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禁止外來傳教,但是外國商人很多是信教的,不能建教堂,那就在家做禮拜;不能刊刻,那就手抄;因此神甫還是有需求的。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何況自從《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廣泛傳播,中國在歐洲人的心中,就是遍地都是黃金的寶地,而商人們的切身經驗告訴他們,這大致差不多也是事實;因此,還是有一波接一波的傳教士踏上了來中國的商船——朝廷禁止傳教不要緊,上帝與我同在,隻要結交了士大夫,取得陛見的資格,說不定明朝皇帝真能被說動了呢!——誰不知道幾年前,大明還是海禁的,看看這些年改了多少規矩!
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明朝對佛教道教尚且嚴格限製,何況其他外來宗教?不僅嚴格禁止傳教,而且高壓反腐,當然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確實腐敗的問題日漸突出,但是在朝堂上,宗室高官和商人尤其是洋人結交,那絕對是找死的節奏,因此一直沒有搭上這條線。
神甫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就是這樣倒黴催的人。
贊瑪提歐是義大利人,才學淵博,一直周遊列國傳教。
當時奧斯曼帝國迅速擴張,拜占廷帝國外圍幾乎都被占領。拜占廷向西方求救,雙方於1439年簽署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史稱「佛羅倫斯合一」。但拜占廷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合一」沒有成功。
盡管如此,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占廷,教皇也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贊瑪提歐就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君士坦丁堡,他不僅帶來了聖經,還帶了一堆古希臘聖賢的傳世經典,想要讓遠方迷途的羔羊們真正感受到上帝的榮光。
隻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前腳剛進了城門,後腳穆罕默德二世就率領大軍來了。
這場仗一打就是兩年。君士坦丁堡隻有8000守軍,但兩麵靠海,連接陸地的兩麵有水深170米的護城河攔阻,加之城牆堅固,敵軍一時無法得手。
外頭炮火連天,贊瑪提歐的傳教也遭到了居民們的抵製,還和當地的神甫海米爾斯等人結下了梁子。開頭還是辯論教義,後麵互相指控,甚至上演全武行。
畢竟是客場作戰,贊瑪提歐一夥人被抓起來,扔進牢房數地板。
穆罕默德二世憑藉天才的軍事才能,將外海戰船運進內海,攻破了這座城市。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士兵洗劫了這座壯麗雄偉的古城。
海米爾斯等人作為神父,自然也被洗劫,人也被扔到牢獄裏。
要不怎麽說,不是冤家不聚頭。
在牢獄裏,雙方仍然爭議不決。
直到被放出來,看著城池一片焦土,兩人這才墜下淚來。
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堡,新帝國施行宗教寬容政策。政府對基督教徒採取退還房舍、豁免賦稅、免服兵役等措施,鼓勵他們繼續定居。
但聯想到慘烈的宗教戰爭,海米爾斯和贊瑪提歐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逃離。
本來應該回歐洲,但是海米爾斯很是猶豫。
偏這時候,被士兵抓住,說是異端要砍頭;還是信仰東正教的商人胡比昂攔住,給了金銀疏通,放了出來。
胡比昂告訴他們:「現在帝國允許我們信仰上帝,但是要繳納重稅,生意實在是不好做。聽說印度、中國那邊特別繁榮富庶,我打算去那邊尋找機會——聽說當年中國皇帝派人來,那排場,太壯麗了。」
那就一起走吧,看看去那邊能不能傳教;當年教皇派了好幾波人去中國,也不知道成果怎麽樣。
於是他們慌慌張張坐上東去的商船,一路上見到很多商人,都在傳說中國印度的繁榮——有的隻是聽人說,一傳十十傳百;還有人自稱去過中國,說得天花亂墜,就差說那就是人間天堂了。
贊瑪提歐等人半信半疑,隻是出了紅海,就沒有回頭路了,隻能走一步算一步,想著如果能在中國傳教,那真是上帝最精心的安排。
經過三年多的顛簸,他們在景泰八年來到了印度。這時候的印度還不是統一的國家,北方德裏蘇丹國,依靠中亞外族僱傭軍為統治支柱,採取高壓統治政策;而南方分裂成不計其數的小王國。
胡比昂去做生意了,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則帶著夥伴們去傳教,隻是很不稱心——經歷了長期的海上顛簸,加上水土不服、事業不順,同行的神甫們要麽身體承受不住去見了上帝,要麽心灰意冷跑去幹別的,隻留下他們還在苦苦的堅持。
也許真的應了那句話,「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也就給你開了一扇窗。」
印度不是統一的國家,但這些四分五裂的小王國除了語言不統一讓人頭皮發麻,基本上還都有自己的信仰。
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有點悲觀,不過還想到一根救命稻草——要不,去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建極三年,大批明朝商人乘著海船出來,帶來開放海禁的消息,他們迫不及待的登上來到中國的大船。
他們在建極五年底來到廣州。隻是要見到中國皇帝、甚至中國大臣,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於是這群上帝的使者在感嘆廣州真是物阜民豐的同時,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的學習漢語,準備一旦出師,就把《聖經》翻譯成中文,敬獻給中國皇帝,向他宣傳上帝的德音,讓大家沐浴在上帝的榮光之下。
學習漢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傳教士毅力驚人,尤其幾年後太後廣求海外書籍的消息傳來,他們更是異常興奮——如果借著這個機會把《聖經》呈上去,是不是就有希望了?
建極十年,贊瑪提歐等人帶著一大堆典籍來到北京,在驚嘆世上居然還有比廣州更雄偉壯麗的城市的時候,也堅定了要在這裏傳播天主的決心。隻是這時候朝廷上下正忙著吵架,沒功夫搭理他們;自然還包括跟他們一樣到北京來獻書的人。
——當時朝臣們正在為自己的待遇爭吵,沒資格上場的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沒功夫理會蠻夷的想法;尤其四譯館隸屬翰林院。翰林院學士楊守陳是再虔誠不過的儒生,之前有幾次獻書,都是傳播上帝的,讓他極為不滿:「我們還沒要求你們歸化,你們倒蹬鼻子上臉了。」
因此對太後征書的旨意,也很不以為然,就當是當年徵集糧食種子一樣的麵子工程。
好在吵完架,大家也就開始幹正事了。汪太後聽說來了不少海外友人,親自召見了他們,還問到底都是些什麽書,講了些什麽。
應該說,商人們為了拿到減稅的特權,真是費了心,短短時間,搜羅了不少書。因為知道太皇太後太後喜歡看戲,於是就有不少故事書。
太後要召見,楊守陳自然要先政審。隻是他老人家一聽說那亂七八糟的男女關係差點沒當場昏厥過去:「果然是化外之邦,神仙都不檢點!更別說那些凡間的國王公主,一個個幹了什麽事!殺父娶母、殺兄弟殺兒子還五馬分屍!居然還為了一個女人打了十年仗,還說打得值!」
楊守陳簡直想暴走。
好歹記得自己是做什麽的,揮揮手,讓那人去一邊了。
接著往下問:「《聖經》,這是哪位皇帝或者聖賢寫的?蠻夷會有聖賢?」
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什麽哲學,《理想國》之類的,會比孔孟更高大上嗎?」
不感興趣。
「講數學的?還能勝過《九章算術》?」
不感興趣。
「物理學?什麽鬼?」
不感興趣。
但是太後問起來,他也不可能說一無是處,否則一個「阻塞言路」之類的帽子就擔不起——要不選幾個不犯忌諱的,推出來回話,表示自己是幹活的?
楊守陳呈上了目錄。
能夠跨越兩千多年的時間,跨越幾萬裏的空間被人推薦給明朝,自然都是來頭不小。汪舜華翻了一下——原本她是真沒看過,隻能一個個的去猜,好歹圈定了哪些書籍需要翻譯,然後再說先後順序——首先是《聖經》,然後數學和物理等理工科學,這個比較實用,雖然很枯燥,首要的就是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還有阿基米德的作品;丟番圖是誰?《算術》名字挺大,用吧;接著才是以《理想國》為首的哲學家作品,《荷馬史詩》之類的先放一放,主要是怕嚇倒明朝君臣——她當年學文學史的時候,三觀就已經碎了一地;亞裏士多德就算了,錯誤的化身。
楊守陳大喜過望:「可算過關了!」
四夷館隸屬翰林院,直到弘治七年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館事,實際管理;翰林院在長安左門外、玉河橋之西,四夷館也在這裏。
此前,四夷館分為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維吾爾)、緬甸八館,其中緬甸是聘洋人執教。
建極五年,改為四譯館,仍屬翰林院,同時,增設了日本、朝鮮、越南、暹羅(菲律賓)和天方館,就是印度以西的,都扔給他們。各分館館丞均為正七品。
作者的話:感謝@彩雲逐月(書友)的9枚刀片,今天雙更,請各位親繼續支持,謝謝大家!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何況自從《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廣泛傳播,中國在歐洲人的心中,就是遍地都是黃金的寶地,而商人們的切身經驗告訴他們,這大致差不多也是事實;因此,還是有一波接一波的傳教士踏上了來中國的商船——朝廷禁止傳教不要緊,上帝與我同在,隻要結交了士大夫,取得陛見的資格,說不定明朝皇帝真能被說動了呢!——誰不知道幾年前,大明還是海禁的,看看這些年改了多少規矩!
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明朝對佛教道教尚且嚴格限製,何況其他外來宗教?不僅嚴格禁止傳教,而且高壓反腐,當然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確實腐敗的問題日漸突出,但是在朝堂上,宗室高官和商人尤其是洋人結交,那絕對是找死的節奏,因此一直沒有搭上這條線。
神甫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就是這樣倒黴催的人。
贊瑪提歐是義大利人,才學淵博,一直周遊列國傳教。
當時奧斯曼帝國迅速擴張,拜占廷帝國外圍幾乎都被占領。拜占廷向西方求救,雙方於1439年簽署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史稱「佛羅倫斯合一」。但拜占廷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合一」沒有成功。
盡管如此,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占廷,教皇也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贊瑪提歐就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君士坦丁堡,他不僅帶來了聖經,還帶了一堆古希臘聖賢的傳世經典,想要讓遠方迷途的羔羊們真正感受到上帝的榮光。
隻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前腳剛進了城門,後腳穆罕默德二世就率領大軍來了。
這場仗一打就是兩年。君士坦丁堡隻有8000守軍,但兩麵靠海,連接陸地的兩麵有水深170米的護城河攔阻,加之城牆堅固,敵軍一時無法得手。
外頭炮火連天,贊瑪提歐的傳教也遭到了居民們的抵製,還和當地的神甫海米爾斯等人結下了梁子。開頭還是辯論教義,後麵互相指控,甚至上演全武行。
畢竟是客場作戰,贊瑪提歐一夥人被抓起來,扔進牢房數地板。
穆罕默德二世憑藉天才的軍事才能,將外海戰船運進內海,攻破了這座城市。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士兵洗劫了這座壯麗雄偉的古城。
海米爾斯等人作為神父,自然也被洗劫,人也被扔到牢獄裏。
要不怎麽說,不是冤家不聚頭。
在牢獄裏,雙方仍然爭議不決。
直到被放出來,看著城池一片焦土,兩人這才墜下淚來。
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堡,新帝國施行宗教寬容政策。政府對基督教徒採取退還房舍、豁免賦稅、免服兵役等措施,鼓勵他們繼續定居。
但聯想到慘烈的宗教戰爭,海米爾斯和贊瑪提歐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逃離。
本來應該回歐洲,但是海米爾斯很是猶豫。
偏這時候,被士兵抓住,說是異端要砍頭;還是信仰東正教的商人胡比昂攔住,給了金銀疏通,放了出來。
胡比昂告訴他們:「現在帝國允許我們信仰上帝,但是要繳納重稅,生意實在是不好做。聽說印度、中國那邊特別繁榮富庶,我打算去那邊尋找機會——聽說當年中國皇帝派人來,那排場,太壯麗了。」
那就一起走吧,看看去那邊能不能傳教;當年教皇派了好幾波人去中國,也不知道成果怎麽樣。
於是他們慌慌張張坐上東去的商船,一路上見到很多商人,都在傳說中國印度的繁榮——有的隻是聽人說,一傳十十傳百;還有人自稱去過中國,說得天花亂墜,就差說那就是人間天堂了。
贊瑪提歐等人半信半疑,隻是出了紅海,就沒有回頭路了,隻能走一步算一步,想著如果能在中國傳教,那真是上帝最精心的安排。
經過三年多的顛簸,他們在景泰八年來到了印度。這時候的印度還不是統一的國家,北方德裏蘇丹國,依靠中亞外族僱傭軍為統治支柱,採取高壓統治政策;而南方分裂成不計其數的小王國。
胡比昂去做生意了,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則帶著夥伴們去傳教,隻是很不稱心——經歷了長期的海上顛簸,加上水土不服、事業不順,同行的神甫們要麽身體承受不住去見了上帝,要麽心灰意冷跑去幹別的,隻留下他們還在苦苦的堅持。
也許真的應了那句話,「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也就給你開了一扇窗。」
印度不是統一的國家,但這些四分五裂的小王國除了語言不統一讓人頭皮發麻,基本上還都有自己的信仰。
贊瑪提歐和海米爾斯有點悲觀,不過還想到一根救命稻草——要不,去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建極三年,大批明朝商人乘著海船出來,帶來開放海禁的消息,他們迫不及待的登上來到中國的大船。
他們在建極五年底來到廣州。隻是要見到中國皇帝、甚至中國大臣,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於是這群上帝的使者在感嘆廣州真是物阜民豐的同時,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的學習漢語,準備一旦出師,就把《聖經》翻譯成中文,敬獻給中國皇帝,向他宣傳上帝的德音,讓大家沐浴在上帝的榮光之下。
學習漢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傳教士毅力驚人,尤其幾年後太後廣求海外書籍的消息傳來,他們更是異常興奮——如果借著這個機會把《聖經》呈上去,是不是就有希望了?
建極十年,贊瑪提歐等人帶著一大堆典籍來到北京,在驚嘆世上居然還有比廣州更雄偉壯麗的城市的時候,也堅定了要在這裏傳播天主的決心。隻是這時候朝廷上下正忙著吵架,沒功夫搭理他們;自然還包括跟他們一樣到北京來獻書的人。
——當時朝臣們正在為自己的待遇爭吵,沒資格上場的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沒功夫理會蠻夷的想法;尤其四譯館隸屬翰林院。翰林院學士楊守陳是再虔誠不過的儒生,之前有幾次獻書,都是傳播上帝的,讓他極為不滿:「我們還沒要求你們歸化,你們倒蹬鼻子上臉了。」
因此對太後征書的旨意,也很不以為然,就當是當年徵集糧食種子一樣的麵子工程。
好在吵完架,大家也就開始幹正事了。汪太後聽說來了不少海外友人,親自召見了他們,還問到底都是些什麽書,講了些什麽。
應該說,商人們為了拿到減稅的特權,真是費了心,短短時間,搜羅了不少書。因為知道太皇太後太後喜歡看戲,於是就有不少故事書。
太後要召見,楊守陳自然要先政審。隻是他老人家一聽說那亂七八糟的男女關係差點沒當場昏厥過去:「果然是化外之邦,神仙都不檢點!更別說那些凡間的國王公主,一個個幹了什麽事!殺父娶母、殺兄弟殺兒子還五馬分屍!居然還為了一個女人打了十年仗,還說打得值!」
楊守陳簡直想暴走。
好歹記得自己是做什麽的,揮揮手,讓那人去一邊了。
接著往下問:「《聖經》,這是哪位皇帝或者聖賢寫的?蠻夷會有聖賢?」
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什麽哲學,《理想國》之類的,會比孔孟更高大上嗎?」
不感興趣。
「講數學的?還能勝過《九章算術》?」
不感興趣。
「物理學?什麽鬼?」
不感興趣。
但是太後問起來,他也不可能說一無是處,否則一個「阻塞言路」之類的帽子就擔不起——要不選幾個不犯忌諱的,推出來回話,表示自己是幹活的?
楊守陳呈上了目錄。
能夠跨越兩千多年的時間,跨越幾萬裏的空間被人推薦給明朝,自然都是來頭不小。汪舜華翻了一下——原本她是真沒看過,隻能一個個的去猜,好歹圈定了哪些書籍需要翻譯,然後再說先後順序——首先是《聖經》,然後數學和物理等理工科學,這個比較實用,雖然很枯燥,首要的就是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還有阿基米德的作品;丟番圖是誰?《算術》名字挺大,用吧;接著才是以《理想國》為首的哲學家作品,《荷馬史詩》之類的先放一放,主要是怕嚇倒明朝君臣——她當年學文學史的時候,三觀就已經碎了一地;亞裏士多德就算了,錯誤的化身。
楊守陳大喜過望:「可算過關了!」
四夷館隸屬翰林院,直到弘治七年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館事,實際管理;翰林院在長安左門外、玉河橋之西,四夷館也在這裏。
此前,四夷館分為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維吾爾)、緬甸八館,其中緬甸是聘洋人執教。
建極五年,改為四譯館,仍屬翰林院,同時,增設了日本、朝鮮、越南、暹羅(菲律賓)和天方館,就是印度以西的,都扔給他們。各分館館丞均為正七品。
作者的話:感謝@彩雲逐月(書友)的9枚刀片,今天雙更,請各位親繼續支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