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前,經過半年多的海上顛簸,方佑帶著景泰省的高僧乘坐五艘大船駛進了北京;比他們稍早,其他各省的知名人士社會賢達也相繼抵達北京。
這也是常規操作,一來減少這些人在當地的影響力;二來為編撰地方誌提供人才支撐。
頒布了新一年的曆書後,汪舜華在西苑召見了他們。
對照名單,少了不少人。高僧們還在控訴,汪舜華聽不明白,微笑著賞賜了不少金銀糧帛,勉勵他們安心留在北京,即便結束了這場會見。
聽不明白是假的,身邊就杵著翻譯呢,左右不過控訴官軍暴虐罷了,說不僅用鞭子抽,用板子打,不給飯吃,不給水喝,甚至直接把和尚們丟進大海。
沐琮給的命令是把他們帶出海,前往北京,如果路上有抗命的,搗亂的,可以臨機處置,實在不濟,要聯合起來搗亂,直接丟海裏餵魚,隻要不讓他們的徒子徒孫發現就成。
在陸地上還要顧忌一下,下了海,誰管你那麽多?木板去了,你要跳就隨便跳,不吃飯更好,省糧食了,飲用水也很困難,別喝了!
這麽一折騰,平安到達北京的,不到三分之一。
汪舜華隻關心景泰省的平穩,不關心數據,事實上,這些人連湊數的資格都沒有;何況此時心情簡直糟糕。
去年四月初六,宮人孫氏生下皇次子祐傑;此外,陳氏生下三公主一是,賈氏生下四公主一言。
捷報頻傳,汪舜華自然很高興,她還記得那些為了子嗣輾轉難眠的歲月;還記得為了避免因為無子造成朝局動盪不得不把丈夫推到別人那裏播撒種子以便早日收穫的酸澀。
如今,到兒子這一代徹底不用擔心了。
立下了這樣的功勞,這些女人自然都應該受到嘉賞。
皇帝成婚已經快三年,可以封賞六宮了。
因此中秋節過後,汪舜華就讓皇帝皇後商量。
汪舜華的意思是,杜玉娟生下了皇長子,要給孩子一個好出身,就把杜氏升為嬪;其他的郭氏等人各升兩等,為貴人——此前雖然沒有封號,但都是享受婕妤待遇。
但是皇帝不同意,他要求冊封宮女董婉君為貴妃。
汪舜華看著兒子。
她認識董婉君。董氏名娥,婉君這個字是皇帝賜的。她是蘇州人,因貌美選入宮,後來被選來服侍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曾經長期撫養皇帝,皇帝對她很是孝順,堅持每天前往請安;尤其病重期間,一直在仁壽宮服侍,兩人的感情自然就是那時候開始的。
明朝不是清朝。清朝帝王成婚前,會先讓側福晉進門;明朝相反,帝王沒有正式大婚前,是不能染指身邊宮人的。歷史上萬曆皇帝不喜歡大兒子常洛,聽信鄭貴妃讒言,皇長子喜歡和宮女嬉戲,已不是童男。萬曆派使者前去驗視。太子的母親王恭妃大哭:「十三年來我同兒子一同起臥,不敢有絲毫的疏忽、不敢離開半刻,就是怕有變故,我的憂懼今日果然應驗了啊!」使者不敢隱瞞,如實稟報神宗,皇長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皇帝身邊隨時都跟著人,尤其戴荃,盡心盡力的;他看出來皇帝對董氏有意思,但還是提醒皇帝:「太皇太後眼看著不行了,您要是這時候寵幸了她,對您的名聲不好,對她也很不好!萬一留下皇嗣,隻怕也會影響他的前程。」
明朝以孝治天下,孝期生下孩子,總歸有損天家顏麵。
皇帝這才罷手了。
汪舜華聽說了這件事,董氏能被放在太皇太後身邊,自然是留給皇帝的,但如今皇後還沒進門,她不想讓於家不好看,於是讓她去服侍公主們讀書。
皇帝大婚後,她也就默許皇帝收了。後來皇帝移居東宮,別的後妃都沒有隨行,獨她隨侍,專寵房掖。
可惜她沒有誕下龍種。
這個「可惜」,汪舜華心裏是不願意承認的。因為董氏曾經懷孕過,但沒有生下來。
那是在建極十七年,皇帝大婚第二年,因為忌恨她不歸還朝政,整日在南郊狩獵;董氏跟著皇帝一起騎馬,結果流產了。
如今皇帝提出來,汪舜華沒有絲毫猶豫,拒絕。
她對董婉君本來沒什麽看法,但當她第一次知道兩人的私情,實在喜歡不起來。這兩人在太皇太後病重期間結下的深厚感情,不能不讓她想到歷史上另一起有名的風流官司。
甚至在汪舜華親口警告皇帝之後,情況也沒好轉多少。整個新婚蜜月期間,皇帝在坤寧宮也沒呆幾晚。其他的時間,都留在幹清宮。
此時的董婉君,已經被皇帝親自帶回幹清宮。
皇帝陪她的時間,比陪皇後的時間還多!
你們就急在這一刻嗎?——嫁進皇宮,誰也不乞求真愛,但起碼的尊重總應該有吧?那是先帝親自定下來的婚事,那是從大明門抬進來的正宮皇後!
這是向誰示威?誰在示威?
尤其東宮傳過來的消息,董婉君整日一副賢良淑德的姿態,勸說皇帝不要以自己為念,不要跟太後作對,要好好對待皇後。
雖然都是好話,但在汪舜華耳朵裏,完全變了味道。
這話說得,是我讓她流產的?是我把他們趕到東宮的?
汪舜華不想認為兒子忤逆,隻能認為這個狐狸精勾引了兒子。
皇帝很不高興:「母後,我隻想冊立一個貴妃,這也不行嗎?」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兒子:「貴妃位尊,不能輕易許人。董氏既無功又無妊,當不得貴妃。」
皇帝幾乎是吼出來的:「母後,婉君曾經懷過孕的!」
汪舜華看著他:「那你倒是說說,這孩子怎麽就沒生下來?是你不好好留在宮裏讀書習武,偏偏跑到宮外去撒野;她明明身懷龍種,還和你一起撒野!」
皇帝還是不肯死心:「這不是她的錯!當時我們不知道…」
汪舜華絲毫不讓:「那你倒是說說,這到底是誰的錯?身為近侍,不但不勸著你,反而由著你!」
皇帝憤懣:「我就是要立她為貴妃。」
汪舜華冷冷開口:「我不同意。」
皇帝看著母親:「你已經拿走了我的權力,但你不要想左右我的生活!」
他看了一眼於皇後,拂袖而去;錦鸞一驚,全靠身邊宮女扶著,才沒有跌倒在地。
汪舜華不知道當年宣宗為了孫貴妃,是否也曾經頂撞過張太後,才拿到了那枚寶貴的金印。
還有著名的順治和董鄂妃。當年順治為了董鄂妃,置母子之情夫妻之誼於不顧,最後眾叛親離。
但於錦鸞不是胡善祥,更不是順治兩個倒黴皇後。
因為她不允許。
汪舜華看著錦鸞:「你回宮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別的事情都不用管。」
錦鸞出門前,汪舜華喚住她:「你記住,你是皇後,隻要你不犯事,就沒有人能夠動你。」
錦鸞含淚退下。
接著就得到消息,皇帝吃飯的時候,戴荃進言說:「今日聖上發怒,皇後怕受了驚嚇,不如撤幾樣禦膳,賜給坤寧宮,以示安撫。」
皇帝不說話,董婉君也這樣說,又說到:「聽說這些年來於家醬醋小菜果品,一應雜色之物,都是禦監中出來供給。民間都盛讚安國公得遇明主,所以鞠躬盡瘁。」
皇帝「啪」的一聲把筷子拍在案幾上:「不給於家賜膳,他們就要餓死嗎?就不效忠朝廷嗎?——從今以後,停了吧!禦用監是供奉內宮的,於謙有大功,先帝心疼他;難不成他的子孫後代,朝廷也要另眼相待?」
戴荃還想再勸,皇帝已經拂袖而去。
得到消息的汪舜華輕輕吹了口茶,卻沒說什麽。
孩子,還是太嫩了,於家本該是你最大的助力,現在可倒好,把人徹底推開了。
張夫人進宮的時候勸說皇後放寬心:「於家享受這麽多年的特殊待遇,你又是皇後,朝野非議很久了,如今撤了也好;你爹年紀大了,口味清淡,和皇帝不大一樣;以後總算可吃些自己愛吃的了。」
錦鸞看著眼睛裏夾雜著血絲的母親,擠出一個笑:「母親不要說了,我都懂得;倒是你們要放寬心。皇上年少氣盛,有不得誌,便難免遷怒於人。——其實我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當年先帝賜婚的時候,是一番謀國的苦心;隻是沒想到太後居然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改革祖製,祖父居然不僅沒有反對,而是為她出謀劃策,從那時起,於家就真和太後綁到了一條船上。不管是皇上還是朝野上下都是這麽看的。」
「如今皇上年長,急於親政;偏偏太後不肯還政。前朝的事牽一髮動全身,他雖然會發作人,但不會輕易表態;就拿後宮撒氣。成了出了口氣,不成別人也隻會說他不過是年少氣盛,不會介意。」
「如今我們都是兩頭為難。支持太後,將來聖上親政翻舊帳,頭一個倒黴的就是我,都不用羅織罪名,理由都是現成的:我沒兒子,該給有兒子的讓路!可若是向著聖上說話,他會相信嗎?他身邊的那些老臣會讓他相信嗎?有多少內寵外臣就想著絆倒於家自己好上位呢!何況太後會怎麽想?她當年給祖父擋了多少明槍暗箭,現在皇帝成人了,就迫不及待的效忠新主了?」
「祖父生前跟我說過,也跟你們說過,一定要沉住氣。太後誌向遠大,在她的事業未竟之前不會還政;但也絕不會有僭越之舉,甚至功成之後會主動急流勇退,保全晚節,到那時候聖上自然會感恩太後,也才會相信她用的人;那時候於家才會真正等來雲散日出的那天。」
張夫人泣道:「我和你爹都記得,但願娘娘也記的。」
錦鸞道:「我始終記得。我已經是皇後,有祖宗製度護持,有先帝的遺詔庇佑,太後和群臣都不由著聖上;他可以不愛我、不寵我,甚至不給我臉麵,但隻要我自己不犯錯,他就不能對我怎麽樣;即便有一天,他真要讓我讓座,有胡皇後的前例,我總還能安度晚年。」
張夫人哭道:「苦了你了。」
錦鸞道:「別說這些,人生有八苦,誰能例外呢?太後不苦嗎?聖上不苦嗎?隻是做到這位子,就該承擔該承擔的,由不得隨心所欲。」
汪舜華沒有再理會皇帝和董婉君,朝廷的事情太多了。年底前,朝鮮傳來訃告,右布政使林鶚逝世,年五十四。汪舜華大驚,這些年林鶚等在朝鮮幹的實在不錯。現在朝鮮域內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教更是相當迅速,去年林聰內調,本來準備明年把他調回來,沒想到居然英年早逝。
林鶚被追贈刑部尚書,諡恭肅。
稍早以前,五月二十八日,集賢院學士馬昂逝世,年七十八,贈少保,諡恭襄。
臘月二十二日,正式下旨,封杜氏為賢嬪,其他誕下皇嗣的郭氏、陳氏、孫氏、賈氏為貴人;董氏為婕妤。
冊立嬪妃雖然簡化了儀式,但也有嚴格的流程。新冊立的嬪妃要先拜見皇後,而後在皇後的帶領下前來拜見太後。
但是當天,前來向汪舜華行禮的後妃中,獨獨缺少了董婕妤。
錦鸞有點忐忑,她其實派人去通知董氏了,但使者回復的是:「董貴妃正在伴駕,沒空。」末了低頭說:「這是皇帝的吩咐。」
錦鸞還想解釋,汪舜華止住了:「你不必為他們解釋,宮裏沒有什麽董貴妃,既然婕妤的份位太低,她看不上,就不要冊封了。」
錦鸞兩頭為難,隻能硬著頭皮:「母後,難得聖上對一個女子上心,要不您就依了他。反正貴妃位上也沒人。」
汪舜華冷笑了一聲:「今兒我要是依了他,來日他要寵妾滅妻,我是不是也要依他?」
錦鸞低著頭:「是兒臣無能。」
汪舜華嘆氣:「與你很不相幹,皇帝是在怨我。」
皇帝不願意受人擺布,錦鸞何曾有過選擇的餘地?
如果沒有入宮為後,以於家的地位,錦鸞會嫁給一個年貌相當的貴族子弟,夫妻偕老;即便對方不深愛,肯定也不會怠慢她。
如今,因為她嫁的人是皇帝,所有的尊嚴就這樣被踩在腳下。
但她不能怨景帝。這門政治婚姻,是景帝苦心的安排,不隻是想拉攏於謙來防範她野心膨脹,也是確實信賴於謙,相信於家的家風,能夠培養出一位母儀天下的皇後。
隻可惜,當年的一片苦心,如今隻剩一地心碎。
不知道此時景帝泉下有知,該如何麵對於謙。
年底大宴小宴很多,大年夜的家宴,皇帝總算沒有缺席,帶著董婉君來了。
當時汪舜華已經帶著後妃落座,看著下麵笙歌,心中別是滋味。
聽說皇帝到了,汪舜華麵色如常:「可算把你盼來了,以為你不來了。」
皇帝賠笑:「兒臣不孝,這不剛才有點事耽擱了。」
汪舜華嗯了一聲,佯裝沒有看到他身後貴妃服色的董婉君,吩咐皇帝入席:「再不來,菜該涼了。」
皇帝入了席,轉身吩咐:「給董貴妃設座。」
左右都沒有動。
汪舜華語氣淡淡的:「哪個貴妃?什麽時候宮裏冊封了貴妃,我竟然不知道,真是老糊塗了。」
董婉君連忙跪在地上。
汪舜華沒有看她:「皇後,什麽時候冊封了貴妃,我竟然不知道?你們眼裏可還有我?」
錦鸞連忙起身稱不敢:「是兒臣辦的不妥帖,前幾日聖上是派人來宣旨,說封了個董貴妃。」
汪舜華冷笑:「有趣。現在貴妃都這麽不值錢嗎?一個口諭就封了?既不用聖旨,也不用使者?連我也不用見見?」
皇帝看不下去:「母後,是我執意要封婉君的。她懷孕了,太醫剛剛確診,已近一個月。」
汪舜華哦了一聲:「這是好事情。」
皇帝的臉色輕快了些:「這些日子,婉君很是辛苦。」
確實很辛苦,皇帝遍求名醫為董氏診脈,那漫天的藥味,紫禁城都能聞到!
汪舜華嘴角噙著笑,不說話。
皇帝再接再厲:「何況董氏跟了我很多年,兒臣想封她作貴妃,請母後成全。」
汪舜華放下筷子:「這樣說,進宮比她早的,生下孩子的,貴妃都不夠了。」
皇帝的臉色很難看:「母後,我隻想冊立一個貴妃。」
汪舜華沒有看他,拿起筷子自顧挑菜。
皇帝一把拽起董婉君,拂袖而去。
汪舜華沒有看他們,隻是說:「開席吧。」
小劇場:
景帝:兒子,你怎麽這麽任性?於家是我留給你的啊…
隱帝:早說了於謙和汪氏關係不正常,他們是一條藤上的螞蚱,於皇後跟汪氏也是一條心,廢了她!
景帝:(ノ`Д)ノ!
於謙:e=(′o`*)))唉,不出我意料,孫女,暫時忍耐吧。
這也是常規操作,一來減少這些人在當地的影響力;二來為編撰地方誌提供人才支撐。
頒布了新一年的曆書後,汪舜華在西苑召見了他們。
對照名單,少了不少人。高僧們還在控訴,汪舜華聽不明白,微笑著賞賜了不少金銀糧帛,勉勵他們安心留在北京,即便結束了這場會見。
聽不明白是假的,身邊就杵著翻譯呢,左右不過控訴官軍暴虐罷了,說不僅用鞭子抽,用板子打,不給飯吃,不給水喝,甚至直接把和尚們丟進大海。
沐琮給的命令是把他們帶出海,前往北京,如果路上有抗命的,搗亂的,可以臨機處置,實在不濟,要聯合起來搗亂,直接丟海裏餵魚,隻要不讓他們的徒子徒孫發現就成。
在陸地上還要顧忌一下,下了海,誰管你那麽多?木板去了,你要跳就隨便跳,不吃飯更好,省糧食了,飲用水也很困難,別喝了!
這麽一折騰,平安到達北京的,不到三分之一。
汪舜華隻關心景泰省的平穩,不關心數據,事實上,這些人連湊數的資格都沒有;何況此時心情簡直糟糕。
去年四月初六,宮人孫氏生下皇次子祐傑;此外,陳氏生下三公主一是,賈氏生下四公主一言。
捷報頻傳,汪舜華自然很高興,她還記得那些為了子嗣輾轉難眠的歲月;還記得為了避免因為無子造成朝局動盪不得不把丈夫推到別人那裏播撒種子以便早日收穫的酸澀。
如今,到兒子這一代徹底不用擔心了。
立下了這樣的功勞,這些女人自然都應該受到嘉賞。
皇帝成婚已經快三年,可以封賞六宮了。
因此中秋節過後,汪舜華就讓皇帝皇後商量。
汪舜華的意思是,杜玉娟生下了皇長子,要給孩子一個好出身,就把杜氏升為嬪;其他的郭氏等人各升兩等,為貴人——此前雖然沒有封號,但都是享受婕妤待遇。
但是皇帝不同意,他要求冊封宮女董婉君為貴妃。
汪舜華看著兒子。
她認識董婉君。董氏名娥,婉君這個字是皇帝賜的。她是蘇州人,因貌美選入宮,後來被選來服侍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曾經長期撫養皇帝,皇帝對她很是孝順,堅持每天前往請安;尤其病重期間,一直在仁壽宮服侍,兩人的感情自然就是那時候開始的。
明朝不是清朝。清朝帝王成婚前,會先讓側福晉進門;明朝相反,帝王沒有正式大婚前,是不能染指身邊宮人的。歷史上萬曆皇帝不喜歡大兒子常洛,聽信鄭貴妃讒言,皇長子喜歡和宮女嬉戲,已不是童男。萬曆派使者前去驗視。太子的母親王恭妃大哭:「十三年來我同兒子一同起臥,不敢有絲毫的疏忽、不敢離開半刻,就是怕有變故,我的憂懼今日果然應驗了啊!」使者不敢隱瞞,如實稟報神宗,皇長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皇帝身邊隨時都跟著人,尤其戴荃,盡心盡力的;他看出來皇帝對董氏有意思,但還是提醒皇帝:「太皇太後眼看著不行了,您要是這時候寵幸了她,對您的名聲不好,對她也很不好!萬一留下皇嗣,隻怕也會影響他的前程。」
明朝以孝治天下,孝期生下孩子,總歸有損天家顏麵。
皇帝這才罷手了。
汪舜華聽說了這件事,董氏能被放在太皇太後身邊,自然是留給皇帝的,但如今皇後還沒進門,她不想讓於家不好看,於是讓她去服侍公主們讀書。
皇帝大婚後,她也就默許皇帝收了。後來皇帝移居東宮,別的後妃都沒有隨行,獨她隨侍,專寵房掖。
可惜她沒有誕下龍種。
這個「可惜」,汪舜華心裏是不願意承認的。因為董氏曾經懷孕過,但沒有生下來。
那是在建極十七年,皇帝大婚第二年,因為忌恨她不歸還朝政,整日在南郊狩獵;董氏跟著皇帝一起騎馬,結果流產了。
如今皇帝提出來,汪舜華沒有絲毫猶豫,拒絕。
她對董婉君本來沒什麽看法,但當她第一次知道兩人的私情,實在喜歡不起來。這兩人在太皇太後病重期間結下的深厚感情,不能不讓她想到歷史上另一起有名的風流官司。
甚至在汪舜華親口警告皇帝之後,情況也沒好轉多少。整個新婚蜜月期間,皇帝在坤寧宮也沒呆幾晚。其他的時間,都留在幹清宮。
此時的董婉君,已經被皇帝親自帶回幹清宮。
皇帝陪她的時間,比陪皇後的時間還多!
你們就急在這一刻嗎?——嫁進皇宮,誰也不乞求真愛,但起碼的尊重總應該有吧?那是先帝親自定下來的婚事,那是從大明門抬進來的正宮皇後!
這是向誰示威?誰在示威?
尤其東宮傳過來的消息,董婉君整日一副賢良淑德的姿態,勸說皇帝不要以自己為念,不要跟太後作對,要好好對待皇後。
雖然都是好話,但在汪舜華耳朵裏,完全變了味道。
這話說得,是我讓她流產的?是我把他們趕到東宮的?
汪舜華不想認為兒子忤逆,隻能認為這個狐狸精勾引了兒子。
皇帝很不高興:「母後,我隻想冊立一個貴妃,這也不行嗎?」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兒子:「貴妃位尊,不能輕易許人。董氏既無功又無妊,當不得貴妃。」
皇帝幾乎是吼出來的:「母後,婉君曾經懷過孕的!」
汪舜華看著他:「那你倒是說說,這孩子怎麽就沒生下來?是你不好好留在宮裏讀書習武,偏偏跑到宮外去撒野;她明明身懷龍種,還和你一起撒野!」
皇帝還是不肯死心:「這不是她的錯!當時我們不知道…」
汪舜華絲毫不讓:「那你倒是說說,這到底是誰的錯?身為近侍,不但不勸著你,反而由著你!」
皇帝憤懣:「我就是要立她為貴妃。」
汪舜華冷冷開口:「我不同意。」
皇帝看著母親:「你已經拿走了我的權力,但你不要想左右我的生活!」
他看了一眼於皇後,拂袖而去;錦鸞一驚,全靠身邊宮女扶著,才沒有跌倒在地。
汪舜華不知道當年宣宗為了孫貴妃,是否也曾經頂撞過張太後,才拿到了那枚寶貴的金印。
還有著名的順治和董鄂妃。當年順治為了董鄂妃,置母子之情夫妻之誼於不顧,最後眾叛親離。
但於錦鸞不是胡善祥,更不是順治兩個倒黴皇後。
因為她不允許。
汪舜華看著錦鸞:「你回宮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別的事情都不用管。」
錦鸞出門前,汪舜華喚住她:「你記住,你是皇後,隻要你不犯事,就沒有人能夠動你。」
錦鸞含淚退下。
接著就得到消息,皇帝吃飯的時候,戴荃進言說:「今日聖上發怒,皇後怕受了驚嚇,不如撤幾樣禦膳,賜給坤寧宮,以示安撫。」
皇帝不說話,董婉君也這樣說,又說到:「聽說這些年來於家醬醋小菜果品,一應雜色之物,都是禦監中出來供給。民間都盛讚安國公得遇明主,所以鞠躬盡瘁。」
皇帝「啪」的一聲把筷子拍在案幾上:「不給於家賜膳,他們就要餓死嗎?就不效忠朝廷嗎?——從今以後,停了吧!禦用監是供奉內宮的,於謙有大功,先帝心疼他;難不成他的子孫後代,朝廷也要另眼相待?」
戴荃還想再勸,皇帝已經拂袖而去。
得到消息的汪舜華輕輕吹了口茶,卻沒說什麽。
孩子,還是太嫩了,於家本該是你最大的助力,現在可倒好,把人徹底推開了。
張夫人進宮的時候勸說皇後放寬心:「於家享受這麽多年的特殊待遇,你又是皇後,朝野非議很久了,如今撤了也好;你爹年紀大了,口味清淡,和皇帝不大一樣;以後總算可吃些自己愛吃的了。」
錦鸞看著眼睛裏夾雜著血絲的母親,擠出一個笑:「母親不要說了,我都懂得;倒是你們要放寬心。皇上年少氣盛,有不得誌,便難免遷怒於人。——其實我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當年先帝賜婚的時候,是一番謀國的苦心;隻是沒想到太後居然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改革祖製,祖父居然不僅沒有反對,而是為她出謀劃策,從那時起,於家就真和太後綁到了一條船上。不管是皇上還是朝野上下都是這麽看的。」
「如今皇上年長,急於親政;偏偏太後不肯還政。前朝的事牽一髮動全身,他雖然會發作人,但不會輕易表態;就拿後宮撒氣。成了出了口氣,不成別人也隻會說他不過是年少氣盛,不會介意。」
「如今我們都是兩頭為難。支持太後,將來聖上親政翻舊帳,頭一個倒黴的就是我,都不用羅織罪名,理由都是現成的:我沒兒子,該給有兒子的讓路!可若是向著聖上說話,他會相信嗎?他身邊的那些老臣會讓他相信嗎?有多少內寵外臣就想著絆倒於家自己好上位呢!何況太後會怎麽想?她當年給祖父擋了多少明槍暗箭,現在皇帝成人了,就迫不及待的效忠新主了?」
「祖父生前跟我說過,也跟你們說過,一定要沉住氣。太後誌向遠大,在她的事業未竟之前不會還政;但也絕不會有僭越之舉,甚至功成之後會主動急流勇退,保全晚節,到那時候聖上自然會感恩太後,也才會相信她用的人;那時候於家才會真正等來雲散日出的那天。」
張夫人泣道:「我和你爹都記得,但願娘娘也記的。」
錦鸞道:「我始終記得。我已經是皇後,有祖宗製度護持,有先帝的遺詔庇佑,太後和群臣都不由著聖上;他可以不愛我、不寵我,甚至不給我臉麵,但隻要我自己不犯錯,他就不能對我怎麽樣;即便有一天,他真要讓我讓座,有胡皇後的前例,我總還能安度晚年。」
張夫人哭道:「苦了你了。」
錦鸞道:「別說這些,人生有八苦,誰能例外呢?太後不苦嗎?聖上不苦嗎?隻是做到這位子,就該承擔該承擔的,由不得隨心所欲。」
汪舜華沒有再理會皇帝和董婉君,朝廷的事情太多了。年底前,朝鮮傳來訃告,右布政使林鶚逝世,年五十四。汪舜華大驚,這些年林鶚等在朝鮮幹的實在不錯。現在朝鮮域內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教更是相當迅速,去年林聰內調,本來準備明年把他調回來,沒想到居然英年早逝。
林鶚被追贈刑部尚書,諡恭肅。
稍早以前,五月二十八日,集賢院學士馬昂逝世,年七十八,贈少保,諡恭襄。
臘月二十二日,正式下旨,封杜氏為賢嬪,其他誕下皇嗣的郭氏、陳氏、孫氏、賈氏為貴人;董氏為婕妤。
冊立嬪妃雖然簡化了儀式,但也有嚴格的流程。新冊立的嬪妃要先拜見皇後,而後在皇後的帶領下前來拜見太後。
但是當天,前來向汪舜華行禮的後妃中,獨獨缺少了董婕妤。
錦鸞有點忐忑,她其實派人去通知董氏了,但使者回復的是:「董貴妃正在伴駕,沒空。」末了低頭說:「這是皇帝的吩咐。」
錦鸞還想解釋,汪舜華止住了:「你不必為他們解釋,宮裏沒有什麽董貴妃,既然婕妤的份位太低,她看不上,就不要冊封了。」
錦鸞兩頭為難,隻能硬著頭皮:「母後,難得聖上對一個女子上心,要不您就依了他。反正貴妃位上也沒人。」
汪舜華冷笑了一聲:「今兒我要是依了他,來日他要寵妾滅妻,我是不是也要依他?」
錦鸞低著頭:「是兒臣無能。」
汪舜華嘆氣:「與你很不相幹,皇帝是在怨我。」
皇帝不願意受人擺布,錦鸞何曾有過選擇的餘地?
如果沒有入宮為後,以於家的地位,錦鸞會嫁給一個年貌相當的貴族子弟,夫妻偕老;即便對方不深愛,肯定也不會怠慢她。
如今,因為她嫁的人是皇帝,所有的尊嚴就這樣被踩在腳下。
但她不能怨景帝。這門政治婚姻,是景帝苦心的安排,不隻是想拉攏於謙來防範她野心膨脹,也是確實信賴於謙,相信於家的家風,能夠培養出一位母儀天下的皇後。
隻可惜,當年的一片苦心,如今隻剩一地心碎。
不知道此時景帝泉下有知,該如何麵對於謙。
年底大宴小宴很多,大年夜的家宴,皇帝總算沒有缺席,帶著董婉君來了。
當時汪舜華已經帶著後妃落座,看著下麵笙歌,心中別是滋味。
聽說皇帝到了,汪舜華麵色如常:「可算把你盼來了,以為你不來了。」
皇帝賠笑:「兒臣不孝,這不剛才有點事耽擱了。」
汪舜華嗯了一聲,佯裝沒有看到他身後貴妃服色的董婉君,吩咐皇帝入席:「再不來,菜該涼了。」
皇帝入了席,轉身吩咐:「給董貴妃設座。」
左右都沒有動。
汪舜華語氣淡淡的:「哪個貴妃?什麽時候宮裏冊封了貴妃,我竟然不知道,真是老糊塗了。」
董婉君連忙跪在地上。
汪舜華沒有看她:「皇後,什麽時候冊封了貴妃,我竟然不知道?你們眼裏可還有我?」
錦鸞連忙起身稱不敢:「是兒臣辦的不妥帖,前幾日聖上是派人來宣旨,說封了個董貴妃。」
汪舜華冷笑:「有趣。現在貴妃都這麽不值錢嗎?一個口諭就封了?既不用聖旨,也不用使者?連我也不用見見?」
皇帝看不下去:「母後,是我執意要封婉君的。她懷孕了,太醫剛剛確診,已近一個月。」
汪舜華哦了一聲:「這是好事情。」
皇帝的臉色輕快了些:「這些日子,婉君很是辛苦。」
確實很辛苦,皇帝遍求名醫為董氏診脈,那漫天的藥味,紫禁城都能聞到!
汪舜華嘴角噙著笑,不說話。
皇帝再接再厲:「何況董氏跟了我很多年,兒臣想封她作貴妃,請母後成全。」
汪舜華放下筷子:「這樣說,進宮比她早的,生下孩子的,貴妃都不夠了。」
皇帝的臉色很難看:「母後,我隻想冊立一個貴妃。」
汪舜華沒有看他,拿起筷子自顧挑菜。
皇帝一把拽起董婉君,拂袖而去。
汪舜華沒有看他們,隻是說:「開席吧。」
小劇場:
景帝:兒子,你怎麽這麽任性?於家是我留給你的啊…
隱帝:早說了於謙和汪氏關係不正常,他們是一條藤上的螞蚱,於皇後跟汪氏也是一條心,廢了她!
景帝:(ノ`Д)ノ!
於謙:e=(′o`*)))唉,不出我意料,孫女,暫時忍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