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樣一來,宗室勛貴官員子弟成材率會大大提高,恐怕階層固化會更加嚴重。
汪舜華真切的記得魏晉南北隋唐時期,為了對付世家,歷代皇帝做出了何等的努力。
一定不能這樣。
知識壟斷階層獨霸話語權,即便暫時能通過強權壓製下去,但將來呢?
汪舜華想過照後代的退伍轉業,軍士服役一定年限,通過文化考試,退回地方衙門辦事。
但這是和當時的兵役製度配套的,衛所製是明朝的基本軍事製度,真要是動了,那就是地動山搖;所以這些年別的方麵都是大刀闊斧,唯有軍事製度,幹著縫縫補補糊裱匠的活。
隻能留待後來人了。
僅隻如此,仍是不夠的。
即便不能推行全麵義務教育,也要不斷推進教育事業更加均衡發展。
建極二年,國家圖書館投入使用;但隨後因為改革,地方的圖書館建設陷入停滯;直到三年後在重建南京貢院時,將原先的太祖為吳王時居住的瞻園加以整飭,改建為南京國家圖書館。
建極八年,在明確宗室遷回北京後,長沙的襄王府被改建為湖廣省圖書館,此後蘭州的肅王府、南昌的寧王府、西安的秦王府、太原的晉王府、開封的周王府、武昌的楚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桂林的靖江王府、兗州的魯王府相繼被改建為省級圖書館;建極十四年,永寧長公主下嫁黔國公沐琮,在夫妻倆抵達昆明的一個月後,南方地區最大的規模的雲南圖書館正式開館。
按照規劃,每個省都要有一座圖書館。如果有廢棄不用的王府或者勛貴府第,就盡量改造;如果沒有,就擇地興建。因此,改建的先於新建的。但這樣的文化工程,各省都很積極。到建極十五年,全國兩京十三省的圖書館全部投入使用。
《永樂大典》的謄抄還在進行,原本計劃十部,已經完成;現在肯定不夠,沒關係,三十部分三期進行,反正現在全國也就22個省級單位,加上皇家珍藏一部,也就23部;先滿足中原地區,然後再是新省——光是漢字就夠他們學十年八年;最後富餘的幾部另外新建圖書館,以備不虞,更不用著急了。
《四庫全書》的前期準備還在緊張進行,也可以考慮適時啟動,不必等到《永樂大典》重錄全部完工。
汪舜華在心裏有點擔憂,皇帝會不會繼承她的政治遺誌,如果不能,那自己就把它幹完。
扁擔倒了都不知道是個一的人,即便把他扔進知識的殿堂,恐怕能夠成才的機會也很渺茫。
還要有學校。
官辦的地方學校不夠,軍隊院校隻針對軍人子弟;還有社學。
社學草創於元朝。當時50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農閑時令子弟入學,除了讀《孝經》等幾本書,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明承元製,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包括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
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之風盛行,農民流亡不斷增多;因此很多社學處於要死不活的狀態;前些年因為改革,動員了地方丁壯,因此社學也就一定程度的回春。
現在下令,全國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秀才充任,如果沒有,可由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8歲以上,20歲以下,有誌學文者,皆可入學。社師按照秀才免除田賦;每所學校酌免田賦百畝,以充學生筆墨用度——這個是針對中西部地區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每年可以從財政經費中撥給。教學內容主要還是原來的律法和生活常識,尤其強調法律和數學。即便讀不出來,好歹能認得兩個字能夠加減乘除,知道什麽能幹什麽不能幹;真是好苗子,可以送到縣學。
但社學畢竟是啟蒙教育,師資力量有限;估計少數天才脫穎而出可以,但更多的普通人,估計也隻能擺脫睜眼瞎的地步。
還是要放寬私人辦學門檻。
明代是私人辦學最為興盛的年代,共有書院1962所,超過唐宋所有書院的總和的兩倍。乘學術輝煌之勢的讀書人,結成諸多學派,不僅涉足地方文化建設,也在民間規範百姓、移風易俗,書院也因此具有了平民化特色;他們以同誌相尚,品評人物,諷議朝政,使書院又具有了政治性的傾向。
但這種局麵是在正德以後,確切的說,是王守仁創立的心學,為書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朝開國以後,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太祖設立太學,隻準儒生學習五經及孔孟之書,講學則專講程朱理學。太宗又命令儒臣編輯《性理大全》,此外,還敕撰《四書大全》,規定科場以四書五經為內容,以朱熹的傳注為準則,否則便被視為離經叛道。
因此,此前雖然也有薛瑄、吳與弼等一批學者講學,但書院發展處於低潮期。
汪舜華注意到這個問題,她想突破四書五經的藩籬,然而又不能不想到東林書院,隻得暫時做罷。
然而,如今該正麵這個問題了。
四月初三,正式下旨:放寬有關私人辦學的限製。凡舉人身份以上,向官府報備之後,可以辦學;教學內容不拘泥於四書五經,凡文學、史學、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可以,但要圍繞立德樹人開展,引導學生修身養性齊家、忠君報國。不管你是重授課、考試的考課式書院,還是重視學術交流、喜歡問難論辯的講會式書院,都必須嚴格遵守朝廷律令,不得傳播邪說,蠱惑人心。
這當然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認為這將蠱惑人心,流毒無窮;汪舜華笑道:「堵不如疏,隻要科舉考試的內容不變,其他的不過是邊角料而已;難道這麽點雜音,我們都容不下嗎?」
流毒無窮的是日趨僵化的程朱理學,但你還不能馬上取消!
與此同時,四譯館一分為二,一為方言研究館,也就是把包括朝鮮在內的新領土的語言作為方言,盡快進行翻譯處理;二為翻譯館,負責外國語言的研究翻譯。
但如果僅隻如此,仍然是不夠的。
汪舜華想到成都武侯祠那副對聯。
攻以戰,服以德,但這個德,不是那麽好服的;否則也就不會有「畏威而不懷德」的感嘆。
因此,度要把握,要鎮壓,也要拉攏,還要樹立法治的權威;此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同化,這在朝鮮幾乎沒有遭遇太大的阻力,畢竟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員,又是屬國,來往密切,隻是因為資源匱乏所以很有地區特色而已;當兩班貴族被鎮壓下去,天朝物資源源不斷的流入,而大量人口被遷移到東北,環境承載壓力迅速下降,這是因勢利導,很快就融入了明朝。
但是新五省不一樣,暹羅和三宣六慰還可以說是屬國,受到了一些影響;漢昌省曾經屬於天朝,但斷片了幾百年,現在已經發展了新的文明;景泰省更是擁有不遜於天朝的悠久歷史和文明。
況且,在天朝甚至朝廷內部,有關太後「窮兵黷武」的指責,從來都不少。可以想見,等到皇帝親政以後,文官集團肯定會勸說皇帝放棄五省,像當年放棄安南一樣。
這一點,汪舜華並不很擔心,南方四省都是天然的糧倉,漢昌省同樣物產豐饒,隻要生產出了糧食,再敢說不毛之地應該放棄的,恐怕不用她出馬,路人就能罵死他;等到自己還政於皇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愁他不堅定決心。
難得反而是前麵,在中原地區都沒有實行普及教育的當下,想要說推廣全麵義務教育,那是癡人說夢。
好在經驗是有的。
首先就是蓋棺論定,收集各省圖書,選擇重要的進行翻譯;然後編撰史書。這既是對國民的宣傳,也是對歷史的宣誓。
早在五省主要官員還在集賢院接受崗前培訓的時候,汪舜華就下詔給鎮守各省的勛貴,命他們在安撫百姓的時候,廣泛徵集各省的典籍、名士,送到北京,以便朝廷集中編修史書;同時下詔給四譯館,廣泛選拔和培育翻譯人才;當然,早在中央軍校剛成立,汪舜華前往視察工作,就強調要不管外戰內戰,都要注意保護典籍,愛護百姓,禮待賢士,並將其寫進了軍紀。平定朝鮮時,沐琮就很注意這些,因此編纂朝鮮地方誌的時候相當順利。當然也讓明朝發現了很多朝鮮的小秘密,引發了士人滔天的怒火,大家自發動員起來揭批。
還是不夠。
汪舜華想到了後代的美國大片。
為什麽中國人拍一部拯救國民的電影引來無數冷嘲熱諷,反而大家寧願相信內褲外穿的超人才能拯救世界?
炫酷的特技隻是表麵,內核卻是美利堅是人類的燈塔。
這得益於美利堅獨一無二的國力,也得益於它強大的洗腦能力。兩者互相成就,互為因果。
經過這麽些年的改革,明朝的國力已經有了相當的提升;對比印度的種姓製度和漢昌省的宗教問題,明朝要說自己是王者之師,也沒什麽問題。
現在大片沒有,戲劇是有的。
沒有炫酷的視覺效果沒關係,感情是互通的。當然現在語言不通,所以情節和人物都要簡單,不要太複雜,通過這些簡單的故事,宣揚明朝軍隊威武文明之師、明朝昌明繁榮的光輝形象。
但是現在讓各省組織撰寫和編排戲劇是不行的。大家身上的擔子已經很重了,如果再加一項,甚至搞個「一票否決」,恐怕本末倒置;沒關係,獨木不成林;但是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綠蔭。
這項工作就交給樂府和文林館,除了往常憑藉作品直接授官的,如今也允許專業人才的通過考試授官。這在唐宋稱為「製科」,是為選拔「非常之才」而舉行的不定期非常規考試。
因為唐宋曾經幹過,如今推行,阻力會少很多,反正都是專業技術人員,礙不著誰,三年一科,比會試稍晚,落第的士子去考,難度不大;當然實在偏科嚴重,也允許你直接報名參加。擅長音律的,有才膺管樂科;能詩詞歌賦的,有文辭雅麗科;學究天人的,有博學宏才科;精通天文地理的,有足安邊科;書法出眾的,有明識正體科;精通算學工程水利的,有才堪經邦科。
數量不需要多,尤其文辭雅麗科、博學宏才科,寧缺毋濫,一科三五十個也行,一兩個也可以,但一定要名滿天下,要讓天下士人服氣,要給他們希望。
本就是「分科舉人、按科舉人」,如今雖然動搖不了進士科的地位,但也能給讀書人更多的出路,讓朝廷延攬更多的可用之才。
汪舜華真切的記得魏晉南北隋唐時期,為了對付世家,歷代皇帝做出了何等的努力。
一定不能這樣。
知識壟斷階層獨霸話語權,即便暫時能通過強權壓製下去,但將來呢?
汪舜華想過照後代的退伍轉業,軍士服役一定年限,通過文化考試,退回地方衙門辦事。
但這是和當時的兵役製度配套的,衛所製是明朝的基本軍事製度,真要是動了,那就是地動山搖;所以這些年別的方麵都是大刀闊斧,唯有軍事製度,幹著縫縫補補糊裱匠的活。
隻能留待後來人了。
僅隻如此,仍是不夠的。
即便不能推行全麵義務教育,也要不斷推進教育事業更加均衡發展。
建極二年,國家圖書館投入使用;但隨後因為改革,地方的圖書館建設陷入停滯;直到三年後在重建南京貢院時,將原先的太祖為吳王時居住的瞻園加以整飭,改建為南京國家圖書館。
建極八年,在明確宗室遷回北京後,長沙的襄王府被改建為湖廣省圖書館,此後蘭州的肅王府、南昌的寧王府、西安的秦王府、太原的晉王府、開封的周王府、武昌的楚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桂林的靖江王府、兗州的魯王府相繼被改建為省級圖書館;建極十四年,永寧長公主下嫁黔國公沐琮,在夫妻倆抵達昆明的一個月後,南方地區最大的規模的雲南圖書館正式開館。
按照規劃,每個省都要有一座圖書館。如果有廢棄不用的王府或者勛貴府第,就盡量改造;如果沒有,就擇地興建。因此,改建的先於新建的。但這樣的文化工程,各省都很積極。到建極十五年,全國兩京十三省的圖書館全部投入使用。
《永樂大典》的謄抄還在進行,原本計劃十部,已經完成;現在肯定不夠,沒關係,三十部分三期進行,反正現在全國也就22個省級單位,加上皇家珍藏一部,也就23部;先滿足中原地區,然後再是新省——光是漢字就夠他們學十年八年;最後富餘的幾部另外新建圖書館,以備不虞,更不用著急了。
《四庫全書》的前期準備還在緊張進行,也可以考慮適時啟動,不必等到《永樂大典》重錄全部完工。
汪舜華在心裏有點擔憂,皇帝會不會繼承她的政治遺誌,如果不能,那自己就把它幹完。
扁擔倒了都不知道是個一的人,即便把他扔進知識的殿堂,恐怕能夠成才的機會也很渺茫。
還要有學校。
官辦的地方學校不夠,軍隊院校隻針對軍人子弟;還有社學。
社學草創於元朝。當時50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農閑時令子弟入學,除了讀《孝經》等幾本書,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明承元製,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包括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
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之風盛行,農民流亡不斷增多;因此很多社學處於要死不活的狀態;前些年因為改革,動員了地方丁壯,因此社學也就一定程度的回春。
現在下令,全國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秀才充任,如果沒有,可由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8歲以上,20歲以下,有誌學文者,皆可入學。社師按照秀才免除田賦;每所學校酌免田賦百畝,以充學生筆墨用度——這個是針對中西部地區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每年可以從財政經費中撥給。教學內容主要還是原來的律法和生活常識,尤其強調法律和數學。即便讀不出來,好歹能認得兩個字能夠加減乘除,知道什麽能幹什麽不能幹;真是好苗子,可以送到縣學。
但社學畢竟是啟蒙教育,師資力量有限;估計少數天才脫穎而出可以,但更多的普通人,估計也隻能擺脫睜眼瞎的地步。
還是要放寬私人辦學門檻。
明代是私人辦學最為興盛的年代,共有書院1962所,超過唐宋所有書院的總和的兩倍。乘學術輝煌之勢的讀書人,結成諸多學派,不僅涉足地方文化建設,也在民間規範百姓、移風易俗,書院也因此具有了平民化特色;他們以同誌相尚,品評人物,諷議朝政,使書院又具有了政治性的傾向。
但這種局麵是在正德以後,確切的說,是王守仁創立的心學,為書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朝開國以後,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太祖設立太學,隻準儒生學習五經及孔孟之書,講學則專講程朱理學。太宗又命令儒臣編輯《性理大全》,此外,還敕撰《四書大全》,規定科場以四書五經為內容,以朱熹的傳注為準則,否則便被視為離經叛道。
因此,此前雖然也有薛瑄、吳與弼等一批學者講學,但書院發展處於低潮期。
汪舜華注意到這個問題,她想突破四書五經的藩籬,然而又不能不想到東林書院,隻得暫時做罷。
然而,如今該正麵這個問題了。
四月初三,正式下旨:放寬有關私人辦學的限製。凡舉人身份以上,向官府報備之後,可以辦學;教學內容不拘泥於四書五經,凡文學、史學、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可以,但要圍繞立德樹人開展,引導學生修身養性齊家、忠君報國。不管你是重授課、考試的考課式書院,還是重視學術交流、喜歡問難論辯的講會式書院,都必須嚴格遵守朝廷律令,不得傳播邪說,蠱惑人心。
這當然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認為這將蠱惑人心,流毒無窮;汪舜華笑道:「堵不如疏,隻要科舉考試的內容不變,其他的不過是邊角料而已;難道這麽點雜音,我們都容不下嗎?」
流毒無窮的是日趨僵化的程朱理學,但你還不能馬上取消!
與此同時,四譯館一分為二,一為方言研究館,也就是把包括朝鮮在內的新領土的語言作為方言,盡快進行翻譯處理;二為翻譯館,負責外國語言的研究翻譯。
但如果僅隻如此,仍然是不夠的。
汪舜華想到成都武侯祠那副對聯。
攻以戰,服以德,但這個德,不是那麽好服的;否則也就不會有「畏威而不懷德」的感嘆。
因此,度要把握,要鎮壓,也要拉攏,還要樹立法治的權威;此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同化,這在朝鮮幾乎沒有遭遇太大的阻力,畢竟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員,又是屬國,來往密切,隻是因為資源匱乏所以很有地區特色而已;當兩班貴族被鎮壓下去,天朝物資源源不斷的流入,而大量人口被遷移到東北,環境承載壓力迅速下降,這是因勢利導,很快就融入了明朝。
但是新五省不一樣,暹羅和三宣六慰還可以說是屬國,受到了一些影響;漢昌省曾經屬於天朝,但斷片了幾百年,現在已經發展了新的文明;景泰省更是擁有不遜於天朝的悠久歷史和文明。
況且,在天朝甚至朝廷內部,有關太後「窮兵黷武」的指責,從來都不少。可以想見,等到皇帝親政以後,文官集團肯定會勸說皇帝放棄五省,像當年放棄安南一樣。
這一點,汪舜華並不很擔心,南方四省都是天然的糧倉,漢昌省同樣物產豐饒,隻要生產出了糧食,再敢說不毛之地應該放棄的,恐怕不用她出馬,路人就能罵死他;等到自己還政於皇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愁他不堅定決心。
難得反而是前麵,在中原地區都沒有實行普及教育的當下,想要說推廣全麵義務教育,那是癡人說夢。
好在經驗是有的。
首先就是蓋棺論定,收集各省圖書,選擇重要的進行翻譯;然後編撰史書。這既是對國民的宣傳,也是對歷史的宣誓。
早在五省主要官員還在集賢院接受崗前培訓的時候,汪舜華就下詔給鎮守各省的勛貴,命他們在安撫百姓的時候,廣泛徵集各省的典籍、名士,送到北京,以便朝廷集中編修史書;同時下詔給四譯館,廣泛選拔和培育翻譯人才;當然,早在中央軍校剛成立,汪舜華前往視察工作,就強調要不管外戰內戰,都要注意保護典籍,愛護百姓,禮待賢士,並將其寫進了軍紀。平定朝鮮時,沐琮就很注意這些,因此編纂朝鮮地方誌的時候相當順利。當然也讓明朝發現了很多朝鮮的小秘密,引發了士人滔天的怒火,大家自發動員起來揭批。
還是不夠。
汪舜華想到了後代的美國大片。
為什麽中國人拍一部拯救國民的電影引來無數冷嘲熱諷,反而大家寧願相信內褲外穿的超人才能拯救世界?
炫酷的特技隻是表麵,內核卻是美利堅是人類的燈塔。
這得益於美利堅獨一無二的國力,也得益於它強大的洗腦能力。兩者互相成就,互為因果。
經過這麽些年的改革,明朝的國力已經有了相當的提升;對比印度的種姓製度和漢昌省的宗教問題,明朝要說自己是王者之師,也沒什麽問題。
現在大片沒有,戲劇是有的。
沒有炫酷的視覺效果沒關係,感情是互通的。當然現在語言不通,所以情節和人物都要簡單,不要太複雜,通過這些簡單的故事,宣揚明朝軍隊威武文明之師、明朝昌明繁榮的光輝形象。
但是現在讓各省組織撰寫和編排戲劇是不行的。大家身上的擔子已經很重了,如果再加一項,甚至搞個「一票否決」,恐怕本末倒置;沒關係,獨木不成林;但是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綠蔭。
這項工作就交給樂府和文林館,除了往常憑藉作品直接授官的,如今也允許專業人才的通過考試授官。這在唐宋稱為「製科」,是為選拔「非常之才」而舉行的不定期非常規考試。
因為唐宋曾經幹過,如今推行,阻力會少很多,反正都是專業技術人員,礙不著誰,三年一科,比會試稍晚,落第的士子去考,難度不大;當然實在偏科嚴重,也允許你直接報名參加。擅長音律的,有才膺管樂科;能詩詞歌賦的,有文辭雅麗科;學究天人的,有博學宏才科;精通天文地理的,有足安邊科;書法出眾的,有明識正體科;精通算學工程水利的,有才堪經邦科。
數量不需要多,尤其文辭雅麗科、博學宏才科,寧缺毋濫,一科三五十個也行,一兩個也可以,但一定要名滿天下,要讓天下士人服氣,要給他們希望。
本就是「分科舉人、按科舉人」,如今雖然動搖不了進士科的地位,但也能給讀書人更多的出路,讓朝廷延攬更多的可用之才。