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汪舜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紀年。


    紀年的方法很多,帝王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等等,但不太方便;尤其現在新納了朝鮮和漢昌等六省,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紀年方式,如果要測定時間,以明朝的《大統歷》紀年也行。


    汪舜華很懷念從前的公曆紀年,從某年到某年間隔多久一目了然;未來多少年表述也準確無誤。


    但是要想引入西方的紀年方式,現在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剛剛當眾給了人一巴掌說這傢夥是個居心不良的臭流氓,馬上轉頭說這人還有不錯的地方要奉若上賓,汪舜華的變臉技術還沒這麽爐火純青。


    何況,紀年是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的。別說改變紀年方式,就是曆書上一個小的標準的調整,那也是大事。


    當年景帝就碰到過:《大統歷》最初用的晝夜時刻是南京數值,遷都北京後因為首都地位未定,一直沒有修改。北京緯度高於南京,晝夜時間也就不同;尤其北京的冬至日夜晚和夏至日白天時間各比南京長達三刻,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


    有鑑於此,正統十三年冬,欽天監編造次年曆書時,晝夜時刻數值採用了最新的北京實測結果,結果「夏至之晝、冬至之夜,俱書六十一刻,見者皆駭愕,以為振古未有之事。」


    景帝倒是沒跟汪舜華議論這是不祥之兆,不過聽內官說,出去採買的時候聽百姓議論「曆法是朝廷德政的根基,這次《大統歷》的修改,恐怕會動搖朝廷根基啊。」


    因為次年即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包括嶽正在內的很多士大夫都將二者修改聯繫起來。


    果然景帝繼位不久,就收到天文生馬軾的上書,對改歷一事提出異議。景帝命禮部會官討論,最終於年底拍板,認為北京觀象台位於「堯幽都之地」,其晝夜時刻不能作為時刻製度標準,否定太上皇變更《大統歷》晝夜時刻的做法,將晝夜時刻改回南京舊製。


    除了否定老哥的政治需要,很難說跟「祖製不得擅改」的傳統觀念有關。


    紀年如此重要,要想改動必須有過得去的理由。


    汪舜華首先想到的是——國土麵積太大,朝廷製定的曆書不能及時送到,影響百姓的日常生活。


    曆書隻有在皇帝舉行完「進歷儀」後才能公開發行。進歷儀是重要的吉禮,幾經修改完善,流程繁複,場麵恢宏。除了朝參的官員、天文官和禮官,各國朝覲使臣也要參加,站在僧官、道士之後;國子監的太學生也要穿著公服赴奉天門五拜三叩頭。此外,還會允許普通士民參加,體現皇恩浩蕩。當然隨著人員成分的複雜,不僅鬧出過在陛前爭執、喧競違禮的新聞,還出現過不少百姓藉機請求昭雪伸冤的突發事件。


    但頒曆日並不是一定的,最初在冬至前一日,後麵十月朔、九月朔來回變,太宗時代改在十一月朔,歷史上直到嘉靖十九年又改為十月朔。


    所以改日子,沒有祖宗規矩的約束,不過似乎沒有必要。


    雖然冬月才頒歷,但是每年二月初一,欽天監就造好來歲歷樣,進呈禦覽。獲準後,照歷樣刊造十五本送禮部,由禮部派人送至南京及各布政司。直隸諸府州曆日,為欽天監負責印造;各布政司,則由朝廷預授欽天監曆日印,待每年禮部發來歷樣,照之刊印,並每本蓋上曆日印,到頒曆日期,才能發放民間。


    因此頒歷儀僅僅是個儀式,實際上全國各省早就拿到了,否則兩個月根本不能確保送到各地,更別說發到百姓手裏——這玩意跟百姓生活緊密相關,大家要根據吉凶宜忌安排行事。


    而且不許私印:每本曆書的首頁除了欽天監的防偽印章,還有聲明:「欽天監奏準印造大統曆日頒行天下,偽造者依律處斬!有能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如無本監曆日印信,即同私歷」。這還是有法律依據的,《大明律》有「偽造印信曆日等」一款:「凡偽造諸衙門印信及曆日、符驗、夜巡銅牌、茶鹽引者,斬!有能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


    私印曆書和偽造官印甚至聖旨同罪,就問你怕不怕!


    汪舜華和群臣討論:「既然已經一統,必須保證朝廷曆書能夠在各省通行,這是關乎正朔的大事。今年二月初,來年的歷樣就已經開始分送各地,包括景泰等省。但是能不能及時拿到、及時頒布還是問題。如果因為風浪等原因不能及時送達怎麽辦?」


    群臣不知道汪太後為什麽會提這個問題。欽天監監丞貝琳隻得回奏:「從北京到景泰府,需要半年左右,臣估計他們十月能抵達,屆時開始翻印,隻要加班加點,想來…」


    汪舜華很不客氣:「正常情況下需要半年,萬一風浪太大,或者天氣不佳不能出海,耽擱了時間,怎麽辦?再說,十月到,十一月初一就要頒歷,怕怎麽都來不及。」


    貝琳顯然是計算過:「南方各省,氣候風土和內地差別很大,中原地區奉若圭皋的二十四節氣那邊未必適用;而且語言不通,便是頒發了,恐怕需要的也不多。」


    汪舜華道:「那又怎麽樣?就算是廢紙,朝廷也必須在此之前把樣歷給他們,否則人家會不會真認為天高皇帝遠沒人約束?」


    ——連樣歷都不能準時準點送到,會不會滋生他們的不臣之心?


    貝琳退了一步:「可以把進樣歷的時間提前到正月。」


    汪舜華搖頭:「二月初一進樣歷,不遲了,能提前多久?再提前也不能提前到正月初一!」


    貝琳試探著詢問:「以太後的意思?」


    汪舜華道:「我在問你的意思。」


    貝琳道:「臣無能。」


    商輅為他解了圍:「要不以後進樣歷的時候,就進未來兩年的,提前頒給漢昌和南方四省,教他們提前準備就是。」


    貝琳道:「商學士之言,極是。」


    汪舜華沉吟了一下:「可以。你們還可以把未來五到十年的都推算出來,賜名『萬年曆』。」


    貝琳很高興:「臣領旨。」


    汪舜華道:「你先別急著高興。有個問題:怎麽標註?」


    什麽怎麽標註?


    貝琳有點發蒙,商輅想起來了——上次製定建極製錢的發行計劃的時候就發現了,涉及到幾年幾十年後的事,怎麽寫?誰能保證到時候年號不變?還是改用甲子紀年,誰知道這是這一個甲子還是下一個甲子的?


    ——萬年曆的編訂也有這個問題,建極二十年可以,建極三十年,現在就寫,恐怕有點虧心。


    汪舜華道:「我是想著,西方那種紀年方式很有點意思,我們也可以學。以某年為元年,一直往下計算,不受朝代更迭和帝王年號更改的影響。」


    群臣對此當然強烈反對:「沒有必要!」


    這會兒麵麵相覷:太後為什麽突然有這樣的提議?是不是她要為自己篡位做準備?


    章綸馬上站出來大罵贊瑪提歐狼子野心,而且對太後不敬,罪該萬死,汪舜華笑道:「又是這話。聽蛤蟆叫,就不種莊稼了?這點出息!那贊瑪提歐千錯萬錯,有一點我倒挺佩服他的,能夠不怕千難萬險萬裏迢迢跑到中原來傳教,哪怕對中原一知半解甚至漢語都說不順溜,小六十的人了,都還能從頭學起,這份執著和堅韌,這份誠心和勇氣,你們誰有?什麽時候我們的儒生和尚道士也能像他一樣,跑到歐羅巴甚至更遠的地方去傳教,那才叫有出息;也別說這個,就是吃到碗裏的朝鮮漢昌南方四省,你們能下定決心,以夏變夷,讓那裏的人民和中原百姓一樣永沾聖化同沐天恩,就算是長進了。」


    她沒有給大家太多的反對機會,而是給出了選擇項:「是選擇黃帝紀年,還是孔子紀年,或者秦始皇紀年?」


    前兩者,是以黃帝或者孔子誕生那一年為元年,後者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年份為元年。


    果然,有了選項,大家就顧不上反對,而是做起了選擇題。


    不出所料,儒生們集體贊成孔子紀年;武將們對此本來不感興趣,但是看到儒生們這樣,於是贊成黃帝紀年——這些年文官們勢力急速增長,又在開疆拓土等方麵與武將發生了分歧。


    本著對頭贊成的,我們就要反對的原則,武將們選擇了另外一個方案。


    但汪舜華反而猶豫了——主要是黃帝出生的時間是不明確的。西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專述帝王世係、年代及事跡,裏頭關於三皇五帝的享國年數算是最權威的。按照這部書的記載,黃帝在位100年,加上以後歷代帝王的在位年數,可以推斷黃帝繼位距今的時間;但問題在於三皇五帝動輒在位七八十年上百年實在太過於魔幻。


    孔子的出生年份同樣待考,當然最根本的是文官們一直要求還政,並大力反對開疆拓土,動輒「在蕭牆之內也」或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來進言,實在讓汪舜華心裏不舒服。


    汪舜華力排眾議:「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年份為元年,用以彰顯帝王一統六合的決心和至高無上的威嚴。」


    還要罵秦始皇?


    「秦始皇是暴君,可他當年剛剛完成統一,人心不安,形勢與今天何其相似乃爾!採用秦曆紀年,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始皇帝的功績,也是為了以史為鑑:要追求功業,更要撫恤民生,否則即便有祖龍之功,也難得長久。」


    但是現在稱為秦曆紀年顯然是不合適的,汪舜華想過公元,但是擔心把自己搞暈,隻能另外換,夏曆已經有這個說法;華歷犯了汪舜華的名諱,現在沒什麽,估計過些年有人會以此為藉口攛掇皇帝改了;建元、開元、始元、正元都用過了,最後定為「立元」。


    群臣還在反對,汪舜華已經拍板:「以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西元前221年為立元元年;之前稱為立元前,不設0年。此後,凡事涉及到年份的,都要使用立元紀年。現在及以前的,以原有紀年方式為主,立元紀年為輔;凡規劃未來的,需用立元年份。」


    「以後賜給漢昌及南方各省的樣歷,就編製到未來五年,各地可以提前準備,便是改元,也來得及。」


    二月一日之前改元,送到地方隻換首頁;二月初一以後改元,通知到地方的時候肯定沒法換,也就沒必要換,以前也是這樣,八月改元,曆書都在印了,沒法換,還這樣發唄;當然皇帝親手賜的肯定要換——建極元年就是這樣操作的,除了中央發的,地方全是景泰九年的曆書。


    本來想著置閏法太麻煩,不如後代的公曆簡便,還不如依照後代的辦法,但到底放棄了——正在使用的《大統歷》基本沿用郭守敬的《授時曆》,以365.2425日為一年,精度堪稱登峰造極;弄兩套係統,反而把大家思維攪亂了,何況一月一日怎麽算?秦始皇稱帝的那天?哪一天?還是以西方耶穌誕生的日子?不合適吧?


    新舊紀年對照表由欽天監負責,註明帝王紀年、幹支紀年、歲星紀年以及西元紀年、立元紀年的對應關係。


    貝琳領旨,很快奏告:「今年是立元1696年。」


    不過《萬年曆》的編訂是個大工程,涉及到大量的運算甚至推算,需要慢慢來。


    小劇場:


    隱帝:祖宗們,出大事了!


    太宗:什麽大事?汪氏又作妖了?


    太祖:前幾天那個白圭扯什麽地球、引力還有慣性,把我聽的雲裏霧裏,我看他也是雲裏霧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麽,那個引力常數測出來了?大地真是個球?


    隱帝:不是,是汪氏新設了個年號,叫立元,從秦始皇統一開始一直算,到如今1696年。


    太宗:好好的加個年號做什麽?


    隱帝:我看她是為篡位做準備。連紀年方式都換了,以後改國號改元肯定也是水到渠成。


    景帝:你…胡說!


    太祖:e=(o`w′)ノ


    仁宗:好像是疆域太大,怕地方不能及時收到樣歷?


    太宗:這藉口,你信嗎?


    景帝:嗚~~


    二鳳:其實你媳婦幫你整肅內政,開疆拓土,她要做皇帝就做吧,反正年齡也大了,過把癮而已,早晚還是要傳給你兒子的。(好高興,終於不是獨一家了,忍住,不能笑,o(n-n)o~)


    於謙:不會,汪太後不會這樣做。


    野豬:會不會咱們說了不算,要看汪氏怎麽做了。(有好戲看了,當年去母留子真是英明,我好棒棒,(#^.^#))


    景帝:(?-?)


    祖龍:我很生氣,但還是高興,哈哈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