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沉默了很久,答應了。
這幾天,皇帝在禦書房總是想起母親的話,不知道母親為什麽突然要讓他來主持修撰這樣一部法典。
是不是他真的太過分了,已經讓母後和朝臣感到如此的不安了?
皇帝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忤逆不孝的,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混蛋。
思前想後,皇帝來到了坤寧宮。
四月的坤寧宮,繁花似錦,依稀和皇帝記憶中的坤寧宮重合了;然而卻又有不同。
皇帝最初的記憶就是在坤寧宮。那時候這裏總是花團錦簇,人聲鼎沸。慈愛的父親,溫柔的母親,還有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是那麽和睦。
但是父親崩逝以後,一切就都變了,母後不再和他們說說笑笑,她似乎永遠有忙不完的事,臉色也永遠那麽嚴肅甚至凝重。
姐妹長大了,相繼發嫁,如今更遠赴邊疆。
弟弟也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
而今的坤寧宮,縱然花團錦簇,也透著寂寞。
二十年,物是人非事事休。
聽到皇帝來了,錦鸞愣了一下,趕緊接駕。
其實這幾天基本上都能和皇帝照麵,但那是在人前。
皇帝淡淡的揮手:「起來吧,朕過來瞧瞧你們。」
看錦鸞老實站著:「坐吧。」
皇帝皇後坐著,看著下麵的幾個半大孩子:一諾不算,其他幾個都是皇帝的親外甥。建極十一年,永安長公主下嫁英國公張懋,先後生下二子一女:晚舟、張欽、張銘,張欽七歲,已經到宗學進學;晚舟今年九歲,張銘四歲,都養在皇後身邊。
永寧長公主離京時,將獨女出雲託付給嫂子,皇後自然對她格外上心。
永康長公主建極十八年九月下嫁魏國公徐俌,次年四月離京,當時自然還沒有孩子。
他抱過出雲:「在宮裏怎麽樣,舅媽好不好?」
出雲說了個好:「舅媽正帶我們念書呢。」
皇帝哦了一聲:「什麽書啊?」
出雲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皇帝笑道:「念的好,真聰明。」
免不得想到當年跟著姐姐們和沐琮念書的情景,如今卻是物是人非了;轉頭看一諾低著頭,到底是大女兒,牽著過來:「有些日子沒見到你了,怎麽見到爹爹不說話?」
一諾叫了聲「父皇」。
皇帝摸摸她的頭:「真乖。」
錦鸞笑道:「今兒好日子,沒想到聖上到這裏來了。」
皇帝道:「就是好日子才來瞧瞧你們娘倆,有些日子沒見到了。」
皇後笑道:「蒙聖上記掛,妾和孩子們都好。倒是聖上每天忙裏忙外的,很是辛苦。」
皇帝嗯了一聲。
錦鸞覺得尷尬:「不知道聖上可曾用了晚膳?」
皇帝道:「還沒呢。傳膳吧。」
坤寧宮有小廚房,不多時候飯菜上齊了,皇帝一手牽著女兒,一手牽著出雲,坐到飯桌前。
皇帝能感受到空氣中瀰漫的尷尬的氣味。
明明和當年一樣的一家子,卻完全不同。
他想到了母親的無奈和絕望:「你真的不明白為什麽於家要讓一個還沒及冠的孩子出海嗎?你真的要把人家逼到這個份上嗎?如果你決心要立皇三子為皇太子,也不是沒有辦法,廢皇後,立董氏,給她的兒子嫡子身份。如果你決定了,知會我一聲。錦鸞是你父皇和我當年給你定下來的,這些年善待嬪妃,養育兒女,我沒臉跟於家說她不能做皇後;隻能說既然她做不了兒媳婦,那我就認她做女兒,封為長公主,另外給她找一門好親事,算是補償她的。」
皇帝愕然:「母後,那是我明媒正娶的皇後啊!」
汪舜華道:「是,這是拜過天地祖宗,從大明門抬進來的皇後。可是我能怎麽辦?太子一日不立,群臣不安;循例立長子,你不喜歡;立皇三子,群臣不答應。你給我一個兩全的辦法?——既然要廢皇後,就給她一個體麵,也給自己一個體麵,畢竟她沒有什麽對不起你的,也沒什麽對不起皇室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算是我和你父皇當年做錯了,不該定下這門親事,不該包辦你的婚姻大事。——這個錯,我認,我豁出這張老臉不要了,下罪己詔書。這也是個教訓,以後皇子公主沒有長成之前,不要許親,更不要再和重臣子女結姻,否則兩情相悅還好,若是相看兩厭,還要顧及重臣麵子,扯不下,分不開,互相折磨,何苦呢?」
汪舜華閉上眼,流下淚來。
她看著皇帝:「你知道嗎,今天這個局麵,最痛心的人不是我,而是你父親。你隻知道於謙輔佐我改革,就把於家打入了另冊;卻不知道這門婚事是你父親精心為你選擇的,為此,甚至違背了後妃必須出自民間的祖訓。」
提到父親,皇帝久久沒有說話。
他不是傻子,當年父皇為什麽要定下這門親事,他能夠體會。
自來託孤大臣是最不好做的,尤其有個強勢太後的時候。
吃飯的間隙,錦鸞小心翼翼的看著皇帝,皇帝今天和往常很不一樣。往常是帶著嘲諷和冷漠甚至敵意,如今是端正嚴肅,甚至是不甘。
她看不懂這種情緒。
其實皇帝曾經向她示好過。在製定大婚儀注的時候,按照慣例,是沒有皇帝親迎之禮的。但皇帝認為「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家為本;夫婦之倫,幹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於氏乃先帝揀選以賜朕,朕當親迎,以示隆重。」
不僅如此,慶成禮後,他還破例親自陪她回家歸寧。
隻是皇帝的誠意到底沒有感動太後,甚至沒有打動於冕。在安國公府,當皇帝要求於冕率領群臣上表請求太後還政的時候,遭到於冕的拒絕:「天位乃是陛下所有,何必急於一時?如今隻當遵從太後,盡心侍奉,待得他日太後年老,自然親政。」
皇帝很是不忿:「這話我聽得夠多了,從加元服到現在,又是三年了,我已經二十了,不是小孩子了,難道要讓我一直等下去?」
他目光淩厲:「當年先帝選錦鸞為皇後,不是為了你們父子隻對我說要遵從母後吧?」
這話說得很誅心,於冕跪倒在地,到底開口:「聖上,臣知道您正值盛年,身邊也有不少忠臣進言,但是恕臣直言:目下太後功業未定,不肯還政;可是她畢竟是您的親生母親,您又是真龍天子,正位十三年,不比前朝的皇帝太子,所以大不必操之過急,不僅傷了母子情誼,甚至可能帶來不測之變。」
但這些話皇帝是聽不進去的,知道回宮,他也沒有多話;錦鸞勸解,還是說老的「修身養性,孝順太後」之類的話,皇帝冷冷地看了她一眼,揚長而去。
也就是從那時起,在皇帝眼裏,於家和太後牢牢地拴在一起。
看著皇帝的筷子放下,漱了口,錦鸞心裏忐忑,小心的問:「聖上,鑾駕已經備好了。」
皇帝擦手的動作明顯一頓:「皇後是趕朕走?」
錦鸞稱不敢:「今兒是妹妹們的好日子,聖上能來妾這裏,實在喜出望外;隻是妹妹們還盼著皇上去呢。快去吧,別讓人久等。」
錦鸞擠出一個討好的笑。
皇帝淡淡的看著她,抱著一諾:「母後要趕父皇走呢,你想不想父皇走?」
一諾畢竟還小,父親難得來一趟,又是這樣笑盈盈的,忙抱住他:「父皇不要走,母後不要趕父皇走。」
皇帝在女兒額頭親了一口:「真乖。」
錦鸞說不出話來,看向戴荃,戴荃搖頭。
太後是單獨和皇帝說的,具體說了什麽,他們實在不知道;隻是皇帝出來後,臉色很是陰沉。
好在皇帝沒有為難大家,將女兒交給保姆:「天晚了,帶孩子們下去歇息。」
孩子們磕頭退下了。
錦鸞整肅衣冠,準備送皇帝出門,去董貴妃那裏。
但是皇帝起身,吩咐戴荃:「今日就宿在坤寧宮。」
戴荃傳旨,坤寧宮上下歡欣鼓舞,趕緊忙起來。
錦鸞卻實在高興不起來,皇帝這一出是什麽意思?撫慰,還是攤牌?
——前朝的事情汪舜華不許在後宮傳播,然而當天的事情那麽大,怎麽可能瞞得住?就算來往的宮女不說,王妃命婦們進宮朝賀皇後,也會不安;何況安國公夫人進宮,也會安慰女兒。
——她原本不得皇帝喜歡,何況如今膝下無子,偏偏寵妃得子。
她想到了當年的胡善祥。隻是比胡善祥更不幸,孫貴妃生的好歹是長子,如果皇後有寵,隻要等皇帝駕崩長子自可繼位,皇後並不是非廢不可;但如今董貴妃生的並不是長子,這也意味著,如果皇帝想讓董貴妃母子上位,自己就成為最大的絆腳石。
張夫人安慰她:「你是先帝選中的,從大明門抬進來的,皇帝不會輕易動手;何況你弟弟連命都不要了跟著出海,皇帝絕不可能為難你。不要胡思亂想。」
錦鸞喝止了母親的說道:「有些話你們不必說,我心裏清楚,聖上英明,斷不會做出寵妾滅妻的事來。」
太後不會允許他這樣做。
然而她深切的知道,皇帝如果真的下定了決心,沒有什麽能阻攔他;即便太後在世,能夠擋一時,將來太後不在了呢?
但是她不能多想,隻能跟著進門。
皇帝環顧四周,走到案幾前坐下,順手拿起書,上麵是長孫皇後的《女則》。
展開的是《宋史》,停留在曹皇後的傳記上。
慈聖光獻皇後曹氏,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後,功臣曹彬之後,將門虎女,熟讀經史,性情賢德;但相貌並不出眾,受到宋仁宗的冷落。臨危不亂救駕是苦心積慮的邀寵差點被廢,奉旨待在宮裏是不愛惜皇帝,盛寵的張貴妃敢來借皇後的儀仗出遊,甚至仁宗病中叫嚷著「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但靠著極力的謹慎和容忍,終於熬過了丈夫,也熬過了不孝順的養子,成為太皇太後。
皇帝的目光閃了閃,然後看到了旁邊的一首詩。
宮怨詩。
錦鸞很想捂住,但是皇帝已經看到了。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牆。(武衍)
錦鸞不以詩詞聞名,但並不意味著她不會寫詩。之所以沒有和李瑩等一樣寫出光華燦爛的作品,是因為她是皇後,必須恪守儒家禮教,不能離經叛道。
長孫皇後一首《春遊曲》都能被迂夫子攻擊「恐傷盛德」,如果自己寫點春閨詩,還不知道被編排出多少故事。
果然,皇帝呆住了,他看向錦鸞:「這是你寫的?」
錦鸞訥訥的:「閑的無事,信筆塗鴉,聖上別往心裏去。」
她收了詩箋,放到燭火上,準備毀屍滅跡:怎麽就沒有想到皇帝居然會進寢宮,會看她的東西!
——如果說新婚燕爾還有些許柔情蜜意,自從從安國公府回來拂袖而去,他就再也懶得做戲;即便偶爾留宿,他也是進來就睡,睡了就走。
皇帝握住了錦鸞的手,抽出了詩箋:「寫的很好,燒了怪可惜的,留著吧。」
錦鸞一呆,想到了魏文帝甄皇後,傳說中的洛神,也是年老色衰失寵,因為一首詩被賜死。
怨上,可是大罪啊!
原來真的免不了這一天,原來避讓不爭也不行。
她不知道是哀怨自己的不爭氣,還是哀怨自己授人以柄。
但願不要連累到女兒和於家。
這幾天,皇帝在禦書房總是想起母親的話,不知道母親為什麽突然要讓他來主持修撰這樣一部法典。
是不是他真的太過分了,已經讓母後和朝臣感到如此的不安了?
皇帝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忤逆不孝的,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混蛋。
思前想後,皇帝來到了坤寧宮。
四月的坤寧宮,繁花似錦,依稀和皇帝記憶中的坤寧宮重合了;然而卻又有不同。
皇帝最初的記憶就是在坤寧宮。那時候這裏總是花團錦簇,人聲鼎沸。慈愛的父親,溫柔的母親,還有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是那麽和睦。
但是父親崩逝以後,一切就都變了,母後不再和他們說說笑笑,她似乎永遠有忙不完的事,臉色也永遠那麽嚴肅甚至凝重。
姐妹長大了,相繼發嫁,如今更遠赴邊疆。
弟弟也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
而今的坤寧宮,縱然花團錦簇,也透著寂寞。
二十年,物是人非事事休。
聽到皇帝來了,錦鸞愣了一下,趕緊接駕。
其實這幾天基本上都能和皇帝照麵,但那是在人前。
皇帝淡淡的揮手:「起來吧,朕過來瞧瞧你們。」
看錦鸞老實站著:「坐吧。」
皇帝皇後坐著,看著下麵的幾個半大孩子:一諾不算,其他幾個都是皇帝的親外甥。建極十一年,永安長公主下嫁英國公張懋,先後生下二子一女:晚舟、張欽、張銘,張欽七歲,已經到宗學進學;晚舟今年九歲,張銘四歲,都養在皇後身邊。
永寧長公主離京時,將獨女出雲託付給嫂子,皇後自然對她格外上心。
永康長公主建極十八年九月下嫁魏國公徐俌,次年四月離京,當時自然還沒有孩子。
他抱過出雲:「在宮裏怎麽樣,舅媽好不好?」
出雲說了個好:「舅媽正帶我們念書呢。」
皇帝哦了一聲:「什麽書啊?」
出雲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皇帝笑道:「念的好,真聰明。」
免不得想到當年跟著姐姐們和沐琮念書的情景,如今卻是物是人非了;轉頭看一諾低著頭,到底是大女兒,牽著過來:「有些日子沒見到你了,怎麽見到爹爹不說話?」
一諾叫了聲「父皇」。
皇帝摸摸她的頭:「真乖。」
錦鸞笑道:「今兒好日子,沒想到聖上到這裏來了。」
皇帝道:「就是好日子才來瞧瞧你們娘倆,有些日子沒見到了。」
皇後笑道:「蒙聖上記掛,妾和孩子們都好。倒是聖上每天忙裏忙外的,很是辛苦。」
皇帝嗯了一聲。
錦鸞覺得尷尬:「不知道聖上可曾用了晚膳?」
皇帝道:「還沒呢。傳膳吧。」
坤寧宮有小廚房,不多時候飯菜上齊了,皇帝一手牽著女兒,一手牽著出雲,坐到飯桌前。
皇帝能感受到空氣中瀰漫的尷尬的氣味。
明明和當年一樣的一家子,卻完全不同。
他想到了母親的無奈和絕望:「你真的不明白為什麽於家要讓一個還沒及冠的孩子出海嗎?你真的要把人家逼到這個份上嗎?如果你決心要立皇三子為皇太子,也不是沒有辦法,廢皇後,立董氏,給她的兒子嫡子身份。如果你決定了,知會我一聲。錦鸞是你父皇和我當年給你定下來的,這些年善待嬪妃,養育兒女,我沒臉跟於家說她不能做皇後;隻能說既然她做不了兒媳婦,那我就認她做女兒,封為長公主,另外給她找一門好親事,算是補償她的。」
皇帝愕然:「母後,那是我明媒正娶的皇後啊!」
汪舜華道:「是,這是拜過天地祖宗,從大明門抬進來的皇後。可是我能怎麽辦?太子一日不立,群臣不安;循例立長子,你不喜歡;立皇三子,群臣不答應。你給我一個兩全的辦法?——既然要廢皇後,就給她一個體麵,也給自己一個體麵,畢竟她沒有什麽對不起你的,也沒什麽對不起皇室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算是我和你父皇當年做錯了,不該定下這門親事,不該包辦你的婚姻大事。——這個錯,我認,我豁出這張老臉不要了,下罪己詔書。這也是個教訓,以後皇子公主沒有長成之前,不要許親,更不要再和重臣子女結姻,否則兩情相悅還好,若是相看兩厭,還要顧及重臣麵子,扯不下,分不開,互相折磨,何苦呢?」
汪舜華閉上眼,流下淚來。
她看著皇帝:「你知道嗎,今天這個局麵,最痛心的人不是我,而是你父親。你隻知道於謙輔佐我改革,就把於家打入了另冊;卻不知道這門婚事是你父親精心為你選擇的,為此,甚至違背了後妃必須出自民間的祖訓。」
提到父親,皇帝久久沒有說話。
他不是傻子,當年父皇為什麽要定下這門親事,他能夠體會。
自來託孤大臣是最不好做的,尤其有個強勢太後的時候。
吃飯的間隙,錦鸞小心翼翼的看著皇帝,皇帝今天和往常很不一樣。往常是帶著嘲諷和冷漠甚至敵意,如今是端正嚴肅,甚至是不甘。
她看不懂這種情緒。
其實皇帝曾經向她示好過。在製定大婚儀注的時候,按照慣例,是沒有皇帝親迎之禮的。但皇帝認為「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家為本;夫婦之倫,幹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於氏乃先帝揀選以賜朕,朕當親迎,以示隆重。」
不僅如此,慶成禮後,他還破例親自陪她回家歸寧。
隻是皇帝的誠意到底沒有感動太後,甚至沒有打動於冕。在安國公府,當皇帝要求於冕率領群臣上表請求太後還政的時候,遭到於冕的拒絕:「天位乃是陛下所有,何必急於一時?如今隻當遵從太後,盡心侍奉,待得他日太後年老,自然親政。」
皇帝很是不忿:「這話我聽得夠多了,從加元服到現在,又是三年了,我已經二十了,不是小孩子了,難道要讓我一直等下去?」
他目光淩厲:「當年先帝選錦鸞為皇後,不是為了你們父子隻對我說要遵從母後吧?」
這話說得很誅心,於冕跪倒在地,到底開口:「聖上,臣知道您正值盛年,身邊也有不少忠臣進言,但是恕臣直言:目下太後功業未定,不肯還政;可是她畢竟是您的親生母親,您又是真龍天子,正位十三年,不比前朝的皇帝太子,所以大不必操之過急,不僅傷了母子情誼,甚至可能帶來不測之變。」
但這些話皇帝是聽不進去的,知道回宮,他也沒有多話;錦鸞勸解,還是說老的「修身養性,孝順太後」之類的話,皇帝冷冷地看了她一眼,揚長而去。
也就是從那時起,在皇帝眼裏,於家和太後牢牢地拴在一起。
看著皇帝的筷子放下,漱了口,錦鸞心裏忐忑,小心的問:「聖上,鑾駕已經備好了。」
皇帝擦手的動作明顯一頓:「皇後是趕朕走?」
錦鸞稱不敢:「今兒是妹妹們的好日子,聖上能來妾這裏,實在喜出望外;隻是妹妹們還盼著皇上去呢。快去吧,別讓人久等。」
錦鸞擠出一個討好的笑。
皇帝淡淡的看著她,抱著一諾:「母後要趕父皇走呢,你想不想父皇走?」
一諾畢竟還小,父親難得來一趟,又是這樣笑盈盈的,忙抱住他:「父皇不要走,母後不要趕父皇走。」
皇帝在女兒額頭親了一口:「真乖。」
錦鸞說不出話來,看向戴荃,戴荃搖頭。
太後是單獨和皇帝說的,具體說了什麽,他們實在不知道;隻是皇帝出來後,臉色很是陰沉。
好在皇帝沒有為難大家,將女兒交給保姆:「天晚了,帶孩子們下去歇息。」
孩子們磕頭退下了。
錦鸞整肅衣冠,準備送皇帝出門,去董貴妃那裏。
但是皇帝起身,吩咐戴荃:「今日就宿在坤寧宮。」
戴荃傳旨,坤寧宮上下歡欣鼓舞,趕緊忙起來。
錦鸞卻實在高興不起來,皇帝這一出是什麽意思?撫慰,還是攤牌?
——前朝的事情汪舜華不許在後宮傳播,然而當天的事情那麽大,怎麽可能瞞得住?就算來往的宮女不說,王妃命婦們進宮朝賀皇後,也會不安;何況安國公夫人進宮,也會安慰女兒。
——她原本不得皇帝喜歡,何況如今膝下無子,偏偏寵妃得子。
她想到了當年的胡善祥。隻是比胡善祥更不幸,孫貴妃生的好歹是長子,如果皇後有寵,隻要等皇帝駕崩長子自可繼位,皇後並不是非廢不可;但如今董貴妃生的並不是長子,這也意味著,如果皇帝想讓董貴妃母子上位,自己就成為最大的絆腳石。
張夫人安慰她:「你是先帝選中的,從大明門抬進來的,皇帝不會輕易動手;何況你弟弟連命都不要了跟著出海,皇帝絕不可能為難你。不要胡思亂想。」
錦鸞喝止了母親的說道:「有些話你們不必說,我心裏清楚,聖上英明,斷不會做出寵妾滅妻的事來。」
太後不會允許他這樣做。
然而她深切的知道,皇帝如果真的下定了決心,沒有什麽能阻攔他;即便太後在世,能夠擋一時,將來太後不在了呢?
但是她不能多想,隻能跟著進門。
皇帝環顧四周,走到案幾前坐下,順手拿起書,上麵是長孫皇後的《女則》。
展開的是《宋史》,停留在曹皇後的傳記上。
慈聖光獻皇後曹氏,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後,功臣曹彬之後,將門虎女,熟讀經史,性情賢德;但相貌並不出眾,受到宋仁宗的冷落。臨危不亂救駕是苦心積慮的邀寵差點被廢,奉旨待在宮裏是不愛惜皇帝,盛寵的張貴妃敢來借皇後的儀仗出遊,甚至仁宗病中叫嚷著「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但靠著極力的謹慎和容忍,終於熬過了丈夫,也熬過了不孝順的養子,成為太皇太後。
皇帝的目光閃了閃,然後看到了旁邊的一首詩。
宮怨詩。
錦鸞很想捂住,但是皇帝已經看到了。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牆。(武衍)
錦鸞不以詩詞聞名,但並不意味著她不會寫詩。之所以沒有和李瑩等一樣寫出光華燦爛的作品,是因為她是皇後,必須恪守儒家禮教,不能離經叛道。
長孫皇後一首《春遊曲》都能被迂夫子攻擊「恐傷盛德」,如果自己寫點春閨詩,還不知道被編排出多少故事。
果然,皇帝呆住了,他看向錦鸞:「這是你寫的?」
錦鸞訥訥的:「閑的無事,信筆塗鴉,聖上別往心裏去。」
她收了詩箋,放到燭火上,準備毀屍滅跡:怎麽就沒有想到皇帝居然會進寢宮,會看她的東西!
——如果說新婚燕爾還有些許柔情蜜意,自從從安國公府回來拂袖而去,他就再也懶得做戲;即便偶爾留宿,他也是進來就睡,睡了就走。
皇帝握住了錦鸞的手,抽出了詩箋:「寫的很好,燒了怪可惜的,留著吧。」
錦鸞一呆,想到了魏文帝甄皇後,傳說中的洛神,也是年老色衰失寵,因為一首詩被賜死。
怨上,可是大罪啊!
原來真的免不了這一天,原來避讓不爭也不行。
她不知道是哀怨自己的不爭氣,還是哀怨自己授人以柄。
但願不要連累到女兒和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