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樣一來,不痛打落水狗實在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朝廷。
婁諒搶先發難:「天生孔子為萬世師表,這是自古以來所沒有的。但他尚且不敢以聖人自居,你等怎敢以邪說比擬六經?侮聖欺天,譸張為幻,左道之誅,怎可容於堯舜之世?」
——老子不爽你很久了,孔孟都不敢自稱聖賢,你不僅以聖賢自居,而且號稱是一切的主宰,是可忍孰不可忍!
胡居仁也罵道:「遷喬入幽,用夷變夏,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儒生們開了炮,佛道兩家也不會閑著。
道士昌道亨是周思得的高足。他首先排眾而出;緊接著,他的師兄弟周道寧、孫道玉、王道弘,以及高僧可從、徹空,以及胡守信也忍不住站出來,發自肺腑、觸及靈魂的進行申討。
——和尚道士們忍了很久了,幹不過儒家也就罷了,誰讓人家是正統呢,踏馬的怎麽還能讓西洋和尚搶飯碗,還說自己的祖師爺都在火獄裏受苦,當我們沒娘的孩子好欺負是吧?
儒生們看和尚道士說的高興,覺得不能閑著,也紛紛亮出觀點。
陳獻章當先發難:「祖宗神主不祀,男女混雜無分,喪心乖倫,莫此為甚!」
接著胡居仁、程敏政、李東陽、羅倫、章懋等大儒,無不慷慨陳詞,在前日翰林院聲討的基礎上,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揭批。
圍觀的沈周嘆息:「孔子之道如日中天,大西何德何能,敢以夷教亂華,恐怕天下人都不會默而無言。」
一句話:小子,你們犯了眾怒!
看下麵炒的沸反盈天,齊親王也出來踩了一腳:「周之獫狁,漢之冒頓,唐之突獗,宋之女真,夷氛雖惡,天下尚知其為夷;蚩尤之霧,陳勝、吳廣之狐,黃巾之占風,白蓮之詛社,妖禍雖煽,天下尚知其為妖。唯此一邪流,直謂三五不足尊,宣尼不足法,鬼神不足畏,父母不足親,獨彼誑邪為至尊至親,可畏可諂。況自開闢來,惟我高皇帝掃腥膻、還華夏,可謂功高萬古。彼徒竟以夷變夏,豈非千古未聞之大逆哉!」
眾人都喝起采來,高呼「殿下英明」。
汪舜華是在一片稱頌聲中回宮的,接下來痛打落水狗的戲份她不想看。贊瑪提歐雖然囂張跋扈,但明朝何嚐不是坐井觀天——她之所以能解開這些,並不是自己英明神武,隻是接受過後代的教育,站在巨人肩上而已。
所以那些恭維,她受不起,雖然很需要。
當然朝堂上又一番吵鬧是免不了的,贊瑪提歐詛咒太後,罪當處死——太後念其無知,又萬裏遠來,不諳律法,從寬發落,革職思過;除此之外聲音比較一致,就是要求嚴禁天主等教傳播;隻是在是否海禁的問題上爭論不休,這其實也不算問題。
很快,汪舜華下旨,對外來宗教進行限製,核心有四。一是定性:天主等教屬左道,禁止傳播,否則一旦拿捕,淩遲處決,以銷亂萌;其次,對於已經入教的——土著真的不多,念蠢爾無知,被奸簸弄,誤入迷途。從今以後,要改過自新。第三,示禁之後,若再執迷不悛,採訪得實,即可捉拿,嚴厲懲治。如果互相容隱,一體連坐。第四,地方若有教堂妖書,盡行拆毀焚除,不得隱藏,違者該保約並處不貸。
雖然覺得還是不夠嚴厲,但是下麵歡呼聲還是很明顯的,大家都覺得太後英明。——當然這是針對的包括朝鮮在內的傳統勢力範圍;新納入版圖的五個省沒有這麽搞,而是施行信仰自由——這些地區現在都有宗教信仰,而且長時間密不透風;現在朝廷的人馬進駐,當然會帶去新的思想,但不可能馬上取而代之,畢竟語言這一關就夠嗆。這時候提倡信仰自由,其實就是鼓勵儒釋道趕緊去發展業務。可惜內地要進行的給牒考試就隻能留待將來了,畢竟他們的教義朝廷還沒弄清楚,何況語言都不一樣,現學現賣是來不及了;甚至已經提到的十四歲以下,不得進入寺廟和隻能在寺廟宣揚以及舉行相關活動都沒能寫到紙麵上,畢竟三教合一要從娃娃抓起,儒釋道三家還要走出廟門去宣傳呢。
前往各省任職的官員已經啟程,沒關係,發達的邸報係統會告訴他們剛才京城發生了什麽;而最新的朝廷密函也會警告他們高度重視相關工作,尤其案件辦理的原則——雖然離京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已經說過一次,汪舜華還曾經耳提麵命過。
可以說是目前所能做的極限了。
接下來的日子裏,朝野上下的士大夫、學界、宗教界持續深入批判。
後來,由榮親王將這些言論和文章編纂成《破邪集》三十卷,公開發行,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
與此同時,京城茶樓瓦肆又有了新鮮的話題,從宗教之爭扯到華夷之別,順便鄙視了一下蠻夷聖賢的水平,居然比不過天朝的一個女人!
隻是贊瑪提歐很受打擊,雖然出了詔獄,但整天閉門自守,短短半個月老了不止二十歲。同事們都不是聖父,感同身受是絕不可能的;不幸災樂禍就不錯了。
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贊瑪提歐等人沮喪萬分的時候,和尚道士們正在彈冠相慶——原因很簡單,經過這麽一折騰,不僅太後皇帝,儒生們也感受到佛家道家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來說很重要,當生活不順,是引導百姓報復社會還是順從忍耐?
——尤其麵對虎視眈眈的外敵,要去跟老百姓說「這洋和尚是騙人的,你別相信」,肯定不如洋和尚的嚇唬有力道;這次揭批天主,和尚道士是了大力,大家都看到了。尤其在新占領土地上,要想和傳統勢力一爭長短,肯定佛教道教更有優勢,尤其那些地區傳統是佛家的地盤。
因此,經過討論,下旨放鬆對佛家、道家的限製:首先是年齡,男二十以上,女四十以上,本人自願,且通過朝廷給牒考試,允許出家;其次是錄取人數,以前每科佛道各取300人,按說不算少,但實際上,每個府都不能保證有一個!加上年齡偏大,這些年來僧道人數逐年下降,現在規定,給牒考試由各省布政司主持,每省每科不超過300人,通過了就算;其中極其優異送到北京參加考試,作為高級僧官的儲備人選;最後是經濟上,幾大寺觀可以免交多少田賦。
——這還隻是針對中原地區的,五省不受年齡、名額的限製,願意前往這些地方傳教的,可以用五省的名額。
真的比較狠了。
當然,對於五省的宗教問題,絕不輕等閑視之,尤其漢昌省的宗教問題,終於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重視——現在已經是宣省了,和內地的交流大大增加,必須盡快推進漢化過程,以夏變夷,防止以夷變夏!
孔鏞和徐廷章是不夠的,還得有真正的大儒。
翰林院學士程敏政出班請纓。當年的見聞一直烙印在他心裏,那片遼闊豐饒的土地,李太白的出生地,如今卻成這般境況,實在讓他心驚。
汪舜華點頭:「你是狀元出身,雖然常常出京辦差,但到底沒有地方基層經歷。隔岸觀火比不得身臨其境,如今到漢昌省任職,一定要克勤克儉,兢兢業業。」
程敏政磕頭:「漢昌自古漢唐地,如今故土新歸,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臣此去,必將興文教、崇經術,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俗風,務本業以定民誌,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假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命身,化民成俗、以開太平。」
汪舜華點頭:「好,我等著漢昌省真正道學昌明的那一天。」同時也不忘叮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漢昌和中原失聯了這麽些年,當地百姓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一時轉不過彎來,不要著急,多點耐心;當然,那些敢以身試法的,就要讓他們知道痛。」
程敏政遵旨,回到翰林院辦完交接,回家拜別父母,就帶著妻子李瑩啟程了。
程信拉著兒子的手,很久沒有說話。
父子倆都明白,這一別,可能就是生死永訣了。
長亭送別的人中,少了程信的老冤家工部尚書白圭。連年的操勞,讓他身體不堪重負,隻是事情多,心裏總放不下;抱病看了落地實驗,回家的路上,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五十六歲;比他更早一點,左侍郎趙榮去世。
左宗正王復改工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徐貫改左侍郎,杭州知府李端為右侍郎。
李端是景泰八年進士,也是徐埕的學生,不僅在水利上有突出成果,而且扶弱鋤強、興利除弊,深得幾地百姓稱頌,當時民謠「大戶見的怕,小戶見的喜,再過一二年,家家有餘米。」
汪舜華笑道:「若能使天下百姓家家有餘米,便是天下太平之日了。」4
婁諒搶先發難:「天生孔子為萬世師表,這是自古以來所沒有的。但他尚且不敢以聖人自居,你等怎敢以邪說比擬六經?侮聖欺天,譸張為幻,左道之誅,怎可容於堯舜之世?」
——老子不爽你很久了,孔孟都不敢自稱聖賢,你不僅以聖賢自居,而且號稱是一切的主宰,是可忍孰不可忍!
胡居仁也罵道:「遷喬入幽,用夷變夏,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儒生們開了炮,佛道兩家也不會閑著。
道士昌道亨是周思得的高足。他首先排眾而出;緊接著,他的師兄弟周道寧、孫道玉、王道弘,以及高僧可從、徹空,以及胡守信也忍不住站出來,發自肺腑、觸及靈魂的進行申討。
——和尚道士們忍了很久了,幹不過儒家也就罷了,誰讓人家是正統呢,踏馬的怎麽還能讓西洋和尚搶飯碗,還說自己的祖師爺都在火獄裏受苦,當我們沒娘的孩子好欺負是吧?
儒生們看和尚道士說的高興,覺得不能閑著,也紛紛亮出觀點。
陳獻章當先發難:「祖宗神主不祀,男女混雜無分,喪心乖倫,莫此為甚!」
接著胡居仁、程敏政、李東陽、羅倫、章懋等大儒,無不慷慨陳詞,在前日翰林院聲討的基礎上,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揭批。
圍觀的沈周嘆息:「孔子之道如日中天,大西何德何能,敢以夷教亂華,恐怕天下人都不會默而無言。」
一句話:小子,你們犯了眾怒!
看下麵炒的沸反盈天,齊親王也出來踩了一腳:「周之獫狁,漢之冒頓,唐之突獗,宋之女真,夷氛雖惡,天下尚知其為夷;蚩尤之霧,陳勝、吳廣之狐,黃巾之占風,白蓮之詛社,妖禍雖煽,天下尚知其為妖。唯此一邪流,直謂三五不足尊,宣尼不足法,鬼神不足畏,父母不足親,獨彼誑邪為至尊至親,可畏可諂。況自開闢來,惟我高皇帝掃腥膻、還華夏,可謂功高萬古。彼徒竟以夷變夏,豈非千古未聞之大逆哉!」
眾人都喝起采來,高呼「殿下英明」。
汪舜華是在一片稱頌聲中回宮的,接下來痛打落水狗的戲份她不想看。贊瑪提歐雖然囂張跋扈,但明朝何嚐不是坐井觀天——她之所以能解開這些,並不是自己英明神武,隻是接受過後代的教育,站在巨人肩上而已。
所以那些恭維,她受不起,雖然很需要。
當然朝堂上又一番吵鬧是免不了的,贊瑪提歐詛咒太後,罪當處死——太後念其無知,又萬裏遠來,不諳律法,從寬發落,革職思過;除此之外聲音比較一致,就是要求嚴禁天主等教傳播;隻是在是否海禁的問題上爭論不休,這其實也不算問題。
很快,汪舜華下旨,對外來宗教進行限製,核心有四。一是定性:天主等教屬左道,禁止傳播,否則一旦拿捕,淩遲處決,以銷亂萌;其次,對於已經入教的——土著真的不多,念蠢爾無知,被奸簸弄,誤入迷途。從今以後,要改過自新。第三,示禁之後,若再執迷不悛,採訪得實,即可捉拿,嚴厲懲治。如果互相容隱,一體連坐。第四,地方若有教堂妖書,盡行拆毀焚除,不得隱藏,違者該保約並處不貸。
雖然覺得還是不夠嚴厲,但是下麵歡呼聲還是很明顯的,大家都覺得太後英明。——當然這是針對的包括朝鮮在內的傳統勢力範圍;新納入版圖的五個省沒有這麽搞,而是施行信仰自由——這些地區現在都有宗教信仰,而且長時間密不透風;現在朝廷的人馬進駐,當然會帶去新的思想,但不可能馬上取而代之,畢竟語言這一關就夠嗆。這時候提倡信仰自由,其實就是鼓勵儒釋道趕緊去發展業務。可惜內地要進行的給牒考試就隻能留待將來了,畢竟他們的教義朝廷還沒弄清楚,何況語言都不一樣,現學現賣是來不及了;甚至已經提到的十四歲以下,不得進入寺廟和隻能在寺廟宣揚以及舉行相關活動都沒能寫到紙麵上,畢竟三教合一要從娃娃抓起,儒釋道三家還要走出廟門去宣傳呢。
前往各省任職的官員已經啟程,沒關係,發達的邸報係統會告訴他們剛才京城發生了什麽;而最新的朝廷密函也會警告他們高度重視相關工作,尤其案件辦理的原則——雖然離京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已經說過一次,汪舜華還曾經耳提麵命過。
可以說是目前所能做的極限了。
接下來的日子裏,朝野上下的士大夫、學界、宗教界持續深入批判。
後來,由榮親王將這些言論和文章編纂成《破邪集》三十卷,公開發行,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
與此同時,京城茶樓瓦肆又有了新鮮的話題,從宗教之爭扯到華夷之別,順便鄙視了一下蠻夷聖賢的水平,居然比不過天朝的一個女人!
隻是贊瑪提歐很受打擊,雖然出了詔獄,但整天閉門自守,短短半個月老了不止二十歲。同事們都不是聖父,感同身受是絕不可能的;不幸災樂禍就不錯了。
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贊瑪提歐等人沮喪萬分的時候,和尚道士們正在彈冠相慶——原因很簡單,經過這麽一折騰,不僅太後皇帝,儒生們也感受到佛家道家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來說很重要,當生活不順,是引導百姓報復社會還是順從忍耐?
——尤其麵對虎視眈眈的外敵,要去跟老百姓說「這洋和尚是騙人的,你別相信」,肯定不如洋和尚的嚇唬有力道;這次揭批天主,和尚道士是了大力,大家都看到了。尤其在新占領土地上,要想和傳統勢力一爭長短,肯定佛教道教更有優勢,尤其那些地區傳統是佛家的地盤。
因此,經過討論,下旨放鬆對佛家、道家的限製:首先是年齡,男二十以上,女四十以上,本人自願,且通過朝廷給牒考試,允許出家;其次是錄取人數,以前每科佛道各取300人,按說不算少,但實際上,每個府都不能保證有一個!加上年齡偏大,這些年來僧道人數逐年下降,現在規定,給牒考試由各省布政司主持,每省每科不超過300人,通過了就算;其中極其優異送到北京參加考試,作為高級僧官的儲備人選;最後是經濟上,幾大寺觀可以免交多少田賦。
——這還隻是針對中原地區的,五省不受年齡、名額的限製,願意前往這些地方傳教的,可以用五省的名額。
真的比較狠了。
當然,對於五省的宗教問題,絕不輕等閑視之,尤其漢昌省的宗教問題,終於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重視——現在已經是宣省了,和內地的交流大大增加,必須盡快推進漢化過程,以夏變夷,防止以夷變夏!
孔鏞和徐廷章是不夠的,還得有真正的大儒。
翰林院學士程敏政出班請纓。當年的見聞一直烙印在他心裏,那片遼闊豐饒的土地,李太白的出生地,如今卻成這般境況,實在讓他心驚。
汪舜華點頭:「你是狀元出身,雖然常常出京辦差,但到底沒有地方基層經歷。隔岸觀火比不得身臨其境,如今到漢昌省任職,一定要克勤克儉,兢兢業業。」
程敏政磕頭:「漢昌自古漢唐地,如今故土新歸,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臣此去,必將興文教、崇經術,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俗風,務本業以定民誌,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假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命身,化民成俗、以開太平。」
汪舜華點頭:「好,我等著漢昌省真正道學昌明的那一天。」同時也不忘叮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漢昌和中原失聯了這麽些年,當地百姓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一時轉不過彎來,不要著急,多點耐心;當然,那些敢以身試法的,就要讓他們知道痛。」
程敏政遵旨,回到翰林院辦完交接,回家拜別父母,就帶著妻子李瑩啟程了。
程信拉著兒子的手,很久沒有說話。
父子倆都明白,這一別,可能就是生死永訣了。
長亭送別的人中,少了程信的老冤家工部尚書白圭。連年的操勞,讓他身體不堪重負,隻是事情多,心裏總放不下;抱病看了落地實驗,回家的路上,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五十六歲;比他更早一點,左侍郎趙榮去世。
左宗正王復改工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徐貫改左侍郎,杭州知府李端為右侍郎。
李端是景泰八年進士,也是徐埕的學生,不僅在水利上有突出成果,而且扶弱鋤強、興利除弊,深得幾地百姓稱頌,當時民謠「大戶見的怕,小戶見的喜,再過一二年,家家有餘米。」
汪舜華笑道:「若能使天下百姓家家有餘米,便是天下太平之日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