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二十年開年的第一天,陽光燦爛。


    但汪舜華的心情卻糟糕透頂。


    皇帝缺席了皇極殿的大朝賀。


    汪舜華接受完宗室群臣的朝賀,回宮接受了後妃的朝賀,頒下了賞賜。


    隻是宮裏的氣壓很低,汪舜華看得出來,於皇後的笑容很勉強。


    但她自己,何嚐不是強顏歡笑?


    皇後無子,皇帝寵愛的董婉君懷孕,一旦生下皇子,下一步是不是就想寵妾滅妻?——他爺爺不就是榜樣?!


    不能坐以待斃。


    留給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她原本以為有了開拓之功,朝臣對她的責難會小一點,但沒想到反而遭遇了更大的譴責:窮兵黷武、好大喜功。


    她不能跟人家解釋,新疆和南方都是好地方,不能放棄。


    那也沒關係,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堵他們的嘴。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君臣百姓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戰略進攻到戰略防禦,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國家實力的使然:實在冒不起這個險。


    但是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韃靼一再南侵,滋擾邊關,殺害邊民,實在讓明朝上下震怒。景帝氣得幾次在文華殿大罵:「韃子欺辱君父,害我邊民,此仇不共戴天!」


    汪舜華執政之後,韃靼忙於內亂,加上於謙和邊鎮將士給力,邊境總算保持了大體的穩定;青藏等地的馬匹源源不斷流入,「搜套」之後,河套地區也可以大量養馬;民間也以養馬騎馬為新風尚,尤其得到朝鮮後,終於有了上好的養馬場地;此外,西北漢昌也豢養了大批好馬,可以徵調到西北甘涼一帶。


    汪舜華有句話沒說,但是所有人都很清楚——象徵天命所歸的傳國玉璽還在北元,那可是太祖太宗費盡心力都沒拿到的鎮國之寶!


    因此這些年來朝廷厲兵秣馬,就等著殺出關去,雪恥報仇。之所以遲遲不動,一是技術進步很大,要為全軍換裝備、要操練,急不得;二是本來戰事已經很頻繁,先是戡亂,而後遼東、朝鮮、琉球、西北、南方,外加每年春夏兩季攻勢,前年又發生了鼠疫,就沒有消停的時候,實在難以分身;三是總是擔心不能一戰而勝,畢竟心理陰影太大,小規模襲擾是一回事,大規模征討是另外一回事。


    執政太後,能贏,不能輸,哪怕就是一個小小的挫折,在某些人的嘴裏都能毀天滅地、國將不國。


    因此,汪舜華曾經想,還是再養精蓄銳十年,朝廷內部整合初步達到效果,北方的血放得差不多了,再讓皇帝去成就這份功業。


    一代人的政績,幾代人的包袱;要讓人家背包袱,總還要給點露臉的機會。


    但是現在等不及了,皇帝已經公然忤逆,下麵的各種罵聲也鋪天蓋地,如果沒有服眾的成果,隻怕她真的成了弄權禍國的妖後。


    比汪舜華更著急的還有王越等武臣。誰都知道太後年老,皇帝親政也就是眼前的事;隻是前幾年開疆拓土進展實在太快,等皇帝親政,肯定是要修文偃武,休養生息。若不趁此時機建功立業蔭及子孫,隻怕悔之晚矣。


    因此,當東宮的皇帝正忙著召集太醫為董婉君保胎的時候,他的母後正和內閣重臣商量出兵北伐的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何況出兵北伐是大事,要準備的不僅是糧草,還有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消息,出征的策略、將領的配備、兵力的調動、輿論的準備等等。開年以來,文華殿每天燈火通明,汪太後和重臣研究到很晚。


    這些年你來我往的邊境衝突不少,除了造成人員死傷,也不是沒有一點作用。王越等抓到了不少北方敗兵,汪舜華結合自己殘存的知識讓廠衛參與審問,獲得了不少的信息。


    總的來說,現在韃靼的力量比起當年,確實下降不少;但是也絕對不可小覷,因為蒙古已經完成了統一。


    當年也先被殺,瓦剌勢衰,韃靼復起。各部異姓貴族仍爭權奪利,操縱可汗,相互混戰。


    歷史上成化十六年,被明朝稱為小王子的禿猛可繼位,號達延汗。他擊敗瓦剌,統一了韃靼各部,結束了權臣專政、諸部紛爭局麵。隻是他死後,韃靼又陷於分裂。他的孫子俺答汗控製了大舉進攻明朝,1571年達成協議,被明朝封為順義王。


    但是這一次,他沒法實現這樣的抱負,原因很簡單:明朝不給他時間。


    禿猛可原名孛兒隻斤·巴圖孟克,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也先的外曾孫,尊稱為巴圖蒙克達延汗。通常的說法是他生於1474年,1480年繼位,死於1517年,為政三十八年,終年四十四歲。他繼位的時候隻有六歲。


    六歲的孩子,即便帶著上輩子的記憶,也很難在治國理政方麵有什麽表現。事實上,直到1487年,達延汗才公開親政。


    按照這個說法,現在的達延汗隻是個三歲的孩子。明朝此前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這幾年的信息告訴他們,這份資料並不準確。


    在弱肉強食的草原上,達延汗能六歲繼位,並創立功業,身邊沒有人是不可能的。他身邊確實有人——他的老婆滿都海。本來所有人都沒在意,一個女人,能有多大本事?何況老公都這麽小,老婆估計也就是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妖孽到哪裏去?


    但是當王越告訴大家,此前和明朝交手,都是這個女人的主意,更重要的是,馳騁草原多年的韃子幾大部落都是被她掃清蕩平的時候,所有人的腦袋立刻上了發條。


    簡單來說,滿都海和達延汗是姐弟戀,甚至可以說是母子戀——因為老婆比老公大25歲,比歷史上憲宗和萬貴妃的年齡差還大。


    和明憲宗的愛情故事一樣,這段忘年戀的背後,是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的。


    巴圖孟克的父親巴延蒙克和其叔滿都魯結成聯盟,滿都魯即大汗位,巴延蒙克為濟農(輔政、副汗)。後來,因部族之間的紛爭,二人同敗,相繼而死。


    滿都魯逝世後,他的遺孀滿都海執掌汗廷大權,統轄蒙古各部。


    滿都海是蒙古汪古部人,父親是綽羅克特穆爾丞相。汪古部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世代姻親。滿都海初嫁滿都魯為小哈屯(側妃),生有二女,長名博羅克沁公主,嫁癿加思蘭太師;次名伊克錫公主,嫁給了火篩。癿加思蘭與火篩都是當時的蒙古大部領主,癿加思蘭統應紹不部,火篩統滿官嗔部。滿都海自小武藝高強,政治軍事才能出眾。當時蒙古本部共六萬戶,大汗直轄一萬戶。她繼承的大汗直屬部眾還包括了當初兼併孛羅忽的部分部眾。蒙古歷來有繼承人收取死者側室的習俗。由於滿都魯無嗣,不論誰做了大汗都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


    按照正常程序,應當是先推舉出新的大汗。然後大汗接收前任大汗的妻子部眾、財物牛羊。可當時的情況卻是倒了過來,大家急著向滿都海求親。因為想要問鼎大汗寶座的人不少,卻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係後裔;異姓賽德礙於習俗,不能參加到這個角逐裏來。於是就演變成誰能與滿都海結婚,誰就能接收部眾當上大汗的結果。


    當時向滿都海求婚諸人中條件最優越的是科爾沁的烏訥博羅特王。此人手握重兵,曾經發兵幫助蒙古本部平定過衛拉特的叛亂。他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的後代,從理論上來說,並無繼承大汗寶座的先決條件。


    可是滿都海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下嫁給巴延蒙克留下的孤兒巴圖蒙克。要知道,滿都海的年齡比巴圖蒙克大很多,從輩分上算是巴圖蒙克曾叔祖母,而且巴延蒙克不久之前還是滿都魯的敵人。


    果然,聽到這裏,君臣除了罵一句韃子無人倫,也都來興趣了:「為什麽要這樣做?」


    王越揭示了秘密:「下嫁巴圖蒙克看似荒唐,卻是無可奈何之舉。經過也先的屠殺,黃金家族的後裔人丁單薄,從繼承順序上來講,巴圖蒙克是最高的一個。從也先的例子來看,如果讓外姓成為大汗,立刻會成為眾矢之的。如果和烏訥博羅特王成婚,則癿加思蘭、亦思馬因等人自然不會坐視烏訥博羅特的勢力急劇膨脹。一旦衛拉特各部聯合起來進攻,蒙古本部未必能夠抵擋的住。而下嫁巴圖蒙克這個孩子,既符合了『非黃金家族不得繼承汗位』的不成文規定,又不至於過早開罪任何一方勢力,而巴圖蒙克年紀幼小,還能讓權臣們放鬆警惕。」


    就這樣,滿都海嫁給了達延汗,生下七子一女,其中有三對雙胞胎,這彪悍的戰鬥力,不得不服。


    當時達延汗年齡很小,滿都海被授予徹辰,也就是攝政。她廢除了自元朝沿襲的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少師、平章、知院等官職。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濟農、諾顏。通過藉助對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崇拜和信賴的社會心理狀態,達到了簡化蒙古汗廷機構和大臣的目的,提高和鞏固了黃金家族的地位,強化了大汗或者說自己的權力。


    不僅整肅朝綱,她的終極目標是統一草原,征服明朝,繼續大元的輝煌。由於可汗年紀幼小,滿都海就把他裝在一個箭囊裏挎在身上保護。就這樣,她先後征服了蒙古本部的夙敵衛拉特諸部、害死達延汗父親的癿加思蘭太師。


    而此前,明朝君臣都認為癿加思蘭太師被亦思馬因和脫羅幹所殺,現在知道這個女人如此彪悍,都瞪大了眼睛。


    滿都海最後的敵人就是亦思馬因太師,歷史上這一仗發生在成化十九年。亦思馬因被達延汗和兀良哈三衛的聯軍包圍,不敢戀戰,慌亂中丟下妻子落荒而逃,撿回一條老命;但三年後,還是被達延汗部下大將脫火赤少師射殺。


    此時,整個蒙古基本統一在達延汗的統治下。


    但歷史上的滿都海卻未能看到最後的勝利,她的生命在1483年嘎然而止。


    在攻擊亦思馬因前,達延汗和滿都海把王廷遷到察罕格勒迪;當時王越帥軍赴榆林防禦,經過這裏,聽說有敵軍,於是率軍夜出孤店關,先過貓兒莊,直趨威寧海。當時風雪大作,天地昏暗,王越縱兵掩殺,生擒幼男婦女171人,斬437級,獲馬駝牛羊六幹餘。


    這場夜襲之後,蒙古史書對滿都海幾乎是不惜筆墨的描述突然消失。史官推斷,滿都海應該死於這場夜戰。由於大敵當前,被她征服的衛拉特諸部並不穩定,所以達延汗決定秘不發喪。


    按照這種說法,1480年滿都海嫁給六歲的達延汗,1483年死於戰爭,在戎馬倥傯的四年時間裏生下八個孩子,這是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任務,即便有三對雙胞胎。唯一的解釋是,時間線有誤,因為語言不通,又隔著邊關,明朝君臣對草原上發生的一切不夠了解,加上男尊女卑的心理,有意無意的漏掉了這個非凡的女性。


    事實上,達延汗即位的時間歷來眾說紛紜。按照專家推論,滿都海應該是在成化三年也就是1467年嫁給了4歲的巴圖蒙克,把他裝進箭囊裏東征西討。為了壯聲勢,她仍然沿用前夫的名號,直到1480年,17歲的巴圖蒙克親政;3年後,她死在了那場夜戰。由於明軍不知道她的身份,或者知道也不認為有什麽了不起,於是沒有大肆宣揚,這才給了達延汗密不發喪的機會。


    但愛妻的死畢竟是達延汗心裏的刺。擊敗亦思馬因後,達延汗為了報殺妻之仇,憤而攻擊大同和宣府。但是他畢竟是個有政治頭腦的人,攻城受挫後明白自己無法兩線作戰,隻好暫時退兵,甚至兩年後為了穩定後方還向明朝要求通商。不過等到徹底消滅亦思馬因,完全平定了衛拉特之後,他對明朝就沒有那麽客氣了。從1493年到1516年,連續十多次大規模入塞,也惹出了那位「總督軍務鎮國公」的親征。


    知己知彼,真的很重要。


    這回大致差不多,卻也不盡相同。明朝防守嚴密,而且連年發動春夏攻勢,為了生存下來,草原上的廝殺更加激烈。


    建極十年,滿都海嫁給了4歲的巴圖蒙克,開始了自己戎馬倥傯的征戰生涯。趁著明朝忙著休養生息,滿都海整肅了朝綱,並在次年征服蒙古本部的夙敵衛拉特諸部。建極十二年,在明朝官軍征戰朝鮮的時候,她消滅了癿加思蘭太師;雖然明朝連年出擊很讓人難受,但是比她更難受的人還有的是。


    那句話怎麽說的?當你和人被獅子追逐的時候,你不需要跑的比獅子更快,隻需要跑的比別人更快就可以了。


    一頭獅子吃不下那麽多。同樣,明朝每次出擊都不過四五萬人,想要徹底掃清北方,那也不現實,除非…有托塔天王那種神人。


    但汪舜華不敢冒險,即便李天王再世,也不敢搞斬首行動,隻能學衛青搞消耗戰慢慢放血。


    這就給了滿都海機會。


    因此,當明朝忙著皇帝大婚的時候,她率部攻取亦思馬因太師,統一了蒙古。


    當時王越在漢昌省折騰,也就沒有得到出兵的機會,也就因此錯失建功立業的良機——當然歷史上君臣都不知道有這茬事。


    但是現在鬧清楚了這些關係,汪舜華也就決定出手——滿都海很厲害是不錯,但是明朝兵多將廣,也不是都吃素的。於是決定趁著對方剛剛統一還沒有徹底穩固,給對方致命的一拳。


    滿都海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汪舜華隻是占了時代的先機,而她是真正的強大。


    不幸的是,她遇到了宿命中的克星,上輩子是猝不及防,這輩子是正麵相遇。


    商輅還是首輔,但汪舜華向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尤其是這幾年王越頻頻和北方交手,實在是最好的人選。


    當然,王越還不夠,還有撫寧侯朱永,另外還有襄城侯李瑾等名將;配備的是最好的火器。可以說,這二十年臥薪嚐膽攢下的家當都押上了。


    本來想把李定調回來擔任主將,但是他現在在清寧省,這是南方五省的中心,不容閃失;尤其去年拿下了蘇門答臘,馬六甲海峽兩岸皆為明朝所有,目下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汪舜華有理智,沒想過禦駕出征,選的將領也是實用當道。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和自己歷史地位的一戰,開不起玩笑。


    汪舜華不敢開玩笑,朱永和王越等人更不敢拿軍國大事當兒戲。


    一切準備妥當,建極二十年三月中旬,朱永統帥十萬大軍分三路出關;中路朱永,東路李瑾,西路王越。


    王越提出等冬天來臨,自己統帥五千精兵直搗對方老巢,殺他一個措手不及,然後大軍接應。


    汪舜華否決了。滿都海是馬背上成長起來的女將,手段比男人都狠,絕對不會因為措手不及就驚慌失措;而且我軍勞師遠征,並不熟悉地理,萬一前路受阻,肯定影響士氣,甚至直接破壞整個計劃。


    那就伺機而動,反正坐不住的不會是明朝。


    還是春季攻勢,建極殿大學士商輅起草了檄文,汪舜華看過,加了一句: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當年南宋寧宗時,韓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命大才子李璧起草檄文,北伐失敗,這句氣鎮山河的話卻流傳下來;後來太祖派徐達北伐,也曾以此激勵將士;而今汪舜華再次引用這話激勵將士,也是向天下宣揚自己承繼太祖遺誌、統一天下、混合宇內的決心。


    兵部尚書程信再次強調了作戰紀律。


    諸將躬身稱是。


    汪舜華有預感,這將是自己最後一次遣將出征。


    她看著諸將很久,終於開口:「五千年來誰著史一萬裏外可封侯。今天,書寫的歷史的任務交給你們。去,給我好好的打!打出一片錦繡河山,打出一個太平世界,打出和強漢盛唐並稱的赫赫武功!」


    和歷史上稍微不同,滿都海沒有死於戰亂,而是提前統一了草原,但這並不意味著滿都海的使命完成了,她想的是征服明朝,重新恢復元朝的統治。


    她當然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做好各方麵的準備;但是明朝留給她的時間太少。她幾次率軍南下,想要打開缺口,但是明朝打到草原上不容易,草原要征服明朝同樣艱難——明朝國力強盛,加大了邊防的投入,雖然說不上銅牆鐵壁,但是他把門一關,城樓上炮火鋪天蓋地射下來,下麵還真的隻有幹瞪眼。


    滿都海還是不放棄,那麽彪悍的草原人都被她征服了,她不相信羸弱的明朝書生能抵禦韃靼鐵騎。


    但是她也知道,草原剛統一,人心未穩,如果自己能一舉拿下明朝還好,如果拿不下,難保下麵的生出什麽別的想法。偏偏這幾年對明朝的戰役都不算順利。


    該怎麽辦?


    滿都海是真的很愁。明朝不屑於同草原做生意,但是草原卻很需要。因為他們必需的鐵器、布匹、糧食、食鹽、茶葉都是來自明朝。


    最開始搶奪其他部落的,還能勉強支撐,但是現在統一了,就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滿都海決定先派人到北京進貢,懇求互市,遭到嚴詞拒絕——明朝鑑於宋朝亡國的慘痛教訓,自始至終認為和親是屈辱的行為。哪怕是左翼韃靼的示好,寧願打仗也不願意理睬。


    汪舜華更是如此。寡婦當家,最怕被人輕慢,何況自己是打著「民族」問題起家的,下麵還站著一群朱家大老爺們;因此從執政的第一天起,她就始終以強硬姿態示人,不肯在任何一個地方示弱。


    女人不狠,江山不穩。


    忍無可忍,也沒辦法忍。於是建極二十年二月中旬,滿都海再次揮師南下。以往明朝喜歡發動春季攻勢,這次她選擇主動出擊,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這次她選擇了大同附近的陽和,就是後代的大同市陽高縣。向以「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為兵家所注目。


    它在歷史上有個更響亮的名字:白登。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就發生在這裏。


    滿都海知道,這個地方三麵環山,東與天鎮縣、河北陽原接壤;南與渾源、廣靈為鄰,合為一個小型盆地。


    滿都海也知道,陽和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門三個,東門成安,西門成武,南門迎暄。城門外各建有甕城。城門上建有城樓,並建有14個窩鋪。守衛不可謂不森嚴,但比起大同,肯定弱了不小。


    滿都海仍然記得,正統十四年七月,土木堡之變時在這裏曾發生過激戰;景泰元年,蒙軍三千餘圍攻天成東門,縱橫劫掠而去。


    但滿都海不知道,歷史上隆慶年間她的孫子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鎮告急;她更不知道,四十年後,她的丈夫因為侵略這裏,滋擾大同,惹怒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立誌掃除腥膻、靖安民物,不顧麾下將領的阻攔,親率六軍,抵禦侵略者,雙方近十萬人激戰五天。在群臣眼裏不靠譜的皇帝卻展露出驚人的軍事天賦,打贏了這場在普通人眼裏根本不可能打贏的戰役。比死傷人數更耐人尋味的是,達延汗死在了這一年。


    也就是說,達延汗可能在交戰的時候受了重傷。


    達延汗的死後,韃靼又陷於分裂,並且再未實現統一。


    作者的話:感謝@書友(彩雲逐月)的9枚刀片,今天更超長篇,請大家繼續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