花了大價錢想在皇帝麵前露個臉——求他老人家高抬貴手,在稅收的問題上緩一緩;鹽價再往上提一提。畢竟商人賺得多,朝廷鹽稅收入也多。隻要不加人頭稅,就不算違背太後「永不加賦」的承諾。
首先是收買朝臣。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朝臣們開先再怎麽清正廉潔,見識到金元攻勢後,也難免有人敗下陣來;這些年已經有幾位負責鹽運的官員被查處。
但這還不夠,因為汪太後一向軟硬不吃,那也不怕,她身體再好,也抗不過自然規律,何況皇帝已經年長了,編造童謠,收買輿論,攻擊太後不肯還政是想做武則天第二,把朱家天下變成汪家天下。
還不夠,還是要營造輿論,這個就可以明著來。先找典型,然後攻擊票鹽法導致人心敗壞,官方不能與民爭利,要求食鹽市場化,這樣有利於百姓吃上平價鹽。
——鹽商們或者天下的商賈們不是隻在嘴上說說。建極十五年,朝廷放寬了辦報的限製,很快江南的商人、學子們就行動起來,各種民報如雨後春筍,其中揚州的《江都報》、蘇州的《滄浪報》、杭州的《武林報》、鬆江的《鬆江報》幾十種等報紙風靡天下。
朝廷會用活字印刷,他們也會。
這些報紙相互呼應,除了刊發朝廷新聞,還會配發評論。他們相互呼應,要求太後還政,要求以民為本、官退民進,恪守祖訓、睦鄰友好。
太眼熟的東西,汪舜華淡淡的放在一邊了。
很快,錦衣衛出動,對民報反映的問題進行查證。說災年百姓可憐,好,地方官落實責任了嗎?賑濟的糧食到位了嗎?有沒有人趁機漲租子?有一個算一個,反正就是畫圈的事!
——雙拳難敵四掌,我一個人鬥不過你們沒關係,找人來,你們互相鬥吧,要命的事,就不信你屁股轉不過來!
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攻擊婦女改嫁和不裹小腳的,你這麽喜歡小腳,要不我讓人給你裹一下?
——這些是評論的,汪舜華沒怎麽管,他們要是不發兩聲怪叫才叫見鬼;就算他們不說,也要有人出來說,方顯的自己有肚量,反正這些民報就是給讀書人看的。地方政府和軍隊的官報,還是朝廷公開發行的那幾樣。
但是你如果要編造新聞,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說被革去功名的士子可憐?好傢夥,私自給佃戶加租子,還曾經宿娼!
——說被沒收家產的鹽商可憐?到底人家可憐還是你可憐?先看看自己兜裏有幾問錢!
等等等。
後代的南方係盛行,明朝的文人也不甘示弱,各種腦洞大開。
汪舜華見識過南方係的威力,自然不可能聽之任之;而且要收拾這些人,也很容易——辦報紙是要有資質的,要有舉人作保,你保的報紙出事了,報紙本身被取消,你的舉人資格也要取消,與此同時,撰稿的、印刷的,一個都別跑,有功名的革去功名,沒有功名的以後也別考功名了,然後去官府領二十板子,扔到大牢吃十五天牢飯;以後也不許從事跟新聞印刷有關的行業。
——小樣,以為換個馬甲就不認識你了?要是再抓住,就別在本縣了,直接去支援邊疆建設,那裏文盲率高,去當個教書先生還不錯!
——這些主要是針對造謠、泄密的,至於偷梁換柱和以偏概全算不算,地方上自查吧,我來裁判。
這樣一折騰,到如今,全國有影響力的民報也沒剩下幾家,當然《江都報》也換成了《廣陵報》;大肆造謠不敢了,含沙射影還是少不了的。
總歸是要留點口子的。
如今有機會麵聖,鹽商們自然會卯足了精神頭兒。各種小報也難得和地方達成一致:著力塑造皇帝英明神武、仁厚愛民的形象,意思很明白——太後,皇帝已經長大了,您該回宮頤養天年了。
皇帝看了這些報紙,還是很滿意的。
要知道鹽為官營。鹽商為獲取高額利潤,極為重視疏通官府關係上。無論是在京官員,還是過往名士,或者是當地大小官僚、文人騷客,都極力搞好關係。除了重儒輕商的傳統外,根本原因是鹽商們希望「朝中有人」。富甲一方的鹽商,不僅督促子孫業孺,而且資助有培養前途的族內子弟讀書。
皇帝見到了鹽商們,聽得下麵一片恭維讚嘆,說心裏沒有波動是假的——在宮裏,母後永遠冷著臉,朝臣永遠不苟言笑,聖人雲祖訓曰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在這裏,他終於享受了九五之尊的無限榮光。
鹽商們呈上了精心準備的各色禮物,珍珠、珊瑚、美玉、寶石,甚至他們的衣服、車馬、飲食、玩好都讓皇帝大開眼界。
揚州鹽商炫富是出名的。曾經有個揚州鹽商想要一次花掉萬兩黃金,於是便讓手下人把金子全買成了金箔,然後帶到金山塔上,向風一揚,頃刻間化為烏有。另有一豪富花三千兩黃金買不倒翁,就為了放在水裏看它們飄走,結果把河都堵了。
這種炫富的方式一般人玩不起,對於正常人來說,最有效的炫富方式,首先便是「吃」。
文思豆腐之類的屬於功夫菜,暫且不提;當年兩淮八大鹽商之首黃均太,一碗蛋炒飯要耗銀五十兩。光是雞蛋,每枚價值白銀一兩,是用人參、白朮、紅棗等餵出來的。
如今的鹽府菜,還沒有幹隆時期的奢侈,也沒有封熊之蹯、翰音之蹠、燕髀猩唇,但窮極海陸之珍,製作精巧,已經讓皇帝側目了。
在鹽商李顯的園子裏設宴,樹林張燈六千盞,高高下下,銀河錯落;光是點燃燈燭、剪除燭煤就用了三百人,蔚為壯觀。
酒過三巡,自然有歌舞助興。一時舞袖飄雪,歌駐行雲,孿生姐妹秋雲、秋水,玉骨冰肌,明眸善睞,帶著十二個美人翩翩起舞,仿佛三十三天天上玉女臨凡世,勝過八十一洞洞中仙女下瑤池;歌女寶珠人麗如花,似雲出岫,歌聲如珠走大盤,似新鶯宛囀,六馬仰秣,令人慾仙欲死。真是鸞笙鳳管沸歌台,象板銀箏鳴舞榭。
皇帝揉揉自己的眼睛,確信自己是在人間,而不是飄到了王母的瑤池裏。
幾天後,在鹽商宋明的園子裏設宴,仍然是錦繡鋪地,水陸畢陳。光是燈,便有萬盞,但點燭剪煤的,不過十餘人。當時,內外人等都擔心人手應付不來。但掌燈之時,一聲令下,颯然有聲,萬盞齊明,並不剪煤,而通宵光焰。
李顯深為羞慚,皇帝也以為奇,詢問原因。
宋明稟告:「先使人用火藥線,穿連燈燭心的首端;每條線穿一百盞,點燃一條線則霎時間百盞齊明。所用燈燭,皆為特製;並用輕羅為燭心,每燭半寸,暗藏微弱的爆炸,爆聲畢卜,燭煤盡落,自然不用剪煤。」
這樣的場麵,還是少不了美人紅袖添香。不去說莫愁女歌喉宛轉,聲如枝上驚啼;也不說秋娘舞態遍遷,影似花間鳳轉;其他吹拉彈唱、敬獻詩賦的個個有傾城傾國之貌;單是前來獻菜的香蘭,不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通曉文史,工於詩畫。
春蘭秋菊,各有勝場,總有一款適合你。
聽著她從駱賓王談到大唐盛世,看著皇帝端著酒杯若有所思,丘浚不失時機地問:「這烹鵝掌的味道鮮美,實乃平生僅見,不知如何做法,老朽回去也好叫山妻學著做。」
香蘭笑道:「這個不難。先將鵝趕進大鐵籠,籠底放置炭火,籠旁盛有調製好的醬汁。不一會,鐵籠底灼紅,鵝在籠內環走,不勝掌痛,不時需飲用醬汁自救。直到鵝死,則全身脂膏,萃於兩掌,厚可數寸,自然鮮美。」
丘浚問:「那其他的肉在哪裏?」
香蘭笑道:「剩下的爛肉自然丟棄不用,難道還有人想吃不成?」
章綸忍了幾天,此刻挑起一片肉:「這肉也是這樣做的?」
香蘭笑道:「這是豬背肉。先把豬趕進屋裏,幾個屠夫各持一竿,追著打。豬被打痛了,必叫號奔走,走得愈急,越要痛打。等豬力竭仆地,不能動彈,才割取其背肉一塊。」
章綸咂舌:「這要幾頭豬,才夠一席之用?」
香蘭笑道:「不多,也就五十餘頭豬。」
她笑著奏告皇帝:「豬因背受鞭打,以全力護痛,全部精華皆萃於背脊處。聖上可以嚐嚐。」
皇帝感覺拿著筷子的手在抖。
丘浚似乎不經意的問:「這滋味確實鮮美,不知道剩下的肉是不是也丟棄了?」
香蘭笑道:「餘下的肉腥惡失味,自然隻能丟棄。」
丘浚說了聲:「可惜,罪過。」
香蘭笑道:「窮措大眼光,怎麽小氣到這樣?我掌勺才兩個月,已經親手割了幾千頭豬了,真是少見多怪!」
皇帝神色微變,當即撂下牙箸,香蘭忙跪在地上,宋明也出來告罪:「小民久慕聖上威德,今日盛會,但求略表衷心。」
皇帝道:「如此虐殺生靈,奢華靡費,實在有違天和。」
宋明伏地請罪,皇帝一揮手:「罷了。」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皇帝不高興,以前目光還會在美人身上停留,甚至示意將美人宅院另行安置;但是今天,麵對更加天仙化人的美人,眼睛裏隻剩下一片冰冷。
皇帝確實感到了憤怒。
孔家奢侈,可以說它是千年世家,是孔聖人的後人,他們過得好,可以說朝廷推崇儒學;然而這些生意人,居然吃的喝的也勝過他這個天子,讓他不痛快了。
——在東宮和母親置氣的時候,他自以為已經享受到了天下最好的供奉,坐擁了天下的絕色;畢竟母親的勤儉他看在眼裏。衣服已經開始褪色,飲食更是簡單隨意,平時都是家常菜,一邊吃飯一邊還要和重臣商討國家大事;至於大宴——那更是中看不中吃!至於後宮嬪妃佳麗,也是層層選拔上來,難得的人家秀色。
而今,才知道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
——一幫子鹽商,居然這樣奢侈!
他想到了歷史上石崇王愷鬥富等各種驕奢淫逸的傳說,也想到了當年母親那句話:「市農工商,既然農排在商的前麵,為什麽吃苦的反而是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