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琮接觸不潔淨者的事情很快傳開,遭到了貴族們近乎一致的諷刺和反對。僧侶們告訴他:「那是個不可觸碰者,會玷汙您。」


    沐琮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句話:「這滿樹的葉子,俱生在一棵樹上,秋天一至,樹葉隨風飄落,有的落在大殿之上,可隨佛盡享焚香禮樂;有的則飄落在糞池之中,令人掩鼻。我們都不過是恰好托生到富貴人家而已。」


    但他現在沒辦法跟這些人說什麽眾生平等,因為本來就不平等;即便在中土,神仙們還分成了三六九等;景泰省,隻不過比內地更加嚴重而已。


    於是,他隻是淡淡地說:「聖人教誨:『人皆有不忍之心』;我隻是不忍心百姓受苦罷了。」


    翻譯嘰裏呱啦說了一通,僧侶們的臉色才稍微緩和下來,以為這個青年人聖母心發作了。於是告訴他:「他們都是前世犯下罪孽,才被排斥在任何種姓之外。這樣的人很多,您是同情不過來的。」


    確實很多,社會是個金字塔,越往底下人口越多,才能供養的起那些上層人士。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但不可接觸者數量不會少——實在是他們的特徵太明顯,即便是沐琮這樣的外來者都很容易發現不同。


    他們皮膚黝黑,舉止謹慎,逆來順受,衣著寒傖,從事最卑賤、最骯髒的工作;在路上隨時搖晃鈴鐺,以提醒別人注意躲避,別被汙染到;他們走路時也要避著別人,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還會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不能與任何有種姓的人—起進餐,連他們接觸過的器皿也不會被別人觸碰到;他們不能進入寺廟,孩子不能入學。死後,屍體不能進入公共火化場。由於買不起木材火化,遺體隻能被拋進河內,或者埋在地下;更有甚者,遺體常常暴露曠野,任憑禿鷲撕食。


    沐琮曾經在急行軍的時候在一些地方見到過他們。他們隻有當夜幕降臨時才獲準離開破爛的茅舍,因而又被稱作「看不見的人」。他們象牲畜一樣任人販賣。一個年輕不可接觸者的賣價,還不到一頭羊的價錢。


    這就是現實,操蛋的現實。


    沐琮沒有與僧侶們正麵硬剛。隻是繼續施藥,郎中們還在研究,這種疾病讓他們聯想到《傷寒論》記敘的「嘔吐而利,此名霍亂」,於是舊名新用,取名為霍亂。


    霍亂發病急,盡管有了救命藥,但真要救命還是言之過早。參與屯田的土著告訴他們,這種病在本地並不新奇,幾乎年年都有;他們之前就曾經有親人朋友死於此病,至於什麽原因、怎樣醫治,他們也不知道。


    吳子墨敏感地發現,這種疾病似乎不是見了人就會傳播——此前沒有戴口罩,但屯丁們感染的數量也不多,五個人有一家三口,還有鄰居,於是問了他們的行程,這一問就不得了:他們是趁著休浴日跑到恆河去沐浴,當然順便還喝了兩口水。


    得了!原因找到了!


    吳子墨欣喜若狂,趕緊稟告沐琮;沐琮也見識過恆河的,馬上想起來,確實當年母後說過,不要亂飲水,否則可能引發疾病,當年霍去病就是這樣英年早逝的。因此這些年來大軍在外,從來都不直接飲用現成的河水或井水——怕敵人下毒,而是重新打井,沒想到這樣逃過一劫。


    知道了這些,馬上下令驅逐還在恆河裏沐浴的人,同時嚴禁在那裏取水飲用。


    恆河水想要消毒,顯然不可能;但是水井要重新挖掘,病患的遺體和碰過的東西要及時處理。


    但這些在官軍和華人圈有效,對於土著,朝廷能管的,暫時也隻有屯丁;一些底層的達利特,拚命反抗著——本來就隻有那麽點家當,還要毀了,不是要人命嗎?挖井也不行,因為一下雨,街上的汙水又流進去了。


    如果是別的還好,但是瘟疫…沐琮扶額,萬一感染到士兵,可怎麽好?


    百官也相互交換了個眼神——如果死的隻是本地人,其實不是不可以接受——不怪大家冷血,實在是這裏的人口太多了,初步估計不會少於三千萬;而明朝本土的人口,也才剛剛過億。


    這麽多的人口,語言不通,風俗迥異,明朝又是外來戶,立足未穩,想要同化,談何容易?因此這個時候,人口就不是資源,相反,可能是負擔,甚至是定時炸彈。


    沐琮去那邊可以說是了解民情,但更多的是政治作秀。


    恆河的衛生問題如今還言之過早。瘟疫過後,沐琮招徠了很多達利特進行耕種——婆羅門的特權暫時不能動,但是去年剎帝利們的土地和財產基本都被繳獲了,現在要清點,要經營;此外,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要好好的開發。


    至於其他沒有土地的吠舍和首陀羅,如果願意,也可以前來;但是必須遵照明朝的規矩來。


    傳統勢力是很強大的,尤其語言不通,想要「登高一呼,應者雲集」,那是癡人說夢。


    因此,官軍耕耘這片天府之土,最初隻能依靠戰俘和被抄沒的剎帝利們的奴隸。聽不懂也沒關係,打手勢比劃就行。最初的恐懼之後,大家老老實實的聽侯安排,辛勤勞作,就擔心被趕出去——明朝也是階級社會,到這裏也難免受到影響,但是沐琮軍令如山,加上語言不通,雞同鴨講,因此各說各話的時候多,聚眾鬥毆還真的沒有。


    這些戰俘和奴隸也是有親友的。感受到沐琮的善意,他們呼朋引伴的招徠親友團過來。


    就這樣,短短三個月,就聚集了不下三千的達利特。德裏周圍土地不夠,沒關係,分撥一部分給各地的指揮僉事、千戶、百戶,同時讓他們繼續招人耕種。


    景泰省的氣候和中原大不一樣,二十四節氣派不上用場。這裏有三個季節:旱季(3~5月)、雨季(6~10月)、涼季(11~次年2月)。


    氣候不一樣,耕種方式也就不一樣。雨季是播種及收穫的季節,而旱季則由於幹旱,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盡管見識過華北平原和東北大平原的廣闊,但印度河——恆河平原的遼闊無垠還是讓沐琮瞠目;尤其這裏土質極其肥沃,隻要稍加用心,並進行適當的水利建設,在可預見的未來,就可以超越長江中下遊平原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產地。


    經過這樣的辛勞,建極十八年,明朝在景泰省取得了大豐收,並不是什麽意外的事情。


    盡管還有相當多數的土地集中在寺廟僧人手中,但有大量自耕農繳納的稅賦,再加官軍自己屯田的收穫,不僅能滿足全部軍需,還能剩下不少。


    頭一遭收穫時,因為對當地出產沒有明確的認知,加上當地沒有建設倉儲的習慣,官軍也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致於收穫的時候大堆的糧食沒地方存放,隻能露天放著;當時偏巧又下雨,大批糧食很快發黴發芽,沒奈何,隻好撿著能種的又種了下去。


    有了這次教訓,水利工程先不忙著上馬,好歹先把糧食倉庫修好;否則大批變質的米麥被拋棄,是要被天打雷劈的!


    本來以為是被發配邊疆,沒想到真的是個好地方,將士們都興奮起來。


    沐琮號令嚴明,因此大家老老實實的開始投入緊張的生產和操練。


    九月初八,翰林院侍講章懋帶來了朝廷的旨意;跟在他身後的,是新任的景泰三司衙門以及各級政府官員和浩浩千帆。


    跪在地上聽完聖旨,沐琮率領三軍將士和官員們三呼萬歲,表示將盡忠職守。


    他起身長長地舒了口氣——果然,薑還是老的辣,水平還是中央比較高。


    有了總督的身份,有了三章約法,他就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順地辦很多事情。


    誌無休者,雖難必易;行不止者,雖遠必臻。


    約法三章出台之初,其實把它當回事的人不多。


    從中原來的官員士兵要遵守內地的律法,而且軍紀官紀顯然嚴於國法,因此實在用不上。


    景泰省上上下下的土著也普遍不當回事。這三句話很簡單,但是想要傳達到各地,是有難度的——雖然現在明朝能夠統治的也就恆河流域,但要命的是語言不通。不僅明朝和當地人語言不通,甚至當地人本身也是語言不通。迄今為止,還沒有誰能夠完全將印度半島拚湊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即便是最強盛的孔雀帝國時代,也隻是統一了大部分的印度半島。各地都使用著不同的文字,說著不同語言,信奉著不同的神靈,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政策估計也就德裏附近能夠傳達到,還不能保證大部分人都能聽懂。


    沐琮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偉大。


    但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方也不是一條心,可以分而治之。


    隻是婆羅門們從來是特權階層,從來就沒有想到過還有什麽國法約法能管束到自己;剎帝利們被割了兩輪,沐琮忌憚婆羅門,對他們可沒什麽耐心;雅利安人反倒是也很平靜,反正就是納稅,哪家當皇帝都得納稅,現在交流不便,還用原來的稅;首陀羅絕們也很老實,不關咱們的事。


    有句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話放在治國理政方麵未嚐不可。


    不破不立,但是這破的過程,肯定是人頭滾滾。


    廣泛宣傳確切地說是自說自話了三個月,建極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開始推行。


    很快,出事了。


    這是廢話,這麽大的地方,這麽悠久的歷史傳承,怎麽可能說變就變。


    就在當天清早,就在沐琮的眼皮子底下。


    既然已經成了景泰省,印度教什麽的可以繼續信,但中國的規矩還要遵守。


    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天,朝廷要舉行大朝會,各地官民百姓則要聚集在當地衙門口,向著北京的方向,給皇帝磕頭。


    剛征服這裏,沐琮自然格外重視這個儀式,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部署,全省上下統一行動。為了壯大聲勢,當天特地在恆河邊上舉行了盛大的儀式,還邀請了婆羅門的僧侶們參加。


    當天恆河兩岸官員將士跪了一地,高呼太後萬安,皇帝萬歲,大明萬歲。


    朝賀之後,沐琮正式宣布:「從即日起,執行約法三章,任何人不得違背,否則嚴懲不貸。」


    因為當天有大量的僧侶,不僅衙門加強了戒備,當地各大寺廟也是嚴陣以待,派出了大量的僧眾前往守衛,維護秩序。


    這樣大的活動,自然吸引了很多人,包括很多達利特。以前他們不被允許進入寺廟,參與宗教活動;但現在,參與官方屯田的達利特們一樣跪在河邊磕頭,為皇帝太後祈福。


    官府的消息大家不關心,但看熱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天性。達利特們也不例外。明朝官軍念叨著什麽他們聽不懂,但有一樣是明白的:


    這是一個極其隆重而盛大的典禮,而他們沒有排斥在外。


    不管是真心為皇帝太後祈福,這個真的很少,基本沒有;還是為自己和子孫祈福,或者純粹就是來看熱鬧,反正很多人來了。


    官兵還好,隻是維護秩序,不許推擠;僧侶們是很不客氣的驅趕達利特們。


    這個時候,沐琮帶著官員們騎馬到來,見狀揮手,僧侶們稟告說:「這些都是不可接觸者,不能參加宗教儀式。」


    沐琮笑道:「沒事,他們也是大明的子民,為太後皇帝祈福,是為人臣的本分。」


    僧侶們自然很是不滿,但沐琮背後都是精兵強將,手裏都拿著傢夥,隻得忍耐了。


    磕完頭以後,開始誦經了。


    沐琮其實很不適應這種氛圍,但沒奈何,入鄉隨俗。


    好在他的壞心情持續了沒多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