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下暫時達成了共識,自然也就有心情處理其他的事了。
事實上,今年朝廷的事情很多,雖然每年都很多。
現在北方大體平定,但是還有不少殘餘勢力負隅頑抗,汪舜華下旨各關隘嚴防死守,並派斥候打聽消息,一旦發現敵軍,即刻發兵剿滅——這話是白說,去年明朝軍威大振,除了被殺的,活著的要麽投降,要麽西遁,要麽北逃,一時半會兒不會主動來找死;但茫茫草原,明朝大軍要到處找人殺,也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汪舜華和君臣商量,光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些地方經營治理起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年揚雄就說「北地之狄,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製」。
汪舜華終於感受到漢唐帝王的痛苦——這麽大的地方,要想守住,太難。
交通運輸不便,國家對邊疆實際控製有限,分封反而成了最優選項。
但是汪舜華不敢。
分封也是要冒險的,地方尾大不掉,割據一方,就可能威脅中央;何況分封分的肯定是老朱家的王爺們。
前些年將朱家王爺們得罪狠了,萬一放到西伯利亞不好好放羊,反而放飛,來個割據一方甚至直接南下,誰也受不了。
朝廷殺反賊天經地義,但是姓朱的殺姓朱的,很多人就要好好掂量了,畢竟有前例。
首先是設定區劃。明朝疆域範圍是處於變化中的。此前,明朝的疆域大致以長城為分界線,而這次是直接把整個北方地區納入版圖,包括後代的內蒙古、蒙古以及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相當於三倍中原本土的麵積,隻是地廣人稀,要不要、怎麽要實在為難。
很多人尤其江南官員都認為,當年太宗皇帝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抵抗韃子,現在任務已經完成,北京這地方天氣寒冷,水資源匱乏,而且距離經濟中心江南太遠,實在不適合做盛世的都城,還不如遷回南京。
「這是放屁,現在隻是剿滅了達延汗夫妻,韃靼的餘部還不少,甚至已經投降的心裏怎麽想也不好說。皇帝一旦回南京,很難說這些人不會蠢蠢欲動,甚至捲土重來。沒看到當年宣宗皇帝放棄東北和安南的後果嗎?戰爭勝利不往外推,居然往內縮,天下有這樣的道理?你是小媳婦見不得人,還是老烏龜邁不開步子?對得起為國捐軀的將士嗎?」——這是程信的原話,後麵一撥兒人紅了臉。
那就退而求其次。北方窮山惡水,實在沒有什麽價值,反而要耗費海量的人力物力鎮守,實在得不償失,不要也罷;或者就仿照元朝的例子,設立一個嶺北行省拉倒——這是主流的聲音。
——也不靠譜,元朝設立嶺北行省,那是因為那是他們的龍興之地,勢力根深蒂固,但是對嶺北的開發可是高度重視,尤其和林地區百年來生殖殷富埒內地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下麵吵成一團,直到汪舜華拍板:「地大物博,嶺北地區疆土遼闊,資源豐富,這是上天賜給我朝的地方,怎麽能夠放棄呢?——現在人口繁衍如此迅速,總要留點土地,給與後世子孫。」
她撫摸著地圖,這遼闊的土地,曾經隻有在夢裏才敢染指,如今居然夢想成真,實在是感謝皇天後土,感謝列祖列宗,感謝主席總理以及各路神仙,感謝網絡各路豪傑。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記得當年看八卦,西伯利亞居然是老毛子的800多個死刑犯打下來的,當時鬱悶的不行:兔子怎麽運氣就這麽背呢,百米衝刺前麵領跑,偏偏發力的時候睡迷糊了倒地了還被人踹了一萬八千腳。
曾經錯過,但在她這裏,必須守住,不計代價,不留遺憾。
太後定了決心,下麵就是一千萬個不滿意,也阻擋不了。
汪舜華很明白「人亡政息」的道理,要想讓後代君臣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必須把成本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有辦法嗎?
有,清朝治理蒙古的經驗就不能說不成功。
拜清宮劇和清穿小說所賜,上輩子曾經認真研究過清朝治理邊疆的經驗,知道滿清之所以能治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除了自己也是馬上得來的天下——這是屁話,誰家的天下不是刀槍打下來的;更重要的是採取分而治之、嚴禁與漢人交往,甚至推行絕戶等辦法。
既然沒有機槍,就隻有用軟刀子殺人了。
首先就是基本原則,就是當年太祖太宗治理西藏的辦法:多封眾建,分而治之。班排製度在遼東施行的很成功,此番出征,遼東將士立下了大功;考慮到以後估計沒有大的戰事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特性,反而要弱化軍事屬性,用盟旗製度。
因為朝廷這些年來頻頻用兵,百戰疲勞,因此此番北伐,從遼東各部徵調了不少軍馬,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劃定界線,分給牧地,安置屬民,稱為旗,作為世襲領地。每旗設旗長1人,由皇帝任命,負責旗內各項事務;副手旗務4人、小旗4員,也要由中央批準。旗內1丁1戶,每150戶設佐領,管理佐內事務。每佐還設驍騎校、領催等員,負責審查本佐內的戶籍、錢糧、婚喪、訴訟、田土等事。
合數旗而成盟,每盟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負責會盟事宜,均從旗長中選擇,由皇帝任命,頒發印信,若非有罪革職,任期終身,但不得世襲。
當然,接受了分封,也就要按期朝貢。
每年各盟各貢朝廷白色駝馬九匹,稱為「九白之貢」。朝廷例賞金銀緞匹若幹;正使、副使及相關僕從賞賜有差。由光祿寺備辦。
每隔三年,各盟到指定地點簡稽軍實,巡閱邊防,清理刑名,編審丁冊。
既然是分封,就不能擅離封地,也不許互相來往。給你們劃了這麽大一片地方,就好好的在這裏放羊,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得隨便遷移。如果有災害怎麽辦?那也要等大明皇帝博格達大汗的命令和朝廷的救援,否則,你給我等著!
現在的情況,民族區域自治成了無可奈何的選擇;要設置宣政省,宣誓主權,同時用滲沙子的辦法,在靠近中原的地方設置府縣,允許漢人前往經商定居。
因此,從去年年底開始,經過將近三個月的討論,終於決定,南以外長城為界,北至沙漠,東起哈喇溫山,改名為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西麓,設歸綏省(內蒙古+戈壁沙漠),首府雲中,也就是後代所稱的呼和浩特,下設五原、廣牧(朔方)、定襄、皋蘭五府12縣。
以北的蒙古高原(外蒙古北部),設綏遠省,首府和林,也就是元朝嶺北行省的首府,大致位置在後代的烏蘭巴托。
再以北就是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了,設北寧省,其實現在那邊什麽情況也不清楚,估計有不少殘兵敗將跑到那邊,那就先給套個龍頭,後麵是戰是和,後人去解決——考慮到這片地區實在地廣人稀,暫時不適合居住,三司衙門都不用設立,隻設一個都指揮使,一麵掃清餘孽,一麵操練軍馬,尤其是騎兵。
而大興安嶺以東,山海關以北,即原來的奴兒幹都司,以兀的河為界,以北就是北寧省;以南地區升格為遼寧省,首府特林,也就是奴兒幹都司的治所,改名東靖,共六府十四縣。這邊水草肥美,人口也多,經過了將近十年的開發,經濟社會有所發展;苦葉島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庫頁島此前設立了囊哈兒、波羅河、兀烈河三個衛,主要還是用來流放囚犯,他們和當地土著交流,商貿有所發展,淘金業沒有興起來,養馬業倒發展的不錯——主要是明朝外貿太繁榮,金銀直接就可以換回來,朝廷和民間都沒興趣到苦寒之地來挖金,何況不確定金子到底在哪兒。不過名字實在難聽,苦兀、骨嵬或黑龍嶼什麽的,這回升格為開平府。
這麽大一片地區,打下來不容易,治理起來更難。汪舜華心裏其實很沒有底,現在沒有飛彈這些尖端科技,要想鎮服遠方,哪那麽容易。綏遠,平定遠方;遂願,願蒼天保佑大明金甌永固;隨緣,一切隨緣,能守得住最好。
盡人事,聽天命吧。
路線定下來,然後才能說幹部。氣候變暖的時代都不敢指望北方有什麽大的農業產出,小冰川時代就更是如此。汪舜華下令北方三省各屯一萬騎兵,每三年輪換。一來盡量避免將佐坐大,形成割據甚至叛亂勢力;二來隔著烏拉爾山脈就是俄羅斯,得防著毛子們過來;一邊又想著要是毛子們實力強大,堵住了韃子們西逃的路,倒也不壞。
——當然,汪舜華的世界歷史學的馬馬虎虎,不知道現在沒有什麽俄羅斯,隻有莫斯科大公國。
然後就要說具體的舉措。
一是要改善人口結構。北方和南方不一樣,南方人口稠密,是天然的大糧倉,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嗬嗬;北方天寒地凍,人煙稀少,一應生活物資匱乏,馬背上民族的戰鬥力,嗬嗬。如果要求遊牧民族內附,他們肯定求之不得,但是讓漢人要去拓邊,估計沒人樂意,搞不好引狼入室,誰都受不了。既然如此,還不如把他們先固定下來。
必須汲取五胡亂華和安史之亂的教訓,恩威並施。此次俘虜的大批韃靼貴族,並沒有循例全部釋放,而是對其中屢次進犯、殺戮邊民、劫掠婦女的將領開出名單,處以極刑,傳首九邊,以儆效尤。
汪舜華語氣很是溫柔:「現在各衛所空編不少,年輕力壯的留在草原上放養可惜了,還是選入衛所,保家衛國。」
這些年青丁壯被帶到內地編入軍戶,北方自然失去了生力軍——當然人數眾多也要注意,不能太集中,最好調到南方,否則容易滋事。
「草原上條件艱苦,婦孺留在那邊不過是苦熬,要盡量把她們接到內地來;願意留在北方的,也不要勉強,咱們的將士沒有安家的,她們若是願意,盡可以促成。」
群臣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稱頌「太後賢德」。
其次是發展經濟。不能說所有的問題都能歸結為經濟問題,起碼很多問題能在這裏找到出處。北方之所以頻頻擾邊,根源還是天寒地凍,沒有糧食產出,甚至連食鹽、布帛等基本生活物資都無法滿足;如果中原王朝強盛,就稱臣納貢;如果中原王朝衰弱,就明火執仗強搶。現在允許這幾個省和內地互通有無。朝廷發布準許交易的清單,內地大致以糧食、食鹽和布匹為主,關外則以牛羊馬匹及其製品為主。
北方多是放牧,那就集中開辦紡織工廠——不會紡織沒關係,選青壯男女到內地學習,一定把中原先進的紡織經驗帶回草原!順便把草原上的牛羊馬匹帶回中原。擔心牛羊在途中患病死亡不要緊,馬匹要活的,牛羊拿肉幹來就成,這個總會弄吧?香料也可以在交易市場買到,國庫裏還有好多,都是永樂時候帶回來的,汪太後不拿它發工資,除了賞賜,就沒多少用了;畢竟年頭太久,價格太低,就放在那裏,現在倒好,去庫存!
此外,牛奶羊奶都是好東西,但以這年頭的運力,就不要癡心妄想了;好在辦法還是有的——做成奶粉!這年頭也不擔心三聚氰胺之類的,絕對綠色純天然,方法也是現成的——當年成吉思汗西征,大將慧元發明了奶粉和肉鬆的製作方法,對鮮奶進行巧妙幹燥處理製成的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食用時放入隨身攜帶的皮囊中,加入水溶解成粥狀,迅速補充體力。
——罐頭肯定不會做,但肉鬆還是可以保存一段時間;至於皮革、羊毛之類的,中原地區也有大量需求,否則隻靠北方做加工,遠遠不行。毛紡和棉紡雙管齊下,解決中原地區的保暖問題。——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
此外,這麽多行走的脂肪,實在是做肥皂的好材料。
肥皂不是個新名詞,但現在有了新的指向。
古人在黃河流域的時候用皂莢來洗衣服,後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但發現另一種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可以洗衣服,但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於是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宋代將皂莢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麵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明朝宮中也用這東西。
但是如今的肥皂,已經向著後代的化工肥皂發展。它的發明,和玻璃製造的發展密切相關。
玻璃售價高,利潤大,皇家開頭還能壟斷,緊接著戶部和各省也要求設廠,理由也是現成的——太後您老人家說的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當然不能指望這兩家公司!後麵還有與民爭利之類的,被汪舜華掃了一眼,不敢說了——玻璃這行當,是太後一力從無到有開發出來的,不是現薅羊毛。
話說出口了,還得認。因為國家買了專利,做法還得給!
很快,戶部的玻璃公司開起來,順天府以及各省的玻璃公司也開起來,鹼礦集中的山西更是卯足了勁,緊接著河南發現鹼礦,也準備大幹一場;除了官方,各地的商人們也聞風而動。
玻璃的產量多了,自然上遊和下遊的相關產業甚至也就發展起來。
鹼礦一批批被開採運輸,當時礦上的廚子王三。不小心把油打翻在地,又是害怕又是心疼,趕緊用草木灰撒在上麵,然後再把這些混合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
隻是看著滿手的油膩,王三尋思著不知道要什麽時候才能洗幹淨,可千萬別被發現了才好。
一邊想著一邊洗手,結果奇蹟出現了:隻是輕輕地搓了幾下,滿手的油膩居然就洗掉了,甚至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汙垢也被洗掉了。
王三很奇怪,再次用這種灰油來試,結果衣服都洗的比以前幹淨了。
王三年輕,性格聰明,尋思著有意思,本想辭了差事,專心在家研究;轉念想油價不便宜,哪裏捨得;於是依舊辦事,卻留了心眼:每天攢一點油試驗。
常往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後來這事就被發現了,頭目發作了一場,攆了出去。王三鬧了沒趣,依舊回家種地,閑時給人幫傭,拿了不用的油回來試驗。他發現,將鹼煮了提純,然後和油脂混合加熱,冷卻下來的東西,可以用來清洗。
這是個不小的發現,但遺憾的是,王三周圍的鄰居跟他一樣並不寬裕,花錢去買東西回來洗滌,大家沒這麽奢侈。
好在山西這些年經濟發展,來來往往的客商不少;有回王三跟富商鄭康推銷的時候,對方被他纏得不過,答應試試,結果試了以後發現效果很好,於是招徠王三來做肥皂。
鄭康畢竟是商人,很有頭腦:要用到油和鹼,價錢不會便宜,但是窮人們買不起,富貴人士也用不著,好在還有個群體可以試試——女人!而且是有錢的富貴人家太太小姐!
鄭康召集人試驗,加了香料之類的,又做了模子再請木工做了漂亮的盒子,這一放進去,又好看又香,取名叫香皂。
先拿回去送給自家老婆,剛剛還惱怒他在外麵廝混的老婆果然很高興。
計劃通,送情人、送朋友,反響都很好,就這樣打入市場。
汪舜華也得到了,沒想到這年頭還能用上香皂,配上汝窯天青釉的方洗,從外形上看,和後代的香皂就很類似了。
這東西造價高,隻能走高端路線;不過原上遍地都是牛羊,有的是油,去那裏開工廠豈不是好,給一些人找活幹,省得生事!
於是從山西運鹼出關,再到雲中府加工成肥皂,送回關內包裝。肥皂生意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搞起來。
——下麵很擔心這樣和北方來往太多,讓他們加深對內地的了解,滋長他們的野心;汪舜華擺手:「征以戰,服以德;換句話說,說話要和氣,手裏要有大棒,缺了任何一樣,太平日子都不會太久。」
要明確交易方式。雖然都是自己人,但顯然需要逐步融合。邊鎮暫時不全麵開放,朝廷反而在接壤處廣設關卡;但是開放殺虎口、獨石口、古北口、崇禮口等六處作為通商關口。
其中崇禮口就是後代的張家口,歷史上是嘉靖八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的小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原是沒有的,不過前些年加強邊備,於是提前築了這麽個門。
蒙古人要想進入內地,必須從此通過,不僅如此,入關時還要進行人數登記,出關時還要清點,如果人數超出,尤其有年輕婦女同行的,則要進行攔截和遣返;反之漢人出關,也不得長期滯留。
然後是發展文化。大力興辦學校是不可能的,內地的文盲率都高得驚人,但可以支持和尚道士們前往發展生意阿不事業。現在才剛起步,不可能要求每個家庭隻留下一個男子守灶;但可以大建特建寺廟道觀,宣揚因果輪迴,等全民信仰了,就可以順水推船了,這就要給政策,一旗必須要有一觀一廟;有寺廟的,根據僧眾道士人數,可以減免賦稅。
最後,還要繼續保持軍事威懾。北京外城的建設已經完成近四分之三,餘下的要繼續進行,寧可防而無用,不可用而無防;二是推行換防政策,避免邊軍坐大;三是持續推進火器的研發和配備。
事實上,今年朝廷的事情很多,雖然每年都很多。
現在北方大體平定,但是還有不少殘餘勢力負隅頑抗,汪舜華下旨各關隘嚴防死守,並派斥候打聽消息,一旦發現敵軍,即刻發兵剿滅——這話是白說,去年明朝軍威大振,除了被殺的,活著的要麽投降,要麽西遁,要麽北逃,一時半會兒不會主動來找死;但茫茫草原,明朝大軍要到處找人殺,也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汪舜華和君臣商量,光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些地方經營治理起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年揚雄就說「北地之狄,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製」。
汪舜華終於感受到漢唐帝王的痛苦——這麽大的地方,要想守住,太難。
交通運輸不便,國家對邊疆實際控製有限,分封反而成了最優選項。
但是汪舜華不敢。
分封也是要冒險的,地方尾大不掉,割據一方,就可能威脅中央;何況分封分的肯定是老朱家的王爺們。
前些年將朱家王爺們得罪狠了,萬一放到西伯利亞不好好放羊,反而放飛,來個割據一方甚至直接南下,誰也受不了。
朝廷殺反賊天經地義,但是姓朱的殺姓朱的,很多人就要好好掂量了,畢竟有前例。
首先是設定區劃。明朝疆域範圍是處於變化中的。此前,明朝的疆域大致以長城為分界線,而這次是直接把整個北方地區納入版圖,包括後代的內蒙古、蒙古以及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相當於三倍中原本土的麵積,隻是地廣人稀,要不要、怎麽要實在為難。
很多人尤其江南官員都認為,當年太宗皇帝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抵抗韃子,現在任務已經完成,北京這地方天氣寒冷,水資源匱乏,而且距離經濟中心江南太遠,實在不適合做盛世的都城,還不如遷回南京。
「這是放屁,現在隻是剿滅了達延汗夫妻,韃靼的餘部還不少,甚至已經投降的心裏怎麽想也不好說。皇帝一旦回南京,很難說這些人不會蠢蠢欲動,甚至捲土重來。沒看到當年宣宗皇帝放棄東北和安南的後果嗎?戰爭勝利不往外推,居然往內縮,天下有這樣的道理?你是小媳婦見不得人,還是老烏龜邁不開步子?對得起為國捐軀的將士嗎?」——這是程信的原話,後麵一撥兒人紅了臉。
那就退而求其次。北方窮山惡水,實在沒有什麽價值,反而要耗費海量的人力物力鎮守,實在得不償失,不要也罷;或者就仿照元朝的例子,設立一個嶺北行省拉倒——這是主流的聲音。
——也不靠譜,元朝設立嶺北行省,那是因為那是他們的龍興之地,勢力根深蒂固,但是對嶺北的開發可是高度重視,尤其和林地區百年來生殖殷富埒內地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下麵吵成一團,直到汪舜華拍板:「地大物博,嶺北地區疆土遼闊,資源豐富,這是上天賜給我朝的地方,怎麽能夠放棄呢?——現在人口繁衍如此迅速,總要留點土地,給與後世子孫。」
她撫摸著地圖,這遼闊的土地,曾經隻有在夢裏才敢染指,如今居然夢想成真,實在是感謝皇天後土,感謝列祖列宗,感謝主席總理以及各路神仙,感謝網絡各路豪傑。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記得當年看八卦,西伯利亞居然是老毛子的800多個死刑犯打下來的,當時鬱悶的不行:兔子怎麽運氣就這麽背呢,百米衝刺前麵領跑,偏偏發力的時候睡迷糊了倒地了還被人踹了一萬八千腳。
曾經錯過,但在她這裏,必須守住,不計代價,不留遺憾。
太後定了決心,下麵就是一千萬個不滿意,也阻擋不了。
汪舜華很明白「人亡政息」的道理,要想讓後代君臣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必須把成本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有辦法嗎?
有,清朝治理蒙古的經驗就不能說不成功。
拜清宮劇和清穿小說所賜,上輩子曾經認真研究過清朝治理邊疆的經驗,知道滿清之所以能治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除了自己也是馬上得來的天下——這是屁話,誰家的天下不是刀槍打下來的;更重要的是採取分而治之、嚴禁與漢人交往,甚至推行絕戶等辦法。
既然沒有機槍,就隻有用軟刀子殺人了。
首先就是基本原則,就是當年太祖太宗治理西藏的辦法:多封眾建,分而治之。班排製度在遼東施行的很成功,此番出征,遼東將士立下了大功;考慮到以後估計沒有大的戰事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特性,反而要弱化軍事屬性,用盟旗製度。
因為朝廷這些年來頻頻用兵,百戰疲勞,因此此番北伐,從遼東各部徵調了不少軍馬,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劃定界線,分給牧地,安置屬民,稱為旗,作為世襲領地。每旗設旗長1人,由皇帝任命,負責旗內各項事務;副手旗務4人、小旗4員,也要由中央批準。旗內1丁1戶,每150戶設佐領,管理佐內事務。每佐還設驍騎校、領催等員,負責審查本佐內的戶籍、錢糧、婚喪、訴訟、田土等事。
合數旗而成盟,每盟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負責會盟事宜,均從旗長中選擇,由皇帝任命,頒發印信,若非有罪革職,任期終身,但不得世襲。
當然,接受了分封,也就要按期朝貢。
每年各盟各貢朝廷白色駝馬九匹,稱為「九白之貢」。朝廷例賞金銀緞匹若幹;正使、副使及相關僕從賞賜有差。由光祿寺備辦。
每隔三年,各盟到指定地點簡稽軍實,巡閱邊防,清理刑名,編審丁冊。
既然是分封,就不能擅離封地,也不許互相來往。給你們劃了這麽大一片地方,就好好的在這裏放羊,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得隨便遷移。如果有災害怎麽辦?那也要等大明皇帝博格達大汗的命令和朝廷的救援,否則,你給我等著!
現在的情況,民族區域自治成了無可奈何的選擇;要設置宣政省,宣誓主權,同時用滲沙子的辦法,在靠近中原的地方設置府縣,允許漢人前往經商定居。
因此,從去年年底開始,經過將近三個月的討論,終於決定,南以外長城為界,北至沙漠,東起哈喇溫山,改名為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西麓,設歸綏省(內蒙古+戈壁沙漠),首府雲中,也就是後代所稱的呼和浩特,下設五原、廣牧(朔方)、定襄、皋蘭五府12縣。
以北的蒙古高原(外蒙古北部),設綏遠省,首府和林,也就是元朝嶺北行省的首府,大致位置在後代的烏蘭巴托。
再以北就是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了,設北寧省,其實現在那邊什麽情況也不清楚,估計有不少殘兵敗將跑到那邊,那就先給套個龍頭,後麵是戰是和,後人去解決——考慮到這片地區實在地廣人稀,暫時不適合居住,三司衙門都不用設立,隻設一個都指揮使,一麵掃清餘孽,一麵操練軍馬,尤其是騎兵。
而大興安嶺以東,山海關以北,即原來的奴兒幹都司,以兀的河為界,以北就是北寧省;以南地區升格為遼寧省,首府特林,也就是奴兒幹都司的治所,改名東靖,共六府十四縣。這邊水草肥美,人口也多,經過了將近十年的開發,經濟社會有所發展;苦葉島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庫頁島此前設立了囊哈兒、波羅河、兀烈河三個衛,主要還是用來流放囚犯,他們和當地土著交流,商貿有所發展,淘金業沒有興起來,養馬業倒發展的不錯——主要是明朝外貿太繁榮,金銀直接就可以換回來,朝廷和民間都沒興趣到苦寒之地來挖金,何況不確定金子到底在哪兒。不過名字實在難聽,苦兀、骨嵬或黑龍嶼什麽的,這回升格為開平府。
這麽大一片地區,打下來不容易,治理起來更難。汪舜華心裏其實很沒有底,現在沒有飛彈這些尖端科技,要想鎮服遠方,哪那麽容易。綏遠,平定遠方;遂願,願蒼天保佑大明金甌永固;隨緣,一切隨緣,能守得住最好。
盡人事,聽天命吧。
路線定下來,然後才能說幹部。氣候變暖的時代都不敢指望北方有什麽大的農業產出,小冰川時代就更是如此。汪舜華下令北方三省各屯一萬騎兵,每三年輪換。一來盡量避免將佐坐大,形成割據甚至叛亂勢力;二來隔著烏拉爾山脈就是俄羅斯,得防著毛子們過來;一邊又想著要是毛子們實力強大,堵住了韃子們西逃的路,倒也不壞。
——當然,汪舜華的世界歷史學的馬馬虎虎,不知道現在沒有什麽俄羅斯,隻有莫斯科大公國。
然後就要說具體的舉措。
一是要改善人口結構。北方和南方不一樣,南方人口稠密,是天然的大糧倉,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嗬嗬;北方天寒地凍,人煙稀少,一應生活物資匱乏,馬背上民族的戰鬥力,嗬嗬。如果要求遊牧民族內附,他們肯定求之不得,但是讓漢人要去拓邊,估計沒人樂意,搞不好引狼入室,誰都受不了。既然如此,還不如把他們先固定下來。
必須汲取五胡亂華和安史之亂的教訓,恩威並施。此次俘虜的大批韃靼貴族,並沒有循例全部釋放,而是對其中屢次進犯、殺戮邊民、劫掠婦女的將領開出名單,處以極刑,傳首九邊,以儆效尤。
汪舜華語氣很是溫柔:「現在各衛所空編不少,年輕力壯的留在草原上放養可惜了,還是選入衛所,保家衛國。」
這些年青丁壯被帶到內地編入軍戶,北方自然失去了生力軍——當然人數眾多也要注意,不能太集中,最好調到南方,否則容易滋事。
「草原上條件艱苦,婦孺留在那邊不過是苦熬,要盡量把她們接到內地來;願意留在北方的,也不要勉強,咱們的將士沒有安家的,她們若是願意,盡可以促成。」
群臣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稱頌「太後賢德」。
其次是發展經濟。不能說所有的問題都能歸結為經濟問題,起碼很多問題能在這裏找到出處。北方之所以頻頻擾邊,根源還是天寒地凍,沒有糧食產出,甚至連食鹽、布帛等基本生活物資都無法滿足;如果中原王朝強盛,就稱臣納貢;如果中原王朝衰弱,就明火執仗強搶。現在允許這幾個省和內地互通有無。朝廷發布準許交易的清單,內地大致以糧食、食鹽和布匹為主,關外則以牛羊馬匹及其製品為主。
北方多是放牧,那就集中開辦紡織工廠——不會紡織沒關係,選青壯男女到內地學習,一定把中原先進的紡織經驗帶回草原!順便把草原上的牛羊馬匹帶回中原。擔心牛羊在途中患病死亡不要緊,馬匹要活的,牛羊拿肉幹來就成,這個總會弄吧?香料也可以在交易市場買到,國庫裏還有好多,都是永樂時候帶回來的,汪太後不拿它發工資,除了賞賜,就沒多少用了;畢竟年頭太久,價格太低,就放在那裏,現在倒好,去庫存!
此外,牛奶羊奶都是好東西,但以這年頭的運力,就不要癡心妄想了;好在辦法還是有的——做成奶粉!這年頭也不擔心三聚氰胺之類的,絕對綠色純天然,方法也是現成的——當年成吉思汗西征,大將慧元發明了奶粉和肉鬆的製作方法,對鮮奶進行巧妙幹燥處理製成的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食用時放入隨身攜帶的皮囊中,加入水溶解成粥狀,迅速補充體力。
——罐頭肯定不會做,但肉鬆還是可以保存一段時間;至於皮革、羊毛之類的,中原地區也有大量需求,否則隻靠北方做加工,遠遠不行。毛紡和棉紡雙管齊下,解決中原地區的保暖問題。——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
此外,這麽多行走的脂肪,實在是做肥皂的好材料。
肥皂不是個新名詞,但現在有了新的指向。
古人在黃河流域的時候用皂莢來洗衣服,後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但發現另一種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可以洗衣服,但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於是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宋代將皂莢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麵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明朝宮中也用這東西。
但是如今的肥皂,已經向著後代的化工肥皂發展。它的發明,和玻璃製造的發展密切相關。
玻璃售價高,利潤大,皇家開頭還能壟斷,緊接著戶部和各省也要求設廠,理由也是現成的——太後您老人家說的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當然不能指望這兩家公司!後麵還有與民爭利之類的,被汪舜華掃了一眼,不敢說了——玻璃這行當,是太後一力從無到有開發出來的,不是現薅羊毛。
話說出口了,還得認。因為國家買了專利,做法還得給!
很快,戶部的玻璃公司開起來,順天府以及各省的玻璃公司也開起來,鹼礦集中的山西更是卯足了勁,緊接著河南發現鹼礦,也準備大幹一場;除了官方,各地的商人們也聞風而動。
玻璃的產量多了,自然上遊和下遊的相關產業甚至也就發展起來。
鹼礦一批批被開採運輸,當時礦上的廚子王三。不小心把油打翻在地,又是害怕又是心疼,趕緊用草木灰撒在上麵,然後再把這些混合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
隻是看著滿手的油膩,王三尋思著不知道要什麽時候才能洗幹淨,可千萬別被發現了才好。
一邊想著一邊洗手,結果奇蹟出現了:隻是輕輕地搓了幾下,滿手的油膩居然就洗掉了,甚至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汙垢也被洗掉了。
王三很奇怪,再次用這種灰油來試,結果衣服都洗的比以前幹淨了。
王三年輕,性格聰明,尋思著有意思,本想辭了差事,專心在家研究;轉念想油價不便宜,哪裏捨得;於是依舊辦事,卻留了心眼:每天攢一點油試驗。
常往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後來這事就被發現了,頭目發作了一場,攆了出去。王三鬧了沒趣,依舊回家種地,閑時給人幫傭,拿了不用的油回來試驗。他發現,將鹼煮了提純,然後和油脂混合加熱,冷卻下來的東西,可以用來清洗。
這是個不小的發現,但遺憾的是,王三周圍的鄰居跟他一樣並不寬裕,花錢去買東西回來洗滌,大家沒這麽奢侈。
好在山西這些年經濟發展,來來往往的客商不少;有回王三跟富商鄭康推銷的時候,對方被他纏得不過,答應試試,結果試了以後發現效果很好,於是招徠王三來做肥皂。
鄭康畢竟是商人,很有頭腦:要用到油和鹼,價錢不會便宜,但是窮人們買不起,富貴人士也用不著,好在還有個群體可以試試——女人!而且是有錢的富貴人家太太小姐!
鄭康召集人試驗,加了香料之類的,又做了模子再請木工做了漂亮的盒子,這一放進去,又好看又香,取名叫香皂。
先拿回去送給自家老婆,剛剛還惱怒他在外麵廝混的老婆果然很高興。
計劃通,送情人、送朋友,反響都很好,就這樣打入市場。
汪舜華也得到了,沒想到這年頭還能用上香皂,配上汝窯天青釉的方洗,從外形上看,和後代的香皂就很類似了。
這東西造價高,隻能走高端路線;不過原上遍地都是牛羊,有的是油,去那裏開工廠豈不是好,給一些人找活幹,省得生事!
於是從山西運鹼出關,再到雲中府加工成肥皂,送回關內包裝。肥皂生意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搞起來。
——下麵很擔心這樣和北方來往太多,讓他們加深對內地的了解,滋長他們的野心;汪舜華擺手:「征以戰,服以德;換句話說,說話要和氣,手裏要有大棒,缺了任何一樣,太平日子都不會太久。」
要明確交易方式。雖然都是自己人,但顯然需要逐步融合。邊鎮暫時不全麵開放,朝廷反而在接壤處廣設關卡;但是開放殺虎口、獨石口、古北口、崇禮口等六處作為通商關口。
其中崇禮口就是後代的張家口,歷史上是嘉靖八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的小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原是沒有的,不過前些年加強邊備,於是提前築了這麽個門。
蒙古人要想進入內地,必須從此通過,不僅如此,入關時還要進行人數登記,出關時還要清點,如果人數超出,尤其有年輕婦女同行的,則要進行攔截和遣返;反之漢人出關,也不得長期滯留。
然後是發展文化。大力興辦學校是不可能的,內地的文盲率都高得驚人,但可以支持和尚道士們前往發展生意阿不事業。現在才剛起步,不可能要求每個家庭隻留下一個男子守灶;但可以大建特建寺廟道觀,宣揚因果輪迴,等全民信仰了,就可以順水推船了,這就要給政策,一旗必須要有一觀一廟;有寺廟的,根據僧眾道士人數,可以減免賦稅。
最後,還要繼續保持軍事威懾。北京外城的建設已經完成近四分之三,餘下的要繼續進行,寧可防而無用,不可用而無防;二是推行換防政策,避免邊軍坐大;三是持續推進火器的研發和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