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朝廷上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加大後備人才的培養儲備力度。


    汪舜華下令禦用監再鑄造三十台天文望遠鏡,除一台陳放內宮,另外分別賞賜南京欽天監,南北京翰林院、國子監和中省圖書館。其中賞賜各級圖書館的免費向公眾開放,當然有時間和人數限製。這東西隻能晚上用,但是現在有宵禁,因此隻能排號,不能替代轉讓。


    下麵都覺得這一步太大,畢竟天文學在十年前是帝王之學,普通人是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學習的。


    汪舜華擺手:「世事無常,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文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不僅關乎曆法製定、農業生產,也是人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一定不能在天文學方麵被別人落在後麵。」


    下麵的算琢磨出點味道:贊瑪提歐雖然當眾羞辱了太後,但也以自己的狂妄襯託了太後的英明和仁德;更重要的是,他提到的歐洲信奉大地是個球體,無疑迎合了汪太後——至少不是她一個人這麽想。


    因此,汪太後才能咽下這口氣,容忍他繼續在眼皮子底下蹦躂甚至恢復了他的職務;否則定他一個大不敬,判下死罪,也沒人敢說三道四。


    汪太後要高抬貴手,下麵的就算有想法也隻能憋著,當然對贊瑪提歐等人的批判又到了新的高度,隻是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外夷自來信奉大地是個球體,甚至連半徑都測算出來之後,難免有了異樣的感受。


    感受可以慢慢感受,但天文學的進步是看得見的,至少在天文觀測方麵。


    事實上,天文學解禁已經將近十年。


    禁地一旦被打開,不管是真心熱愛的,還是純粹好奇的,哪怕是純路人,也回扭過頭瞅瞅;尤其有瞭望遠鏡以後,因為造價太高,隻能在王公貴胄間流傳,更激發了社會熱情——上行下效,跟潮流趕時髦,任何時代都一樣。


    雖然天文學還是有門檻,但基本也等於沒什麽門檻,因此一時間王公貴族和富商巨賈紛紛到皇店門口排隊,甚至一些商人也開始仿造。隻是因為成本太高,大家還是寧願多添點去買正版,說起來這是皇家出品,也很有麵子。


    隻是水晶望遠鏡的精確度實在很有限,哪怕看見了,大家也有點不太確定,現在有了新的天文望遠鏡,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就在天文望遠鏡移交的一個月後,欽天監副貝琳上奏:「發現了幾顆星星。」


    汪舜華哦了一聲,明顯有點興趣。


    貝琳小心翼翼的解釋:「新發現木星周圍有四個衛星;而且土星居然有兩個耳朵。臣懷疑土星是由一大二小三個天體組成;隻是兩個衛星似乎沒有繞土星轉,而是停留不動。」


    汪舜華皺了皺眉頭:木星,不就是那個有大眼睛的氣體巨星嗎?本來想給地球一個擁抱,沒想到渣球居然放了一把火把人家點燃了;更別說倒黴的月球,直接被推開了。


    汗,想到了哪裏去了。


    都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汪舜華暗自一笑,比較物理化學,地理記得的東西還是多一些,當然也有限。對木星的了解基本來自電影和相關科普;土星倒是相對深刻一點——畢竟是自帶主角光環的主。


    太後沒有說話,貝琳心裏有點忐忑。


    汪太後說是要鼓勵探索天文,誰知道她真的怎麽想。天人合一——誰都知道漢朝讖緯說興起,對朝局產生了何其巨大的影響。如今,汪太後真的願意民間學習天文,真的願意在天文方麵有大的新發現嗎?


    貝琳是明朝著名天文學家,字宗器,號竹溪拙叟,祖籍浙江定海,今年四十六歲。他幼習儒學,兼通天官之學,後被推薦入欽天監。巨蟹、獅子、天秤、天蠍,這些後代耳熟能詳的星座名詞,就是出自他的《七政推步》。不僅如此,貝氏家族七代掌管欽天監,可謂天文學世家。


    這回汪舜華對湯序等假借天文不滿,於是把他調到北京。欽天監是最早拿到望遠鏡的部門,因此這些年他帶著兒子貝利、貝則、貝製和一大群學生老老實實的觀測;有了這驚人的發現,貝琳還是不敢馬虎——涉及天文學的,沒有小事。認真觀察了將近十年,尤其拿到了最新的望遠鏡,確定眼睛沒有看錯,這才上奏。


    這封奏疏一出,自然一石激起千層浪。


    汪舜華等貝琳說完了,淡淡的問:「這都是新近發現的?」


    話裏聽不出情緒,貝琳隻能老實的說:「已經看到了些年頭,隻是不敢確信,如今,想來不會錯。」


    汪舜華轉頭看著皇帝:「如果真的有了超越古人的發現,那真的是大好事。咱們也去瞧瞧。」


    皇帝低頭稱是。


    貝琳低頭擦了把汗,這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天文發現,但願千萬不要和政治陰謀扯到一起,否則上麵兩尊大佛打起來,下麵這些小鬼真的承受不起。


    一個月內第二次踏上欽天監的觀象台,汪舜華麵色不顯,心裏是很高興的——但願從此後天朝的天文學能引領至少跟上世界天文學的發展,不被人甩在後麵。


    輸在起跑線,後麵要花費不知多少的功夫,才能迎頭趕上。


    在貝琳小心翼翼的指導下,汪舜華用天文望遠鏡觀測這些星體。其實都曾經在地理課上學過,但基本也就記得個名字;平時仰頭看天,覺得所有星星都長得差不多——除了彗星帶著個尾巴,覺得天文學家真的不容易。


    這會兒一看,和想像中的有差距,但和此前自己手裏拿到的水晶望遠鏡相比,已經有了質的提升——上回用過,隻是當時看月亮,接著就是贊瑪提歐來吵架,別的真沒注意到。


    隻是看了一下,又和記憶中的進行了對照,心裏大致有數了;隨後交給皇帝:「你也看看。」


    皇帝唔了一聲,淡淡的看了。他對此興趣不是很大,隨後就給了齊親王。


    下麵的還在一個跟著一個的看,汪舜華看著貝琳:「你說那是四顆衛星?」


    貝琳稱是,偷眼觀察汪舜華的神色。


    汪舜華似乎笑了一下:「我怎麽覺得土星周圍,不是衛星,而是有一圈光環?」


    所有人都呆了,正在使用望遠鏡的首輔商輅忍不住又看了一眼,開口道:「太後所言極是,好像真的是一圈光環。」


    這話一出,皇帝忍不住,從商輅手裏奪過望遠鏡,自己看,嘴裏還發出異樣的聲音。


    皇帝霸占著望遠鏡,別人不敢亂動,隻能伸長脖子,或者索性抬頭,想真切的看清楚。


    皇帝好不容易放開望遠鏡,招呼貝琳過去。


    貝琳伸過頭仔細看了半天,跪下:「太後聖明,真的像是光環。」


    他這樣說了,下麵更來興趣了:光環是什麽?長什麽樣子?是不是神仙頭上頂著那樣的?


    汪舜華笑笑,頂著所有人五味雜陳的目光又看了半天,這才開口:「那個大眼睛的,是木星嗎?倒是和木頭一樣,布滿了條紋,這名字取得好。」


    又是分量十足的一句話。


    皇帝迫不及待的伸過頭去,照著母親的指點瞪大雙眼;齊親王也擠過來,別人就隻有看著他們母子仨指指點點;皇帝張著嘴不說話,齊親王卻發出一連串的驚嘆:「真的是個大眼睛啊,還是個紅眼睛;哎,真的像木頭啊,誰取的名字,真的是太貼切了。」


    他們母子仨都這樣說,下麵更加躍躍欲試,一邊暗自揣測:太後是不是故意的,木星怎麽會有大眼睛呢?


    ——是不是想效仿趙高指鹿為馬,檢驗大家的忠誠度?


    好在太後似乎很貼心,說自己累了,帶著皇帝回宮,還讓齊親王等也早點回去。


    臨走前,她停頓了一下,轉頭對貝琳說:「當年屈原寫過一篇《天問》,兩千年過去了,不知道他提出的那些問題是否都能解答。」


    貝琳低了頭。


    千年後的柳宗元寫了一篇《天答》,但顯然不是談論這個的時候。


    汪舜華道:「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從而修齊治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固然是為人為官的原則,但是仰望星空、包容萬物,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該有的氣度和格局。對於宇宙的認識,我們還是太少了。我希望有一天,你們能夠告訴我,不僅又有了哪些星體的發現,還有了對他們運行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說朝廷哪裏做的不好,老天爺生氣了;朝廷哪裏做得好,老天爺降下祥瑞。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該是你們的座右銘。」5


    貝琳帶著一眾天文生磕頭。


    他們仨走了,別人才能湊過去瞧瞧。


    木星上有隻漂亮的大眼睛、土星有光環的消息在第二天一早傳遍了朝廷上下、京城內外,並通過報紙迅速傳遍全國。大家都在熱切的議論,到底是不是真的——國家圖書館的望遠鏡還在緊張的製造,最快估計也要年底才能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汪舜華下旨,進一步放鬆對天文學的限製甚至鼓勵天文研究:正式明確望遠鏡不在限製之列;同時,將天文學作為宗室勛貴世襲武官襲職的特科。


    可以想見,未來的天文學發展將是一片光明。即便是最堅決擁護天人合一、反對解禁的老臣,在透過天文望遠鏡親眼目睹了木星和土星的綺麗後,都張大了嘴,而後選擇了贊成——所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西方人把地心說當成神學的基礎,中國人何嚐不看重五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那可是自古以來的信仰。


    可是現在,大家驚訝的發現,即便是最熟悉的五星,看上去也那麽陌生。


    以前不要說普通人,即便是專業的天文官,張口閉口也是「五星行一周天之遲速不同,太白星與辰星各須時一年,熒惑星二年,歲星十二年,鎮星二十九年半,人每至其命星,而吉凶不等。」


    直到今天,大家才知道土星周圍有一圈光環,木星上有隻大眼睛,還有木頭一般漂亮的紋理。


    指鹿為馬的懷疑變成了坐井觀天的崩潰,誰還敢說望遠鏡隻是奇技淫巧?誰還能反對發展天文學?


    不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