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已經不早,準備回泰安縣歇一宿,明早趕路。
隻是皇帝記著事,沒有坐車,換了身衣服,轉而騎馬。
戴荃和禮親王公錫、和親王鍾鉉以及安國公於冕都勸皇帝要以安全為重,不能拋頭露麵。
皇帝道:「朕隻是在車裏憋得慌了,想鬆快鬆快。有這麽多人跟著,怎麽會有事?」
他是想微服私行親身感受一下的,但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何況萬乘至尊?他記得母後的吩咐,周圍有太多人想朝他下手,不管是想取而代之的,是想擾動朝堂風雲變色自己從中取利的,是想報仇雪恨的,還是單純想離間他們母子關係的。
所以這麽些日子以來,都嚴格遵守太祖製定的規矩,不僅身邊隨時侍衛林立,一應的飲食也格外在意;當然,明著說不許擾民,但是各地高度警戒,路線都是提前規劃好的。皇帝到來前後,別說刀槍棍棒之類的不許上街,甚至在路邊磕頭也不許抬頭仰望;召見士民百姓人等,不僅廠衛要提前調查是否可疑,覲見之前,還有內官專門檢查。
但是憋得太久了,總是想出來親眼看看,感受一下新鮮的空氣,看一看真實的風俗民情。
皇帝策馬揚鞭,隻帶著陳文偉等幾個快馬前行,也不按照既定的路線走,偏偏尋著小路跑。戴荃叫了聲祖宗,也隻得緊緊跟上了,捲起一陣煙塵,看後麵的跟不上,落下一大截,感到一陣痛快。
跑了一程,覺得馬乏了,看到遠處一個老漢在自家院裏汲水,皇帝看他們住著土坯房,上頭蓋著茅草,穿著粗布麻衣,甚至還有補丁,臉上都是溝壑,雙手布滿老繭,料想他們日子過得不算好,因此命戴荃招他們來問話,還先吩咐:「不要說是朕親臨。」
老漢看這一彪人馬,都是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嚇得連忙打發兒孫媳婦進屋去,自己這才整頓衣服前來拜見。
皇帝看得出,他在發抖。
他盡量擠出一個和善的表情:「我等是路過的客商,敢問老丈怎麽稱呼?這日子過得可好?」
老漢搽了搽汗,這才開口:「老漢姓張,今年七十有三啦。托太後皇帝的福,算是趕上了太平盛世,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
???!!!
皇帝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下了馬,親自到這家屋裏查看,確定這老頭兒不是在說胡話。
屋子裏收拾的還算幹淨,隻是院裏還養著豬牛和雞鴨鵝等各種家禽,遍地狼藉,實在不好下腳。
皇帝皺著眉頭,盡管每年親耕前,他都要先去查看牲口,但那廟裏都收拾的整整齊齊,殿宇也高大,和這家農戶自然是天淵之別。
老頭兒卻似乎打開了話匣子:「老漢父親在日,家裏還是有幾十畝地的,結果有年當了糧長,填了虧空,就一年不如一年了。每年從頭忙到尾,交完田稅,就沒剩下幾個了。當時鄉民好多熬不住,租種民田,甚至把地獻給舉人老爺,說租子沒那麽重。那時候我還年輕,氣盛,不願意,自家的地,怎麽平白送給別人,倒要每年給他銀子?哪知道這田稅一年比一年重,趕上荒年,別說地賣給了老爺,便是草根樹皮也沒多的,兩個女兒因為養不活被溺死,老二被一貫錢賣給城裏李大戶,大冬天的隻能用茅草當被子暖身。好不容易熬了過來,沒辦法,地已經沒了,隻能去租地。可是舉人老爺家的地也不好租,不僅有佃租,還得有孝敬,各種明目,也聽不懂。老漢沒辦法,租了官田。沒想到幾年後,官田民田一個標準,稅就那麽多。當時大家都爭著去租官田,還要給衙門塞錢才能租到;結果沒租到的把事情捅出去,收錢的官被免了。朝廷專門除了律例:官田必須先給沒有土地的租種,不能轉租,也不許多租;為這事打了多少官司。就跟戲文裏演的,胥吏要是敢多收,一告一個準兒!」
「現在別的不說,過年總能吃上肉,就是天災人禍的,朝廷也有賑濟。老漢三個兒子,總生了十個孫子孫女,有三個害病死了,其他的都養大了,姑娘們出嫁了,孫子們也都開始幹活。老二原先賣身為奴,後來太後免了賤籍,他和媳婦還在張大戶家幫傭,好歹有些月錢,也不怕人打殺;大孫子在省城幫傭,說那裏有什麽圖書館,就是能看書的,不要錢。我們家世代都是莊稼漢,如果能出個讀書人,那可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也不指望能讀書做官,能認得幾個字就行了。」
他渾濁的眼睛發著亮光,嘰裏呱啦的說了一堆:「當年不認字,被惡霸哄著騙著把土地低價賤賣了;後來朝廷清理土地,他們為了偷逃稅款,將土地記在我們名下。他們也不說,自己偷偷找人按了手印。當時老大正跟著欽差拉線,認得自家的名字,告了一狀,把他們收拾了,從此才有了好日子過。如今老大在臨縣衙門做了捕頭,也算是吃皇糧的了。」
皇帝有點難以置信:「你住著這樣的房子,穿著這樣的衣服,還說是好日子?」
老頭兒笑的憨厚:「老爺們不知道,雖是茅草房呢,一遇到風雨就茅草滿天飛的,好歹能遮風擋雨。小老漢如今也算兒孫滿堂,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大冬天也有棉衣,知足啦,就是不知道兒孫還有沒有我的運氣,趕上這樣的太平盛世呢。」
他笑得很憨厚:「孩子們都大了,得娶媳婦。準備明年把房子翻修一下,弄兩間瓦房。」
他看著皇帝:「您是大官兒吧。聽說皇帝今天到泰山,小老兒早上也去看了,結果人山人海的,也不敢抬頭,等聖駕過了,隻看到一片黃旗。那人馬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可氣派了,就是不知道他老人家長什麽樣兒。您什麽時候見了太後皇上,替小老兒謝謝他們。」
皇帝聞言一滯。
正說的時候,聽見外頭鑼鼓喧天,馬蹄錚錚的,正是禮親王公錫、和親王鍾鉉和安國公於冕帶領大隊人馬到了,看皇帝安然無恙,都放下心來,趕緊伏地請罪,皇帝一揮手:「朕就是想出來看看民生,聽聽民意。」
小老頭這才知道皇帝駕到,嚇了一跳,趕緊跪下:「小民見過皇帝老爺,小老兒無禮。」
皇帝不在意的揮手:「不知者無罪,起來吧。」
他的家人也慌慌張張的拋出來拜見。
皇帝粗粗看了,這些人都是粗布短衫,甚至還打著大大小小的補丁,和他平日裏看到的衣冠楚楚侃侃而談的大臣完全不一樣,他們身材清瘦甚至嶙峋,皮膚粗糙到黝黑,雙手都是老繭,卻洋溢著滿足和喜悅的笑容,眼睛裏充滿期待,朝氣蓬勃。
皇帝明白那種東西,是母親跟他說過的,希望。
這太不可思議了。
他看著小老頭:「你剛才說的是實話?」
老頭兒顫抖著:「草民說的都是實話。當初朝廷說『永不加賦』的時候,小老兒是不信的,可是如今二十年了,確實沒有加稅。」
他抬起頭,小心翼翼的問:「您真是皇帝嗎?」
皇帝沒說話,戴荃喝道:「聖駕麵前,不許無禮!」
皇帝揮手:「行了,別嚇到老人家。」
小老頭卻似乎很是感嘆,擦擦臉:「想不到小老兒有幸,居然能看到皇帝了!」
似乎想起了什麽事情,他小心翼翼的抬頭問:「我聽老大說,他也是聽老爺們說的,現在朝廷是太後當家,等皇帝親政以後,這田賦還是要漲的,請問這是真的嗎?」
皇帝一呆,背後於冕斥道:「不得無禮。」
皇帝回過神來:「沒事。老人家問得好,你放心,朕親政以後,農民的田賦不會變,不會漲。『永不加賦』,這是大明的祖製。」
老頭兒這才高興起來,帶著全家磕頭:「如此,草民就放心啦。」
離開張老漢家,皇帝上馬,到大路上換乘車輦,隻是一路無話。
到館驛歇下,戴荃服侍他休息,道:「山野小民無知,那老頭兒的話,聖上不必過於放在心上。」
皇帝道:「古人常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百姓不了解朕,朕有何嚐了解百姓?」
皇帝想到剛才準備走,他家才五六歲的小丫頭怯生生的拉著他:「吃了飯再走嘛,奶奶做的飯,可好吃啦。」
比她大一兩歲的哥哥也嚷道:「是啊是啊,今天爺爺專門買了肉來,包餃子。」
他爹拍了他的頭:「胡說個啥,皇上每天都有餃子吃,還有煎餅卷大蔥,是吧?——皇後娘娘做的,肯定比咱們這些鄉下人做的好多啦。」
他笑得很憨厚:「聽說,皇上每天耕地,都是用金鋤頭呢。」
戴荃等使勁憋著,不讓自己笑出來。
皇帝不知怎麽,心裏一軟,答應留下來吃飯。
雖是肉餡的餃子,但麵很糙,夾雜著碎石粒,肉也不多,調料也不齊,自然和宮裏的沒法比,但皇帝吃得風捲殘雲,甚至吩咐一同來的王公:「你們也嚐嚐,這是老百姓家的味道。」
他能看得見小孩子們眼中羨慕和渴望的眼神,甚至壓抑著的哭泣,好笑的拍拍小孩子:「好好聽話,好好讀書,以後每天都有餃子吃。」
小男孩終於哭出聲來:「皇上騙人,餃子那麽好的東西,怎麽可能每天都能吃上?」
皇帝的眼淚掉了下來。
戴荃也忍住淚:「臨走的時候,老奴吩咐下麵給他們支了一百兩銀子,讓他們買房置地,如果勤快些,夠得著每天吃上餃子了。」
皇帝嘆息:「他們解決了,那些沒有碰上朕的呢?——餃子,這麽不起眼的東西,他們要逢年過節才吃的上。」
戴荃奏道:「聖上也不要過於憂慮,那老頭兒也說了,如今的日子比以前過的好多了。」
皇帝道:「那他們從前過得到底是什麽日子?——朕從前聽母後說,不懂何不食肉糜的,絕不隻是晉惠帝那個傻子;當時不明白,如今算有些明白了。」
他想到剛才老漢跟他算帳,家裏幾畝地,每年產出多少,納稅多少,要養幾口人;老大老二每月還寄些錢,閑時做些籮筐掃帚之類的,或挑些菜蔬瓜果去城裏賣,也能得些錢;又說起老婆媳婦孫女能紡紗織布,又能掙多少;趕上官府整修水利,爺孫幾個前去打工,還能掙多少。雖然不多,倒也能夠度日。接著感嘆以前田賦是多少,人丁稅是多少,徭役又是多少,還有永遠鬧不清的各種雜科,等等。一邊說著當初縣太爺召集丁壯來叫他們種棉花,剛開始還覺得多事,莊稼漢種了一輩子地,還不知道怎麽種棉花!沒想到按照他們教的種,雖然麻煩,但是產量多了三倍!全家人這才穿上了新衣。
說話的時候,村裏的百姓已經聽到動靜趕過來看熱鬧,被侍衛攔在外頭,皇帝招手:「讓他們進來慢慢說。」
這是皇帝第一次真正接觸百姓,也是這些百姓第一次接觸到皇帝,這是廢話。
這些一輩子沒見過大世麵的莊稼人,臉上並不幹淨,行禮並不端正,說話甚至在打顫,還有的甚至激動得哭出來。
他善言撫慰,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這些明顯生計艱苦的人卻幾乎眾口一詞: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而且有奔頭!——田賦這麽些年都是一個標準,沒有漲過,地主貪官想要加租子,或者將地租給地主賺差價,被告了馬上就處理了;被徵召去做工,還給錢!以前要命的天花等毛病也能治了;水旱荒年,朝廷賑濟及時,不用擔心餓死。都是有手有腳的,隻要勤快,將來的日子會更好,有什麽不能滿足呢?
他們說的樂嗬嗬的,眼中盛滿期待:「皇上是個好皇上啊,我們都趕上了太平日子了。瞧,去年才下旨免了一年的田賦,今年的田賦又免了。聽說北方打勝仗啦,當年欺負咱們的韃子都被一鍋端了,以後沒人敢欺負咱們了吧?」
看到這些質樸的笑臉,皇帝的內心不能說沒有一絲波瀾。他想到母後和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然後,他不能不在心裏承認:對普通老百姓的生計,他了解太少。盡管每年有親耕,皇後有親蠶,盡管經常能在大臣的奏疏中看到百姓,盡管每年各省都會呈報地方年鑑,盡管有數字,但都太標準化了,他甚至懶得去看。
當年在京郊狩獵遊樂期間,其實他也曾接近百姓;當然不是存心,隻是帶人打獵,跑的遠了,到了村子裏,踩踏了莊稼,被人當做京城富豪子弟去報官。好在戴荃機警,塞了一錠銀子,那家人歡歡喜喜的,連忙磕頭。皇帝看他們衣服破敗,又去他們家裏看了,比張老漢家倒還好一些,但對當時的他來說也是很新鮮的。以為他家過得不好,哪知那老頭也和張老漢一樣的辭令——已經好過多啦,稅都少了,今年這麽大的天災,米價也沒漲多少,這都是太後她老人家英明啊。
當時他是不相信的,如今有些相信了:這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子。
當年在西苑種植麥子瓜果,除了開先因為好奇動過手,後麵更多時候是他在旁邊看宮人動手,後來母親遲遲不還政,索性連戲也不演了,搬去東宮後就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皇後將獨自種的瓜果送來,也被他扔到地上。
那些光榮正確的感嘆,有多少隻是為了迎合母親、迎合朝野的期待說的?
億兆生靈,這是一個極為寬泛、也極為宏大的命題;但今天,在張老漢家,變得如此具體。
這些本本分分、老老實實的莊稼漢,才是大明真正的基石。他們過得好,大明就國泰民安;他們過得不好甚至豎旗造反,就要地動山搖甚至天地翻覆。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隻是皇帝記著事,沒有坐車,換了身衣服,轉而騎馬。
戴荃和禮親王公錫、和親王鍾鉉以及安國公於冕都勸皇帝要以安全為重,不能拋頭露麵。
皇帝道:「朕隻是在車裏憋得慌了,想鬆快鬆快。有這麽多人跟著,怎麽會有事?」
他是想微服私行親身感受一下的,但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何況萬乘至尊?他記得母後的吩咐,周圍有太多人想朝他下手,不管是想取而代之的,是想擾動朝堂風雲變色自己從中取利的,是想報仇雪恨的,還是單純想離間他們母子關係的。
所以這麽些日子以來,都嚴格遵守太祖製定的規矩,不僅身邊隨時侍衛林立,一應的飲食也格外在意;當然,明著說不許擾民,但是各地高度警戒,路線都是提前規劃好的。皇帝到來前後,別說刀槍棍棒之類的不許上街,甚至在路邊磕頭也不許抬頭仰望;召見士民百姓人等,不僅廠衛要提前調查是否可疑,覲見之前,還有內官專門檢查。
但是憋得太久了,總是想出來親眼看看,感受一下新鮮的空氣,看一看真實的風俗民情。
皇帝策馬揚鞭,隻帶著陳文偉等幾個快馬前行,也不按照既定的路線走,偏偏尋著小路跑。戴荃叫了聲祖宗,也隻得緊緊跟上了,捲起一陣煙塵,看後麵的跟不上,落下一大截,感到一陣痛快。
跑了一程,覺得馬乏了,看到遠處一個老漢在自家院裏汲水,皇帝看他們住著土坯房,上頭蓋著茅草,穿著粗布麻衣,甚至還有補丁,臉上都是溝壑,雙手布滿老繭,料想他們日子過得不算好,因此命戴荃招他們來問話,還先吩咐:「不要說是朕親臨。」
老漢看這一彪人馬,都是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嚇得連忙打發兒孫媳婦進屋去,自己這才整頓衣服前來拜見。
皇帝看得出,他在發抖。
他盡量擠出一個和善的表情:「我等是路過的客商,敢問老丈怎麽稱呼?這日子過得可好?」
老漢搽了搽汗,這才開口:「老漢姓張,今年七十有三啦。托太後皇帝的福,算是趕上了太平盛世,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
???!!!
皇帝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下了馬,親自到這家屋裏查看,確定這老頭兒不是在說胡話。
屋子裏收拾的還算幹淨,隻是院裏還養著豬牛和雞鴨鵝等各種家禽,遍地狼藉,實在不好下腳。
皇帝皺著眉頭,盡管每年親耕前,他都要先去查看牲口,但那廟裏都收拾的整整齊齊,殿宇也高大,和這家農戶自然是天淵之別。
老頭兒卻似乎打開了話匣子:「老漢父親在日,家裏還是有幾十畝地的,結果有年當了糧長,填了虧空,就一年不如一年了。每年從頭忙到尾,交完田稅,就沒剩下幾個了。當時鄉民好多熬不住,租種民田,甚至把地獻給舉人老爺,說租子沒那麽重。那時候我還年輕,氣盛,不願意,自家的地,怎麽平白送給別人,倒要每年給他銀子?哪知道這田稅一年比一年重,趕上荒年,別說地賣給了老爺,便是草根樹皮也沒多的,兩個女兒因為養不活被溺死,老二被一貫錢賣給城裏李大戶,大冬天的隻能用茅草當被子暖身。好不容易熬了過來,沒辦法,地已經沒了,隻能去租地。可是舉人老爺家的地也不好租,不僅有佃租,還得有孝敬,各種明目,也聽不懂。老漢沒辦法,租了官田。沒想到幾年後,官田民田一個標準,稅就那麽多。當時大家都爭著去租官田,還要給衙門塞錢才能租到;結果沒租到的把事情捅出去,收錢的官被免了。朝廷專門除了律例:官田必須先給沒有土地的租種,不能轉租,也不許多租;為這事打了多少官司。就跟戲文裏演的,胥吏要是敢多收,一告一個準兒!」
「現在別的不說,過年總能吃上肉,就是天災人禍的,朝廷也有賑濟。老漢三個兒子,總生了十個孫子孫女,有三個害病死了,其他的都養大了,姑娘們出嫁了,孫子們也都開始幹活。老二原先賣身為奴,後來太後免了賤籍,他和媳婦還在張大戶家幫傭,好歹有些月錢,也不怕人打殺;大孫子在省城幫傭,說那裏有什麽圖書館,就是能看書的,不要錢。我們家世代都是莊稼漢,如果能出個讀書人,那可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也不指望能讀書做官,能認得幾個字就行了。」
他渾濁的眼睛發著亮光,嘰裏呱啦的說了一堆:「當年不認字,被惡霸哄著騙著把土地低價賤賣了;後來朝廷清理土地,他們為了偷逃稅款,將土地記在我們名下。他們也不說,自己偷偷找人按了手印。當時老大正跟著欽差拉線,認得自家的名字,告了一狀,把他們收拾了,從此才有了好日子過。如今老大在臨縣衙門做了捕頭,也算是吃皇糧的了。」
皇帝有點難以置信:「你住著這樣的房子,穿著這樣的衣服,還說是好日子?」
老頭兒笑的憨厚:「老爺們不知道,雖是茅草房呢,一遇到風雨就茅草滿天飛的,好歹能遮風擋雨。小老漢如今也算兒孫滿堂,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大冬天也有棉衣,知足啦,就是不知道兒孫還有沒有我的運氣,趕上這樣的太平盛世呢。」
他笑得很憨厚:「孩子們都大了,得娶媳婦。準備明年把房子翻修一下,弄兩間瓦房。」
他看著皇帝:「您是大官兒吧。聽說皇帝今天到泰山,小老兒早上也去看了,結果人山人海的,也不敢抬頭,等聖駕過了,隻看到一片黃旗。那人馬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可氣派了,就是不知道他老人家長什麽樣兒。您什麽時候見了太後皇上,替小老兒謝謝他們。」
皇帝聞言一滯。
正說的時候,聽見外頭鑼鼓喧天,馬蹄錚錚的,正是禮親王公錫、和親王鍾鉉和安國公於冕帶領大隊人馬到了,看皇帝安然無恙,都放下心來,趕緊伏地請罪,皇帝一揮手:「朕就是想出來看看民生,聽聽民意。」
小老頭這才知道皇帝駕到,嚇了一跳,趕緊跪下:「小民見過皇帝老爺,小老兒無禮。」
皇帝不在意的揮手:「不知者無罪,起來吧。」
他的家人也慌慌張張的拋出來拜見。
皇帝粗粗看了,這些人都是粗布短衫,甚至還打著大大小小的補丁,和他平日裏看到的衣冠楚楚侃侃而談的大臣完全不一樣,他們身材清瘦甚至嶙峋,皮膚粗糙到黝黑,雙手都是老繭,卻洋溢著滿足和喜悅的笑容,眼睛裏充滿期待,朝氣蓬勃。
皇帝明白那種東西,是母親跟他說過的,希望。
這太不可思議了。
他看著小老頭:「你剛才說的是實話?」
老頭兒顫抖著:「草民說的都是實話。當初朝廷說『永不加賦』的時候,小老兒是不信的,可是如今二十年了,確實沒有加稅。」
他抬起頭,小心翼翼的問:「您真是皇帝嗎?」
皇帝沒說話,戴荃喝道:「聖駕麵前,不許無禮!」
皇帝揮手:「行了,別嚇到老人家。」
小老頭卻似乎很是感嘆,擦擦臉:「想不到小老兒有幸,居然能看到皇帝了!」
似乎想起了什麽事情,他小心翼翼的抬頭問:「我聽老大說,他也是聽老爺們說的,現在朝廷是太後當家,等皇帝親政以後,這田賦還是要漲的,請問這是真的嗎?」
皇帝一呆,背後於冕斥道:「不得無禮。」
皇帝回過神來:「沒事。老人家問得好,你放心,朕親政以後,農民的田賦不會變,不會漲。『永不加賦』,這是大明的祖製。」
老頭兒這才高興起來,帶著全家磕頭:「如此,草民就放心啦。」
離開張老漢家,皇帝上馬,到大路上換乘車輦,隻是一路無話。
到館驛歇下,戴荃服侍他休息,道:「山野小民無知,那老頭兒的話,聖上不必過於放在心上。」
皇帝道:「古人常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百姓不了解朕,朕有何嚐了解百姓?」
皇帝想到剛才準備走,他家才五六歲的小丫頭怯生生的拉著他:「吃了飯再走嘛,奶奶做的飯,可好吃啦。」
比她大一兩歲的哥哥也嚷道:「是啊是啊,今天爺爺專門買了肉來,包餃子。」
他爹拍了他的頭:「胡說個啥,皇上每天都有餃子吃,還有煎餅卷大蔥,是吧?——皇後娘娘做的,肯定比咱們這些鄉下人做的好多啦。」
他笑得很憨厚:「聽說,皇上每天耕地,都是用金鋤頭呢。」
戴荃等使勁憋著,不讓自己笑出來。
皇帝不知怎麽,心裏一軟,答應留下來吃飯。
雖是肉餡的餃子,但麵很糙,夾雜著碎石粒,肉也不多,調料也不齊,自然和宮裏的沒法比,但皇帝吃得風捲殘雲,甚至吩咐一同來的王公:「你們也嚐嚐,這是老百姓家的味道。」
他能看得見小孩子們眼中羨慕和渴望的眼神,甚至壓抑著的哭泣,好笑的拍拍小孩子:「好好聽話,好好讀書,以後每天都有餃子吃。」
小男孩終於哭出聲來:「皇上騙人,餃子那麽好的東西,怎麽可能每天都能吃上?」
皇帝的眼淚掉了下來。
戴荃也忍住淚:「臨走的時候,老奴吩咐下麵給他們支了一百兩銀子,讓他們買房置地,如果勤快些,夠得著每天吃上餃子了。」
皇帝嘆息:「他們解決了,那些沒有碰上朕的呢?——餃子,這麽不起眼的東西,他們要逢年過節才吃的上。」
戴荃奏道:「聖上也不要過於憂慮,那老頭兒也說了,如今的日子比以前過的好多了。」
皇帝道:「那他們從前過得到底是什麽日子?——朕從前聽母後說,不懂何不食肉糜的,絕不隻是晉惠帝那個傻子;當時不明白,如今算有些明白了。」
他想到剛才老漢跟他算帳,家裏幾畝地,每年產出多少,納稅多少,要養幾口人;老大老二每月還寄些錢,閑時做些籮筐掃帚之類的,或挑些菜蔬瓜果去城裏賣,也能得些錢;又說起老婆媳婦孫女能紡紗織布,又能掙多少;趕上官府整修水利,爺孫幾個前去打工,還能掙多少。雖然不多,倒也能夠度日。接著感嘆以前田賦是多少,人丁稅是多少,徭役又是多少,還有永遠鬧不清的各種雜科,等等。一邊說著當初縣太爺召集丁壯來叫他們種棉花,剛開始還覺得多事,莊稼漢種了一輩子地,還不知道怎麽種棉花!沒想到按照他們教的種,雖然麻煩,但是產量多了三倍!全家人這才穿上了新衣。
說話的時候,村裏的百姓已經聽到動靜趕過來看熱鬧,被侍衛攔在外頭,皇帝招手:「讓他們進來慢慢說。」
這是皇帝第一次真正接觸百姓,也是這些百姓第一次接觸到皇帝,這是廢話。
這些一輩子沒見過大世麵的莊稼人,臉上並不幹淨,行禮並不端正,說話甚至在打顫,還有的甚至激動得哭出來。
他善言撫慰,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這些明顯生計艱苦的人卻幾乎眾口一詞: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而且有奔頭!——田賦這麽些年都是一個標準,沒有漲過,地主貪官想要加租子,或者將地租給地主賺差價,被告了馬上就處理了;被徵召去做工,還給錢!以前要命的天花等毛病也能治了;水旱荒年,朝廷賑濟及時,不用擔心餓死。都是有手有腳的,隻要勤快,將來的日子會更好,有什麽不能滿足呢?
他們說的樂嗬嗬的,眼中盛滿期待:「皇上是個好皇上啊,我們都趕上了太平日子了。瞧,去年才下旨免了一年的田賦,今年的田賦又免了。聽說北方打勝仗啦,當年欺負咱們的韃子都被一鍋端了,以後沒人敢欺負咱們了吧?」
看到這些質樸的笑臉,皇帝的內心不能說沒有一絲波瀾。他想到母後和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然後,他不能不在心裏承認:對普通老百姓的生計,他了解太少。盡管每年有親耕,皇後有親蠶,盡管經常能在大臣的奏疏中看到百姓,盡管每年各省都會呈報地方年鑑,盡管有數字,但都太標準化了,他甚至懶得去看。
當年在京郊狩獵遊樂期間,其實他也曾接近百姓;當然不是存心,隻是帶人打獵,跑的遠了,到了村子裏,踩踏了莊稼,被人當做京城富豪子弟去報官。好在戴荃機警,塞了一錠銀子,那家人歡歡喜喜的,連忙磕頭。皇帝看他們衣服破敗,又去他們家裏看了,比張老漢家倒還好一些,但對當時的他來說也是很新鮮的。以為他家過得不好,哪知那老頭也和張老漢一樣的辭令——已經好過多啦,稅都少了,今年這麽大的天災,米價也沒漲多少,這都是太後她老人家英明啊。
當時他是不相信的,如今有些相信了:這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子。
當年在西苑種植麥子瓜果,除了開先因為好奇動過手,後麵更多時候是他在旁邊看宮人動手,後來母親遲遲不還政,索性連戲也不演了,搬去東宮後就再也不聞不問,甚至皇後將獨自種的瓜果送來,也被他扔到地上。
那些光榮正確的感嘆,有多少隻是為了迎合母親、迎合朝野的期待說的?
億兆生靈,這是一個極為寬泛、也極為宏大的命題;但今天,在張老漢家,變得如此具體。
這些本本分分、老老實實的莊稼漢,才是大明真正的基石。他們過得好,大明就國泰民安;他們過得不好甚至豎旗造反,就要地動山搖甚至天地翻覆。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